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 (1)

2020-10-15 来源:步旅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

一.

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内容

1.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

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额,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

2.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物质的,而物质是运

动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

特有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并反作用于物质。

4. 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

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5. 联系实际。当代中国,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

处于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同落后的社会生产

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国家的地位没有变。同时,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现阶段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际出发点。

二 唯物辩证法基本内容

1. 从总体上看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联系

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2. 事物发展普遍遵循三大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

规律、量变质变相互转化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原因和动力;量变质变相互转化规律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形式和状态;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道路。二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3. 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既包括揭示事物联系

发展的基本规律,又包括揭示事物联系发展的基本范畴。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人类把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等基本范畴,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都蕴涵着矛盾分析方法的展开。

4. 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基础和

原则,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辩证思维方法的深化和展开,二者的结合体现了人类思维方法在哲学与具体科学中的发展。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相统一等。

5. 方法论;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

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三 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容

1.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

心,矛盾是对立统一规律的核心。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2. (1)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

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因此我们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种把握对立,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

(2)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但在不同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原理指导实践,还要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1矛盾存在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2 矛盾性

质的普遍性 指一定范围和一定场合的矛盾的普遍性,即同类事物中所包含的矛盾具有同样的性质,或者共性。 (方法论)既然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和绝对的,因而我们就要用矛盾的眼光看世界,一分为二认识事物,把握矛盾,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1(矛盾性质的特殊性)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2(矛盾地位的特殊性)在复杂的事物中矛盾往往有主次之分,而在每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次方面之分。 (方法论)因此,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事物放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之下,分析事物的一切方面和联系,还要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

(5)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方法论)矛盾的普便性和特殊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将更加激烈和深刻,因此,掌握这一原理把马克思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发对割裂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 本的观点。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

2.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是认识

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则会阻碍或延缓实践的发展。

(2)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3)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形成一个单位周期。其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

(4)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特点,因此我们应该做到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观: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 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论;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

限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向具有绝对性的真理转化。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在这为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3)谬误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与客观相符合。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做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就必须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树立终生为真理而奋斗的理想信念。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就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5)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是辩证统一的。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4.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一重要原理,就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五.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

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也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依据这一原理,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进而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破天荒地解了“历史之谜”,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二者的关系中,生产力是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其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在当代中国,深入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

4.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六.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体系

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中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个发展。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2.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3.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范畴的革命,亦称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行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革命和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4.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杠杆。科学技术是一个复合概念,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技术有广义和狭义

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与手段。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其突出表现是全球化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5.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生产力发展既是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基本内容,也是制约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只有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因此,马克思才首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