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及思考

2024-06-15 来源:步旅网
第30卷 第8期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Vol.30, No.8 2010年8月 Journal of HuBei TV University August. 2010, 060~061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及思考

施应凤

(文山学院,云南 文山 663000)

[内容提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大学生就业压力日趋增大,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分析其原因,既有大学生就业观念保守,个人知识能力水平较弱等主观原因,也有大学生就业体系有待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实际需要相脱节等客观原因。本文试从大学生、高校和社会用人体制三者协调发展的角度,思考促进大学生科学择业,顺利就业的方法。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竞争;就业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427(2010)08-0060-02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突现的问题

(一)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就业竞争日益激烈 2002年,国家调整高校招生政策,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从我国2001-2009年高校毕业学生人数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是114万人,2002年为145万人,2005年为338万人,经过九年的发展,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23万人,较2001年净增了509万人(见下表)。应该说高校扩招,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劳动者特别是高层次人力资源的文化素质;同时,也为人力资源市场注入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大量需求,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受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发展的制约,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社会对毕业生的有效需求下降,进一步加剧了人才供求关系的不平衡,大量毕业生走向社会,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就业问题日益突出。自2003年起,我国每年有近30%的大学毕业生不能按时就业。大学生就业不仅是学生、家长关注的焦点,同样也成为社会稳定,国家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建设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

[1]

我国2001-2009年高校毕业学生人数统计表

年度

2001 2002 2003 20042005 2006 2007 20082009

623

毕业学生人数

114 145 212 280338 413 495 559

(万) 当年未就业学

11.4 29 63.7 75.692.6 124 144 160

生人数(万)

当年未就业率 10% 20% 30% 27%27.4% 30% 29.1% 28.6%

(二)地方经济、院校“品牌”和学历层次结构等因素之间的差异,增大了大学生就业难度

1.社会经济地域发展不平衡,加大了就业难度 高校扩招,我国各级各类高校办学规模并没有因为地域因素和地方经济发展状况而失去发展壮大的机会,各高校都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在办学规模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应该说,高等教育得到均衡发展。而我国经济和产业规模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因此引发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需求方面的新矛盾。东部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较快,人才需求旺盛,就业机会多;中西部地区、部分边远省份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较慢,人才供大于求,就业机会相对较少,竞争激烈。不少中西部地区的毕业生为了谋求更好的职业空间,纷纷前往经济较发达地区寻求各种就业机会。人才的自主流动,加剧了经济发达地区的就

[收稿日期]2010-05-20 作者系文山学院外语系讲师。

业竞争,使得待业人数增加;同样使得经济欠发达地区高层

次人才流失严重,制约了地方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

2.大学的“名牌效应”,加大了一般院校大学生的就业难度

毕业学校的类别一直以来都是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一张“名片”。用人单位或多或少都会用毕业院校的“名气”来衡量学生的实际能力。求职过程中若一名知名大学毕业生和一名普通大学毕业生同时申请一个岗位,你认为谁会先得到面试机会?答案不言而喻。由于较好的社会声誉带来的“名牌效应”,使得名牌大学毕业生需求旺盛,一般院校毕业生供大于求。大学的“名牌效应”加剧了一般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学历层次的高要求,加大就业难度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学历层次的要求有明显提高,学历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道门槛。以前专科生可以做的事现在要求进本科生,而本科生能胜任的工作要进研究生来做。因此,研究生需求旺盛,本科生供求基本持平,而专科生则供大于求。当前用人层次结构导致了高学历毕业生竞争日益激烈,专科层次毕业生职场空间越来越小。在招聘会上,很多用人单位都提出应聘者应具备本科以上学历的要求,其实,其岗位任务是专科学历毕业生完全能够胜任的。因为用人单位对学历层次的更高要求,很多低学历层次毕业生被拒于求职大门之外,就业困难,从而造成了人力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导致用人层次结构的失衡,加大低学历层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

(三)大学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与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需要之间的差距,制约了大学生成功就业

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毕业生就业制度下,毕业生就业能力已经成为制约广大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就业能力就是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专业学习以及相关知识的学习、积累,对自身潜能进行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自我职业生涯目标,满足社会需要,实现自我价值的技能和能力。也就是说大学生就业能力应该包括较好的环境适应,较强的组织管理、人际沟通、团队协作等基本工作能力。同时,还应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掌握较好的求职技能。其中基本工作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是大学生成功就业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首要标准。扎实的专业技能是成就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娴熟的求职技巧是就业的关键。由于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表现出适应能力不强,专业能力不足,不能学以致用,用以促学;表现出理论与实际需要

第8期 施应凤: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及思考 脱节,实践能力低下,并且职业目标不明。毕业生们展现出的实际能力水平距用人单位希望的一专多能、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相差甚远,自然与就业擦肩而过。

二、原因分析

(一)高等教育的滞后性导致高层次人才培养不能及时有效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许多新兴行业应运而生,社会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不但人数增加,要求提高,而且受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发展需要等因素影响严重,人才需求瞬息万变。高等教育由于本身具有的滞后性和周期长的特点,使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结合不够紧密。有的高校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仍沿袭着传统的培养模式,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忽视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虽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但创新能力不强,不能较好地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部分高校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盲目增设“热门专业”和“短、平、快”的低层次专科专业,导致人才培养脱离社会需要,造成人才的积压和浪费。

(二)传统就业观念影响了毕业生进行正确、科学的择业

近年来,虽然我国社会经济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在就业观念上有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和家长仍然受“铁饭碗”思想影响较深,他们认为大学毕业就应该进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或高薪外资企业,只有这样才算是“铁饭碗”,今后的生活才有保障。他们对民营、个体以及乡镇企业等的招聘信息不屑一顾,由此导致很多急需人才的岗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很多高层人才被激烈的就业竞争所淘汰。传统的就业观念束缚了很多大学生接受聘任制等灵活的就业形式,造成了“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社会现象。

(三)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和就业指导工作抓得不实。

由于大学学习相对轻松、灵活,很多学生尤其是新生进入大学后,学习目标逐渐模糊,求知欲降低,知识输入量逐渐递减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在学校里稀里糊涂地度过了人生中最宝贵的学习时光,毫无准备地进入社会,其竞争结果可想而之。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在大学这一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缺乏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学校宏观政策、共性问题谈得多,个性情况分析、指导少,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较单一,未能较好地帮助学生正确定位。二是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流于形式,仅在学生毕业前通过几场就业指导讲座是很难让学生正确解读国家就业政策、全面分析就业形式并作出正确的就业选择的,而且仅靠负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几位老师是不可能出色完成这项任务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全体教师的积极配合,需要把学生就业能力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日常教育相结合,更需要有针对性地,分阶段指导和培养,使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整个学习过程。 (四)社会对毕业生学历与能力的要求逐年提高,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的“供与求”存在差距

用人单位对求职者学历和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逐年提高,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目前,多数用人单位在进行人才招聘时,即考虑应聘者的学历层次又注重其实践能力和技能,希望应聘者不但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马上胜任工作。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学偏重理论教育,轻实际能力培养,造成了大学生眼高手低,实际能力低下。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的缺乏减少了大学生就业机会。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

(一)政府和社会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保证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而

61

培养大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才是竞争取胜的第一

资源。如果说就业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人生存发展的问题,那么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大批高质量人才和劳动者,则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生存发展问题。因此,政府、社会各界和高校应加强联系,深化改革,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实现人才兴国战略。

(二)高校面向市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渠道

高校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各高校要保持同经济和社会直接、亲密的沟通和联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实际需求合理设置专业;要面向基础、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要按适应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来设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要突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强调实践实训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以就业和社会实际需求为导向,调整现有专业结构,改革传统培养模式,加强实践环节教育教学,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强化学生知识和职业能力培养。有条件的学校可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为学生的就业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措施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教育过程的长效性和对象的全员性等特点,应将其贯穿于大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以达到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指导学生科学择业,顺利就业的目的。针对大一新生,通过开展入学后适应教育、介绍院系概况、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和毕业生就业情况等,指导学生更好地适应环境,利用资源,发现和保持兴趣爱好,考虑如何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人生;对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加强专业技术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教育,通过课程学习、第二课堂的有效补充等途径,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定位,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实训,明晰职业兴趣,不断完善个人职业取向,全面发展学生能力。对毕业年级学生,通过报告会、讲座等形式,指导学生正确解读国家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式,解析行业信息,掌握正确的求职技巧,提供必要的求职信息和指导,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理想职业,实现“充分”就业。同时,高校应不断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团队建设,确保全面、有效、系统地开展学校就业指导工作。

(四)大学生刻苦学习,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是提高其就业能力的关键

大学生是富民强国的生力军,是祖国建设发展的坚实力量。因此,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认识自身潜能和职业取向,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人生,努力学习,扎实专业基本功,挖掘潜力,促进自己全面发展,为毕业就业或自主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大学生毕业后能否成功就业,即关系到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又关系到国家的振兴和民族的发展。因此,大学生首先要加强学习,全面发展,树立科学的择业、就业观,培养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或自主创业能力。其次,高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定位,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同时,要加强与社会各领域的联系与沟通,帮助学生正确解读国家政策,分析行业发展形式,更好地指导学生科学择业,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 阮美飞. 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J]. 宁波大学学报,2009,2.

[2] 韦光明.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拓展与创新[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9,1.

[3] 杨娇华. 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及就业能力培养[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

[4] 张瑾. 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