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对于特定的问题情景能够顺利地做出多种反应或答案,反映了创造性思维的哪种特征?( ) A.敏感性 B.流畅性 C.洞察性 D.独创性
2.下列哪个不是界定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 ) A.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 B.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 C.知、情、意、行是否具有一致性 D.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 3.奥尔波特于1937年首次提出了人格特质理论,他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它们是( ) A.首要特质和次要特质 B.共性特质和个性特质 C.首要特质和中心特质 D.根源特质和表面特质 4.智力三元理论是由下列哪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 A.斯腾伯格 B.卡特尔 C.吉尔福特 D.斯皮尔曼 5.下列哪项不是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 ) A.相似性与互补性 B.接近性与熟悉性 C.个人品质 D.身体健康状况
6.人在整个夜晚的睡眠过程中,从慢波睡眠到快速眼动睡眠要经过数次循环,在每次循环中,快速眼动睡眠持续时间变化的特点是( ) A.早期所占时间较短,后期所占时间逐渐延长 B.早期所占时间较长,后期所占时间逐渐缩短 C.早期与后期所占时间是不变的 D.早期没有,后期仅有较短时间
7.以下哪种动机驱使青少年特别重视伙伴关系?( ) A.交往动机 B.成就动机 C.自尊动机 D.自身价值动机 8.人类短时记忆的容量有一定的限度,其平均数量为( ) A.7±2个组块 B.8±2个组块 C.9±2个组块 D.10±2个组块 9.以下哪个是人格结构中自我调控系统的内容?( ) A.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 B.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 C.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体验 D.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
10.下列不能说明挫折内涵的是( )
A.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
B.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反应 C.挫折对人的影响都是负面的
D.挫折既包括挫折情境,又包括挫折感受
11.对学习困难、适应困难或具有某种问题行为的中小学生,进行诊断和辅导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属于( )
A.理论领域 B.应用领域 C.兼有理论与应用领域 D.边缘领域 12.飞行时差常常导致旅行者在到达目的地后出现较长时间的身心困扰,原因在于( ) A.长时间飞行导致的旅途疲劳 B.环境改变后需要一定时间的适应 C.地球引力的作用
D.人自身生物节律被干扰
13.青少年的主观化自我阶段反映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发展处于哪种层次?( ) A.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意识
B.对自己思维、感情、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意识 C.区别“自我”与“非我”的意识 D.对自己机体及其状况的意识
14.人在知觉事物时,从复杂的刺激环境中将一些有关内容抽出来组织成知觉对象,而其它部分成为背景,反映了知觉的哪种特性?( ) A.整体性 B.恒常性 C.选择性 D.理解性
15.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采取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的策略,称作( ) A.逆向工作法 B.爬山法 C.手段—目的分析法 D.算法式 16.教师想了解学生对作文的态度,让学生填写了问卷,与部分学生座谈,与个别学生谈话,找到了问题及原因。他用的是( ) A.观察法 B.调查法 C.测验法 D.实验法 17.婴儿发展最早的感知觉是( ) A.视觉 B.听觉 C.味觉 D.触觉 18.下列不能说明学习内涵的是( ) A.学习是一种适应活动
B.学习是通过相应的行为变化得以体现的,而且这种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C.学习是主体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的过程 D.学习是生理成熟引起行为变化的过程
19.平行的铁轨向远方延伸时,看起来趋向于相交,因此,在画面上两条直线越趋向接近, 就表示距离越远,这是哪种深度线索在起作用?( ) A.纹理变化 B.遮挡 C.视野中的高度 D.线条透视 20.《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多愁善感,聪颖多疑,孤僻清高。心理学上把类似于林黛玉式的气质叫做(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 、野生儿的研究表明,()对人的心理起制约作用。 A 环境 B 社会实践 C 遗传因素 D 个性
2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反映了思维的()。 A 概括性 B 间接性 C 深刻性 D 独立性
3 、对刺激尽可能多地做出反应指的是发散思维的()。 A 流畅性 B 变通性 C 独特性 4 、()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A 气质 B 性格 C 能力
5 、“鲜红的”中的“鲜”指的是颜色的()。 A 色调 B 饱和度 C 明度 6 、望梅止渴属于()。
A 条件反射 B 无条件反射 C 第一信号系统 D 第二信号系统 7 、成功解决一道难题后产生的自豪、愉快感属于()。 A 理智感 B 美感 C 道德感 8 、司马光砸缸救人属于()。 A 激情 B 心境 C 应激 D 理智感
9 、神经特性强、平衡、不灵活,对应的气质类型是()。 A 多血质 B 胆汁质 C黏液质 D 抑郁质 10 “一叶知秋”属于知觉的()。
A 理解性 B 选择性 C 恒常性 D 整体性 2005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单项选择题
1.用道德两难故事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 A.斯腾伯格 B.柯尔伯格 C.埃里克森 D.弗洛依德
2.一个人有时候对自己的行为似乎有所意识,但又不太清晰,这种意识状态属于( ) A.白日梦状态 B.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C.睡眠状态 D.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3.下列关于暗适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暗适应过程中,瞳孔会缩小
B.暗适应过程中,视黄醛完全脱离视蛋白,发生漂白过程 C.暗适应主要是棒体细胞的功能 D.暗适应导致对光的感受性下降
4.篮球比赛中,对于如何组织进攻、传球、上篮的记忆属于( ) A.情景记忆 B.语义记忆 C.陈述性记忆 D.程序性记忆
5.人们习惯于用老方法解决新问题,原因在于受到下列哪种因素影响?( ) A.心理定势 B.功能固着 C.无关信息的干扰 D.问题表征的方式 6.下列智力测验量表中,哪一种属于团体测验?( ) A.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B.斯坦福—比奈测验 C.韦克斯勒智力测验 D.比奈—西蒙智力测验 7.社会性动机是人类特有的,它源于( ) A.自然生理需要与社会文化需要 B.精神需要与自然生理需要 C.社会文化需要与精神需要 D.社会文化需要与物质需要
8.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 )
A.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人的某些知识来源于经验”的思想 B.1879年德国冯特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C.1890年美国詹姆斯提出意识的功能
D.1913年美国华生以“刺激—反应”公式研究心理
9.在与他人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称之为( ) A.社会进步 B.社会惰化 C.社会助长 D.去个体化 10.下列关于心理健康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心理健康是指没有精神病
B.心理健康是指能和他人和谐相处 C.心理健康是指有良好的情绪状态
D.心理健康是知、情、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 11.以下哪个观点不能解释“狼孩”、“豹孩”、“猪孩”回归人类社会后难以适应的原因? A.人类个体早期经验的剥夺
B.先天遗传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
C.个体心理发展离不开人类社会环境与教育影响 D.个体心理发展中存在关键期
12.有些学生在高考前夜常常由于紧张而难以入睡,这样的失眠称之为( ) A.假性失眠 B.情境性失眠 C.失律性失眠 D.习惯性失眠
13.过度学习能增强记忆效果。一般来说,过度学习的程度达到多少时效果较好?( ) A.10% B.30% C.50% D.70%
14.利用人工概念进行概念形成研究的方法是由谁创立的?( ) A.布鲁纳 B.罗施 C.马丁 D.赫尔
15.下列关于智力与创造力之间关系的描述中,传统的看法是( ) A.高创造力必有高智力 B.高智力必定产生高创造力 C.低智力也能产生高创造力 D.创造力大小与智力高低无关
16.研究发现,在简单的活动中,工作效率随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当活动难度加大时,动机强度应( ) A.降低 B.升高 C.保持不变 D.无所谓
17.对与一般的特定事件没有什么联系的字词、概念、规律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属于( ) A.程序性记忆 B.陈述性记忆 C.情景记忆 D.语义记忆 18.能够使成员继续留在群体中的力量称之为( ) A.群体规范 B.群体凝聚力 C.群体中的角色 D.群体的领导
19.“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所描述的是下列哪种心理防御机制?( ) A.否论 B.文饰 C.退行 D.投射
20.皮亚杰提出了个体从婴儿期到青春期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理论,其顺序是( )
A.感知运动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 B.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D.前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感知运动阶段 1、 首先把“教”“育”两个单字合作为一个词见于 A、论语 B、学记 C、孟子 D、说文解字 答案:C 2、“建国君民,教学为公”“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反映了教育与_____的关系 A、经济 B、政治 C、文化 D、人口 答案:B
4、提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的学者是_____ A、霍尔 B、洛克 C、高尔顿 D、华庄 答案:A
5、教育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学记中“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这句话反映了人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_____现象
A、关键期 B、依恋期 C、混沌期 D、最近发展期 答案:A 解析:《学记》里讲,“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能成”,说明从古人开始就已认识到了学习的最佳期问题,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期,学习的效果就会差些。所谓人类心理发展“关键期”理论是说:人类的某种行为和技能、知识的掌握,在某个特定的时期发展最快,最容易受环境影响。如果在这个时期施以正确的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一旦错过这一时期,就需要花费很多倍的努力才能弥补,或者将可能永远无法弥补。故此题答案为A。
6、人是一个积极能动的主体,人与动物发展的显著区别之一就在于人是有意识的,具有主观能动性。这种主观性是通过人的_____表现出来的。 A、教育 B、环境 C、遗传 D、活动 答案:D
7、以下不属于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的是_____
A、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B、使受教育者在德智、才智、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C、强调教育与生产相结合
D、突出教育要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答案:D
8、1903,清政府颁布并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学制是_____
A、癸卯学制 B、壬子癸丑学制 C、壬寅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A
9、欧美现代学制最早出现在欧洲,主要有三种类型,前西德等学制属于_____ A、单轨制 B、中间型学制 C、双轨制 D、分支型学制 答案:C
10、对义务教育中“义务”的理解,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_____ A、国家有开办学校、任用教师、提供教材等便利儿童入学的义务 B、儿童及少年在学龄期有入学接受教育的义务 C、家长有让子女入学接受教育的义务 D、学校有免费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的义务
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
A.华生 B.马斯洛 C.霍尔 D.杜威 2.心理学属于( )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科学 D.哲学
3.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无意注意 4.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 )
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 ) A.适应现象 B.听觉适应 C.嗅觉刺激 D.味觉刺激 6.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 )秒钟。 A. 1~2 B. 20~40 C. 60~70 D. 70~80 7.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 ) A.前摄干扰 B.倒摄干扰 C.消退抑制 D.超限抑制
8.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 ) A.感觉登记 B.注意 C.组块 D.复述
9.概念的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概念的内涵增加的同时,也就是使本质的条款更多,它的外延就( )了。 A.大 B.多 C.小 D.增加
10.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 ) A.爬山法 B.逆向工作法 C.手段—目的分析法 D.尝试错误法
11.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 )提出来的。 A.斯皮尔曼 B.卡特尔 C.瑟斯顿 D.吉尔福特
12.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所说的“施用累能”是指( )
A.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B.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C.遗传对智力的影响 D.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 13.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 ) A.追求利益的倾向 B.回避失败的倾向 C.回避困难的倾向 D.追求刺激的倾向 14.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相对持久的情绪状态是( )
A.热情 B.心境 C.激情 D.应激
15.某学生活泼、好动、乐观、灵活,喜欢交朋友,爱好广泛,稳定性差,缺少毅力,见异思迁。他的气质类型属于( )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制
200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选择题
1.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实验者所要控制的刺激条件或实验条件,称为( ) A.控制变量 B.无关变量 C.自变量 D.因变量 2.研究强化和惩罚规律的心理学流派是( ) A.人本主义 B.机能主义 C.精神分析 D.行为主义
3.就某一问题要求被研究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是( ) A.观察法 B.测验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4.绝对感觉阈限指的是( ) A.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 B.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C.人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异的觉察能力 D.刚刚能觉察出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
5.初次与某人交往,当得知他是一名大学教授时,马上断定他很有学问、有修养、性情温和、待人民主。从心理学的观点看,此种现象属于( ) A.首因效应 B.马太效应 C.近因效应 D.社会刻板效应 6.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主要条件是( ) A.注意 B.复述 C.输入 D.储存
7.大脑的喜怒哀乐爱惧恨等感受状态,是人的情绪在认识层面上的一种自我觉察,被称为( )
A.情绪的主观体验 B.情绪的生理唤醒 C.情绪的外部行为 D.情绪的外部表达 8.根据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孩子一般通过抛弃父母不合理的要求,从而获得( ) A.自我中心 B.权威感 C.可逆性 D.公正感 9.皮亚杰研究提出,儿童认知发展的初始阶段是( ) A.模仿阶段 B.感知运动阶段 C.依恋阶段 D.牙牙语阶段 10.晶体智力的发展( ) A.在成年达到高峰 B.在成年后仍然增长
C.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D.在20岁左右达到高峰 11.离差智商决定于( )
A.个体在相同条件团体中的相对位置 B.个体的智龄状态
C.个体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率 D.个体间正态分布的形式 12.问题表征是( ) A.问题的语言表述 B.问题在脑中的呈现方式 C.问题条件的呈现 D.问题目标的呈现 13.创造性思维是( ) A.发散思维的表现 B.直觉思维的表现 C.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 D.想象力的表现
14.“有正常的智力水平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并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上述标准是( ) A.积极上进的标准 B.心理健康的标准 C.身体健康的标准 D.身心健康的标准 15.下面哪一种心理现象不属于心理防卫机制?( ) A.投射 B.退行 C.文饰 D.紧张 16.提出人际需要三维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A.沙赫特 B.库利 C.舒茨 D.霍曼斯 17.拥有信息并试图进行沟通的人又称之为( ) A.信息源 B.通道 C.关系网 D.反馈者
18.喜欢追求真理,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这种人格类型属于( ) A.智力T+型 B.智力T-型 C.体格T+型 D.体格T-型 19.“性格即命运”,人格是一个人生活成败、喜怒哀恨的根源,这说明人格具有( ) A.独特性 B.稳定性 C.复杂性 D.功能性
20.某人听报告的时候,听着听着就走神了,想起了一件有趣的事,直到听见掌声响,才想起正在听报告。此时,这个人的意识状态属于( ) A.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B.白日梦状态 C.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D.潜意识状态
21 心理学家戴维斯在试验中组学习射箭甲组严格指导乙组自行尝试甲组射中率65%乙组45% 表明在动作学习的过程中因素很重要 A 指导 B 发展 C 练习 D 反馈 答案:D
22 小李在练习国标中老师告诉小李右手抬起的高度不到位这种反馈属于 A 非建议反馈 B 内在反馈 c 延缓的反馈 D 外在的反馈 答案:D
23 1961凯尔曼提出态度变化过程的三个阶段理解三个阶段依次是
A 服从 同化 内化 B 服从 从众 同化 C 服从内化 同化 D服从 同化 从众
答案:A
25 德国邓克尔发现 人看到的某物品具有一种功能后就很难看出其他功能 进而影响问题解决这一现象成为
A 定势 B 功能固着 C 问题表现 D 知识结构 答案:B
26 与形势训练说迁移理论联系最为紧密的是
A 逆向迁移 B 负迁移 C 特殊迁移 D 一般迁移 答案:D
27 老师很担心同一批学生在第二次参加同样的内容的人格测试时分数与上次不同他所担心的哪一个概念反应的内容
A 信度 B 效度 C 区分度D 难度 答案:A
28 老师用课程提问课堂讨论等形式决定是需改善教学 A 诊断性 B 描述性C 形成性D 总结 性 答案:C
200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选择题
1.从复杂的刺激环境中将有关内容抽出来组织成知觉对象,其他部分则留为背景,这是 ( )
A.知觉理解性 B.知觉整体性 C.知觉选择性 D.知觉恒常性
2.在心理学中,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称为( ) A.随意注意 B.随意后注意 C.不随意注意 D.集中注意
3.“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译音,其含义是( ) A.行为 B.精神
C.整体 D.人本主义
4.有一种记忆系统的特点是:保持时间为几十至几百毫秒,存储形式为视觉表象和声音表象,如果不被注意或编码,就会自动消退。此种记忆系统是( ) A.瞬时记忆 B.工作记忆 C.短时记忆 D.长时记忆
5.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进行新的学习,理解新的信息,此种学习称为( )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意义学习 D.机械学习
6.在认知心理学中,表征是指( ) A.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 B.客观事物的表面特征 C.形象代码 D.语义代码
7.心理学家常用“人工概念”的方法研究概念的形成。首创这一方法的心理学家是 ( )
A.赫尔 B.詹姆士 C.梅耶 D.吉尔福特
8.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称为( )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倒摄干扰 D.前摄干扰
9.在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且主要受人的生物学因素影响的能力是 ( )
A.流体能力 B.晶体能力 C.模仿能力 D.创造能力
10.一名儿童的智力年龄是10岁,实足年龄是8岁,他的比率智商是( ) A.80 B.100
C.120 D.125
11.当活动难度较大时,有利于提高活动效率的动机强度为( ) A.低 B.中等偏低 C.中等偏高 D.高
12.马斯洛需要层次中,由低到高排列的第四层次为( ) A.归属与爱的需要 B.自我实现的需要 C.安全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
13.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这表明人格具有( ) A.独特性 B.复杂性 C.稳定性 D.综合性
14.反应慢、但精确性高的认知方式属于( ) A.冲动型 B.沉思型 C.系列型 D.同时型
15.林黛玉的“清高、率直、聪慧、孤僻、内向、抑郁、敏感”等特质,属于( ) A.共性特质 B.首要特质 C.中心特质 D.次要特质
16.把自己的不当、失误转嫁到他人身上,或把自己不能接受的欲望归结为他人,这种心理防御机制是( ) A.反向 B.投射 C.转移 D.退行
17.导致去个体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群体极化 B.社会惰化 C.从众性 D.匿名性
18.在全新的生活环境中,陌生的风俗习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会使人产生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源属于( )
A.躯体性压力源 B.心理性压力源 C.社会性压力源 D.文化性压力源
19.儿童知觉开始形成并有所发展是在( ) A.儿童前期 B.婴幼儿期 C.儿童后期 D.青少年早期
20.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有时他人在场不但不能促进个体行为效率的提高,反而会使工作效率下降。这种现象称为( ) A.从众 B.群体思维
C.去个体化 D.社会干扰
11/费希纳指出符合对数定律的是( )。
A 心理量和物理量的关系 B心理量变化和物理量 C物理量的变化和心理量 D感觉和感觉阈限
12、最简单最低级的心理现象是( ) A 感觉 B知觉 C记忆 D注意 13、内脏痛觉属于( )
A外受感觉B本受感觉C内受感觉D感受性
14、从黑暗处到明亮处感受性降低的过程叫( ) A嗅觉B皮肤觉C暗适应D明适应 15、没有适应现象的感觉是( ) A嗅觉B皮肤温度觉C触压觉D痛觉
16.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 ): A.感觉 B.反应 c.知觉 D.阈限 17.人对最小的客观刺激量的感觉能力是( ):
A.感觉阈限 B.绝对感觉阈限 C绝对感受性 D.差别感受性
18.闻到苹果香味,看到苹果红色外观出磨苹果感到光滑等引起的心理活动是( )。 A。感觉 B.知觉 C.感受性 D.感觉阈限 19.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是( )。
A.感觉阈限 B.差别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D.绝对感觉阈限 20.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是( )。 A.感觉阈限 B.差别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D.差剧感觉能力
200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1.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对于特定的问题情景能够顺利地做出多种反应或答案,反映了创造性思维的哪种特征?( ) A.敏感性 B.流畅性 C.洞察性 D.独创性
2.下列哪个不是界定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 ) A.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 B.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 C.知、情、意、行是否具有一致性 D.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 3.奥尔波特于1937年首次提出了人格特质理论,他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它们是( ) A.首要特质和次要特质 B.共性特质和个性特质 C.首要特质和中心特质 D.根源特质和表面特质 4.智力三元理论是由下列哪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 A.斯腾伯格 B.卡特尔 C.吉尔福特 D.斯皮尔曼 5.下列哪项不是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 ) A.相似性与互补性 B.接近性与熟悉性 C.个人品质 D.身体健康状况
6.人在整个夜晚的睡眠过程中,从慢波睡眠到快速眼动睡眠要经过数次循环,在每次循环中,快速眼动睡眠持续时间变化的特点是( ) A.早期所占时间较短,后期所占时间逐渐延长 B.早期所占时间较长,后期所占时间逐渐缩短 C.早期与后期所占时间是不变的 D.早期没有,后期仅有较短时间
7.以下哪种动机驱使青少年特别重视伙伴关系?( ) A.交往动机 B.成就动机 C.自尊动机 D.自身价值动机 8.人类短时记忆的容量有一定的限度,其平均数量为( ) A.7±2个组块 B.8±2个组块 C.9±2个组块 D.10±2个组块 9.以下哪个是人格结构中自我调控系统的内容?( ) A.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 B.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 C.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体验 D.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
10.下列不能说明挫折内涵的是( )
A.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
B.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反应 C.挫折对人的影响都是负面的
D.挫折既包括挫折情境,又包括挫折感受
11.对学习困难、适应困难或具有某种问题行为的中小学生,进行诊断和辅导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属于( ) A.理论领域 B.应用领域 C.兼有理论与应用领域 D.边缘领域 12.飞行时差常常导致旅行者在到达目的地后出现较长时间的身心困扰,原因在于( ) A.长时间飞行导致的旅途疲劳 B.环境改变后需要一定时间的适应 C.地球引力的作用
D.人自身生物节律被干扰
13.青少年的主观化自我阶段反映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发展处于哪种层次?( ) A.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意识
B.对自己思维、感情、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意识 C.区别“自我”与“非我”的意识 D.对自己机体及其状况的意识
14.人在知觉事物时,从复杂的刺激环境中将一些有关内容抽出来组织成知觉对象,而其它部分成为背景,反映了知觉的哪种特性?( ) A.整体性 B.恒常性 C.选择性 D.理解性
15.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采取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的策略,称作( ) A.逆向工作法 B.爬山法 C.手段—目的分析法 D.算法式 16.教师想了解学生对作文的态度,让学生填写了问卷,与部分学生座谈,与个别学生谈话,找到了问题及原因。他用的是( ) A.观察法 B.调查法 C.测验法 D.实验法 17.婴儿发展最早的感知觉是( ) A.视觉 B.听觉
C.味觉 D.触觉 18.下列不能说明学习内涵的是( ) A.学习是一种适应活动
B.学习是通过相应的行为变化得以体现的,而且这种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C.学习是主体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的过程 D.学习是生理成熟引起行为变化的过程
19.平行的铁轨向远方延伸时,看起来趋向于相交,因此,在画面上两条直线越趋向接近, 就表示距离越远,这是哪种深度线索在起作用?( ) A.纹理变化 B.遮挡 C.视野中的高度 D.线条透视 20.《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多愁善感,聪颖多疑,孤僻清高。心理学上把类似于林黛玉式的气质叫做(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 、野生儿的研究表明,()对人的心理起制约作用。 A 环境 B 社会实践 C 遗传因素 D 个性
2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反映了思维的()。 A 概括性 B 间接性 C 深刻性 D 独立性
3 、对刺激尽可能多地做出反应指的是发散思维的()。 A 流畅性 B 变通性 C 独特性 4 、()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A 气质 B 性格 C 能力
5 、“鲜红的”中的“鲜”指的是颜色的()。 A 色调 B 饱和度 C 明度 6 、望梅止渴属于()。
A 条件反射 B 无条件反射 C 第一信号系统 D 第二信号系统 7 、成功解决一道难题后产生的自豪、愉快感属于()。 A 理智感 B 美感 C 道德感 8 、司马光砸缸救人属于()。 A 激情 B 心境 C 应激 D 理智感
9 、神经特性强、平衡、不灵活,对应的气质类型是()。 A 多血质 B 胆汁质 C黏液质 D 抑郁质 10 “一叶知秋”属于知觉的()。
A 理解性 B 选择性 C 恒常性 D 整体性
2005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单项选择题
1.人出生时就有【 】 A.情绪 B.情感 C.成就感 D.美感
2.面部表情识别的研究发现,最难辨认的表情是【 】 A.怀疑 B.悲哀 C.惊讶 D.恐惧 3.“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明了人格的【 】
A.独特性 B.稳定性 C.综合性 D.复杂性 4.冲动型认知方式的特点是【 】 A.反应快,精确性强 B.反应慢,精确性强 C.反应慢,精确性差 D.反应快,精确性差
5.心理学家把类似燕青的气质,如聪明过人、灵活善变,情绪丰富且外露叫做【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6.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称为【 】 A.社会助长 B.社会惰化 C.去个体化 D.群体极化 7.提出人际需要三维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A.马斯洛 B.弗洛伊德 C.舒茨 D.奥尔波特
8.通过新的满足来弥补原有欲望达不到的痛苦,这种心理防御机制是【 】 A.转移 B.升华 C.文饰 D.补偿 9.儿童开始学习书面言语的关键年龄是【 】 A.1—2岁 B.2—3岁 C.3—4岁 D.4—5岁
10.德国的一项研究发现,老年人行动刻板性开始明显增强的年龄是【 】 A.60岁 B.65岁 C.70岁 D.75岁
11.认知心理学研究推理、决策、问题解决等复杂认知过程获取了很大成功,所采取的方法是【 】 A.反省法 B.口语报告法 C.调查法 D.测验法
12.一个人能否进入催眠状态,主要取决于【 】 A.性别 B.年龄 C.受暗示性 D.智力 13.四色说的四种原色是指【 】 A.红、黄、蓝、绿 B.红、蓝、绿、紫 C.黄、蓝、黑、白 D.黄、绿、蓝、紫 14.记忆有三个基本过程,它们是编码、保持和【 】 A.遗忘 B.注意 C.提取 D.联想
15.关于事实类信息,包括字词、定义、人名、时间事件、概念等的记忆是【 】 A.陈述性记忆 B.程序性记忆 C.情景记忆 D.内隐记忆 16.心理学家常用的研究概念形成的方法是【 】 A.抽象概念 B.具体概念 C.人工概念 D.科学概念 17.想象处理的主要信息是【 】 A.表象 B.符号
C.语词 D.语义
18.提出各种心理任务上的普遍相关是由g因素所决定的心理学家是【 】 A.卡特尔 B.瑟斯通 C.斯皮尔曼 D.吉尔福特 19.反映多次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的是【 】 A.信度 B.效度 C.常模 D.难度
20.成人与儿童对一幅图画的知觉有很大的差别,年龄较小的儿童只能说出图画中主要的部分,而成人能把握整个图画的意义,这说明了【 】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恒常性 D.知觉的整体性
1 、听到尖锐的声音会产生冷的感觉,这种现象叫做感觉的()。 A 后效 B 适应 C 联觉 D 对比
2 、“鲜红的”中的“鲜”指的是颜色的()。 A 色调 B 饱和度 C 明度
3 、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状态。 A 焦虑 B 激情 C 紧张 D 心境 4 、触景生情属于()。
A 无意回忆 B 有意回忆 C 再认 D 追忆
5 、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这是发散性思维的()表现。 A 流畅性 B 变通性 C 独特性
6 、人在注视暗室中一个微弱的静止的光点片刻后,感觉到光点在来回移动的现象叫()。 A 似动知觉 B 诱导运动 C 自主运动
7 、一个 7 岁的儿童通过了 9 岁组的题目,他的智商是()。 A 78 B 100 C 129
8 、奇装异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这是()。 A 有意注意 B 无意注意 C 有意后注意
9 、阅读《红楼梦》时,关于林黛玉形象的想象是()。 A 无意想象 B 有意想象 C 再造想象 D 创造想象 10 、上课时左顾右盼、交头接耳,这是注意的()。 A 分配 B 分散 C 转移 D 起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