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课内阅读
班级 姓名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日:“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日:“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本文选自《 》。
2.下列对 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填序号)
A.方鼓琴而志在太山(心志,情志)
B.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一会儿,不久)
C.锺子期听之(听见)
D.伯牙破琴绝弦(拉断)
3.解释下列句子。
(1)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1
(2)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3)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伯牙鼓琴》中,“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是因为 这个故事告诉 我们: 。伯牙善于 锺子期善于 “破琴绝弦,终身不 复鼓琴”既形象具体地写出了伯牙的情操,也表现了二人之间感情的 。 (2)成语“ ”源出本文,现多用来比喻 ,也用来 比喻 。 《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日:“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
2
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1、看拼音,写汉字。
shǔ( )中 chǔ( )士 玉( )zhóu jǐn náng(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一牧童见之 之:
(2)处士笑而然之 然: 之: 3、选择。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尤所爱(特别) B.今乃掉尾而斗(却)
C.谬矣(错误) D.处士笑而然之(这样)
(2)下列句子中,括号里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两项是( A. (杜处士)所宝以百数 B. (戴嵩)尤所爱
C. (牧童)拊掌大笑 D. (杜处士)不可改也
4、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吗?
) ( )。
3
阅读《月光曲》片段,回答问题。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 )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 )的地方升起来。( )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 )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 )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 )的大海。
1、按原文填空。
2、下面不是比喻句的一句是( )
①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
②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
③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3、用“ ”在文中画出实在事物,用“~~”划出联想的内容。
4、皮鞋匠的第一次联想描绘了三幅画面,它们是(1) (2)
4
(3)
5、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没看见过的景象?
6、借助皮鞋匠的联想,我仿佛听到了贝多芬的《月光曲》:时而 ,时而 ,时而 ,时而 7、片段中的近义词:( )—( ) 反义词:( )—( ) 8、贝多芬为什么能即兴创作出这么美妙的《月光曲》呢?请你以贝多芬的口气写一写他的心理话:
。 答案:
《伯牙鼓琴》
1、《伯牙鼓琴》
4、因为伯牙的琴声只有钟子期能听懂;伯牙的志向只有钟子期能明白;伯牙死后,钟子期再也遇不到这样的知音,因此,破琴绝弦。
知己难寻,知音难觅。 弹琴 欣赏 默契和真挚
5
高山流水 乐曲高妙 知音难遇
《书戴嵩画牛》
1、蜀中 处士 玉轴 锦囊
2、他,代指戴嵩所画的牛。
对的 代指牧童说的话。
3、D,BD
4、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
《月光曲》
1、清幽 水天相接 微波粼粼 一缕一缕 恬静 波涛汹涌
2、③
4、(1)月亮升起,海面微波粼粼(2)月亮升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 (3)海面波涛汹涌
5、答:因为盲姑娘是看不见的,但是他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再一次听入神了,也衬托贝多芬创作的成功。
6、舒缓 明快 悠扬 激烈。
6
7、好像 仿佛 微波粼粼 波涛汹涌
8、盲姑娘这几句话使我十分感动,一个双目失眠的姑娘这么爱音乐,又这样懂音乐,这是知音啊!正因为遇到了知音,我才有创作的激情。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