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者:何宪信
来源:《教育界·综合教育》2019年第03期
【摘要】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两者缺一不可。在关注教育改革、倡导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今天,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知识传播与德育教育并道而行,如何把语文知识的教育和道德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德国科学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说过:“教学中如果没有进行德育教育,那它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注重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基本技能,培养语文能力,而忽略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教育,就达不到真正的教育目的。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让知识传播与德育教育并道而行,让学生在增长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成长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公民。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达到让学生德与智共同发展的目标呢?以下是笔者的几点做法。 一、深挖教材,有“备”无患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编入了大量蕴含强烈思想感情且文质兼美的课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引导学生从字、词、句入手,去感知课文所饱含的思想情感,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让那些鲜活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变得更加美好,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吃透教材,真正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语言结构等,尽量挖掘教材中与德育内容相关的点点滴滴,并结合学生在班上的种种表现,研究其个性差异,然后确定目标,处理好教材内容与学生思维的交叉点,因材施教,使学生个性心理得到最充分的发展,获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一课,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季羡林先生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永恒不变的爱意。为了让学生从心灵深处领会这篇文章的深远意义及作者高尚的人格,我设计了三个步骤。一是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含有对自己对母亲的描述、母亲的喜好以及自己曾经做过的对不起母亲的事等等。问卷于上课的前一天下发给学生,并于课前将问卷收回来。二是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母亲、关于祖国的短文。三是要求同学们把写好的短文在课堂上朗读。我的精心备课和设计,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了课文中的语文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人、热爱祖国的情怀,增强了学生的感恩意识、爱国意识以及建设祖国、建设美好家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通过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不难发现,语文教材中很多德育教育的素材有非常丰富的德育修养知识,教师要在备课、授课过程中高度重视这些教材内容,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自然地渗透人文性、思想性的德育教育。 二、反复朗读,体会课文思想感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一篇课文都包含着作者独特的思想情感,这些思想感情是透过文章的每一字、每一句来表现的。因此,学生要反复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寄寓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并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目的,达到获得审美体验和德育影响的目的。
例如,《中华少年》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现代诗:“从巍峨峻拔的高原走来,我是冰山上的一朵雪莲;从碧波环抱的宝岛走来,我是海风中的一只乳燕……”全诗以高昂的气势和朴实的语调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和敬仰,以及对未来生活的乐观憧憬和向往。为了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爱国之情,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配乐朗读、分组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进行朗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出学生的爱国热情。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就会油然而生,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三、拓展阅读,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
拓展阅读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教师提高德育教育效果的重要环节。教师要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以及文本内容,为学生列出拓展延伸的阅读资料,让学生通过阅读拓展资料,受到德育教育的润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
例如,在学习《怀念母亲》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集关于母爱的名言、诗歌、美文,并以“母爱”为主题开展朗诵班会。将学生收集的这些名言、诗歌、美文作为拓展阅读材料,陶冶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感受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激发他们做一个好学生、好孩子,要孝顺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拓展阅读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可以让德育教育更加深入,可以让学生有自我成长的空间,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 四、運用正确的语言,增强道德感染力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正确的语言、合理的语气非常重要。我们知道,很多心理问题源于情绪,当学生的情绪能够被人真切感受和关注时,他们的情绪表达也就变得顺畅,心情会得到很好的调整。心理学也认为,运用肯定、表扬的语气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将向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情绪稳定、态度友好的方向发展;运用否定、批评的语气则会让学生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导致学生情绪紧张,态度冷漠,攻击性强,自制力差等。积极的情感体验会令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极为活跃,课堂的感染力也比较强;消极的情感体验则令学生在课堂上产生消极的情绪,学生容易产生自卫、攻击性心理,反而影响教学效果。所以,语气的合理运用,有时会让局面完全改观,能让人消除自卑感,变得乐观、开朗,更会让你的课堂教学变得通畅、顺利。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情感的主要工具,也是教育的重要手段。正是有了语言,人类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比如,当学生在课堂出现朗读错误时,教师能用一些正确的语言、舒缓的语气指出学生的错误:“这个字、这个词应该这样读……”或者给学生做出示范性的朗读,这样学生不容易产生抵触心理,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传递、情感交流更加顺畅和谐,为德育教育的渗透铺平道路。
道德是富有感染力的。学生经常沐浴在平等尊重、团结友爱、互尊互谅、其乐融融的氛围中,也将会把这些作为自己平时待人处世的道德行为准则。相反,如果学生长期处于不和谐、相互抵触的人际关系中,久而久之將会形成狭隘、自私、互不信任、互不合作甚至互相攻击的不良道德品质。
五、结合现实生活深化德育教育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很多学生比较早就面临日趋复杂的社会环境。在大众传媒影响下,各种信息从不同渠道环绕在学生周围,使他们过早地耳濡目染社会上一些不良的风气。从生理心理角度看,小学生的身心正处于成长阶段,对社会上的诸多现象缺乏应有的辨别和抵制能力。因此,德育教育要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尽可能不要让学生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时,我结合现实生活给学生提出几个问题:①德国的“美丽”体现在哪里?②为什么说“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③“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一种怎样的思想境界?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对照自己的日常生活,检讨自己的行为习惯是否为他人着想,让学生从小养成心中有“他人”的习惯。只有心里有了“他人”,才能培养学生为“他人”着想的社会责任感,尽到自己的社会义务。
德育教育离不开现实生活的土壤,也无法脱离生活目标的指引。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要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要让课文中的德育教育意义延伸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活问题,并成为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思想武器。 六、德育教育要有持续性
持续的含义是为了使已经进行的事件有一定成效而连续不断进行的一种行为。德育教育持续进行的目的有三:一是希望德育教育对象的心理认知或思想意识通过该行为而产生调整、校正和巩固的作用;二是希望德育教育的对象能借此积累经验,正确对待各种困难和挫折;三是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望能够以点带面,以个体带动群体,从而产生一种良性循环。心理学表明:心理能力只有长期训练才有效果,心理能力的提高没有止境,会随着生理状态和社会事件产生起伏。所以,德育教育一经开始便只有持之以恒地进行。教师只能通过自身情绪的感染,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一步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的积极意义,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前进的动力。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抓住每一次阅读教学的机会,不仅在教学过程中挖掘教材里的德育教育素材,给予学生正面的引导,而且在课后的拓展学习活动中及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熏陶,保证德育教育的持续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德育教育水平的目的。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人生的基础阶段,小学语文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在紧张的教学活动中时刻渗透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他们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华好少年。 【参考文献】
[1]刘丽君.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7(11):156-157.
[2]燕桂名.谈阅读教学中的情感与德育渗透[J].基础教育月刊,2004(10):41-4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