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的影响与对策

2023-03-14 来源:步旅网
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的影响与对策

范博 目录: 一、 二、 三、 四、

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的作用 新贸易保护主义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

1. 保护的商品不断增加 2. 贸易保护措施多样化 3. 贸易保护制度更为法制化 4. 保护的程度不断提高 五、 新贸易保护主义产生的原因 1. 国际竞争加剧

2.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发展

3. 国际贸易中双边主义与区域主义兴起 4. 发展中大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与冲击 六、 新贸易保护主义发展趋势 1. 贸易保护的频率升级 2. 贸易保护的强度升级 3 . 贸易保护的手段升级 4. 贸易保护的内容升级 七、 贸易保护对我国的影响

1. 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于资源的最优配置 2. 贸易保护主义易引起别国的贸易报复 3. 贸易保护主义也会损害该国公民的福利 4. 贸易保护会造成出口国贸易及经济急剧下降 5. 贸易保护主义会使世界经济倒退 八、 我国面对新贸易保护应采取的措施 1. 强化理论研究,建有自我特色的壁垒体系 2. 加强宏观调控

3. 加强对贸易规则技术创新体制的建设 4. 夯实认证、认可体系 5. 重视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

摘要:贸易保护主义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开始抬头和膨胀,而面对我国近几年高速增长的对外贸易额,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竖起贸易壁垒应对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本文阐述了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以及应该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国际贸易,新贸易保护主义 一、 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在商品和劳务等方面进行的交换活动。它是各国(或地区)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反应了世界各国(或地区)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关系,是由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构成的。 二、 国际贸易的作用

1、调节各国市场的供求关系。 2、促进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

3、 发挥比较优势,提高生产效率各国参与国际贸易的重要基础是比较利益和比较优势。 4、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优化国内产业结构。

5、增加财政收入,提高国民福利水平国际贸易的发展,可为一国政府开辟财政收入的来源。

6、加强各国经济联系,促进经济发展。 三、 新贸易保护主义

新贸易保护主义(New Trade Protectionism),又被称为“超保护贸易主义”或“新重商主义”, 在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是指国家借助垄断实行以补贴、倾销等方式扩大出口,以关税和非关税措施限制进口,达到垄断国内市场、争夺世界市场、追求贸易顺差、带有进攻和垄断性质的贸易保护政策。 四、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

1. 保护的商品不断增加

被保护的商品从传统产品、农产品转向高级工业品和服务部门。 2. 贸易保护措施多样化

(1) 按照有效保护率设置关税;

(2) 加强了征收“反补贴税”和“反倾销税”的活动。从1980年到1985年发达国家

的“反倾销”案多大283起,涉及到44个国家;

(3) 非关税壁垒不断增高,非关税壁垒措施已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八百多种增

加到80年代中期的一千多种;

(4) 背离1947年关贸总协定的宗旨,在“有秩序地销售安排”(Orderlly Marketing

Arrangement , OMA)的幌子保护下,绕过该协定额基本原则,搞“灰色区域措施”(Grey Area Measures)。

3. 贸易保护制度更为法制化

发达国家实行的保护贸易措施,随着政府管理贸易而不断充实和调整,成为对外贸易体制中的组成部分。以美国对钢铁部门的保护为例,为了限制钢铁的进口,美国加强了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实行“启动价格”机制等措施,加强贸易法规的制定,把贸易保护法律化。 4. 保护的程度不断提高

从1980年到1983年,在整个制成品中受限制商品的比重,美国从6% 到13%,欧洲联盟从11%提高到15%。在整个发达国家制成品的消费中,受限制商品从1980年的20%提高到1983年的30%。

五、 新贸易保护主义产生的原因

国际竞争加剧

在全球化时代,市场经济制度逐步演化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制度,而竞争是市场经济最主要的特征之一,而逐步演变成为主权国家和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动机,成为实现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的重要手段。各国政府不仅在国际竞争中保护自身的产业与贸易利益,而且直接介入本国企业与外国企业之间的竞争。一方面,采用进口关税或出口补贴等保护手段有利于改善本国企业的收益和市场地位;另一方面,一旦外国企业或进口产品危及本国利益时,即使发达国家的政府也采取直接干预的手段。特别是在“就业”已经逐渐演变为一种公共品的今天,由进口增加导致的失业问题已经具有了越来越突出的政治意义。当本国产业和劳工群体受到进口冲击时,来自公众的呼声或其他政治压力必然使政府倾向于对这些领域实行保护,以排斥竞争的威胁。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发展

随着跨国公司及其海外经营的发展,国际贸易的流向和贸易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际贸易差额的分布。跨国公司通过内部分工和核算体系,在内部贸易中获得了较为稳定的收益,但却把各国账面上贸易差额的此消彼长以及由此引发的贸易摩擦甩给了各国政府。作为承接跨国公司产业转移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的亚洲地区制成品出口的迅速增长,使其对美国、欧盟保持了较大规模的贸易顺差,而美国和欧盟跨国公司在亚洲地区投资企业的出口已经成为美国和欧盟贸易逆差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发达国家处理贸易逆差的政策并不主要针对这些大跨国公司,而是拿出口国开刀,以解决与这些国家的贸易争端为借口,推行新贸易保护主义。

国际贸易中双边主义与区域主义兴起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双边层面的“自由贸易协定”?FTA的签订和实施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热点。据WTO统计,到2004年,向WTO正式通报的FTA已达106个,WTO成员中绝大多数参加了一个或多个FTA。FTA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一是原有FTA在促进贸易增长、消除双边贸易壁垒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二是地缘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导致了“双边主义”盛行。FTA的迅速发展已经形成了连锁反应,一国缔结了FTA后会对相关国家构成竞争压力。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制定了FTA战略,参与FTA谈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同时,进入21世纪,世界范围内区域一体化进程大大加快。欧盟加快了扩员的步伐;北美自由贸易区增强了成员国之间的联系;APEC的影响力逐步扩大;东亚地区在加强东盟内部合作的基础上,正积极探索新型东亚区域合作机制。据世界银行统计,截至2004年,全球已有174个国家(地区)至少参加了一个区域贸易协定(RTA),只有11个岛国(地区)没参加任何RTA。在多数情况下,FTA及区域一体化组织与WTO具有互补、互动的关系,但FTA以及区域贸易组织对非成员国的进口构成了障碍,其中,一些双边和区域安排带有明显的排他性保护色彩。

发展中大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与冲击

以中国、墨西哥、马来西亚、印度等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大国出口规模迅速扩大,并逐步成为世界制成品市场的重要供应者。特别在中低端工业品市场上,这些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出口竞争力,并逐步取代发达国家原有的市场份额。尽管这些发展中大国出口的高速增长并未彻底改变国际贸易不平衡增长的局面,但其出口实力的增强对国际贸易格局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发展中大国大量低价工业品进入欧美市场,对其国内相关产业造成了冲击。为缓解由此形成的贸易逆差和各种国内矛盾,发达国家利用其政治经济强权,加强了对这些发展中出口国的贸易制裁。同时,由于这些发展中大国的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相近,彼此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这些发展中出口大国之间的贸易纠纷已成为国际贸易摩擦的重要内容。

这些新矛盾的出现表明全球化时代自由贸易与国家利益的对立与冲突有可能在部分领域激化,这也正是在当今全球贸易自由化的主旋律中,新贸易保护主义仍然演奏着不和谐音符的原因所在。 六、 新贸易保护主义发展趋势

进入2011年以来,国外采取的对我国贸易保护措施更是有增无减,明显显现出在频率、强度、手段以及内容等方面的四大升级趋势。

(1) 贸易保护的频率升级。近年来,我国企业、行业遭遇“双反”调查呈直线上升趋势。

据商务部统计,全球70%以上的反补贴调查针对我国,地方政府的政策则成为调查要点。而当前,对我国发起“双反”调查事件呈现出两大新特点:首先,对我国企业发起双反调查的国家在增加。过去美国是领头羊,其次是欧盟,现在巴西、埃及、阿根廷、印度等国也加入到对我国企业发起“双反”调查行列;其次,产品范围在扩大。美欧由对我国低端产品发起“双反”调查发展到今天的高科技产品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由对轮胎、硬木地板、皮鞋扩展到了太阳能电池板、光伏产品等。

(2) 贸易保护的强度升级。与贸易保护频率同样增长的,还有美对我国出口产品征收的

惩罚性关税涉案金额和幅度。2009年11月美国商务部对我输美金属丝网托盘实施的惩罚性关税上限达到438%;2009年年底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最终批准对价值约27.4亿美元的中国产油井管征收10.3%至15.78%的关税,更是创下美对华贸易制裁的金顿之最。

(3) 贸易保护的手段升级。除了过去一直使用的“双反”调查、知识产权调查等手段外。

2009年9月的“轮胎特保案”开创了美国对华贸易遏制的危险先河。日前,继WTO裁定美国对我国轮胎出口征收惩罚性关税符合WTO规则之后,欧盟又对我国陶瓷出口祭起了“贸易保护主义”大旗。2011年9月15日,欧盟决定将对我国出口到欧盟的建陶征收高达69.7%的惩罚性关税至2016年,这意味着我国瓷砖的出口将遭遇严重打击。

(4) 贸易保护的内容升级。从服装、鞋帽、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不断转向劳动和技术

密集并重型的产品。以造纸行业为例,美国对华出口的限制对象从2005年至今就经历了从记录纸、文具纸、蜡光纸直至最高端的铜版纸的变化;而在钢铁行业,我国出口美国的钢铁产品除了搞轧的两款产品外,几乎已经全部遭遇美方“双反”调查。

七、 贸易保护对我国的影响

虽然从短期来看,贸易保护主义可以降低一国国内的失业率,保护本国公民的利益,但是从长期来看,贸易保护主义不仅不能保护本国的利益,而且对世界经济也会有不小的冲击。

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于资源的最优配置

一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去扶持本国企业,但是有的企业并不具有比较优势。政府

资金的使用必然从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到了有比较劣势的产业,增大了机会成本,资源没有得到最佳的利用。

贸易保护主义易引起别国的贸易报复

一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时,该国的贸易伙伴国的产品需求减少,经济发展受到影响。因此,当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国家想把自己的产品出口到对方国家时,对方会采取报复措施,设置贸易壁垒。如此恶性循环,各国间的贸易会受到很大的阻碍,国际分工受影响。19世纪30年代的贸易大战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

贸易保护主义也会损害该国公民的福利

由于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国际分工没有得到完善。该国具有比较劣势的产业成本较高,因此本国公民的生活成本增加,福利损失。同时,他国的贸易报复措施会使该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的出口需求减少,失业率增加。

贸易保护会造成出口国贸易及经济急剧下降

如果在危机中某个国家(一般是贸易大国)率先实施严厉的贸易保护,会使向其出口的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额骤降。随之产生的连锁反应是,作为拉动出口国经济三驾马车之一的贸易的迅速萎缩会导致大量出口企业破产、倒闭,失业率大幅上升,从而拖累该国经济快速滑坡。特别是出口导向型国家,将会受到更大的影响。

贸易保护主义会使世界经济倒退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本条件,如今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趋势严重阻碍了自由贸易和国际分工,这无疑是世界经济的倒退,是历史的倒退。 八、 我国面对新贸易保护应采取的措施

强化理论研究,建有自我特色的壁垒体系

研究表明,发达国家针对发展中国家在产品出口中的致命弱点而提出的各类壁垒措施,尽管从静态的角度上看有失公允,但从动态的角度上看则不失公平,因为它在规范贸易行为,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推动经济发展上有积极的作用,但发展中国家的问题是不仅无法从自己的致命弱点中摆脱出来,反而进一步加深了对发达国家市场的依赖。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有别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在如何应对或利用贸易壁垒措施的问题上应有自己的特点。笔者认为,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能,利用其在人才,技术和信息上的优势,加强理论研究,力使自己的思想脉络与国际思潮保持一致;及时归纳、总结和提升过去50多年来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

在控制管理方面所出现的好的经验和好的做法,在与国际惯例相融的基础上,力使其上升到理论,并指导实践;在明确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整合现有的资源,理清职责,分头把关,共同维护市场的经济秩序。

加强宏观调控

设立壁垒机制的目的有二,即“一是确保商品质量,促进商品出口;二是对特定商品的进口实行控制和变相控制,以达到国家的政治目的和经济目的” 。不同商业背景的进出口企业对此会有不同的反应。如何使政策效用最大化是人们致力于壁垒体系建设的目标之一。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在遵循贸易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加强对进出口企业的分类与指导便有了现实的意义,有利于相关的职能部门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加强对贸易规则技术创新体制的建设

新贸易保护主义尽管其历史不长,但为各国政府所青睐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形式的多样性,手段的有效性和技术法规的合理性,其政策对经济福利损失的影响往往难以估量。中国虽已初步地建立起了有自我特色的壁垒体系,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和差异性有待完善和提高,政策的艺术性有待加强,技术手段的多样性则有待进一步地提高。在尊重、理解和吸收国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加快中国贸易规则技术创新体制的建设步伐。通过规则的不断创新,使不同的政策能有效地叠加,从而达到维持市场秩序之目的,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夯实认证、认可体系

在经济全球化,贸易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用技术性的共同语言来维持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成了各国政府的必然选择。技术上的认证与认可在维持市场秩序,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有其独特的市场效应而备受各国政府的青睐。它以产品的安全、卫生和健康为目标,涉及产品的认证(如,UL或CE)、标识的认可(如,绿色标志)、以及生产体系(ISO9000)或环境体系(ISO14000)的认证、认可几方面,具有很强的市场壁垒效应,对一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的经济正处于转型期,正面临来自多方的压力。这些压力既有来自市场方面的,也有来自花样不断翻新贸易壁垒方面的,更有自身竞争力缺陷等方面的。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强化认证、认可体系的建设,夯实其基础是舒缓上述压力,有效抵御外来风险,规范贸易行为,提高自身竞争力,维持经济秩序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确保中国经济安全的重要前提与保证。

重视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

市场运作,政府主导是中国市场壁垒体系建设的前提与保障,也是依照“关键的少数,次要的多数”之技术经济原理而做出的必然选择。惟有有所为,才能有所不为,才能集中必要的优势资源于重要的少数,以最小的代价发挥最大的效用。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但现实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虽然在市场壁垒体系建设方面,中国政府在遵循国际惯例的基础上已经,正在或将会发挥主导作用,但是在经济全球化、贸易一体化的背景下,仅有政府的主导是不够的,还需要相应的市场机制与之相配套,发挥政府、市场或政府与市场的梯度效应。无数的实践证明,政府与市场是互为而非独占的关系。惟有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才能实现政策壁垒效用的最大化,因此,时刻牢记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名句,即 “无论结果是好,还是坏,政府的当务之急,不是要去做那些人们已经在做的事,而是要去做那些迄今为止还根本不曾为人们付诸行动的事情 ”就显得很重要了。

参考文献:

*郎秀平.经济全球化下的新贸易保护主义.中国商界 *薛荣久.国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百度百科.新贸易保护主义 *佚名. 浅谈国际贸易保护主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