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近代女子学校教育探析

2023-11-05 来源:步旅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近代女子学校教育探析

作者:董慧源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2期

摘 要: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教会学校可以说对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产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客观上冲击了中国旧的教育制度,引起了新的教育变革。 关键词:女子;近代教育;教会学校 一、近代女子学校教育的产生

中国的古训“女子无才便是德”,自古以来,女子一直处于封建社会的压迫之下,没有上学读书的权利。一旦结婚,按照封建礼法规定,就无疑承担起了相夫教子的重任。中国近代女子教育产生于晚清时期,毋庸置疑它是西学东渐的产物。自从1844年英国传教士爱尔德赛在宁波创办中国第一所女学后,各国传教士相继来到中国,当然他们创办女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传教,进一步从思想上控制中国。《剑桥中国晚清史》一书认为:“新教徒中,很多人明确信奉男女平等的原则,而且决心投入一场十字军运动,以争取中国妇女的‘平等权利’。”由于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以外国资本主义对华的侵略为背景的,因此,它也就成为外国侵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开创了近代中国女子学校教育的先河。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志士以兴女学与禁缠足为突破口,呼吁妇女解放。康有为于1885年撰写了《人类公理》一书,第一次喊出时代的最强音。1901-1902年成书的《大同书》又进一步提出:“男女同为“天民”应同享“天权”与“民权”,而“女子欲求得独立之权,益务向学”,“以其学问才识备足公民之资格。”梁启超关于女子教育论述不仅多而且深刻。他于1896年在《时务报》上发表了有关女学的文章,在创办女学的过程中,又撰写了《倡设女学堂启》、《女学堂试办略章》等文章,对女子教育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探讨。总之,维新派在提倡女子教育及其传播中走出了最艰辛的一步。 二、晚清政府与女子教育

女子教育的兴起和女校的创办,对于固守封建礼教晚清政府来说,无疑是沉重的一击。因此清政府对此做出的第一反是进行破坏。首先,制造舆论“当务之急不是读书,而是救国。”利用舆论力量,使女子教育陷入绝境;其次,上奏朝廷,利用清政权来镇压。从而使中国人自创自办的第一所女学堂被扼杀于萌芽中。 三、女子教育“春天”来临

一方面教会女学不断发展壮大,其已有自我运行的机制和防御体系;另一方面维新派启蒙与宣传。女子教育冲破层层重压发展壮大起来。1903年,清政府颁布了《癸卯学制》。这标志着清政府开始把女子教育提上议程。其对蒙养院的教学内容作了严格限定:“所谓教者,教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以为女为妇为母之道也…故女子只可于家庭教之…其干预外事、妄发关系重大之议论,更不可教。”1904年慈禧太后又准在中南海内创设女学。1907年学部奏设女学,拟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36条及《女子小学堂章程》四章26条,对女子师范及女子小学堂在办学宗旨、入学年龄、课程设置、修业年限、培养目标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定和要求。清政府从1905年开始派官费女留学生留日。特别是近代以来,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的冲击,19世纪六七十年代更是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这就使得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宗法式政治结构开始解体。妇女开始走出家门,参与到社会生产生活中来,从而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晚清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在客观上促进了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四、教会女校兴办对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影响

众所周知,在中国西方传教士开办女校是为传教服务的。自从1844年宁波女塾的创办,传教士在中国又开办了许多女子初等和中等学校,教会女校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实践,初步形成了一种教育模式。学校规模逐渐变大,办学层次不断提高。教会学校以平等的姿态吸收一批女孩子读书,不仅为这一部分女子创造了受教育的机会,也极大地冲击了中国旧的教育制度。到光绪三十三年一月,清学部颁布了《女子教育章程》,第一次正式承认了女子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利。这是中国女子教育在学制中占有地位的开始,不可否认教会学校在其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女子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教会女校从一开始就面临着传统教育中“妇女头发长见识短,不堪学道”和社会家庭中“男尊女卑”的抵触。但传教士在拥有国外大笔捐款经费保障下,免收学费,提供膳宿生活和路费,并通过各地所属教会宣传“凡入学者是上帝最疼爱的女儿”等一系列措施使中国女性得到一种感情安抚,也使她们看到自身的价值。宗教课程是教会女校主要的教学内容。其“最主要的中心科目是《圣经》,一切其他学科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来进行教学。”教会女校自称注重“智识方面之培养”,从而使学生拥有“相当之知能、才力”。另外,其自称是“中西并重,不偏倚”,但事实却是西学,特别是英语,占绝对优势。教会学校为了让宗教意识更快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要求‘外籍教员必须贡献他或她的时间和精力在学校里,在教室内外,运用上课、谈话、讲故事等与学生接触’,彼此之间平等交流,女学生表现出开朗、活泼、热情,并敢于表达自己思想与情感。为婚姻自主奠定了基础。此外女子学校还规定入学女子不能缠足。教会学校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它是希望通过输入西方文明以达到统治中国的目的。但是教会女校的创办,却在客观上开创了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从而促进了我国女子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汤志钧、陈祖恩:《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

[3]顾莹惠:《教会学校与中国近代教育》,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 [4]阎广芬:《简述西方女学对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影响》,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

[5]王敬平:《教会女校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产生》,河南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作者简介

董慧源(1988—),女,汉族,山西省黎城县人,聊城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专门史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史。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