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评课稿----席英

2020-05-10 来源:步旅网
《什么是周长》评课稿

评课人:席英

2016年10月17日—21日,瓜州县“金钥匙”导师送培活动在我校展开了为期五天的送培活动。在这五天中,导师对我们听我们的常态课,评课,指导我们备课,让我只能用受益匪浅、影响终生来形容了。导师们的博文广识、生动讲解、精彩案例无不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就将金钥匙导师团刘晓静老师所执教的三年级数学《什么是周长》进行评课。

《什么是周长》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来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也是后面学习计算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整节课中,刘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通过观察和实践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采用了以直观演示为主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亲自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很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任务。

一、本课成功之处:

1、重视创设情景,提高了教学质效。

在本节课中,金钥匙导师团的刘老师从“动物运动会”入手,创设问题情境。首先两只蚂蚁爬树叶的边线一周,使学生初步直观认识什么是周长。数学知识的学习是枯燥的,课的开始刘老师利用情境吸引了每一位学生的眼球,为下面的教学打下了很好地基础。接下来,为了帮助学生记住“物体边线一周的长度是这个物体的周长”,刘老师又设计了动物跑步比赛的情境,问:这些队员跑得是不是跑道的周长?学生通过比较,得出结论:它们跑得不是跑道周长,给学生留下了很深地印象。这一教学情境对教学难点的突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接下来,老师创设了实践活动的情境,通过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周长的实际含义。这些情境地创设,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提高了教学质效。

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切实有效的数学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第一个教学环节是通过观察蜘蛛瓢虫蚂蚁爬树叶的边线比赛,让学生直观感知树叶边线一周的长度是这片树叶的周长;紧接着教师创设了第二个教学环节,通过描树叶的边线,得到树叶的轮廓,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从而进一步认识了周长的意义。第三个环节为了确实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老师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理解图形周长的含义,探索一般图形周长的过程。设计了许多活动,如“直观感知”层面上的说一说、摸一摸、画一画;第四个环节测量周长活动,活动有明确的目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学生在测量后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时,出现了不同计算方法,学生们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为后面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整个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抓住了学生的心,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

3、做到了因势利导,让学生探索发现,提高了教学质效。 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本节课刘老师实现了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如要求出这些图形的周长怎么办?学生很快想到要先量出图形边线的长度,但是具体要量几条边呢?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图形没有必要把所有的边都量出来,相同长度的边只需要量一次就够了(如长方形、正方形);要求出这个圆的周长怎么办?讨论得出两种情况:1、用软尺来测量。2、用圆沿着直尺滚一圈。通过动手操作,让他们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这样学生在自身的探索讨论下很容易就求出了这些图形的周长。我想在以后的生活当中,如果遇到类似的问题,学生一定会用到今天所学到的方法来解决,因为今天的发现印象深刻。

4、教学畅言通的使用,对教学起辅助教学的作用。多媒体的最大优势就是可达到直观,高效,生动有趣的效果。从上课教师的表演中,我们真正感受到的选手们多媒体使用的那种绝佳的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