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次作业(参考答案) 1、《春望》\"国破山河在”产生的时代是 A:春秋 B:南朝 C:唐代 D:宋代 正确答案:C 2、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A:《离骚》 B:《尔雅》 C:《易经》 D:《诗经》 正确答案:D 3、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的作者 A:杨炯 B:王昌龄 C:王勃 D:骆宾王 正确答案:C 4 、稼轩长短句》是哪位词人的词集名 A:李清照 B:苏轼 C:周邦彦 D
:辛弃疾 正确答案:D 5、《书愤》\"早岁哪知世事艰”产生的年代是 A:北宋
B:南宋 C:元代 D:清代 正确答案:B 6、\"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这首词产生的时代 A:北宋 B:南宋 C:中唐 D:晚清 正确答案:A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作者 A:王维 B:杨炯 C:李白 D:杜甫 正确答案:D 8、《诗经》的最后成书时间大约在公元前 6 世纪。 正确 9、《沧浪诗话》的作者是严羽。 正确 10、崔颢的诗作《黄鹤楼》有\"唐人七律第一”之称。 正确 11、创立近体诗格律的是\"沈宋体”。 正确 12、在诗论方面袁枚主张\"性灵”说。 正确
第 2 次作业(参考答案
1、“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作者(C) A:周邦彦 B:温庭筠 C:李煜 D:晏殊
2、有“七绝圣手”之称的诗人(C) A:王维 B:杜甫 C:王昌龄 D:李白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作者(A) A:岑参 B:高适 C:王昌龄 D:李颀
4、与《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的作品(B)A:《西洲曲》 B:《孔雀东南飞》 C:《陌上桑》
5、著名的咏蝉之作《在狱咏蝉》的作者(A) A:骆宾王 B:虞世南 C:王维 D:卢照邻
6、“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作者 A:李白 B:孟浩然 C:柳永D:《敕勒歌》D:秦观 正确答案:C
7、《遣悲怀》“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的作者(C) A:白居易 B:韦应物 C:元稹 D:戴叔伦
8、《离骚》开创了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的先河。 正确 9、李商隐和杜牧有\"小李杜”之称。 正确
10、“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的作者是南宋的辛弃疾。 错误 11、\"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出自李清照的《武陵春》 正确 12、《花间集》收录的是唐五代的词。 正确
第 3 次作业(参考答案)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杜甫的哪篇作品 A:登高 B:春夜喜雨 C:望岳 D:石壕吏 正确答案:A
2、“三吏”“三别”的作者(B) A:李白 B:杜甫 C:李商隐 D:岑参 3、“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指的是(A) A:关汉卿 B:白朴 C:马致远 D:王实甫
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作者(D) A:王维 B:张若虚 C:杜甫 D:孟浩然
5、\"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出自白居易(A) A:《长恨歌》 B:《琵琶行》 C:《锦瑟》 D:《行宫》
6、《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体裁(A) A:绝句 B:律诗 C:散曲 D:古体诗
7、“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作者(B) A:李清照 B:晏殊 C:贺铸 D:欧阳修
8、“初唐四杰”有王勃、杨炯、骆宾王和卢照邻。 正确 9、王维有\"诗佛”之称 正确
10、王昌龄的《出塞》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正确
1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作者是元代散曲作家马致远。 12、“苏门四学士”中没有秦观 错误 正确
第 4 次作业(参考答案)
1、“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出自 A:《春江花月夜》 B:《代悲白头翁》 C:《长安古意》 正确答案:A
2、《孔雀东南飞》产生的时代 A:南朝 B:汉代 C:北朝 D:唐代 正确答案:B
3、\"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作者 A:杜甫 B:辛弃疾 C:苏东坡 D:王维 正确答案:D
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作者 A:李白 B:高适 C:孟浩然 D:王昌龄 正确答案:B
5、\"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作者 A:岑参 B:苏轼 C:辛弃疾 D:陆游 正确答案:B
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作者 A:辛弃疾 B:杜甫 C:陆游 D:文天祥 正确答案:D
7、有“诗史”和“诗圣”之称的诗人 A:白居易 B:李白 C:杜甫 D:贺知章 正确答案:C
8、\"不为五斗米折腰”说的是诗人陶潜。 正确答案:正确 9、“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作者是杜甫。 10、岑参因出任过嘉州刺史,所以世称\"岑嘉州” 正确 11、词可以押平声韵,可以押仄声韵,但不能平仄通押 错误 12、浙西词派的代表人物是朱彝尊 正确
D:《在狱咏蝉》 错误
第 5 次作业讨论
一、简答题 1、《诗经》对后世的影响? 答: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 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 优良传统, 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一、《诗经》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从《诗经》开始,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 志的 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二、《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 生态度,被 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屈原《离骚》、汉乐府诗、建安诗 人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如陈子昂、 杜甫、白居易和新乐府诸家,都是\"风雅”精神的体现
三、比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诗经》中触物动情,运用形象 思维的比兴,塑造鲜明的艺 术形象,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具有重 大的意义。汉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明显是对《诗经》起兴手法的继承。比兴的运用,形 成了我国古代诗 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四、《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曹 操、嵇康、 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创作直接继承《诗经》的四言句式。后世箴、铭、诵、赞等 文体的四 方言句和辞赋、骈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句式,也可以追溯到《诗经》。总 之,《诗经》牢笼 千载,衣被后世,不愧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屈赋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也有着巨大的影响。鲁迅说屈原的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楚 辞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极其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2、韩愈诗歌的特点? 答:人们常以\"奇崛险怪\"来评价韩愈及其周围诗人的诗风。
一是\"驱驾气势,若掀雷挟电,奋腾于天地之间”(《题柳柳州集后》),简单地说,就是 以气势见长。
二是有意避开前代的烂熟套数, 语言和意象力求奇特、 新颖, 甚至不避生涩拗口、 突兀怪诞。
三是把过去逐渐变得规范整齐、追求节奏和谐、句式工稳的诗歌外在形式加以破坏,使之松 动变形。
3、辛弃疾词在思想内容方面的体现? 答:(1)坚持抗金,抒发统一中国的伟大理想。 (2)登临怀古,借景抒愤。 (3)通过相思离别的传统题材和手法,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4)描写自然景色和农村风光。 4、元代散曲的分类及特点? 答: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 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 其特点是: 第一,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 第二,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 风格;第三,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二、名词解释 1、乐府 答:乐府原指音乐机关。
汉乐府即是汉代的乐府诗。根据宋代郭茂倩所遍《乐府诗集》的分类,汉乐府大抵保存 在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之中,总计百来篇,当然遗佚不少。汉乐府民歌是汉乐府 的精华。
汉乐府继承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叙事性是其基本艺术特色。形式上打破了 《诗经》的四言格式,开创了五言格式。后来经过文人加工,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对 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2、古文运动 答: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运动。因 同时涉及文 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 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 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 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 统,将**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 唐代的韩愈、 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 的代表性人物。 3、江西诗派 答:南宋初,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将黄庭坚、陈师道等二十余人列为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是在黄庭坚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 他们的创作具有与黄庭坚类似的众多特点, 讲究 用典,生新瘦硬,是宋代一个影响深远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 人, 他们后来又被称为这个诗派的\"三宗”。 这个诗派最主要的特征是在语言技巧方面\"以故 为新”,讲求\"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去摹古、变古,追求奇险硬涩的风格。 4、\"三吏”\"三别” 答:三吏三别是杜甫的经典代表作品,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 这些写出了老百姓的困苦和对老百姓的同情和战争对老百姓的残酷。 三、论述题。 1、杜甫诗歌的内涵和影响。 (一)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二)忧国悯时,表现深挚的爱国感情。三) 揭露统治阶级荒淫腐朽,表现强烈的憎恨感情。(四)歌咏自然景物,抒写亲友之间的深情 厚谊。 杜甫的诗歌是博大浩瀚的思想内容和高度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结合的产物, 具有很高的艺术成 就。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反映生活高度概括,抒发感情爱憎分明。诗人善于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或事, 加以艺术的概括,反映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揭示生活的本质,表现了诗人鲜明的爱憎。 (二)描写事物真实细腻。对客观现实作真实而
又具体的描写,是杜甫诗歌,特别是其 叙事诗的重要艺术特色。 (三)寓主观倾向于客观叙事之中。诗人善于把主观的思想感情融化在对客观事实的描 述之中,让人物和事实本身说话。如《石壕吏》,全诗除\"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 外,其余都是客观的白描,但诗人的强烈爱憎,对事件的主观评价,都在白描中有所流露。 (四)高度凝炼与丰富多彩的语言。杜诗在语言运用上是极其成功的,杜诗语言的主要 特点可概括为十六个字:慨括性强,精炼准确,丰富多彩,通俗自然。(五)杜诗完善了多种诗歌体式。杜甫诗几乎每一种体式都有名篇,并且由于他的运用 和创造性的努力, 使各种诗体在他的创作中都有所发展, 如乐府诗由过去多用古题写古事发 展为\"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五、七言古诗由过去的篇幅较短发展为长篇巨制;五、七律 写得格律精严,对仗工稳,音调和谐,意境沉雄,使律诗得到长足的发展。绝句在杜诗中数 量较少,但题材领域大为扩展;特别是《戏为六绝句》,开创了以诗论诗的先例。 总之, 杜诗达到了古典诗歌艺术现实主义的发展高峰, 并形成了诗人独特的沉郁顿挫的 艺术风格。 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 杜甫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发展史上占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他继承 《诗 经》、汉魏乐府及初唐陈子昂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拓宽和加深了诗歌的题材范围和反映现 实的深度和广度, 使诗歌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技巧更加丰富多彩, 把现实主义诗歌推向新的高 峰。 (二)杜甫诗歌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1、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影响着一代代诗人,如元、白的新乐府,晚唐的聂夷中、杜荀 鹤、皮日休,宋代的陆游、文天祥,直至清末的黄遵宪等都受到杜诗的影响。 2、杜甫忧国忧民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在后世的爱国诗人(如文天样等)以及广大人民 中引起广泛的共鸣。 3、杜诗在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渚方面为后世诗人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借鉴。 2、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词论 答: \"别是一家” 即是李清照对于词的认知, 对于词的观点以及其对于词与诗的界定与区分, \"别是一家”更是李清照的词情境界。李清照在其论述中,描绘及叙述了词的源流演变,总 结以前诸家创作的优缺点,指出了词体的特点及创作的标准。我们可以从《词论》中可以寻 出三个要点:即;词的雅俗问题;词的音律问题;词的\"别是一家”。其实,在《词论》中, 词的雅俗和音律都是为了论证第三点即词的\"别是一家”出现的,因而,我们可以说,\"别是 一家”是整个论述的核心,而\"别是一家”也正代表了李清照的词情观。
据历史考证,李清照的《词论》写在\"靖康之难”之前,那个时候的李清照,做为礼部 员外郎的千金,同时又是状元王拱辰的重孙女,家学渊博深厚。做为从小生长在这种学术气 息浓厚的家庭环境里的李清照来说, 环境对于她后来在文学上的成就, 不能不说有很大的帮 助。而在其嫁给赵明诚之后,由於兴趣相投,把整个生活都建立在艺术的基础上。 《词论》的出处大约就是在这一个阶段。当然,李清照的才情必然是高的,这点即使是 清代大学时纪昀都是非常首肯的。而作为词来说,她更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认知,因而我们 不能不说其词情是高远的。 任何的文学表现或者是评论,总是要站在一个大的历史环境下 来看。往往在人生或者历史的转折点,会有更多动人心魄的文章或者诗词。 在这样的环境中,李清照很清晰的系统的论述了词体特点,总结了词的发展,更对词坛的名 宿做了相应的评述。对于在那个时代的一个女人来说,这是非常难得的。而对于其评述的系 统性理论性和时代性,我们更可以看出李清照在词情方面的体悟。她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热爱文化艺术。 这些,都成为她词情的一部分,在早期的作品《一剪梅》中,全篇充满了一个小女人的 温婉,文字雅致同时又充满了音乐的律动感。恰恰符合她所做《词论》中对词相关框架结构 的描述。可惜不久之后,宋朝遭受\"靖康之难”,金人的兵火,毁灭了他们美满的家庭生活 和艺术空气。钦宗、徽宗被掳回金国,宋室也南迁了。他们不得不把收集的历代金石书画抛 弃了大部分,只带了最精要的一小部分,匆匆的逃难到江南。而赵明诚就在旅途中罹患热病 而死,留下李清照孤单一人。 昔日的神仙眷侣,到头来只剩孤雁单飞,李清照心中所受的打击和悲痛,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加以战火日渐迫近,社会一片离乱,几乎不容许她落泪伤心。她只好带著一颗破碎 的心,无依无靠的生活在贫困悲苦的环境中,东飘西泊,不知流浪过多少地方,却始终找不 到一个安身之所。她就这样遥望著沦陷的故乡,思念著死去的丈夫。《声声慢》就出自那个 时期。同样充满了韵律感的一首感怀之词,同样能体会出\"别是一家”,但这个时候李清照 的词情确是充满了回忆和幽怨。 无论是李清照美满快乐的前期生活抑或是国破家亡后流浪 时悲苦的后期间,从其作品中,那种独特的别是一家的词情观无处不在、韵律、节奏、情绪 和自己那种始终的特色。 李清照依据这些要求,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主张分别诗词畛域,对两种不同形式 的文学应该做出不同的对待。就这方面说也许是合理的。因为各种文体的艺术特征,应
该有 它相对性、固定的形态、发展规律和创作方法。李清照对那些既疏于音律,又毫无词境的制 作提出批评, 或许是为了救敝补偏, 矫正词风。 虽然故有的词家认为, 她提出词\"别是一家” 的主张,就是针对苏轼\"以诗为词”的倾向而发的,是不无道理的。但我的理解,更重要的 是,李清照的《词论》来源于她对于词,词情以及词情观的认知和体会。 可以知道, 李清照的论文虽然只表示她个人的主张, 但是她的主张基本上代表了那个时代多 数人认为词应该以婉约为正宗的看法。实际上,从宋至清的整个词坛的情况来看,词的内容 是以婉约风格为主的。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必须有别于诗,较正统地反映了历代人 们对于词的看法,从整个词史上看,是符合词的发展实际的。当然,这其中更多的是李清照 自己对词以及词的韵律架构的一种体会和认同。 3、苏轼对词坛的贡献 答:苏轼对宋代文学乃至对中国文学的贡献主要在词。因在诗文领域里,苏轼以前已有显著 成绩。而在词的领域里,至苏轼才在前人基础上有一个大的提高。因此,对苏轼成就的认识 主要不是就其个人而言, 而是着眼于整个文学史的意义的。 他为推动词这种文体的自身发展, 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从他开始,词开始与诗有大致相同的文学史地位与功用,这是柳永所 没有做到的。概括地说,苏轼在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突破了词为\"艳科” 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 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提高了对词的认识与评价。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 家”创作主张。他一再将词与诗相提并论,\"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也”。从而为沟通诗词 提供了条件。为了提高词学的美学品格,他提出了词须\"别是一家”的主张,其内涵主要是 壮观, 即追求壮美的风格与阔大的意境。 在作法上, 他大力开拓词境, 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 第二,采用了\"以诗为词”的手法进行创作,表现在用题序和用典两个方面。用题序,一方 面是交代创作缘起与动机, 一方面是在内容上与词本文形成互补。 用典既是一种浓缩式的叙 事方式,又是一种曲折的抒情方式,对于增加词的内涵与历史感,丰富词的表现手法是有作 业的。 总之, 这些手法使词摆脱了对音乐的依赖, 成长为一种**的文体。 即苏词主要是供人阅读的, 而非求人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而不为音律所拘。 苏轼是两宋词风转变过
程中的关键人物。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就是苏 轼为后人指出的向上一路。
一、简答题
1、简述《离骚》的思想特色?
答:《离骚》是屈原充满爱国热情的抒忧发愤之作。全诗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三点:一是表达了诗人革新的要求和对\"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的美政理想的追求;二是表达了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生疾苦的强烈爱国热情;三是展示了诗人坚持正义、反对奸邪的高尚情操和九死未悔的斗争精神。 《离骚》的思想特色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屈原的自我形象。其二,继承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将喻体和本体水乳交融,创造出了优美、奇丽、新颖、灿烂的艺术境界,甚至出现了由一系列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组成的象征体系。其三,大量运用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其四,大量运用了楚国的地名、物称、方言、口语等,使全诗具有鲜明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其五,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式,汲取南地楚歌的韵调和句式,采用散文化的长句,以六言为主,长短相间,灵活多变,创造出一种比较自由灵活的新诗体,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力。在结构形式上,它把《诗经》整齐短小的重章迭句扩大为长篇巨制,幻
想与现实交织,抒情与叙事结合,大气磅礴,完美生动地反映了丰富复杂地社会生活。 2、韩愈诗歌的特点?
答:韩愈诗歌的特点之一,用晚唐诗论家司空图的话说,就是\"驱驾气势,若掀雷挟电,奋腾于天地之间”(《题柳柳州集后》),简单地说,就是以气势见长。大历、贞元以来,诗人局限于抒写个人狭小的伤感与惆怅,他们笔下的自然景物也多染上了这种情感色彩;他们观察细致、体验入微,但想象力不足,气势单薄。而韩愈的诗则以宏大的气魄、丰富的想象,改变了诗坛上的这种纤巧卑弱现象。他的诗大都气势磅礴。韩愈诗歌的特点之二,是有意避开前代的烂熟套数,语言和意象力求奇特、新颖,甚至不避生涩拗口、突兀怪诞。韩愈诗歌的特点之三,是把过去逐渐变得规范整齐、追求节奏和谐、句式工稳的诗歌外在形式加以破坏,使之松动变形。他常常把散文、骈赋的句法引进诗歌,使诗句可长可短、跌宕跳跃、变化多端。从另一方面说,韩愈诗歌也给后世开启了弊端。一是他逞奇矜博,喜用生僻字和冷涩词,虽有其出奇制胜的效果,但过分使用则会破坏诗歌阅读的连贯性,造成整体意境的割裂支离。当然,韩愈的诗中也有自然流畅、平易明白的,如《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但这不是韩诗的主要特色,韩愈诗歌的主要特色就是气势宏大,尚险好奇,瑰丽奇崛,在这一方面,他使唐诗乃至宋以后的诗歌发生了
很大变化。
3、谈谈李商隐诗歌的多义性及其成因。
答: 李商隐诗歌的多义性主要体现在其\"无题诗”一类,其境界和情思朦胧,在内涵上可以有多种解读,如《锦瑟》。其成因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1)诗人将心灵世界作为表现对象,而且其心境又非常复杂,各种情绪互相牵连渗透,难辨难分;2)。与其诗歌意象的独特有一定的联系,其诗歌意象多富非现实的色彩,被心灵化了;3)大量用典,又擅长对典故的内涵加以增殖改造,用典的方式也别开生面。4)与其诗歌独特的意象组合也很有关系,其意象往往错综跳跃,不受现实生活中的时空和因果顺序限制。 4、元代散曲的分类及特点?
答:元代散曲的分类与特点:散曲,元代称为\"乐府”或\"今乐府”。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散曲作为继诗、词之后出现的新诗体,在它身上显然流动着诗、词等韵文文体的血脉,继承了它们的优秀传统。然而,它更有着不同于传统诗、词的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散曲与词一样,采用长短句句式,但句式更加灵活多变。例如,词牌句数的规定是十分严格的,不能随意增损。而散曲则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突破规定曲牌的句数,进行增句。又如,词的句式短则一两字,最长不
超过11字;而散曲的句式短的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十字,伸缩变化极大。这主要是由于散曲采用了特有的\"衬字”方式。所谓衬字,指的是曲中句子本格以外的字。第二,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传统的抒情文学诗、词的语言以典雅为尚,讲究庄雅工整,精骛细腻,一般来讲,是排斥通俗的。散曲的语言虽也不乏典雅的一面,但从总体倾向来看,却是以俗为美。披阅散曲,俗语、蛮语(少数民族之语)、谑语(戏谑调侃之语)、嗑语(唠叨琐屑之语)、市语(行话、隐语、谜语)、方言常语纷至沓来,比比皆是,使人一下子就沉浸到浓郁的生活气息的氛围之中。散曲的句法讲求完整连贯,省略语法关系,直接以意象平列和句与句之间跳跃接续等诗、词中常见的写法,在散曲中却较少见,因而,散曲的语言明显地具有口语化、散文化的特点。明凌蒙初《谭曲杂札》评散曲的语言\"方言常语,沓而成章,着不得一毫故实”。清黄周星《制曲枝语》云: \"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都是对散曲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语言风格的精辟概括。第三,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在我国古代抒情性文学的创作中,尽管存在着各种风格争奇斗妍各逞风骚的情况,但含蓄蕴藉始终是抒情性文学审美取向的主流,这一点在诗、词创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散曲在审美取向上当然也不排斥含蓄蕴藉一格,这在小令一体中表现得还比较突出,但从总体
上说,它崇尚的是明快显豁、自然酣畅之美,与诗、词大异其趣。任讷对散曲的这一审美取向作过精彩论述:\"曲以说得急切透辟、极情尽至为尚,不但不宽弛、不令蓄,且多冲口而出,若不能待者;用意则全然暴露于辞面,用比兴者并所比所兴亦说明无隐。此其态度为迫切、为坦率,恰与词处相反地位。”散曲往往非但不\"含蓄”其意,\"蕴藉”其情,反而唯恐其意不显,其情不畅,直待极情尽致酣畅淋漓而后止,上举关汉卿《不伏老》套数„黄钟尾‟一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同时,由于散曲多借用\"赋”的铺陈白描的表达方式,可以随意增句和增加衬字,可以有顶针、叠字、短柱对、鼎足对等多种手法,也对这一审美取向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之效。从上述散曲的特点可见,比之传统的抒情文学样式诗、词,散曲身上刻有较多的俗文学的印记。它是金元之际民族大融合所带来的乐曲的变化;传统思想、观念的相对松弛;知识分子由于地位的下降更加接近民间,以及市民阶层的壮大,他们的欣赏趣味反馈于文学创作等一系列因素合力的产物。散曲以其散发着土气息、泥滋味的清新形象,迅速风靡了元代文坛,也使得中国文学的百花园里又增添了一朵艳丽的奇葩。 二、名词解释题
1、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四人
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2、古文运动: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运动。因同时涉及文 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 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 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3、沉郁顿挫:
答:沉郁顿挫:是对杜甫诗歌创作主要风格特征的概括,所谓沉郁,指感情 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指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4、江西诗派:
答: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江西诗派有一祖三宗之说,一祖为杜甫,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得名于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领袖是黄庭坚,其它主要人物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韩驹等。江西诗派的特色有三:一是诗派为观念性的社集;二是以风格和
师承为判断的根据,非地域之划分,入诗派的并非都是江西人;三江西诗派是元佑学术的一部分,是作为\"绍述”的对立物而发展起来的,其盛衰与政局有密切的联系。 三、论述题
1.论述陈子昂诗歌革新主张及其意义
答:(1)陈子昂在《修竹篇序》指出南朝诗歌“彩丽竞繁”、“兴寄都绝”的弊端,认为其缺乏现实内容,专注形式。因此,他提出了“兴寄”、“风骨”的要求,主张诗歌应该关注重大的社会问题和人生课题,表现新的精神风貌和人格理想。
(2)陈子昂的诗歌主张是指导其诗歌创作的旗帜。他以其诗歌理论和大量的创作纠正了南朝以来浮艳的不良诗风,重新端正了诗歌发展的现实主义方向,这就为盛唐诗歌的全面繁荣做了理论和创作上的准备,意义深远。 2.结合具体作品谈谈李白乐府诗的创新。
答:① 李白诗歌风格以雄奇飘逸,真率自然为主,但也有多维度的呈现。他上承庄、骚的浪漫主义精神,有以个人的艺术天才创造性地运用了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他反对绮丽华靡、雕琢繁饰,倡导清新自然、朴素真率的诗风。他的诗歌绝句多清新隽永,明快自然,歌行多纵横飘逸、流畅自然,可谓做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② 李白的诗歌虽不乏对现实生活
的深刻体验,但在艺术表现上却偏重于内心感受的抒写,因而他的诗歌感情充沛、率真豪放,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他的诗歌无论是何种题材都具有浓厚的主观抒彩,充分得表现着生活中诗人的喜怒哀乐、好恶爱憎的感情,是我们时时体会到诗人自我抒情形象的存在。 ③ 李白的诗歌善于运用丰富而奇诡的想象,创造出绚丽多姿的艺术形象,并寄托着诗人的情感意蕴和精神境界。诗人常将想象与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手法相结合,把现实与理想、人间与幻想、自然与人事,巧妙地熔铸成篇,创造出瑰丽神奇的艺术境界。 ④ 李白能驾驭多种诗体,尤擅长乐府歌行和五、七言古诗,绝句的成就也就相当突出,尤以七绝佳作最多。 3.苏轼诗歌在艺术上有什么特色?
答:(1)“以文为诗”是苏诗的显著特色之一,多用散文的句法而以气格贯穿,如《石鼓歌》。“以文为诗”实际上靠以才气为诗而获得成功。(2)丰富的比喻,也称“博喻”,如《百步洪》。(3)敏锐细致的观察力与出色的文字表现力,平凡事物,一经其手写出,给人以触处生春之感,如《汲江煎茶》。(4)以才学为诗,体现为好议论、善于使事用典。有意识地以议论入诗,将对事物的形象感受与哲理思考结合起来。如《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5)苏诗兼备各体而以七言为擅长,而且风格多样,七绝清丽精美,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6)
苏诗的基本风格有二,一刚健的清丽雄健,二是豪放加平淡的清旷闲逸。高风绝尘才是其诗风的主导倾向,即一种超越世俗的审美境界。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学前教育 专业 《中国古代诗歌选读》试题 考核方式:(大作业 100分) 2012年12月
一、简述《诗经》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20分)(参考教师参考答案)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体制可分为“风、雅、颂”,表现手法可概括为“赋、比、兴”。《诗经》语言精美,韵律和谐;结构独特,句式多变;刻画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景物,美妙动人。可谓风格多样,五彩纷呈,朴拙华丽、悲凉哀婉、清新刚健融于一体。如《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此诗韵律简洁,一唱三叹,读起来像军歌一样铿锵有力,充满着昂扬的爱国精神和无畏的英雄情怀。再如《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人巧妙地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清幽凄迷的气氛,以此来烘托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邶风·静女》则以赋的形式将青年男女约会时的情景,描写的天真风趣而又情意缠绵,人物开朗的性格、深厚的情感、欢愉的心绪借助直白浅易的语言表现得酣畅淋漓,全诗充满了浓郁自然的生活情趣,体现了朴实真纯的民间恋歌的风韵。《诗经》反映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光辉起点。
二、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王昌龄《出塞》诗的表现艺术(20分)(参考教师参考答案)
王昌龄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 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 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 ,意思是秦汉 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 “人未 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飞将”是指汉 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 “不教” ,不允许, “教”字读平声; “胡马” ,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度阴山” ,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 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
三、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王安石《元日》诗的表现艺术(20分)(参考教师参考答案)
王安石《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 ,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 闹欢乐的气氛。 次句 “春风送暖入屠苏” 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 , 开怀畅饮屠苏酒。 第三句 “千 门万户曈曈日” ,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 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 ,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 “桃 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 “新桃换旧符” 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
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 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四、简述诗歌鉴赏的三个阶段(40分)(参考教师参考答案)
诗歌鉴赏是读者品味诗歌时产生的一种入境体情、获得审美享受的精神活动。在这一活动中,读者对诗中描绘的意境(形象)、诗的语言、表达技巧和诗中蕴含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感受、体验、品味、领悟,在性情、思想、道德等方面受到教益。简而言之,诗歌鉴赏就是要通过阅读,分析诗的意境、语
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和教益的心智活动。
诗歌鉴赏可分为三个阶段:
感受阶段:这个阶段是指阅读诗歌时对诗歌形式、内容的直觉感知,从而产生某种情感体验。即感受到诗中什么人、什么事物,构成了怎样的意境(形象),有怎样的情调、色彩,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观点和态度等等,这一切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大致的轮廓或印象,进而得出初步评价。
判断阶段:此阶段是在感受阶段的基础上对诗歌的总体把握,是感受的深化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读者通过分析品味,进一步领会诗歌的含义,判断出诗歌内容及其艺术魅力所在,揭示出初步感受的实质——诗的语言之美,表达技巧之美。
领悟阶段:领悟是在对诗歌感受、判断之后,通过对诗歌动人之处的反复思索、回味而产生的新的见解。这些见解有的是关于艺术方面的,更多的是关于与诗歌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以及人生哲理的见解。
诗歌鉴赏的三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感受是判断的基础,感受与判断是领悟的前提;没有判断的感受是一种肤浅的感受,没有感受的判断是一种牵强的判断;没有全面而真切的感受,没有鲜明而准确的判断,就没有独特而深刻的领悟,这
是鉴赏诗歌必须遵循的规律。只有按照感受、判断、领悟这一鉴赏过程去品味、解读诗歌,才能达到鉴赏诗歌的目的,才能获得真正的审美享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