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阅读 1.阅读以下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 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乙)
刘羽冲,沧州人。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① , 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②于州官。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③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有删节)
【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②[列说]到处劝说。③[沟洫(xù)]沟渠。 (1)根据文段意思填空。
①《说文解字》中“竟”是会意字,意思是“乐曲终尽”。由此推断,甲文“竟不可得”一句中“竟”的意思应为 ________
②《说文解字》中“角”是象形字,本义是“兽角也,与刀相似”。由本义引申出以下义项:①像角一样的古代量器和盛酒器具;②较量,竞争;③演员,或指演员在戏剧中所扮演的的人物。乙文中“练乡兵与之角”中“角”的义项应为________。(填序号)
(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尔辈不能究物理。 翻译: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理解:这句话表现出了讲学家因能正确探究事物的道理而拥有的谦虚和自信,所以被人们所信服。
B.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翻译:(石头)不停地翻转,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 理解:河中石兽最后被打捞成功的事实证明老河兵的实践经验是极其丰富的。石头在水流的反冲击力下,终会被冲到河的上游。
C.古人岂欺我哉! 翻译:古人怎么会欺骗我呢! 理解:刘翀只会死读书,不能结合实际进行变通,种种实践都失败了。他却一直不悟,认为自己的失败都是写书的古人在欺骗他。 (3)从甲文中,我们可得出这样的结论:遇事不可“________”,老河兵依靠自己丰富的实际经验方才判断出沉石的正确打捞地点;乙文告诉我们“ ________”的道理,刘羽冲死读古兵书和古水利书,屡次失败。甲乙两文给我们的共同启示是:________。(①②空用原
文问答,③空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 (1)终了,最后;② (2)A
(3)据理臆断(但知其一,不知其二);满腹皆书能害事;不能纸上谈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必须和实践进行结合才能成功……
【解析】【分析】(1)①“竟不可得”翻译为“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竟”意思是“最终”。②“练乡兵与之角”翻译为“他自己训练乡兵跟土匪强盗较量”,“角”意思是“较量”,故选②。
(2)A:“尔辈不能究物理” 刻画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自己为是,自恃博才。故选A。 (3)《河中石兽》是清代文学家纪昀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亦告诉了人物做事不能“据理臆断”这一道理。乙文通过刘羽冲死读古兵书和古水利书,屡次失败的故事,告诉人们“满腹皆书能害事”的道理。两篇文章都启示我们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情况的变化,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⑴终了,最后;②; ⑵A;
⑶据理臆断(但知其一,不知其二);满腹皆书能害事;不能纸上谈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必须和实践进行结合才能成功……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⑶本题考查短文所蕴含的道理,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 【参考译文】
(甲)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最终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
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乙)刘羽冲,他是沧州人。有一回,他偶然得到一部古代的兵书,伏案读了整整一年,自己认为可以统领十万人马。这时,恰逢有土匪强盗出没,他自己训练乡兵跟土匪强盗较量,结果全队溃败覆没,乡兵差不多被擒获。有一次,刘羽冲又找到一部古代有关水利建设的书,伏案读了整整一年,自认为可以使千里之地变成沃土。他绘了水利图依次向州官游说,州官也认为于国于民这是好事,就派人在一个村子试行。沟渠才挖成,大水流到,顺着沟渠灌入村子,村民几乎都成了鱼。.
从此之后,他抑郁寡欢,很不自在,他常常独自在庭院散步,摇头自言自语说:“古人怎会骗我!”像这样一天就说千百遍,只说这六个字。何文勤先生曾经教导我说:“满腹都是书会妨害做事,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对下列句子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益:好处 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 C.可爱者甚蕃 蕃:多 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宜:应当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标一处) 可 远 观 而 不 可 亵 玩 焉
(4)《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志”是:________。 【答案】 (1)A
(2)①我唯独喜爱莲从淤泥中生长出发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娇媚。②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解析】【分析】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年代:北宋。 (1)A项的解释不正确,“益”在这里是“更加”的意思。 (2)“染”“濯”“妖”“予”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3)这句话的意思是: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可以根据句意进行停顿。
(4)由文中莲的生长环境可知,本文借莲花赞美了作者在污浊的社会环境下依然保持的正直、坚贞的节操。 故答案为:⑴ A
⑵ ①我唯独喜爱莲从淤泥中生长出发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娇媚。 ②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⑶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⑷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含义即可。 【附参考译文】
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3.阅读与理解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
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_ ②蒙乃始就学________ ③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 ④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努力学习,才略有惊人长进的故事。 【答案】 (1)推托;于是;经过;重新 (2)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很有好处。 (3)B
【解析】【分析】(1)此题注意一词多义词,如,乃:于是。古今异义词,更:重新。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孤:古时王侯的自称。以为:认为。益:好处。 (3)B.错误,应该是从侧面,而不是正面。故选B。 故答案为:⑴推托;于是;经过;重新; ⑵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很有好处; ⑶ B。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最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手握权柄,不可以不读书。\"吕蒙辩护说,不是他不读书,而是军中事情太多,没有时间。孙权说:\"我岂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去当教书匠?只不过希望你大略有个印象,知道历史就够了。如果说没有时间,谁能比我更忙,我还经常读书,我认为有天大的好处。\"吕蒙才开始求学。
后来,鲁肃路过寻阳,跟吕蒙谈论,不由大吃一惊,说:\"你今天的才识智略,已不是当年吴郡时代的吕蒙。\"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刮目相待,大哥发现得未免太迟!\"鲁肃遂拜
见吕蒙的娘亲,结交成为好友,然后告辞。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温。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欧阳修《卖油翁》)
【乙】
荣州张昭及①刚毅不畏强御,为栎扬主簿,陈尧咨庄仆②恃势干③县政,输赋④不以时,昭及辅而杖之。尧咨闻而叹曰:“张子一主簿而能如此,它日当荐为御史。”使人召之,昭及竟⑤不往也。
(王辟之《渑水燕谈幕》)
【注】①张昭及:栎杨县小吏,担任主簿一职。②庄仆:亦称“世仆”,即一家世代为另一家的奴仆。③干:干涉。④输赋:缴纳赋税。⑤竟:到底,终于。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睨之久而不去________ ②以我酌油知之________ ③康肃笑而遣之________ ④使人召之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张子一主簿而能如此,它日当荐为御史。
(3)【甲】【乙】两文中陈尧咨的性格特点有何异同?请结合原文分析。 【答案】 (1)斜着眼看,不在意;倒油;打发;召唤,召见 (2)①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②张昭及作为一名主簿却能够这样深明大义,有朝一日应当推荐他做御史。
(3)【甲】“公亦以此自矜”显示陈尧咨自命不凡;“尔安敢轻吾射”,表现出陈尧咨的狂妄自大、咄咄逼人;面对卖油翁指出的道理辩驳不倒,只得”笑而遣之”,显示陈尧咨受到启示并心悦诚服。
【乙】“张子一主簿而能如此,它日当荐为御史”显示陈尧咨主张正义,珍惜人才。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酌”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 发:把箭射出去。矢:箭。但:只。颔:点头。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②“张子一主薄”中间省
略了“作为”。如此:代深明大义。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张昭及作为一名主簿却能够这样深明大义,有朝一日应当推荐他做御史。
(3)结合陈尧咨的语言、动作、神情分析他的人物形象,【甲】从“公亦以此自矜”可以看出陈尧咨自命不凡;从“尔安敢轻吾射”可以看出陈尧咨的狂妄自大、咄咄逼人;面对卖油翁指出的道理辩驳不倒,只得”笑而遣之”,显示陈尧咨受到启示并心悦诚服。【乙】从“张子一主簿而能如此,它日当荐为御史”可以看出陈尧咨主张正义,珍惜人才。 故答案为:⑴斜着眼看,不在意;倒油;打发;召唤,召见
⑵ ①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②张昭及作为一名主簿却能够这样深明大义,有朝一日应当推荐他做御史。
⑶ 【甲】“公亦以此自矜”显示陈尧咨自命不凡;“尔安敢轻吾射”,表现出陈尧咨的狂妄自大、咄咄逼人;面对卖油翁指出的道理辩驳不倒,只得”笑而遣之”,显示陈尧咨受到启示并心悦诚服。
【乙】“张子一主簿而能如此,它日当荐为御史”显示陈尧咨主张正义,珍惜人才。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⑶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来整体感知。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5.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示儿燕 孙枝蔚
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①效此也。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
② , 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儿当知之。
(选自《溉堂文集》)
【注释】①未遑:来不及。遑,闲暇。②旧窑:年深日久的陶瓷。窑,陶瓷器代称。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
①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________) ②然贫家止有此器(________)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要怕弄坏书,在书上加圈加点才是读书的好办法。 B.珍惜书籍是那些有财力的藏书人的做法,穷人学不了。 C.就算忍渴忍饥,穷人也不要把唯一的古瓷拿来做饭碗。
D.书是拿来读的,别为了珍惜书籍而不充分使用它。 【答案】 (1)的;仅仅,只 (2)C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止”是通假字,同“只”,是一个副词,表仅限于某一范围,解释为“只”“仅仅”。
(2)本题从原文“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这句话可知,作者认为茶杯饭碗这类东西,明明知道是古瓷,但家贫只有这点器物,不能不吃不喝去把它们珍藏起来。所以选项C的表述错误。故答案选C。 故答案为:⑴的;仅仅,只; ⑵ C。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附参考译文】
你在初读古书时,对于书本不要过于爱惜。因为过分爱惜书本,必然会束之高阁。要对书本加以圈点,看坏一本,不妨再买一本。爱惜书本是那些有财力的藏书家们的事情,我们这些贫穷的读书人来不及效仿这种做法。譬如茶杯饭碗,明明知道是古瓷,应当珍惜,但家贫只有这点器物,难道不吃不喝去把它们珍藏起来吗?你应当懂得这个道理。
6.课内文言文阅读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 本文作者________(人名),除“醉翁”之外,他晚年又自号“________”。 (2)解释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以此自矜________ ②释担而立________ ③但微颔之________ ④笑而遣之________
(3)请结合作者对卖油翁的描写,分析康肃由“问”到“忿然”的原因。 (4)请写出两点卖油老人的过人之处。 【答案】 (1)欧阳修;六一居士 (2)自夸;放;点头;打发
(3)对于自己的射箭技术,卖油的老头不仅不表示出赞叹、惊讶,而是“睨之”“微颔”之,康肃生疑而“问”;当老者说出“无他,但手熟尔”这样轻描淡写的话之后,使康肃变得“忿然”。
(4)见多识广;技艺精湛;富有智慧;善于说理……
【解析】【分析】(1)本文是北宋欧阳修所著的一则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欧阳修: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谥号文忠,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意为:“藏书一万卷、金石拓片一千件、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醉翁一人”这六个“一”)。
(2)本题中的“颔”名词用如动词,“点头”;“遣”是“打发”的意思。
(3)陈康肃公“尝射于家圃”,而卖油翁看后表现出“睨之”“微颔”的神情,便使得陈康肃产生疑问;当卖油翁对陈康肃的射箭技艺用“无他,但手熟尔”这样轻描淡写的话进行回应后,使康肃变得“忿然”。作答时结合语境将陈康肃从“问”到“忿然”的过程概述出来即可。 (4)结合文本内容对人物的特点进行概括即可作答。文章叙写卖油翁酌油时,用“取”“置”“覆”“酌”“沥”等词语,突出了他有娴熟的技能;而用“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平静坦然的话语,则充分体现了他的朴实沉稳、见多识广;从卖油翁用行动来印证自己的话语并让陈康肃“笑而遣之”,可见其思维敏捷、富有智慧。据此可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⑴ 欧阳修 ; 六一居士 ⑵① 自夸; ② 放 ;③ 点头 ;④ 打发
⑶ 对于自己的射箭技术,卖油的老头不仅不表示出赞叹、惊讶,而是“睨之”“微颔”之,康肃生疑而“问”;当老者说出“无他,但手熟尔”这样轻描淡写的话之后,使康肃变得“忿然”。 ⑷ 见多识广;技艺精湛;富有智慧;善于说理…… 【点评】⑴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的把握,注意平时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⑷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把握,注意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在世界上没有第二人(能同他相比),康肃公也凭这种(本领)自夸。(有一次)他曾在自己家(射箭的)场地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头放下担子,站在场边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翁)看见康肃公射十箭能中八九箭,(对陈尧咨的射箭技术)只是微微地点了点头。
康肃公问(他)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精深吗?”老翁说:“(这也)没有别的(原因),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听后)气愤地说道:“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就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勺舀油注入(葫芦),(油)从钱孔注入,但钱币却未被打湿。(卖油翁)于是说:“我并没有别的(本事),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苦)笑着打发他走了。
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人,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遗之。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陈康肃公善射________ ②睨之久而不去________ ③以钱覆其口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②康肃笑而遣之。
(3)下面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中陈康肃自信,卖油翁自大。 B.第一段写陈尧咨射箭的技术高超。 C.第二段写卖油翁酌油的本领过人。 D.本文揭示了“熟能生巧、艺无止境”的道理。 【答案】 (1)擅长;离开;盖
(2)①卖油翁说:“没有别的,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②康肃笑着把他送走了。 (3)A
【解析】【分析】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年代:北宋。(1)本题注意识记“善(擅长)、去(离开)、覆(盖)”这些常在文言文中出现的词语的意思。 (2)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但”,只;“尔”,罢了;“遣”,打发。
(3)A项,由“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可知陈尧咨自大;由“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可知卖油翁自信。故A项说法有误。 故答案为:⑴擅长;离开;盖;
⑵①卖油翁说:“没有别的,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②康肃笑着把他送走了; ⑶A。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出选择。 【附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他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久也不离开。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没有沾湿铜钱。接着老翁说:“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尴尬的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
8.文言文阅读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奴子傅显,喜读书,颇知文义。亦稍知医药,性情迂缓① , 望之如偃蹇②老儒。 一日,雅步行市上,逢人辄问:“见魏三兄否?”或指所在复雅步以往比相见喘息良久。魏问相见何意。曰:“适在枯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作针黹③ , 倦而假寐。小儿嬉戏井旁,相距三五尺耳,似乎可虑。男女有别,不便呼三嫂使醒,故走觅兄。”魏大骇,奔往,则妇已俯井哭子矣。
夫僮仆读书,可示佳事。然读书以明理,明理以致用也。食而不化,至昏聩僻谬④ , 贻害无穷,亦何贵此儒者哉!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迂缓:迂腐迟缓。②惬赛:高耸,引申傲慢。③针黹(zhǐ):针线活。④昏聩僻谬:糊里糊涂,怪癖荒谬。
(1)用“/”给乙文中画线处断句(限断三处)。 或指所在复雅步以往比相见喘息良久。
(2)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老河兵闻之”的“闻”与成语“闻风丧胆”的“闻”意思想同。 B.“适在枯水井前”中的“适”与成语“适可而止”的“适”意思不同。
C.两只落入水中的石兽,过了十多年,未被河水冲到下游,反而到了上游数里外处。 D.傅显知书达理,他看到小孩子有险情,急忙去找小孩子的父亲,小孩子才平安无事。 (3)联系上下文,结合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揣摩人物心理。(任选一句作答) ①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②魏大骇,奔往,则妇已俯井哭子矣。
(4)读了【甲】、【乙】两文,你悟出了怎样的道理?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你的感悟。 【答案】 (1)或指所在/复雅步以往/比相见/喘息良久。 (2)D
(3)示例一:①讲学家的“笑”是嘲笑的意思,嘲笑寺僧不能究物理,表现了他的自以为是(或:自恃博才、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恃清高而轻视他人)。示例二:②“大骇”“奔”写出了魏三得知孩子可能遇险时的大惊失色急忙跑回家的心理。
(4)示例一:读书是用来明理的,明白了道理是用来指导生活的。若是死读书不懂变通,不能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那是毫无意义甚至有害的。如【甲】文中的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于事无补;【乙】文中的傅显恪守封建礼教,碍于男女有别,舍“近”求“远”,最终导致孩子落井。示例二:【甲】文中的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由此我悟出这样的的道理: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乙】文中的傅显恪守封建礼教,碍于男女有别,舍“近”求“远”最终导致孩子落井。从中我悟出这样的道理:要学以致用,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不能墨守成规。(合理即可)
【解析】【分析】(1)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再根据句意及句子的语法结构断句。这句话的大意是:有的人指指示(魏三)所在的地方,(就)又迈着优雅的步履前往。 等见到魏三,(傅显)喘息半天。。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或指所在/复雅步以往/比相见/喘息良久。
(2)ABC叙述正确。D从“魏大骇,奔往,则妇已俯井哭子矣”可知魏三的小孩子已经掉到井里了。故“小孩子才平安无事 ”的说法不正确。
(3)结合语境分析体会人物的心理, 讲学家听说寺僧顺流求石兽,认为他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他认为应该在原地更深的地方求石兽,但事实证明他的观点也是错误的。因此讲学家的“笑”是嘲笑的意思,嘲笑寺僧不能究物理,表现了他的自以为是。②结合语境分析,当魏三听傅显说自己的孩子嬉戏井旁,与井相距三五尺,知道可能会有噩耗发生,因此心里非常的恐惧, 因此“大骇”“奔”写出了魏三得知孩子可能遇险时的大惊失色急忙跑回家的心理。
(4)能结合原文内容及实际生活分析获得的感悟,言之有理即可。如: 【甲】文中的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由此我悟出这样的的道理: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乙】文中的傅显恪守封建礼教,碍于男女有别,舍“近”求“远”最终导致孩子落井。从中我悟出这样的道理:要学以致用,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不能墨守成规。
故答案为:⑴ 或指所在/复雅步以往/比相见/喘息良久。 ⑵D
⑶ 示例一:①讲学家的“笑”是嘲笑的意思,嘲笑寺僧不能究物理,表现了他的自以为是(或:自恃博才、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恃清高而轻视他人)。示例二:②“大骇”“奔”写出了魏三得知孩子可能遇险时的大惊失色急忙跑回家的心理。
⑷ 示例一:读书是用来明理的,明白了道理是用来指导生活的。若是死读书不懂变通,不
能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那是毫无意义甚至有害的。如【甲】文中的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于事无补;【乙】文中的傅显恪守封建礼教,碍于男女有别,舍“近”求“远”,最终导致孩子落井。示例二:【甲】文中的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由此我悟出这样的的道理: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乙】文中的傅显恪守封建礼教,碍于男女有别,舍“近”求“远”最终导致孩子落井。从中我悟出这样的道理:要学以致用,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不能墨守成规。(合理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⑤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原文有关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其说法是否与原文相符,最后选出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
⑶本题考查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上下文内容,然后再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揣摩人物的心理。
⑷、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谈从中受到的启示。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节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河中石兽》)
【乙】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①。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② , 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③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④如线,此正午猫眼也。若带露花,则房敛⑤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笔意⑥也。
(选自《正午牡丹》)
【注】①精粗:精良和粗劣。这里指古画水平的高低。②姻家:儿女亲家。③披哆(chǐ):文中指花朵完全开放、花瓣散开。④黑睛:瞳孔。⑤房敛:花冠收拢。⑥笔意:这里是指绘画的乐趣。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转转不已________
②如是再啮________ ③尝得一古画________ ④善求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猫 眼 早 暮/则 睛 圆 日 渐 中 狭 长/正 午 则 如 一 线 耳 B.猫 眼 早 暮 则 睛 圆/日 渐 中 狭 长 正 午/则 如 一 线 耳 C.猫 眼 早 暮/则 睛 圆 日 渐 中 狭 长 正 午/则 如 一 线 耳 D.猫 眼 早 暮 则 睛 圆/日 渐 中 狭 长/正 午 则 如 一 线 耳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②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
(4)从“老河兵找到石兽”“丞相吴公一眼看出画面上是正午牡丹”两件事中,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答案】 (1)停止;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曾经;善于、擅长 (2)D
(3)①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②猫眼瞳孔像条线,这是正午时的猫眼。
(4)①生活中要善于观察;②要将理论联系实践;③用心思考,认真分析;④积累生活经验。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已”:停止。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善”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善于、擅长”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译为:猫的瞳孔早上和傍晚是圆的,时间越接近中午就越狭长,到正午时分就细得像一条线了。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之间划开。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之”:代石头。“于”:从。“睛”:瞳孔。还有“当求之于上流”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的翻译。“此正午猫眼也”判断句的翻译。 (4)要答好此题,首先要阅读好两篇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两文的中心,看看两文都表明了什么主要观点,特别是找到两文关注的共性问题。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如可从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实践出真知、实事求是等角度作答。
故答案为:⑴① 停止 ;② 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③ 曾经 ;④ 善于、擅长 ⑵ D
⑶ ①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②猫眼瞳孔像条线,这是正午时的猫眼。
⑷ ①生活中要善于观察;②要将理论联系实践;③用心思考,认真分析;④积累生活经验。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结构。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①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要停顿;②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是要分开;③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④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⑤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⑥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⑦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做停顿。
⑶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⑷本题考查于都启示的把握,注意通读全文,抓住文章主旨,明确 从“老河兵找到石兽”“丞相吴公一眼看出画面上是正午牡丹”两件事中达到的启示。 【附参考译文】
【甲】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乙】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古画,画面上是一丛牡丹,花下有一只猫,欧阳修不知道这幅画的好坏优劣。丞相吴公跟欧阳修是儿女亲家,一见到这幅画就说:“这画的是正午时分的牡丹。凭什么知道的呢?花朵完全开放、花瓣散开,而且花的色泽显得干燥,这是正午时的花。猫眼睛里黑瞳仁像条线,这是正午时的猫眼。假如是早上带露的花,那就应该花冠收拢、色泽鲜亮。猫的瞳孔早上和傍晚是圆的,时间越接近中午就越狭长,到正午时分就细得像一条线了。”这也就是古人善于探求绘画的乐趣啊。
10.阅读《河中石兽》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面各句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阅十余岁 阅:经过,经历
B.竟不可得 竟:竟然 C.转转不已 已:停止 D.遂反溯流逆上矣 遂:于是
(2)对“尔辈不能究物理”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B.我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C.你们这些人不能研究物理学这门学科。 D.我们这些人不能研究物理学这门学科。
(3)下面对选文写作特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条理清晰,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B.本文语言平易,风格简淡,叙述精到明快,没有多余的修饰。 C.本文作者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平而不板。
D.本文寓意于事,立意高远,作者兴趣所在是渲染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 【答案】 (1)B (2)A (3)D
【解析】【分析】(1)B项的解释有误,“竟”在这里是“最终”的意思。
(2)“尔辈”的意思是“你们这些人”,“究”是“探求”的意思,“物理”指“事物的道理”,故选A。
(3)D项有误,作者不是渲染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而是讲述寻找石兽的几种思路。 故答案为:⑴ B;⑵ A;⑶ D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参考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
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11.阅读《短文两篇》,回答下列小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社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仙则名 名:出名,有名 B.谈笑有鸿儒 鸿儒:博学的人 C.亭亭净植 植:种植 D.宜乎众矣 宜:应当
(2)下面句子中,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 A.无丝竹之乱耳 B.何陋之有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莲,花之君子者也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陋室铭》一文,作者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开篇,引出本文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B.《陋室铭》一文,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C.《爱莲说》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统领全篇,引出下文对“菊之爱”“牡丹之爱”“莲之爱”的阐发,为表达主题作准备。
D.《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助对菊花、牡丹、莲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羡慕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以及对世人追逐名利的厌恶态度。
【答案】 (1)C (2)D (3)D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解释。C:“亭亭净植”翻译为“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植”意思是“立”。故选C。
(2)A.是否定句。B.是倒装句,宾语前置。C.是否定句。D.是判断句。故选D。 (3)D:“借助对菊花、牡丹、莲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羡慕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表述有误,应该是“借助对莲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格”。菊花和牡丹属于衬托,菊是正衬,牡丹是反衬。故选D。 故答案为:⑴ C;⑵ D;⑶ D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把握,注意结合语义和句式特点判定是否属于判断句。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参考译文】
《陋室铭》
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不在于深,只要有蛟龙栖留住就显神灵。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远扬。苔藓爬上台阶染出一片碧绿,草色映入竹帘映得漫屋青色。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没有不学无术之徒。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繁杂的音乐搅扰听觉,没有文牍公务劳累身心。似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如西蜀扬子云的草屋。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爱莲说》
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1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日:“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擦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
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 本文作者是________代学者、文学家________(人名)。 (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阅十余岁________ ②湮于沙上________
(3)讲学家与老河兵推理的前提都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为什么得出的结论却不一样呢?
(4)文中的讲学家代表了哪一类人? (5)本文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1)清;纪昀 (2)经过,经历;埋没
(3)因为老河兵不仅考虑到石和沙的质地性质,还考虑到了水冲击石头的反击之力会形成坑洞,因而得出不同的结论。(意对即可)
(4)讲学家代表了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只会据理臆断的人。
(5)许多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
【解析】【分析】(1)本文作者是纪昀,字晓岚,别字春帆,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清朝政治家、文学家。
(2)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阅”:经过,经历。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湮”作为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读懂文章内容是作答的前提。讲学家根据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推断二石兽的位置是在原处地中;老河兵不仅考虑到了讲学家的理论,还注意了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所以他推断二石兽的位置是在石兽落下的上游。
(4)讲学家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认为石性重而沙性松,石兽越陷越深陷进河里。文中还描写了他的“笑”。所以由此判断讲学家是一个空谈事理,脱离实际,喜欢臆断,好为人师,骄傲自大的人。
(5)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如许多事情往往有着复杂的内在,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结论。不要犯经验主义错误,实践出真知,实践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重要。 故答案为:⑴清、纪昀 ⑵经过,经历;埋没
⑶因为老河兵不仅考虑到石和沙的质地性质,还考虑到了水冲击石头的反击之力会形成坑洞,因而得出不同的结论。(意对即可)
⑷讲学家代表了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只会据理臆断的人。
⑸许多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
【点评】⑴本题考查基本的文学常识,考生在平时要注意积累,注意位置的注释内容的学习好掌握,注意汉字的正确书写。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重点语句的理解。
⑷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人物,要结合人物的语言、独自等相关的描写语句进行分析。
⑸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的主题,注意文章的抒情、议论句子的理解。 【参考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