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数学能力的研究”课题中期研

2020-01-06 来源:步旅网
 课 题 中 期 研 究 报 告

扬州市邗江区教育局教研室 高静执笔

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数学能力的研究”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扬州市邗江区教育局教研室 高静执笔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数学能力的研究”为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八期立项课题,是由区教研室牵头,区小数蓝青工作坊成员为研究主体,区内各校参与的区域性研究课题,下属6个子课题。从课题策划到批准立项,从开题论证到现在已有两年多的时间。在这期间,我们能按照课题研究方案进行实践操作,完成了选题、行动、初步形成结论三个方面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工作汇报如下:

一、完善选题,明晰方向

本课题的选题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完善选题的过程中,也进一步明晰了课题研究的方向。 2009年9月,我们确立的课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力的研究》,着重想从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动力、能力、毅力和创造力四个方面开展研究,并向省教研室递交了申报表。

2010年4月市教科所下发了省教研室批准立项和组织开题立项论证的通知,批准的课题名为《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研究》。

2010年9月,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多次磋商和研究,以及和市教科所的沟通,将课题正式确立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数学能力的研究》,这里做了一增一减两项工作,增加了“课堂”两个字,使课题研究的范围更加聚焦,更便于开展研究;减少了“学习”两个字,使课题研究的领域更关注数学学科,更关注内在的素养。对于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我们认为: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和数学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凸显的重要地位,对数学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具有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良好数学素质的公民”已经成为数学教育的核心任务。数学能力是数学素质在数学活动中的外化,研究其培养和提升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力求做到以下三点: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为目的,不断积累,进而总结和提炼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升小学生数学能力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二、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构建出1——6年级小学生数学能力水平的测试题库;三、通过以理论学习为指导,行动研究为主要的研究方式,切实提高教师数学专业水平、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2010年11月,我们在四季园小学进行了开题论证,研究思路得到了专家的认可。

二、规范流程、扎实过程

1.组建研究队伍、构建研究共同体

课题研究要有实效,队伍是保障。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实效性,我们组建了“区小数蓝青工作坊”,并以本课题为工作坊的研究课题。领衔人为课题研究的主持人,下设六个工作小组,为了便于研究和交流,小组基本以学校为单位组成,每个小组有两名指导教师。由于我区小数蓝青工作坊汇聚了全区市、区级名师,研究实力雄厚,再加之这些名师大多为区内各校数学教学的领头人,所以此课题研究实质上也带动了全区各校数学教师的参与。这样,实质上形成了三个层面的研究队伍:

第一层面:课题研究中心队伍,成员由主持人(区小数蓝青工作坊领衔人)和子课题的负责人(工作坊的指导教师)组成,他们是课题研究的领跑者。

第二层面:课题研究主体队伍,成员由蓝青工作坊的工作教师组成,他们是课题研究的生力军。 第三层面:课题研究参与队伍,成员由区内小数教师组成,他们是课题研究的实践者。

我们相信,以骨干教师为核心,以工作坊成员为主体,以全区各校为主阵地的区域性研究共同体,必将成为推动我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打造我区优秀教师队伍,促进我区教学教研走向深入的有效抓手。

2.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性认识

理论是指导实践的明灯。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是课题顺利开展的保证。我们采用工作坊研讨、个人学习、校本研修相结合的学习方式。首先由工作坊领衔人和指导教师共同选择,为教师集体购买了一批关于学生数学

能力培养方面的书籍,分发给各个工作坊小组,要求组员阅读,并向全体数学教师交流学习心得,带动全体教师的学习。书籍中最多的是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如孔凡哲、曾峥教授的《数学学习心理学》,喻平教授的《数学教学心理学》,曹才翰、章建跃教授的《数学教育心理学》,鲍建生、周超教授的《数学学习的心理基础与过程》,里面都有专门章节论述“学生数学能力”及其培养;也有教育学方面的书籍,如杨庆余主编的《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细野真宏(日本)的《数学的思考力》、张志淼的《数学学习与数学思想方法》、斯滕伯格(美国)《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还有教学实践方面的书籍,如杨淑萍主编的《小学生数学能力培养课例研究》,李玉文主编的《小学生数学能力评价题库》、张启富的《大师谈儿童能力培养》等。这些书籍不仅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对它们的研读和思考,也加深了我们对课题的认识。

3. 分解能力要素,确立子课题研究内容

关于能力要素的分析,国内外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因素分析法”和“活动分析法”,研究的成果很多。从文献学习中,我们认识到三点:一是由于数学能力的综合、复杂性,所以分析数学能力成分无法达到绝对完备;二是由于数学能力是在相应的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所以数学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不断深化性;三是由于人们的认识的时代性,所以不同时期对数学能力中的某种成分重视程度是不一样的。经过交流和讨论,我们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数学能力要素的分解要在关注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关注社会的需求、课标的要求和学生数学素养的养成的基础上提炼出具有数学特质的、重要的、相对完备的核心要素进行研究。

在此认识上,我们对课题进行了分工,以工作小组为单位,形成6个子课题组,组长为子课题负责人。每个子课题围绕总课题进行研究,也各有所侧重。下面是课题研究的网络图: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数学能力的研究》(教研室牵头)

第一组: 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第五组:第六组: 提升《小学生 思维能 的研力 》梅究岭小学 《提升小学生运算能力的研究》工人子弟小学 《提升小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研究》维扬实验小学 《提升小学生反思与调节能力的研究》竹西小学 《提升小学生数学创造能力的研究》四季园西湖小学 《提升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研究》甘泉小学 其中,前三组研究的是传统领域上的三大能力(考虑到小学生的特点,三大能力中“逻辑思维能力”变为“思维能力”,强调了具体形象思维和归纳、类比等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这是三种基本的数学能力。后三组研究的是在新时期要求下,人们越来越关注的、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数学能力。

教研室作为课题研究的主持人,共同体的组织者,一是注重引领和规范,将课题研究和区域性学科教研活动相结合,引领课题研究健康有序的发展;将课题研究与《区教育教学奖励方案》、《区蓝青工作坊工作要求》相结合,规范研究行为,鼓励良性竞争。二是依托学校进行课题研究,让课题与日常教科研相结合,与学校教学工作相结合,让教科研工作真正成为促进教师业务发展,促进课堂教学水平提高的有力抓手。

4.注重实践,扎实有效地开展研究活动

在研究中,我们确立了以区域性教研为引领,以校本研究为重点,以课堂教学实践为基点,扎扎实实开展研究的行动策略。

(1)强化中心组学习和培训,提升“领跑者”素养

A. 实行课题研究中心组先行策略

课题研究中心组的力量是否被充分利用和强化,是课题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因此,研究中我们遵循研究中心组先行的原则,所有活动经中心组研究共同商讨后展开。我们共同反思以前的教学行动,围绕课题实验提出了“数学能力是什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核心数学能力有哪些?如何寻找到提升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策略和方法?”等迫切需要解决的典型问题进行研讨。中心组活动以主题式、互动式为主,还聘请有关专家进行指导,大家各抒己见,共同商议,形成下一步研究的重点,这样就使下一阶段的活动更有针对性,使每个子课题研究更富实效性。

B. 注重中心组成员的培训和考核

每个子课题的负责人都是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学校数学学科教学研究的领头人,他们的研究水平和工作能力不仅影响着课题研究的质态,还影响着学校教科研工作的质态。为此,我们除了为他们提供各级各类的学习培训外,还加强了对他们的业务考核和教学示范。我们结合“蓝青工作坊”优秀小组评比,组织开展了蓝青工作坊指导教师“送教、示范观摩课、听评课”等活动,要求他们每学年做到“三个一”:即面向区内开展公开教学或讲座一次,指导课题研究课汇报活动一次,组织课题阶段研究汇报活动一次。这些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心组成员的成长和进步,提高了他们的教科研工作水平,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积极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校本教研是课题研究的主要方式,蓝青工作坊各小组根据自身在课题组中承担的任务,积极开展研究活动。为保证课题研究活动落到实处,小组成员结合学校实际,找准着力点,拓展自己的研究队伍,带动全校数学教师一起开展研究。

A. 开展课题前期调查问卷,为课题研究提供原始资料

2010年5月,我们在全区各校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被调查学生涉及到省示范小学、省实验小学、城市小学、农村小学的数十个班级的四、五年级学生,覆盖面较广。本次回收的有效问卷415份,问卷内容涉及到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态度、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等多个方面,有客观的多项选择题,也有主观的简述题。我们对问卷数据进行了统计,力求通过分析,对全区学生的数学能力和老师在提升学生数学能力方面的情况做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了解。这次调查分析也为《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数学能力的研究》课题的开题工作提供一些原始数据和客观依据。

B. 撰写子课题研究方案,为子课题研究规划路径和方向

各子课题在总课题开题报告的基础上,根据子课题研究方向和学校实际积极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研究。比如梅岭小学围绕提升学生的思维力研究,先将课题分解成6个小课题,然后通过“深度教研”模式,让每个小课题从不同的角度去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度观察和研究,发现学生思维的方式和特点,找寻提升学生思维力的教学方法和途径;西湖中心小学和四季园小学采用“同课异构+小课题研究”的教研方式,通过同课异教,专题讨论,探索提升学生数学创造能力的教学策略;甘泉小学通过专题调研的方式对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寻到影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若干因素,并初步提出对策;竹西小学归纳总结了学生数学反思的类型,并初步提出了引导学生反思的途径和要求;工人子弟小学概括出了提升学生运算能力的几个要素,并从要素入手分块展开研究;维扬实验小学梳理出了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总体目标和一至六年级内容分布,并从对比研究入手,反思出提升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策略和方法。

C. 扎实开展校本培训,积极搭建理论通往实践的桥梁

在学习了一些相关著作和文章后,各校能结合一些研究课、教学案例和片断的教学进行分析和研讨,教师通过独立思考、集体备课、课堂研究、课后反思、交流改进等系列活动,理论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都有所提高。

教师们在研究中意识到数学能力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很大的,要开展高效的教学首先要从提升数学能力入手的意识已经根植于心。这些基于学校、基于教研组、基于课堂的实践研究,使课题研究落到了实处。

(3)组织区域性教研活动,展示课题实验初步成果

课题研究的生命在于实践。为了使我们的课题研究充满活力,我们立足课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数学教学中的困惑出发,开展了一系列的区域性课题研究活动。

A.坚持每两月(或一月)一次的专题研讨,促进课题研究的健康发展

每两月(或一月)一个专题,由课题组主持人参与策划,相关子课题研究学校承办开展活动,活动一般由课堂教学展示和专题研讨两个部分组成,在专题研讨环节,蓝青工作坊成员和区内各校教师代表也积极参与,可以说,这种展示活动一方面展示子课题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通过交流互动,让各个子课题组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到现在,这类专题展示活动已开展了6次。

B.以培训、评比为抓手,提高学校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一是以教师培训为抓手,促进教师参与。我们聘请专家来讲学,邀请年轻的特级教师徐斌为大家执教“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一课,并为我们做“如何开展解决问题教学”的专题培训;我们规定“蓝青工作坊”的的领衔人和指导教师要承担起本区的各种培训任务,课题研究到现在,我们在全区培训活动中执教示范课和承担各种专题培训各20多次;我们以子课题组为单位确定区研究课,让课题研究和教材研究有机整合,让课题实验的成果指导教学、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去。

二是以各项评比为抓手,展示课题成果。首先是结合《区教育科研奖》评比,对各校课题开展情况进行检查,褒奖先进,树立典型。其次是进行各类教学评比活动,有结合省、市竞赛开展的区级课堂教学竞赛活动;有围绕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教学展示活动;有针对研究课的教学反思评比活动;有关注教师研究水平提升的教学论文评比活动„„。这些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不仅展示了学校课题研究的成果,也为学校和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大大激发了教师参与教科研活动的热情。

5.加强规范,做好实验的总结分析

课题研究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周密的计划和规范的管理。 (1)研究过程规范

为了使课题研究务实,方案形成后即在调查论证的基础上进行开题评审,形成总体研究要求,然后再根据总体研究计划,制定分段研究计划。教研室把课题研究活动纳入正常的学年教科研工作计划中,确保课题研究的连续性。

(2)资料积累规范

课题研究的过程是就是不断积累资料的过程,每一次的资料分析,为下一步研究提供依据,作好铺垫。课题组做好每次活动记录,各个学校课题研究也有相应的研究资料,有开展的各项调查活动、教师的学习笔记、优秀教学设计、典型案例分析等等。各校都能根据总课题组的要求,系统地整理资料,从资料中分析当前学生的数学能力现状,研究和催生有效、创新的提升学生数学能力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推动子课题研究开展的同时,也为总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我们将课题研究过程性的资料进行整理,编撰了《课题研究动态》6本,并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提供至“小数在线”网站,《教育三人行》杂志,供大家学习和借鉴。

三、透视研究过程,及时实现研究成果的有效转化

课题研究不仅要“研”,还要“究”,而“究”就是透过现象发现问题,追问本质的过程。在研究中,我们追问数学能力的内涵,追问新课改下数学能力要求的变化,追问数学能力要求的变化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影响,

追问提升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策略和方法„„我们在追问中摸索,在摸索中前行,我们的认识在与课题共同成长的同时逐步清晰。

我们确立了教学测量和教学实践双管齐下的研究思路。教研室牵头各子课题的研究,重点组织研究学生能力检测的试题和相关检测、分析活动,各子课题重点是通过课堂教学实例来分析提炼出提升学生数学能力的教学策略。

1.借助质量检测和分析,锻炼命题水平,寻求构建能力测试题库的途径

我们向省、市质量检测学习,初步掌握专项数据分析的方法,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检测和分析的能力。我们借助区质量检测平台,积累相关数据,一方面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学生数学能力的现状、优势和不足,指出改进的方法和措施,另一方面,也为下一步构建能力题库做好前期铺垫。一年来,我们已经开展了4次全区的检测和分析活动。通过实践和摸索,我们初步找寻到构建题库的方法。一是根据课标、教材,梳理出能反映各年级学生在运算、思维、空间想象、解决问题、反思、创造能力方面的基本水平的内容,并进行分类;二是根据这些内容和学生的发展,确定学生在这几个水平上的一、二、三级水平及其标准;三是根据标准命题,形成测试题库。

2.立足课堂,寻求提升学生数学能力的教学策略

课堂是教科研的主阵地,是教研成果转化成教学实践的主场地,围绕课堂教学展开研究,从实践中提炼策略,并在实践中检验策略是我们课题研究一直坚持的方向。各子课题组围绕“同课异构+小课题研究”的区域教研模式积极开展研究,组织了大量的课题研讨活动,通过对比、分析、交流,力图提炼出提升数学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数学能力的研究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活化的过程,因为数学能力各因素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在数学学习时往往是多种能力因素共同参与、共同作用,所以我们在提炼教学策略时不能用静态的、割裂的眼光去看,而应该借助最能反映能力因素研究的典型课例,分析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教学要素加以分析提炼,找寻一些可借鉴的教学策略。

比如我们对学生的数学创造能力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模式、情智、变式、问题、猜想和联想是学生创造力形成的几个关键要素,那么我们就围绕这几个要素开展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模式是指课堂教学结构问题,我们认为要转变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一般的课堂教学都是采用教师创设情境激疑,引导探究发现,总结规律构建模型,巩固练习拓展的模式,由于引导理解新知需要大量的时间,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学生创造的时间空间。因此,我们的课堂,特别是在高年级,也可以采用活动导学单、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确保学生创造学习的空间和时间。

※情智是指在教学中适当地引入一些数学史料和数学趣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好玩,对数学产生好奇的心理,从而对数学产生情,并通过情来激发智。

※充分变式可以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让学生的思维更敏捷,更深刻。

※教师的问题也是激发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抓手,问题要具有开放度、思维度、变换度。教师要充分创设对比性问题、诱引性问题、延伸性问题,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充分关注学生的直觉,鼓励他们猜想,引导他们联想,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课堂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和利用学生的直觉,引导他们进行逻辑判断,帮助学生对直觉形成正确的、全面的认识。

再比如我们对学生运算能力的研究。我们认为要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首先教者自身要对计算法则、定律等“规则”的来龙去脉了然于胸,指导时才能得心应手。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经历算法提炼的过程,并在过程中运用合适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构建算法的模型。再次,还要辅之以灵活多变的练习,让学生的运算技能在练习中不断提高,逐步达到自动化。最后,还要提高学生计算学习的兴趣,避免单调重复的练习;提高

计算教学中的思维含量,避免计算的机械僵化。在教学中,算理的教学、模型的建构、思维的提升、运用意识的渗透这几个要素是核心,是提升学生运算能力的有效抓手。我们以《乘法分配律》一课为研究内容,展开了同课异构教学,在教学后进行研讨,大家提出了核心要素教学的几点策略。

※在小学阶段,算理的抽象是难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通过直观演示,如学具操作、教具演示的手段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明晰算理。比如乘法分配律教学的导入,教者可以选择学生非常熟悉的“买衣服和帽子”的情境,让具体形象的教学情境为算理的理解做好铺垫。在理解等式两边的算式的意义时,教者还要适当操作,借助图示,帮助学生梳理出算式的含义,直观形象地理解算理。如配合(45+35)×5=的算式,可以用课件呈现将一套衣服框起来,一共框了5个框的图片信息,配合45×5+35×5=的算式,可以用课件呈现分别将5件上衣、5条裙子框起来的图片信息。

※模型的建构在计算教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在研究中,我们认识到:一、模型的建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应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中不断地观察、对比、再认,模型建构才能牢固。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理解抽象的知识存在一定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想方设法为学生架设抽象和形象的桥梁,让他们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在乘法分配律公式模型的构建上,我们需要多次引导学生观察,并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在观察中猜想、在观察中总结,最终构建出完整的模型结构。乘法分配律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比较抽象,而核心就是找准相同因数。为了帮助学生找准相同因数,我们还可以运用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或一些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一位老师用了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将相同的因素比作“和平使者”,用“公平”两个字来暗示“分别乘”,学生一下子就接受了,模型构建就比较完整轻松!

※不少人认为计算教学就是法则的传授,学生就是被动接受法则,并辅之以练习,达到计算的自动化,而思维在计算中的作用不明显,这种观念明显是有问题的。思维的提升在计算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要想在计算教学中留下思维的印记,我们认为要做到三点:一是静思。计算教学要想真正改变“满堂灌”和“题海战术”的教学,就要让学生有“静思”的机会。教学中老师要帮助学生培养思考的习惯,还要让他们学会“思什么”“怎么思”。二是强化语言训练,特别是口头说理训练。反复的交流就是帮助学生梳理算理,强化认知的过程。在教学时,教师应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算理,掌握方法,发展思维。三是充分对比。比如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教者要引导学生对大量的具有相同特征的式子进行对比,这里的对比既要关注纵向,又要关注横向,让学生在对比中既找到共同之处,又找到不同之处,最终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发现其中蕴含的本质规律。

※《课程标准》提出“要转变那种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自主学习方式。”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除了要引导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外,知识的运用是关键。长期以来,我们的计算教学片面地注重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数学思想、数学应用意识的渗透。比如乘法分配律的学习是为运用运算律进行简算打基础的。如何渗透简算意识呢?我们认为,在例题教学时,就可以渗透,比如我们可以对例题的数据进行处理,选择一些能凑成整十数、整百数的数据,这样,学生在计算两种方法的过程中,就对哪种方法计算更简便有着直接的感悟,这就为下面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打下基础。最后,我们还可以对比出示类似的两组习题,让学生自主选择其中的一组计算,渗透简算的意识。还可以“逼”孩子计算另外一组不简便的算式,引导孩子自觉运用运算律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理解了为什么要学习运算律,了解了学习运算律的作用,自然就强化了运用意识的培养。 3.强化科研意识,打造研究型队伍

我区区域小,骨干教师队伍相对比较薄弱。新课改以来,我们常常感到提升教师教科研水平的迫切性,如何培养研究型教师?如何创建研究型课堂?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才能使课题研究深入有效?才能让学生受益,教师成长?省级第六期立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的成功结题给了我们很多启发,不仅是因为获得省二等奖的荣誉,更因为在研究的过程中培养了一大批骨干教师,这几年我区市特级教

师增加1人,市级学科带头人增加3人,市级教学骨干增加1人,市教坛新秀增加3人,这充分说明了教科研是促进和加快我区小学数学教师能力提升的有效手段。我们认为,不论结果如何,只要我们认真踏实地去研究和思考,这种经历就是收获,让自己的认识由无形到有形,由模糊到清晰,这种思考就是成果。我们在体验研究、在感受研究、在品味研究带给我们的发展。

课题参与学校深刻认识到科研给学校带来的活力,他们都力图借助课题研究提升学校教学品位,改变教师的教学状态,提升教师的工作质态。在研究中我们积极组织教师撰写课题论文和案例反思,并汇编成《教研动态》,我们在《小数在线》上开辟专栏,展示教师的课题研究成果。经过教、研、思、写等多层次研究的磨炼,不少教师在课题研究中脱颖而出,成为学校、区、市的教学骨干。两年来,有1人在省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1人获省教学竞赛二等奖,6人在市课堂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数学,以理服人》《当前课堂教学中几个问题的讨论》《取舍 变式 整合 诱错》《教学整合:意义、障碍和策略》等29篇课题研究论文分别在《江苏教育》《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小学教师培训》《小学教学研究》《小学教学参考》等省级刊物上发表,《顺势而为,让数学教学探索更具魅力》《小学数学课堂中当心“被理解”》等多篇论文在全国、省、市级论文竞赛中分获一、二等奖。

此外,近两年来,全区小学通过课题研究的引领,小学数学教研风气空前浓厚,找寻提升数学能力的方法和策略正成为广大教师数学教学的追求目标。

四、反思研究过程,不断追求研究的新境界

近两年的课题研究,工作和成果都还是初步的。我们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也产生了不少的困惑。今后,我们的课题研究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

1.加强理论研究,推动研究的深入进行。理论研究的滞后,影响研究的深入。每次的研讨,我们都扎实地开展,但研讨中如何从理论上把握,到实践中验证,对此我们还感到较难把握。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要继续组织实验教师学习理论,研究理论,在实践和研究中不断提升我们的研究水平。

2.进一步优化研究方法。课例研究是我们常用的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何种方法才能使实验教师课例的分析深入下去,使认识变为教学行为,并在课题研讨中实现自身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和优化,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另外,个案研究也是课题研究的有效方法,如何扎实开展个案研究,也需要我们摸索研究。

3.提升学生数学能力的方法和策略有待进一步细化和整合。目前我们做的工作还存在两个问题,一、教学策略的提炼还停留在比较宽泛的层面上,还没有达到深刻,如不同年级学生的数学能力的水平如何界定和区别,提升策略怎样结合研究内容来提炼,让它更具独特性等等这些问题正成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重点内容。 二、由于分块提炼提升学生数学能力的方法和策略,所以策略形成还不够系统,下面要进一步研究,特别研究提升各种数学能力的共性策略和个性策略,并加以整合、统整,最终形成完整的策略体系。

4. 学生能力水平测试题库的建立问题。如何将这个工作做好做细,形成具有区域特点的学生能力测试体系,这个工作还需进一步深化。

以上是我对课题实施近两年来的工作的一个简要回顾。可以说课题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获得了一些进展,实现了预先设定的一些目标,但是我们也在研究中发现了许多问题,出现了不少困惑,恳请专家给予批评和导航!

2011年12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