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农村职业教育应面向农业 扎根农村 服务农民

2020-07-03 来源:步旅网


农村职业教育应面向农业 扎根农村 服务农民

-------浅谈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及对策

(张云龙 宿州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新农村的五项要求,从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关键阶段。而职业教育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的重要支柱。农业要发展,农村要改变现状,农民要致富,对中等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凸显了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重要意义。

但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和农村职业教育状况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需求。

下面以我市为例,分析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和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

一、我市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宿州市位于安徽省最北部,是全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根据2008年公布的宿州市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显示:2006年底全市总人口59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总数533万人,占人口总数的89.88%。农村劳动力为279.4万人。其中文盲占11.07%;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占78.46%; 高中文化程度占9.40%;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07%。

2006年,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102万人。外出从业劳动力中,文盲占2.42%;小学文化程度占14.43%;初中文化程度占76.01%;高中文化程度占5.92%;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22%。

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在乡外县内从业的劳动力占8.65%,去省外从业的劳动力占82.38%。

外出从业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1.77%;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占58.57%;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占39.66%。

2006年末,全市共有农业技术人员6300人,其中,在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中从业的3653人。按职称分,高、中、初级农业技术人员分别为575人、2266人和3459人。

从以上数据分析,我市农村劳动力情况可以归纳为以下特点:

1. 我市是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农村人口素质整体不高。

2. 我市劳动力资源丰富,外出务工人员比例较大,在省外务工人数占绝大多数,流动性较大。

3. 外出务工人员中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人数比例大,农民收入受经济影响很大。

4. 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不能提供充足的农民就业岗位,农民创业积极性不高。

5. 从事农村的技术人员少之又少,农村科技人员急需补充和提高。

二、我市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

全市共有99个乡镇和2597个自然行政村, 22.2%的乡镇有职业技术学校现有中等职业学校41所,在校学生4.99万人,向经济发达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合格的熟练工人,为

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各地利用农村科技报告会、现场会、送科技下乡,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实施“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培训农民60万人次,通过“阳光工程”,培训农民5.6万名。

存在的问题:

1、农村职业学校课程设置欠科学性,吸收力不强。

绝大多数职业学校(无论是农村还是县城)在专业的设置上千篇一律,没有针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自身特点,不能真正为当地培养实用人才,不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吸收力不强。。特别是座落在农村的职业学校,不顾自身的不利条件仍然和当地县城开设一样的专业,没有很好地进行市场调查,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设置专业。使自身处于劣势。如墉桥区符力镇以“符力集烧鸡”而闻名全国,以此带动了当地的养鸡业的发展。但当地的养鸡专业户却很难得到科技层面上的支持,基本上都自己来摸索、相互学习。大大地加大了养殖的风险性。

2、农村职业学校鱼目混珠,办学质量不高,职业教育资源亟待整合。

我市的职业学校数量众多,教育部门、劳动部门、个体、私人办学错综复杂,管理不力。处于偏远农村的正规职业教育单位也面临一定的生存和发展的困境,在生源、师资、设备等方面是困绕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特别是在农村乡镇的私人办学机构,条件简陋、师资奇缺,纯粹是是以营利为主要目的,扰乱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在社会上带来很坏的负面影响。职业教育办学急需整顿,教育资源亟待整合。

3、农村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层次较低,就业面较窄。

当前农村职业教育没有转变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主要以培养一线熟练的机器操作工人为主,如服装、电子、车床等缺乏一定的科技含金量,搞经营、懂经纪、利用信息化的寥寥无几,在社会上失去强劲的竞争力。加上企业用工制度的不够完善,许多未经培训的农民工也和职校生平起平坐,大挫伤了农民子弟上职业学校的积极性。导致广大农民对职业教育失去信心,使农村职业教育规模日益萎缩。因此农村职业学校又面临艰难的生源问题,农村职业学校在普通高中学校和县城职业学校两者的夹缝中生存。

4、农村职业学校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机制。

由于经济原因,职业学校无论是公办还是个体办学机构,没有很好地协调。尤其是在生源上展开招生大战,互相争抢学生,带来不正当的恶性的竞争。

5、农村职业学校教学脱钩,学非所用,流于形式。

农村各地培训机构,缺乏质量标准,培训知识面较窄,停留在常识和一般性讲解,与新时期、新农村的农民素质培训标准有差距。许多培训内容学非所用,学教用脱节,农村需要的科普知识和实用技术不多。农民没有得到真正的培训,在生产劳动中不能学以致用,使培训仅仅流于形式。

6、国家的利农好政策不能得到贯彻落实,农民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惠。

国家制定的许多利农好政策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不重视农民技能培训实效,仅把培训当作一种应付性任务,工作上不重视,有的专款没有专用,被一些执行者所为谋私利。

特别是农村一些私人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利用“阳光工程”等培训项目从中弄虚作假,捞取国家资金。

三、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鉴于以上二个方面的现状,我们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使农村职业教育走向良性健康的发展轨道。

1、政府政策上向农村职业教育倾斜,资金上给予有力保障。

改变“扶强不扶弱”的传统观念,支持偏远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我国历来都是“扶强不扶弱”,你强大了,还要让国家投入大量的财力和物力。你发展小了,甚至是萎缩了,就任其发展,自生自灭。这种做法不利于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的职业教育。由于农村地理位置、经济基础、人才资源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发展有自身的局限性。因此农村职业教育长足、健康地发展离不开国家、政府的积极支持和资金的大量投入。

2、多部门共同参与,形成农村职业教育集团化。

由政府牵头形成教育、劳动、科技、企业等部门共同参与农村职业教育。彻底改变当前农村职业教育管理混乱,办学机构参差不齐的不良局面。不断争取地方政府在统筹规划、统筹政策、统筹办学、统筹经费、统筹资源等方面对职教事业的支持,通过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教学机构规范管理、质量等方面的指导、检查、评估、监督,形成职业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良好格局。要依托当地劳动、科技、企业等部门机构,动员社会民间力量积极探索适应市场和当地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模式。并采用多种方式,如政府买单、民办公助、先培训后收费等,开展校乡联姻,企乡联姻,培养城乡需要的技能性、服务型人才。

3、专业设置的区域性,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农村职业学校要认真研究当地经济的发展状况,开设符合区域经济特点的专业,为当地培养合格有用的人才,切实推动经济的发展。

传统的职业教育主要是以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培养输送熟练的工人,把培养的人才向外送。培养模式千篇一律,使农村职业教育不具有竞争的优势。而当地区域经济并没有得到较大的发展,因此农村职业教育没有吸引力。农村职业学校应该以新农村建设为发展的契机,转变思想,深入下去搞农村市场调研,建设符合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专业。使培养出的人才内销,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如肖县砀山的果树、园艺;灵璧的奇石;各地的种植、养殖业……由此延伸而来的相关专业的建设。

4、培养创新型农村劳动人才,推动农业的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各类职业教育机构要按照“为国家育人、替家长分忧、帮学生成材”的办学宗旨,有针对性地培养为农业服务的各种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以及综合性、复合型人才。打破常规,突破教育对象年龄界限,学历界限旨在提高技能培训质量,着力培养高素质创业型人才,让所培养的人才留得安心、干得舒心,通过扩大农村人才队伍,带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以及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国际化。

5、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建立师资培训新模式。

要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中心,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具有现代教育理论、结构优化合理、专业水平高、善于创新、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能适应职业教育发展需求

的师资队伍。加强对职教师资队伍资源的开发和整合。配置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在教师聘任中注重其协调能力和开拓精神,并通过上岗培训,外出考察交流来扩大视野,提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聘请有一技之长、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来校兼课,形成了以在职教师为骨干,兼职教师为重要补充的专业教师结构。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通过继续教育、函授、自考等不同途径,采取岗位培训、专业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多种形式,培养大批既有教育教学能力、又有专业技术能力的“双师型”、“复合型”教学人员。

总之,只有农村职业教育走上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才能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得到落实,广大农民在现代农业的建设中才能稳步走上致富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