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尺》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为六年级下册的《比例尺》·这节课是在学生学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反比例的意义”后安排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有关地图.工程图纸的计算的基础·比例尺在生活中也有广泛应用,学好它也很有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过程和探究比例尺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难点: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二.说学生:
六年级的下学期的学生.对于各种图形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讲解有关比例尺的知识.学生有感性认识.同时也会饶有兴趣的·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对于意义理解部分主要采用尝试法·对于运用比例尺进行相关计算时.主要用引导发现法·学法: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大胆设想.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必要时进行合作交流
四.说教学流程: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大块:导入激趣.意义建构.实际应用·
1.导入激趣·上课开始.教师给学生看一把装在套中的尺,问学生者可能是比例尺吗?回答不一·学完了这节课我们就知道了·这样造成了悬念.激发了探究欲望·接着借助成语.展开联想·板书以 当 ·让学生填空·在此基础上.问学生以三当几?以七当几?你是怎么算的?反过来.以几当五十.以多少当一百二十?你是怎样算的?这个环节为学生意义建构和后面的计算做好思想方法上的准备·
2.意义建构
安排了探.议.说三个小的环节:
(1)探:首先让学生将一个长 100米.宽80米的长方形操场.画在一张纸上·学生不能按原来大小画.只有想办法缩小·当学生画好时.教师找一大一小两幅图.展示给学生看.问:“哪一张画错了?”“没有错.他们缩小的程度不一样·” “那你能在图上标注出你缩小的标准吗?”然后让学生尝试标注·学生在标注时教师巡视.找有代表性的.如“以一当
千”.“以一当五百”;“图上1厘米相当于实际10米”.“图上8厘米相当实际80米”;“1:1000”.“1:500”等等贴在黑板上.并摘抄下标注·这一过程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开放空间.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2)议:议什么呢?先议标注的形式不同意义相同·学生结合自己和同伴的标注.及黑板上的板书.讨论交流:形式有多样.但表示的内容会不会一样呢?然后师生共同根据表示的内容进行分类.调整板书·再议意义相同哪种最优·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比例尺的意义.强调注意点·这一认知过程.完全是学生自主构建比例尺意义的过程.学生印象深刻.兴趣浓厚·
1 / 2
(3)说:说具体比例尺的意思·依据自己的理解.说刚才得到的比例尺和老师提供的比例尺意义·这样安排有利于突破“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比例尺”这一难点·
总之.让学生经历比例尺的产生过程.比知道比例尺意义本身更有价值·
完成了意义建构.接着就是实际应用
3.实际应用:
(一)基本运用 我设计了下面的三个问题:(1)求比例尺问题:把一块长20米.宽10米的长方形地画在图纸上.长画5厘米.宽画2.5厘米·
(通过练习使学生更加明确比例尺概念的外延.加深对比例尺意义的理解·
(2)求实际距离·这是比例尺应用最常见的问题·因为北师大版不再用解比例的方法求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所以必须让学生运用比例尺意义.进行解答·
我分步出示题目.边出示边引导:“在一幅比例尺是1:6000000的中国地图.深圳到上海的图上距离是20.3厘米.深圳到上海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呢?”·提醒学生计算结果的单位名称.然后总结方法·
(3)求图上距离问题·有前面的基础.学生可以尝试着自己解答·所以这里教师出示相关条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然后师生共同进行评价·题:“深圳到上海的距离是1218千米.在一幅比例尺是1:9000000的中国地图上.深圳到上海的图上距离会是多少呢?提醒注意单位统一·在这个基本运用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
(二)拓展延伸·为了拓宽知识面安排如下拓展练习·
(1)出示一张老师的照片(没有背景.纯人像).让学生猜测比例尺.然后讨论用什么方法求照片的比例尺·
(2)拿出准备好的中国地图.测算你的家乡到北京的实际距离·
解答这两个练习.既使学生加深对比例尺的理解和运用.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总结全课:开始老师拿的是比例尺吗?什么叫比例尺呢?它有什么用呢?这样照应了开头.解开学生心中疑团.也概括了主要内容·
五.板书设计:
板书反应出比例尺产生的过程.突出了比例尺的特点.便于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启发学生总结学习内容·
2 /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