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胸怀天下散文

2022-12-13 来源:步旅网
胸怀天下散文

【篇一:胸怀天下散文】

摘要:毛泽东同志自1915年投身革命后,虽然无数次辗转湖南三江四水,但却仅只五次返回自己的故居韶山冲,而且每一次回乡的意义都非同一般。本文旨在真实地记录下这历史的瞬间,留给世人回忆与思考……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为千古美谈。毛泽东同志自1915年投身革命后,虽然无数次辗转湖南三江四水,但却仅只五次返回自己的故居韶山冲,而且每一次回乡的意义都非同一般。本文旨在真实地记录下这历史的瞬间,留给世人回忆与思考…… 第一次回韶山——教育全家闹革命

1921年农历的岁首,毛泽东的父母相继去世不久,没能为父母临终送别的毛泽东,从长沙回到韶山,教育全家“舍小家,为大家,舍自己,为人民”,走出家门闹革命。1919年3月,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患病,得了淋巴腺炎,毛泽东正在北京大学担任图书馆管理员,当他接到“母亲病情加重”的家书之后,于4月初赶回了湖南长沙。此时,文七妹已由毛泽民护送到长沙就医治疗。在此期间,毛泽东、毛泽民、毛泽覃三兄弟搀扶着病母到照相馆合影留念,这是他们母子团聚唯一的一张照片,至今仍挂在韶山毛泽东故居——毛泽东父母卧室的墙上。由于医治无效,随后便由毛泽民陪伴回韶山就地医治。而毛泽覃仍在长沙继续求学读书,毛泽东则又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中。时光流逝,文七妹的病情却一天天在加重。当年10月5日,操劳一生、勤俭一生的文七妹躺在病榻上,流着眼泪,拉着丈夫毛顺生的手,望着守护在身旁的儿子毛泽民,一声轻似一声地呼唤着“石山伢子”(毛泽东的小名)便盍然去世。

1920年1月23日,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在妻子文七妹去世3个半月以后,因患伤寒病也相继去世,享年仅50岁。

1921年正月初八晚,毛泽东将自家弟妹毛泽民、毛泽覃、毛泽建和弟媳王淑兰叫到一起,围火炉而坐,忆往昔,拉家常,谈形势,讲道理。毛泽东深情地说:“今天是正月初八,是母亲的生日,我们要多拉拉家常呀!”毛泽东见大家都低着头不作声,接着又对毛泽民和王淑兰说:“父母双亲大人的后事全是你们料理的,同仁说父亲的棺木还是从唐家借来的,你们操心费力了,而我却没有尽到孝敬之心啊!”

一石激起千层浪。毛泽民见哥这么一说,更伤心了,便大哭起来,哽咽着说:“老父亲在落气的时候还念着你的名字,问石山回来没有。”接着,王淑兰也说开了:“这些年,兵荒马乱的,盗贼横行,我们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啊!父亲患病去世的事就别提了,一家人很久没见面了应该高高兴兴才对!”

全家人坐在灶屋的火塘边,边喝王淑兰煮的甜酒,边道别情。唯有毛泽民情绪不高,只顾低头烤火,很少说话。毛泽东知道弟弟有满肚子话要说,便问:“哎,泽民,这几年家里欠帐没有?”毛泽民只是低着头长长地叹了一声气,仍一语不发。王淑兰便说:“帐倒欠得不多,只是日子越来越难过了。”毛泽东开朗一笑对泽民说:“不要难过吧,你把情况摆一摆,办法总是会有的,天无绝人之路嘛!” 这时,毛泽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了,他悲愤地说:“这些年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菩萨不开眼,尽走背时运……”毛泽民的话音还未落,王淑兰便接上了话茬:“哥,也怪不得你老弟发闷气,自你离家去长沙求学不久,母亲去世,父亲由于长年劳累,肺病一年一年加重。泽民刚16岁,父亲就叫他当家理事。后来家里着了火,泽民又是借债修建瓦屋,生活还没有平稳下来,前两年又两次被抢,弄得家里什么都没有了!父亲临终时再三嘱咐,你们兄弟要把这个家撑起来,如今咯号形势怎么能撑起来哟!”王淑兰再也说不下去了,捧着头伤心地哭了起来。

毛泽东强忍钻心的悲痛,沉默了片刻说:“你们不要着急,我们这个家撑不起来,国家是一定能撑起来的!有了国家,不愁没有我们的小家。泽民,现在我们家里还有多少谷,多少钱?抵债够不

够?”“你等一等。”毛泽民说着从睡房里拿出帐本说,“陈年老帐都在这里,总计欠人家40多块大洋。”王淑兰插话说:“别人欠我家的也有,但不多,他们也还不起。”毛泽东淡淡一笑说:“帐就不用看了,我相信你们讲的都是实话。泽民、淑兰,这些年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并不是我们一家。天下人民都一样,而且照这样下去,我们会穷得讨米都无处讨呀!这些年来你们够辛苦的了,我该谢谢你们!我这次回来,不是专为还帐的,更不是为你们振兴家业,是要你们跟我一起外出闹革命!”

“外出闹革命?”毛泽民听后大吃一惊,以为是哥哥开玩笑,便说:“哥哥,你莫开玩笑喽,我们都出去了,田哪个种,这个家谁来管喽!”毛泽东用夹钳夹起一根柴火,点燃一支烟说:“你们不出去,这个家撑得起靠得住吗?老父亲的愿望是好的,天天望赵公元帅保

佑发财,但他只想到我们一家。古人说:国泰民安,国家混乱不强盛,我们这个小家能撑得起靠得住吗?现在是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不要只看到自己的小家,要舍小家为大家,舍自己为人民。现在全国掀起反帝反封建迷信的高潮,出现了很多爱国救民的仁人志士,他们不谈家产,不怕杀头,要为穷苦大众干番大事业。泽民、泽建和淑兰从小没读多少书,我想要你们到长沙去,一边做事,一边学点文化,好为将来救国救民做更多的事。”

全家人听毛泽东这么一说,觉得句句有理。但毛泽民听后还是有点放心不下,认为我们跟哥哥出去倒要得,只是家里的田产和东西要安排一下,将来回来,也有一个安身落脚的地方。毛泽东看出了泽民的心思,他说:“至于家里的东西吧,那好办,我们又没有万贯家财,很容易安排。我们要把眼光放远点,将来革命成功了,莫说上屋场这点房屋田产,还要你们管国家大事哩!我晓得,你们是舍不得这些坛坛罐罐喽!”毛泽民说:“哥哥,并不是我舍不得,你有文化,在外头不怕没事干。我一个泥脚杆子,抡锄头、担箢箕倒有一手,做其它事我干不了。如果家业丢了,到头来扁担没扎,两头打塌,别人会骂我们守不住祖业。”

毛泽东深情地望着弟弟,边吸烟边说:“是啊!干革命确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弄得不好,甚至要掉脑壳。泽民啊!我跟你说老实话吧,我是下决心与旧世界势不两立,是要干到底的!你们听说过吗?过去带头造反的人,皇上抓住了不仅要满门抄斩,还要诛灭九族!我要造反,你们跑得了吗?不如趁早舍了这些破破烂烂,下决心发动劳苦大众干到底,还痛快些。至于我们欠别人的帐吧,一定要还清,而别人欠我们的呢,那就一概不要了,房屋田土、家里的破破烂烂,都交给左邻右舍、亲朋戚友就行了。”

经过毛泽东同志耐心细致的启发和教育,毛泽民都按照哥哥的意见办了。临走前,还请了几桌客,表示对乡亲们的谢意。从此,毛泽东一家都相继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第二次回韶山——亲建韶山党支部

1925年2月中旬,也就是农历的正月十四日,毛泽东第二次回到了离别多年的家乡,在韶山播种革命的火种,建立中共韶山党支部。 毛泽东回到韶山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在韶山的各个角落传开了,人们纷沓而至。毛泽东还是像往常一样,招呼大家坐下,一边递烟,一边问起他们近年来的情况。大家憋了一肚子话,早就盼望向毛泽东诉说了,请他指点。可是,要说的太多了,心情又太

激动了,该从哪里说起呢?沉默一阵后,还是庞叔侃先开口了。他谈到农民生活怎样越来越难熬,谈到成胥生等地主豪绅如何横行霸道,谈到教育界当权的如何贪赃枉法,也谈到自己的彷徨和苦闷等等。经庞叔侃一引导,大家一肚子的话就像开了闸的水,纷纷将乡亲的苦楚、自己的遭遇,一五一十地倾泻出来。

毛泽东听了大家的谈话,在屋子里一边走着一边说:“我们韶山,有个最大的特点,穷!但是,穷得有志气。穷到什么程度呢?十户就有九户田无半合,地无寸土。拿在座的新枚哥来说吧,自己虽然当郎中,可是全家大小7口人吃饭菜,只有一亩田,年年是禾镰上壁,就没饭呷。穷得有志气嘞,像志申哥就是这样,敢于和成胥生作对,把成胥生的团丁像赶疯狗一样赶跑……”大家一声不吭、一字不漏地听着。这时,毛泽东没有立即说下去,他走到桌旁站住,稍稍放大声音说:“对,对付反动派就是要这样!地主土豪、贪官污吏,你不打,他是不会倒的。我们不光要把他们打倒,还要踩上一只脚,叫他翻不得身!”

夜已经很深了,毛泽东把大家送出门口,直到人们都走远了,他才对留下的毛福轩悄悄交待,叫他明天到如意亭杨家庄小学去一趟,找那里的教书先生柳季刚,并告诉他说:“柳季刚是湘潭县委的负责人,请他明晚到这里来,开个党员会。”

几天后的一天晚上,毛福轩和钟志申、庞叔侃、李耿侯、毛新枚几个人约好,一起来到毛泽东家里。毛泽东热情地招呼他们坐下,亲自泡上茶,拨了拨桌上的油灯,屋里立刻明亮起来了。毛泽东说:“过去有的斗争失败了,为什么?主要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没有一个目标,没有一个引路的。好像一只航行在海里的船,上面没有罗盘,当然就要迷失方向。革命的罗盘就是共产党,共产党是领导穷苦大众谋求解放的。往后,我们要组织起来干,要把我们韶山每一户贫苦农民都发动起来和我们一起干!”接着,毛泽东就把自己这些天来考虑的发动群众、成立秘密农协开展斗争的想法告诉了大家。 这一晚,大家一直兴奋地议论到深夜,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心里仿佛开了一扇窗子,变得亮堂起来。从此以后,毛泽东就和杨开慧、福团等人深入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宣传和组织群众起来斗争。为了更多的农民接受革命教育,扩大宣传阵地,毛泽东和几个骨干商量,决定由杨开慧负责,庞叔侃、李耿侯和毛新枚等同志协助,在韶山开办农民夜校。在杨开慧等同志的努力下,夜校办得生动活泼。农民们既学了文化,又受到革命教育。

革命的思想在韶山一带广泛传播,迅速地、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广大贫苦农民的精神面貌。大家进一步明白了自己祖祖辈辈受苦受难的根源,懂得了要翻身过好日子,就要懂得革命道理,拧成一团干革命!

6月中旬的一个夜晚,在上屋场的板楼上举行了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毛泽东亲手创建的中共韶山支部在这里诞生了!

这天晚上的小楼上,显得格外庄严,一张四方桌子放在中央,桌上那盏小油灯芯比往常的要大,吐出的火苗把满楼照得通亮,墙上挂着一面绣着镰刀斧头的红旗和印在《共产党宣言》扉页上的列宁画像。毛泽东身穿土蓝布短衣,满面笑容地同杨开慧、毛福团一起迎接来宣誓入党的毛新枚、庞叔侃、钟志申、李耿侯等人。

不一会,宣誓会开始了。会议由毛福轩主持,毛泽东介绍了党的性质、纲领和任务,阐述了在农村建立党组织的意义。毛泽东讲话完毕,毛福轩和杨开慧又分别介绍了四位新党员的简单经历和在革命斗争中的表现。然后,由毛福轩领着四位新党员肃立在党旗和列宁像前,举手宣誓。顿时,小楼上回荡着庄严有力的誓言: 努力革命,牺牲个人。 服从组织,阶级斗争。 严守秘密,永不叛党。

宣誓完毕,毛泽东向大家庄严宣布:韶山农村第一个党支部正式成立,由毛福轩任党支部书记,确定党支部的代号为“庞德甫”,并决定共同凑一笔党的活动费用,指定钟志申负责,迅速在银田寺开办一个书店,作为党支部的秘密交通联络机关,负责与上级党组织联系,并详细地研究了当时斗争的行动方案。

韶山党支部成立后,韶山农民运动有了领导核心,开始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相继成立了“雪耻会”、“农民协会”、“女子联合会”,广泛开展反帝爱国宣传,发动农民群众抓教育宣传,闹平粜阻禁,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改革运动。

一眨眼,毛泽东回到韶山已经半年多了。8月28日这一天,夏日炎炎,毛泽东和毛福轩一清早就赶到30多里外的谭家冲开会,那是韶山和宁乡交界的一个偏僻山冲。早几天他们就秘密通知当地和宁乡那边的几个积极分子开会。

这天下午,会议开得正热烈时,忽听得门外响起了急促的脚步声,大家都不由得紧张起来,忙派人出去看情况,原来是韶山冲里一个

可靠青年农民。他从上屋场气喘吁吁地跑来,给毛泽东转送一封紧急信件。毛泽东拆开信一看,上面写道:

润芝兄,军阀赵恒惕,得土豪成胥生密报,今日已电示县团防局,决定即日派兵前来抓你。望接信后,火速转移。

毛泽东看完后,轻蔑地微微一笑,幽默地说:“原来是胥八胡子办的好事啊!”

开会的同志得知这个情况后,都很着急,劝毛泽东早点离开。但毛泽东从从容容地向毛福团交待了自己没来及做完的工作,并要他继续主持会议,然后和送信的青年赶回上屋场。

家里的人知道情况后,已经做好了准备,还向人借了13块光洋给他作路费,一见毛泽东回来了,就急忙催他说:“人家派兵来抓你来了,你还不收拾一下走呀?!”毛泽东笑着说:“急么子,从湘潭城到这里有90里路,既不通汽车,又不通火车,给我送信的同志是得讯就派人赶来的。县团防局接到赵恒惕的来电,不会这么快,加上他们不熟路,又不认得我,等他们找到了成胥生,再到这里,顶快也要到点灯时分了,现在天还没黑呢!”

【 - 散文】许多讨论或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大概都承认一桩事实:中国文化的基调,是倾向于人间,是关心人生,参与人生,反映人生的。我们的圣贤才智,历代著述,大多围绕着一个主题——治乱兴废与世道人心。无论是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汉魏各家的传经事业,韩柳欧苏的道德文章,程朱陆王的心性义理;无论是贵族屈原的忧患独叹,樵夫慧能的顿悟人生;无论是先民传唱的诗歌、戏曲;村里讲坛的平话小说……等等种种。随时都洋溢着那样强烈的平民性格,乡土芬芳,以及它那无所不备的人伦大爱。一种对平凡事物的尊敬,对社会家国的情怀,对苍生万物的期待,激荡交融,相互辉耀,缤纷灿烂的造就了中国——平易近人,博大久远的中国。 可是,生为这一个文化传承者的现代中国人,对于这样一个亲民爱人,胸怀天下的文明;这样一个塑造了我们,呵护了我们几千年的文化母体,可有多少认识?多少理解?又有多少接触的机会?把握的可能呢?

一般社会大众暂且不提,就是我们的莘莘学习的读书人,受了十几年的现代教育以后,究竟读过几部历代的经典古籍?了解几许先人的经验智慧?当年林语堂先生就曾感叹过,现在的大学生,连“中国几种重要丛书都未曾见过”,遑论其他?

特别是近年以来,升学主义的压力耗损了广大学子的精神、体力;美西文明的风行导引了智识之士的思虑、习尚;电视电影和一般大众媒体的普遍流通更造成了一个官能文化当道,社会价值浮动的生活形态。美国学者雷文孙所说的当代世界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固然鲜明了这一现象,但真正的问题却在于我们的根性尚未扎稳,就已目迷五色的跌入了传播学者所批评的“优势文化”的辐射圈内,失去了自我的特质与创造的能力。

就业压力和生存压力同样在这个几近疯狂的社会里把青年男女镀上了形形色色的光彩,也许为了活得精彩而以致把原本具有的中国特质埋藏,不单是外表的异化,生活习性的颠覆,更甚者把中国母体的血缘烙印都不惜痛毁。中国人的指纹——汉字、书法……中国人的符号——汉语、史籍……等等对于当代手拥“苹果”的青年才俊是那么的陌生,那么的隔阂。创造和努力尽在欧美,尽在西化,尽在不中不洋的夹生里肆意扩张——

我看了几个宣扬沸腾的书画展,真想躲在没有中国人的阴暗里痛哭一场,西装革履的背后是如何糟蹋祖先文化的,践踏中国文明的。我无从得知,什么传统传承?什么走进去,闯出来? 年纪轻轻就白纸黑字醒目的打出了二十几岁的年龄,二十几岁的攻读临写,在母亲肚子里就深入传统了,是不是在玷污民族血统里本该具有的质朴和纯真?是不是在把中国几千年传承的实事求是钉在了耻辱柱上? 当下刮起的“汉字听写大会”“中华经典诵读”“中华好诗词”,无疑是国人醒悟拯救中国文化的好举措。但是现场衣着耀眼夺目的观众们,听写正确率总在百分之几——是否心跳脸红?何时才是国人整体醒悟而切实珍视自己民族精粹和民族精神的时刻?何时才是国人振兴名族文化和民族文明的时刻?

[文化传承者的悲哀散文欣赏]相关文章: 1. 2. 3. 4. 5. 6. 7. 8. 9. 10.

张强的银甲天下(散文) 杨木华 在一个初冬上午,我抵达了那个叫银甲的小村庄,坐在院子的老梨树下,阳光温热,茶香氤氲,一个电话却让他立即起身驾车离开。原来,下面的村庄发生一起轻微交通事故,一辆农用车和面包车擦碰,要请他协调处理。我想跟着去看看,他却说:“你别去,处理这些事情,说不定要被骂的,你不适应。”“被骂,其实是教你如何做人!”这是他一个多小时后回到家时,给我讲他刚刚处理车辆擦碰时被骂的事。他说:“农村工作,需要依法讲理,可更多的时候,需要忍受别人的责骂。他们骂完了,很多事情也就办成了。”见我有点奇怪,他笑着说:“你以为我这支书是大爷,其实,更多时候,我是当孙子!”当孙子?有意思。让我们以一种接地气的方式,走入漾濞县漾江镇安南村支书张强的世界。

一 张强支书这“孙子”其实是一个亲和度很高的人。“可是,他骂起人来却凶得很。”这是安南村的老村长说的。老村长讲,张支书骂人他只听说过一次,那晚,从不发火的张支书怒不可遏大发雷霆,差点要咬吃人…… 那是一个宁静的冬日,从外地办事回来的张支书,去村子里给一个朋友补做客,安南村中有户村民结婚办喜事。那时夜色四合,星星点点的灯光让这个不足20户的小村庄分外安详。隆冬的天气,人们裹着厚厚的衣服,聚集在灯火通明的办客处烤火吹牛喝酒。张支书坐到院子里熊熊燃烧的篝火旁,有人立即加了几根材,火花四溅映照出大家淳朴的笑容。这是一个村的大喜事,是一个村的开心事,张支书的加入让快乐更丰盈起来…… 突然,村中小道上,一种极其诡异的声音传来。嚓嚓嚓嚓,似乎是金属与石块密集撞击的声音。

是电影中黑白无常拖着铁链来抓人的声响?不是,无常只有二人,铁链只有两根,这似乎是很多铁器发出的声响。

是村里哪家播放鬼片的恐怖声音?也不是,村民大多集中在办喜事处,且恐怖的声音不仅来自风中,脚下似乎都有了某种共振。

所有的喧哗陆续停下,大家都注意到了这个恐怖的声音。正在不明究竟时,村里一个有点痞气的伙子跑进院子,急促地说:“快跑,东北帮来了!”一听东北帮,院子里的人落荒而逃,围坐篝火边的也瞬间鸟兽散,只剩张支书还在稳稳地坐着。其实,他心中也没底,他也没见过这个传说中的帮派,可他始终坚信邪不压正,更何况,在这非常时刻,他这一村之主怎能落荒而逃! 院子里,原来挤满了人的篝火边,片刻后就孤零零坐着他一个。他不紧不慢喝着茶,静观事态发展。果真,那恐怖的声音很快就闯入院中。一伙身穿黑衣手

持短钢管的年轻人,走一步用钢管在水泥地上点一下,还有一人手持长刀,那刀,在浓重的夜色里闪着寒光。一拥而入的人群,毫无顾忌地直奔屋檐下的主人而去。看见这样的阵势,他知道,不能凭一己之力斗勇,于是他悄悄起身出门,迅速打通了派出所的电话,并叮嘱火速赶来。

二十分钟不到,派出所的四位警官已经驾车赶到村口。在这期间,张支书也迅速电话集合了村里的几位民兵,大家一起悄无声息到了那家人大门口。

悄悄进入院子,站定,警官一声大喊:“我们是警察,你们放下武器,立即蹲下,接受检查!”一听警察二字,原来嚣张得不可一世的黑衣人,有的起身越墙而走,有的立即把手中的钢管往墙外丢。警官一边喝止一边控制局面。也就几秒钟的混乱之后,被入侵的院落重回正轨。那些黑衣人,逃了一些,控制住了十四个。

张支书打电话报警时观察过,来了四辆面包车最多三十二人,虽然逃了几个,但为首的人还在,手持大刀的人还在。控制住局面之后,警官呼叫县城的增援。

在等待增援部队时,这伙人被命令面壁等待,一村的百姓重新聚拢。张支书开始骂这些“东北帮”。百姓被这些传说中的人吓坏了,如今见东北帮不过如此,群情激愤纷纷指责。警官有点担心,张支书说:“不怕,百姓就发泄一下情绪,不会打这些人,我才是不仅骂还想打的那个!” 很快,增援部队赶来。院子里面壁的十四人被依次用警绳捆了,每捆一个,掌声就自发响起一次。被押上警车时,一村百姓夹道欢送,如雷的掌声中,张支书的信念更坚定了!这群闹事者被带走之后,张支书坦诚地批评了主人家,不该和这些人有纠葛……后来,张支书了解到,那晚前来的所有人都受到了应有的制裁,那些人并非东北帮而是外地一伙年轻人,趁着这家人办喜事被雇来壮声势,计算好了警察四十分钟才会赶到,计划三十分钟搞定走人,想不到警察二十分钟就到了…… “保护村民,让村民有安全感,这是我最基本的职责,这点都做不到,我还当什么支书。”张支书说。黑衣人的嚣张入侵遭到溃败后不久,村里发生了一件外来集体示威事件,对方有备而来,想以柔克刚,让张支书也溃败一次。 那是一条牛的冤屈。

对方是临县彝族村民,本来居住临近的双方一直相互往来且交情不错,可突然间就涌来清一色民族服饰的一群人,坐到张支书家的大门口的公路上,不吵不闹就那么坐着。“压力咋可能不大,可我不能

让步,这是原则性问题。”张支书淡定地说。其实,当时的张支书,也很紧张,本来是一个莫须有的经济纠纷,若处理不好,会转变成民族纠纷。

事件源于一头牛。安南村和临县的这些彝家人山水相依,对方野放的牛群不时进入安南村的地界。牛群越界吃草本寻常,关键是后来对方的一条牛,死在银甲一户村民的玉米地中。那是冬季,玉米棒子早已收回,只有玉米杆还站在地中。对方一口咬定是玉米地的主人在地中下毒,牛误食而死,要地的主人赔偿。

这件事,其实漏洞很明显。牛是否因中毒而亡?谁会为毫无价值的玉米杆而投毒?即使投毒就一定是地的主人投毒? 可事情错综复杂,对方不依不饶,要玉米地的主人赔钱,主人软弱怕事,本是村里刚刚脱贫的人家,怎能无辜承担不是自己犯错的后果。于是,张支书自然站到了前面:“不赔!我不准他赔!”一句话,他把自己推向风口浪尖——自然出现了先前的那一幕。

那些人不吵不闹不说话,就静坐在冬日暖暖的阳光下,且一坐就是两天! 事情总得处理。经多方协调,张支书最后妥协,同意以其他渠道给失去牛的主人以救助。 棘手的事情终于又解决了。

这两件事,让他在村里的威信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实,村民信任的不是他这个人,而是他身上公正公平,敢于担当的品行。村里一些小纠纷,经他处理,大家都心服口服。有时他也烦,但他始终践行党员核心价值观,他深深知道和谐村庄来之不易! 二 那天,在镇政府大院里,来了一群驻村扶贫的干部。他们风尘仆仆从城市来到苍山西坡,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努力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一个下挂的干部问院子里的人:“听说你们镇有一个很牛的村干部,名字是两个字,你们认识吗?” 很牛的村干部?也在现场的张支书第一反应说了一个名字,那人工作出色素质过硬,已经考取了副科级领导。可那干部说不是。于是,张支书再说了一个,那人年轻有魄力,确实也不错。可那干部摇摇头依旧说不是。是谁这么牛?张支书也疑惑。

那干部原地踱了几步,抓抓头皮说想起来了,“张强,叫张强!你们认识吗?”他说。一群人看看张支书,都笑了。原来说的竟然是自己,张支书不置可否。后来,那干部驻安南村后,才知道,原来那个传奇的牛人早就在见到了…… 张支书的牛,不仅仅是在维护一方百姓的平安上。他的牛,更在舍得付出上。地处苍山西坡最北端的安南

村,处于两县交界,每年春夏防火压力巨大。为了更好管护这里的一草一木,多方沟通协调后,一致决定修建一条防火公路到山腰。这几年,本地修路最大的问题,不是耕地占用——因为富裕起来的人们,也喜欢公路通到自己的土地旁边方便运输,人们不乐意的更多因素是核桃树。修路不可避免要移栽或挖掉一部分核桃树,漾濞核桃成为著名品牌之后,人们连影响到核桃树生长的事情都不允许发生,更不要说挖走。更关键的是,这路根本就没有赔偿! 在张支书看来,核桃树问题是问题又不是问题,关键是谁带头。

“就从我家的核桃地里先开挖。”张支书决定。开挖那天,他的妻子本来要去指挥,想尽量绕树而过,可张支书不准她去,他自己也不去,看那栽下二十多年茂盛的核桃树被挖机一棵一棵掀翻,他的内心也会流泪。他告诉挖机师傅:“尽量走直道,不回避任何核桃树。”第二天,踏上那条宽敞的道路,虽然有所回避,但几十棵树就那样暴尸山野,看到预料中的场景,他还是有点心疼,可对后面的修路,他更有底气。果真,从他的地中开挖后,修路有阻力但都小了很多,人们的诉求都在他预料之中:人们要求路尽量绕一下,能避免挖的核桃树不要挖。其实,张支书早就这样交代测量人和挖机手,那条防火公路,在一个月后顺利贯通。

可张支书没有想到的是,后来为了铺筑抵达村里的水泥路时,竟然遇到那大的阻力,差点让他束手无策。

2013年,主干道至村公所的泥石路面计划铺筑水泥路,这是全体村民欢欣鼓舞的好事情。这条长不过四公里的路,是本村的银甲、安南、大麦地、登头四个自然村对外联络的唯一通道。土路多年前就有,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在收获核桃果的季节因雨水而时断时通,大家受够了这条路的苦,一说铺筑水泥路,全村兴高采烈。可真正动工时,却有一些人不愿意了。

原来的泥石路面太窄,新路首先要拓宽路基。拓宽,这就涉及到公路沿线的山林田地核桃树。山林田地大家都割舍了——村道也没有赔偿,一村人受益,却由少部分人牺牲,有些人虽不情愿却还是割舍了,问题的焦点,最后都集中到核桃树上。

当路基拓宽到登头自然村一户人家附近时,不得不停了下来。

其实,公路拓宽工程开始之前,张支书就和村社干部一起,对公路拓宽有占用的人家一户一户做过思想动员。绝大多数人家,在第二次入户做工作后就同意,可有几家却一直做不通工作,某一家的主人还放出狠话:“我就睡在核桃树下,谁要动我的核桃树,就让挖机

从我身上压过去。” 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物事。公路拓宽到那里,自然就停了下来。他家房屋在公路下,路上路下都是他家的地。向下拓宽,遇到的是他的房屋,向上拓宽,遇到的是他的核桃树,怎么做都是困境。看看那长势喜人的高大核桃树,张支书也有很多不舍,可路,就停滞在那里,怎么办? 这条路离张支书家的田地太远了,自己带不成头,可张支书一直坚信没有做不通的思想工作,没有修不通的乡村道路。于是,他一遍遍往那户人家跑。那家养着一条人见人怕一直拴在院子里的恶狗,每次去,那户人家都不给他拉狗。狗每一次都恶狠狠地扑向他——那家人的院子横拉一条铁丝,拴狗的铁链用铁环挂在铁丝上,狗因而可以在院子里自由跑动,张支书每一次去,凶险都不言而喻。后来,那条被拴得脾气暴戾的狗,在张支书进门时都不再出声而是摇尾巴了,可那户人家却依旧不同意。怎么办? 张支书毫不气馁,决定把这段十多米的路先空下来不拓宽,继续后面的拓宽工程。有些人怀疑地问他:“你真能把空下的这一段修通?”张支书毫不犹豫地回答:“能,一定能!这路若修不通,我这村支书也就不当了!”后续路段,犹疑的村民在他斩钉截铁的回答面前,先后同意了无偿占用。拓宽工程,历时一月终于暂告一个段落。这期间,张支书无数趟跑那户人家,可人家滴水不进,梗阻,不可避免发生了,整村民众,都在看着张支书。

“会有办法的!”张支书说。几个月后,路面铺筑工程开始,可奇怪的是,张支书反而不再去那户人家做工作。守在工地的他,对铺筑的质量严格把关,一切,按部就班地进行,隐痛,却不可不免生发。大家问他怎么办?他说:“一定会有办法的,先铺就行了。” 山穷水尽之际,柳暗花明也不远了。办法张支书早就想好了,只是,他不说。

当平坦宽阔的水泥路铺筑到梗阻处,面对依旧毫无松口迹象的主人家,张支书果断“放弃”了那段路面的铺筑。留下十多米的土路后,水泥路继续向前延伸。半个月后,村庄的历史重新改写:安南,终于融入了新时代的交通网! 每一辆快速平稳行驶的车抵达那个水泥路断点,不可避免地刹车,扬起灰尘,然后哄响油门起步,重回水泥路面,又再次换挡加油离开。无论是驾车的还是乘车的,在那一刹车一起步的灰尘油气中怨声载道。那些咒骂,不可避免地传到主人耳中。后来,有人干脆停下车对着路边的屋子甚至主人家就开骂:“砍一棵核桃树,你给会穷死?”“不有那点赔偿,你给会穷三

代?”…… 不好受的何止是行经的车与路过的人,何止是承受咒骂的

耳朵和嗅到烟尘的鼻子,其实,路边院内屋内的所有物事都受不了了。此起彼伏的灰尘自然落在院子里,一院花木尘埃满布,紧闭门窗可屋内的家具等等依旧无一幸免。特别是夜晚,车辆在屋后的一停一起搅得主人差点患上失眠症,后悔渐渐生发。想想自己原来的态度,他实在不好意思去找张支书,怕支书笑话,更怕失去原来允诺的优惠。

其实,张支书一直在静观其变。他等的,就是主人脸上的悔意。 看看火候已到,张支书再次抵达那个庭院。那条恶狗,摇着尾巴轻轻撕咬着张支书的裤脚,主人家赶紧过来拉住狗,并大声骂狗:“咬什么咬,瞎眼了噶,这是亲戚呢,认不得噶!” 后来的故事,自然是美好的结局。水泥路畅通无阻,安南的一切,都向幸福的方向行驶。 三 2016年,安南村和其它贫困地方一起,脱贫攻坚进入决战阶段。村民的产业扶贫如火如荼地展开,而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也进入试水阶段。安南,如何结合地区实际让村级集体经济有一个好的开头,这也是张支书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谋定而后动。种天麻,这是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第一招。2016年春,多方筹措资金准备种植时,却遇到不少难题。适宜种植的土地由张支书家无偿提供,种子、材料、种植由村里出资解决。可天麻不是种下就可以坐等丰收的药材。中耕管理的到位与否和收获息息相关。更关键的是,中耕管理需要随时随地查看管护,若出资专请一人管理,投入就太大,即使是间歇请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且日常管护的工作不需一个工时,怎么办?这时候,张支书的媳妇站了出来,天麻的中耕管护由她无偿负责。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张支书也不例外,他全心全力为村民做事的背后,就是妻子毫无怨言的默默付出。精心管护下的天麻,2017年采收时成品已经不少,按合同交售后,更多的小天麻再次种下,来年,一定是一个丰收年。

种天麻的收益张支书喜在心头,可他的眼光,看得更长更远。种植天麻之类的事情,可能会因市场的变化而起伏,村里集体经济得有一个更长远的规划。看着银甲村里那棵直径超过一米年产干核桃果过千斤的老核桃树王,他下定决心,也要给村集体种下一棵长远的摇钱树。于是,结合农村林权流转,在多方努力下,安南村集体买下了一块地,地中有核桃树一百多棵,挂果的树已经过半。2017年收获的核桃果就接近万元。随着核桃树的生长,村集体经济也将不断壮大。“核桃树是万年庄,今后,村里就一直有稳定的收入了。未

来嘛,安南村也将成为村级集体经济的一面旗帜!”指着那片长势喜人的核桃林,张支书开怀地笑了,他说:“无需多久,村里就可以为村民干更多原来想干而干不了的事!” 我说:你是敢想敢干的人,村民一定非常尊敬你了! 张支书的回答出乎预料。他说:“是相互尊重。更关键是,我是来当孙子的!” 当孙子?见我大惑不解,他坐在核桃树下,深吸一口烟筒,故事,缓缓流淌…… 张支书竟然真是来当孙子的人! 原来,他的姥爷是银甲这个地方的人。后来,因为高祖突然早逝,三个孩子各奔东西。一个姥爷留在银甲,而他年幼的姥爷只好跟随嫁入临县田心村的姐姐去生活。多年之后,留在银甲本地的姥爷因为三个孩子都参加工作不在身边,家业需要继承,生活需要照顾,于是,和早已在田心成家立业子孙成群的姥爷商量,让一个孙子来银甲当他的孙子。那年,初中未毕业的张强,成为银甲姥爷的挚爱人选。于是,他就来到银甲,这一来,就当起了孙子,这一当,就是几十年。

在家中,他是名副其实的孙子。老人家年事已高但身体硬朗,一直担任当时安南生产队的老支书。老支书在外是一条好汉,工作雷厉风行,可一回到家中,就是一个单纯的老人,一切都需要照顾。而他这孙子,当得真心实意当得贴心贴肝。后来的他,自然在银甲娶妻生子,一切都按部就班延续着传统的农耕生活。

在家外,他也是名副其实的孙子。不论如何,自己始终是“外来户”,低调做人,是他为人处世的不二法宝,于是,他给一村人当孙子。东家需要帮助,他立即前去帮忙,西家需要支持,他立即出手相助。加上老支书乐善好施公平公正的家风,在村里,他虽低调生活,可口碑一直不错。得益于家中有三个在县城工作的人,他消息灵通,发展的途径多样,于是率先成为富裕起来的村民。 富裕起来的他依旧低调。

直到2000年的“村改委”。那一次,他向老支书提出参加选举,老支书考虑再三,除了家风,还提了廉洁的要求,并让他对着祖宗牌位发誓之后才同意他参选。这一选,就一届连一届,到如今,已经连任第四届了,他也由村主任到了主任支书一肩挑。

一肩挑,我问:你是不是有点嚣张起来了? 一直被人骂,却一直被村民高票推选的张支书笑了,他说:“哪敢嚣张!老支书灵魂在上,人民群众眼睛在上,我一直牢记自己是来当孙子的,当孙子,为大家服务,大家才信任我选举我,我也才能更好地为大家服务!”这些年,党委政府给了他很多荣誉,他曾受到省州县各级各部门的表彰,

而他,把这些荣誉当作鞭策,他说:“为村民服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我问:有过后悔吗?我知道,近年党和国家的政策好,面向村主任支书的公务员招考一直没有停过,近年本地还一次性从村两委中招考过四名副科级干部。但那些招考都有学历年龄的要求,他明显不适合。

“后悔?”停了一下,他说:“其实,有过犹豫有过彷徨,但为村民服务,从来没有后悔过!”说起将来,年近五十的他,有一种发自心底的幸福感—— 党委政府按他们这类人的服务期限,为他们购买了养老保险。卸任之后,可以按月领养老保险金。他说:“到今年我已经任满十七年了,干满这一届,我就安心退休,享受生活了!” 如今,儿孙承欢膝下,早已当爷爷的他,真的不再是当孙子的年龄了。 四 银甲,一个富裕的小村庄。

身居银甲,胸怀天下。这久,张支书正忙着给村里的党员传达十九大精神。

据说,银甲其实本来叫作“椅甲”,意为那里的地形如一把椅子,且是第一流的椅子,所以取名椅甲——寄寓着人们安稳幸福的生活理想。我观察过,地形确如他所述,银甲在一个山间小盆地中,人们世世代代在这个巨型的椅圈之上耕读传家。如今,走入小康生活的椅甲人,把“椅甲”雅化为“银甲”。

从椅甲到银甲,人们,在更盛大的起点上,幸福着时代的幸福。从椅甲到银甲,张支书从孙子到爷爷,带领安南人民一起,走上了一条属于安南的幸福道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