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量90分钟。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
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及科目,在规定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时,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的继承制度有排他性和严格的等级性,继承了祭祀权就获得了相应的政治身份和财产。到了战国秦汉时期,政治渐渐摆脱血缘关系的羁绊,继承制度的排他性和等级性受到削弱,获得祭祀权并不能理所当然地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这表明 A. 宗法制、分封制逐渐瓦解 B.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C. 封建小农经济的逐渐确立 D.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渐确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西周的继承制度有排他性和严格的等级性,继承了祭祀权就获得了相应的政治身份和财产”,结合所学可知,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按照血缘关系形成森严的政治等级,“到了战国秦汉时期,政治渐渐摆脱血缘关系的羁绊,继承制度的排他性和等级性受到削弱”说明战国秦汉时期,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影响力显著下降,这表明宗法制、分封制逐渐瓦解,故A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排除B;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渐确立,时间不符合“战国秦汉时期”,排除D。
2.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纷繁芜杂”的表象背后,
第页
1
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上述变化主要表明 A. 吏治渐趋清廉化 B. 部门间关系更融洽 C. 官员日趋专业化 D. 中央集权显著加强 【答案】C 【解析】
材料说明隋唐时期中书门下由过去管理事务到专门管理政务性工作,说明封建社会的官员官职逐渐专业化,C正确;材料论述的是官职转变,并不能说明官吏清廉化,A错误;材料论述官员职责变化,没有说明部门之间的联系,B错误;材料中是加强君主权力,不是中央集权显著,D错误。
3.宋初,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多不守职,至有岁终不按一人,终任而不劾一吏者,上下相蒙.孰视不问”。对此,宋太祖做出规定,凡“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厉“行赏罚”。此规定 A. 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 B. 强化了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 C. 遏制了地方官员贪污腐化 D. 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厉‘行赏罚’”,说明宋太祖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故D正确;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力度,有利于减少地方官员滥用职权、贪污腐化现象,“防止了”“遏制了”表述过于绝对,A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加强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没有涉及“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排除B。
4.羁縻政策起源于战国时期秦灭巴之后,“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世尚秦女,其巴氏爵比不更。”唐高祖时正式确立“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民族政策,宋朝进一步笼络少数民族首领,对“其有力者,还更赐以疆土”。羁縻政策的实施 A. 有利于扩大中华民族的统治区域 B. 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管辖 C. 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稳定
第页
2
D. 激化了边远少数民族与中央的矛盾 【答案】C 【解析】
【详解】羁縻政策指对境内少数民族采用封王、赐爵、经济扶助、联亲等手段使其归附的政治手段,根据“唐高祖时正式确立‘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民族政策,宋朝进一步笼络少数民族首领”可知,羁縻政策有利于团结少数民族,有利于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稳定,故C正确,D错误;羁縻政策指对境内少数民族采用的政策,和扩大统治区域无关,排除A;羁縻政策指对境内少数民族采用的民族政策,并非中央对地方的关系,排除B。
5.《汉书》载:“卜式,河南人也……式入山牧,羊致千余头,买田宅。”《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言陂泽养鱼,一岁收得千石卖也……安矣千树枣……渭川千亩竹。”这反映出汉代 A. 传统农牧业的兴旺发达 B. 出现了大规模私营畜牧业 C. 土地经营方式的多样化 D. 生产方式受匈奴影响较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羊致千余头”“言陂泽养鱼,一岁收得千石卖也……安矣千树枣……渭川千亩竹”可知,汉代有农业、牧业、渔业、林业等多种经营方式,反映出土地经营方式的多样化,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农牧业“兴旺发达”,排除A;材料反映农业、牧业、渔业、林业等多种经营方式,B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匈奴主要以畜牧业为主,不符合“言陂泽养鱼,一岁收得千石卖也……安矣千树枣……渭川千亩竹”,D错误。
6.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明朝商人虽然也遵循商品经济操作层面的规律,但并不完全以追逐最高利润为其终极目的。他们也以读书做官、富贵双赢为人生终极目标。这说明明朝 A. 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商人的价值取向 B. 传统观念对商品经济发展有负面作用 C. 科举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 政治权力对商品经济发展有压制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明朝商人虽然也遵循商品经济操作层面的规律,但并不完全以追逐最高
第页
3
利润为其终极目的”可知,明朝商人受传统重农抑商政策影响,不以追逐最高利润为其终极目的,使商品经济发展发展缺乏动力,故B正确;材料反映明朝商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而不是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度,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治权力对商品经济发展有压制作用”,排除D。
7.孔子曾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孟子也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董仲舒也认为:“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据此可知,三人都
A. 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
B. 体现了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治国之道 C. 体认、遵循和信奉仁义之道
D. 提升了儒家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意思是:谁能够走出屋子而不经过房门呢?为什么没有人走这条必经的仁义之路?材料中三人都强调仁义,认为应该遵循和信奉仁义之道,故C正确;材料中三人都强调仁义,与宗教信仰无关,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强调的是个人修养,遵循和信奉仁义之道,无法体现“治国之道”,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儒家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排除D。
8.三国时,吴国攻蜀国,用船装载茅草。兵士们每人一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和焰硝,自带火种;另一手拿刀枪,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火势蔓延700里,蜀军大败。这一记载 A. 说明吴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 B. 表明此时火药已经发明 C. 体现古人对火药材料的认知 D. 反映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内藏硫磺和焰硝,自带火种”“顺风点火”可知,材料反映了古人对火药材料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吴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只能反映出对火药材料“硫磺和焰硝”的应用,故A错误;东晋葛洪发明火药,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战争,故D错误。 9.“‘公和永’……仅有丝车一百零四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斯时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乃延意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常务。且所有出品需运往国外市场。自光绪八年到十三年,营业失败。”
第页
4
在近代中国,类似情况屡见不鲜。这主要说明中国当时 A. 经济发展受外部环境制约 B. 近代化发展道路举步维艰 C. 侧重轻工业而偏废重工业 D. 民族工业忽视了市场开发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设备、技术、人才、市场条件,说明近代化发展道路举步维艰,故B正确;当时中国经济发展不仅仅受外部环境制约,故A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侧重轻工业而偏废重工业,故C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说明民族工业忽视了市场开发,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全面提取材料关键信息“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斯时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乃延意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常务。且所有出品需运往国外市场”,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设备、技术、人才、市场条件入手,即可得出“近代化发展道路举步维艰”的结论。
10.1917年,某报登了一个17岁的“高等女学毕业生”招亲广告:“凡有年龄相当、身家清洁、欲娶妻妾者,请至趵突泉内宝文斋书画店面议可也,每日自上午十时至下午二时,过时不候。”这说明 A.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婚俗受到冲击 B. “征婚”已成为当时青年男女主要的求偶方式 C. 受西方影响,追求个性的婚嫁习俗已趋向简约 D. 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婚姻自主成为时尚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1917年”“招亲广告”,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提倡自由、平等、民主,促进思想解放,使传统婚俗观念受到冲击,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只是个例,不能体现“征婚”已成为当时青年男女主要的求偶方式,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简约”,排除C;材料反映的只是个例,无法体现“婚姻自主成为时尚”,排除D。
11.魏源在《海国图志》卷47中说:英国“立九官以治事,九官由众推选,以三年为秩满,贤则留,否则更”。美国更是“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咸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这反映了魏源
A. 对西方民主的感性认识 B. 反对清朝的专制制度
第页
5
C. 希望中国推行民主制度 D. 向往欧美的民主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立九官以治事,九官由众推选,以三年为秩满,贤则留,否则更”“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咸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可知,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对西方民主有所介绍,对西方民主具有一些感性认识,故A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对西方民主的一些认识,没有体现反对清朝的专制制度,也没有体现“希望中国推行民主制度”,排除BC;材料只是反映了对西方民主的一些认识,没有体现魏源对欧美的民主制度的态度,排除D。
12.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同时宣战,接到宣战诏书的两广总督李鸿章却复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鼓励了东南各省督抚,从而产生了“东南互保”协议,该协议的签订
A. 说明地方已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 B. 有利于江南地区的相对稳定
C.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D. 说明了清朝封建统治的没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这鼓励了东南各省督抚,从而产生了‘东南互保’协议”,东南互保是在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下,南方各省为保护中国的最大利益,违背清朝的旨意与列强达成了“东南互保”协议,确保了南方地区的稳定,有效维护了南方经济发展,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地方已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排除A;“东南互保”协议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迅速发展”表述不恰当,排除C;“东南互保”协议使清廷威信扫地,材料没有体现清朝封建统治的没落,排除D。
13.1934年,有人在描述苏维埃革命根据地的变化时指出:苏维埃根据地出现以前,“农民不知国家为何物,更不知世界上尚有其他国家,今则知之;昔之认为须有皇帝以统治天下,至今则认为人民也可以管理国家;昔不知开会为何事,今则不但知之,且可选举委员,当主席”。这表明当时 A. 民主共和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同主张 B. 中共开始重视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C. 苏维埃政权有着较为广泛的阶级基础 D. 苏区农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有了较大提升
第页
6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苏区农民民族民主意识的提升,意在考查考生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信息“今则知之”“至今则认为人民也可以管理国家”等可以看出,苏区农民的民族意识和民主意识逐渐提升,因此D项符合题意。A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B项中“开始”说法错误,毛泽东在1925年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就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4.电视剧《长沙保卫战》(1939.9—1942.1)介绍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抗击日军的重大战役:第一次长沙保卫战,战术上未分出胜负,战略上阻止了敌人的进攻。第二次和第三次长沙保卫战则对敌军造成相当大的打击。该电视剧的播出说明 A. 日军不可战胜神话被打破 B. 国民党左右了相持阶段抗战 C. 抗日战争转入了战略反攻 D. 对国民党抗战的认识更客观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抗击日军的重大战役”“第一次长沙保卫战,战术上未分出胜负,战略上阻止了敌人的进攻。第二次和第三次长沙保卫战则对敌军造成相当大的打击”,说明电视剧客观地反映了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抗战情况,故D正确;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神话被打破,故A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国民党在相持阶段的抗战,没有共产党抗战的信息,无法体现国民党“左右了”相持阶段抗战,排除B;1944年抗战进入战略反攻阶段,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5.1953年我国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 A. 体现了“一五”计划的主旨 B. 平衡了轻重工业比例 C. 优化了工业的整体布局 D. 加快了公私合营步伐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信息“1953年”“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可知,这是一五计划的方针,故A项正确;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没有平衡轻重工业的比例,也没有优化工业的整
第页
7
体布局,故BC项错误;社会主义改造加快了公私合营的步伐,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故错误。 16.2017年台湾民众调查显示,45.9%的台湾民众支持国民党在“中华民国”的宪法基础上,为了两岸和平发展与人民生计,继续与中国大陆交流协商,34%则不支持。材料说明 A. 民众支持是两岸统一最终途径 B. “九二共识”得到了广泛认可 C. 两岸和平与发展符合主流民意 D. “一国两制”是统一根本方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45.9%的台湾民众支持国民党在‘中华民国’的宪法基础上,为了两岸和平发展与人民生计,继续与中国大陆交流协商”可知,大多台湾民众希望两岸和平发展,说明两岸和平与发展符合主流民意,故C正确;A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九二共识”,排除B;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45.9%的台湾民众支持国民党在‘中华民国’的宪法基础上,为了两岸和平发展与人民生计,继续与中国大陆交流协商”,结合所学两岸关系发展的有利因素分析解答。
17.柏拉图曾经说,“如果你否认比例规则,把过分大的帆装到小船上,给一个小个子吃太多的食物,把太大的权威交给一个够不上这一权威的人,那么后果是灾难性的。”你认为该评述可以用来指正雅典民主在哪一方面的缺陷
A. 其公民权利建立在对奴隶专制的基础上 B. 其民主方式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C. 野心家蛊惑群众左右政局导致政坛动荡
D. 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答案】D 【解析】
“把太大的权威交给一个够不上这一权威的人”说明某人从事不胜任的工作将会导致灾难性后果,雅典民主政治中实行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就是材料中例子的明证,故D项正确;A属于雅典民主政治实质,不符合题意;B属于民主范围的狭窄,不符合题意;C属于思想舆论领域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 18.《十二铜表法》规定:为了防止被告人找托词故意不到法庭或暗中逃避,第四条规定“若诉讼当事人为富有者,则担保其按时出庭的保证人,应为具有相等财力的人,如为贫民,则任何人都可充任”,第九条规定“保证人应担保诉讼当事人于受审时按时到庭”。这种规定 A. 主要限制了平民的权利
第页
8
B. 有利于保护平民利益 C. 程序公正但结果不合理 D. 保证审判顺利地进行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为了防止被告人找托词故意不到法庭或暗中逃避”“保证人应担保诉讼当事人于受审时按时到庭”可知,《十二铜表法》的规定是为了保证被告人、诉讼当事人能够按时到法庭,保证审判顺利地进行,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限制了平民的权利”,排除A;材料规定主要是为了保证被告人、诉讼当事人能够按时到法庭,无法体现“保护平民利益”,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具体案件的具体审判过程和结果,无法体现“程序公正但结果不合理”,排除C。
【点睛】紧扣关键信息“为了防止被告人找托词故意不到法庭或暗中逃避”“保证人应担保诉讼当事人于受审时按时到庭”分析解答即可。
19.15世纪中期以后,热那人被赶出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威尼斯人实际上垄断了地中海东西之间的贸易,热那人及意大利或欧洲其他地区的人齐心协力往西发展,以期与威尼斯人竞争,由此最终开辟了到达美洲和亚洲的航线。据此可知,新航路开辟缘于 A. 土耳其崛起引发商业危机 B. 欧洲内部的竞争
C. 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 地圆学说的提出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热那人及意大利或欧洲其他地区的人齐心协力往西发展,以期与威尼斯人竞争,由此最终开辟了到达美洲和亚洲的航线”可知,新航路开辟缘于欧洲其他地区的人与威尼斯人竞争,故B正确;材料反映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是欧洲其他地区的人与威尼斯人竞争,争夺地中海东西之间的贸易,排除A;C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点睛】紧扣关键信息“热那人及意大利或欧洲其他地区的人齐心协力往西发展,以期与威尼斯人竞争,由此最终开辟了到达美洲和亚洲的航线”,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分析解答。
20.“19世纪下半叶是近代科学的鼎盛期,技术进步开始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代科学革命的种子在这一世纪获得了丰收,技术取得了辉煌胜利。”这时期的“技术进步” A. 主要源于技术工人经验积累
第页
9
B. 使蒸汽机成为产业革命原动力 C. 促使现代工厂制度开始建立 D. 使资本主义由此确立全球优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19世纪下半叶”,结合所学,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了资本主义对整个世界的统治,故D正确;ABC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时间不符合“19世纪下半叶”,排除。
【点睛】解答本体的关键信息是“19世纪下半叶”,结合所学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知识分析解答。
21.二战中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说:“美国不打算在战争结束后背弃为战争折磨而处于贫困状态的国家,而是打算在长期困难的经济重建任务中帮助他们……现在向他们提出保证,就是团结和鼓励反轴心国家的力量,极大地加强他们赢得胜利的信心。”这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A. 出于结束战争的需要 B. 援助贫困国家为目的 C. 稳定国际货币的需要 D. 挽救经济危机为宗旨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现在向他们提出保证,就是团结和鼓励反轴心国家的力量,极大地加强他们赢得胜利的信心”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反轴心国家、增强二战胜利的信息,故A正确;材料反映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的目的是“团结和鼓励反轴心国家的力量,极大地加强他们赢得胜利的信心”,故B错误;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根据“二战中”可知时间在1939-1945年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时间是1929-1933年,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 “团结和鼓励反轴心国家的力量,极大地加强他们赢得胜利的信心”,并结合所学分析解答即可。
22.下表为1973年美国、欧共体和苏联的人口、国民生产总值、出口贸易额及黄金外汇储备比较表。这说明
国民生产总值(单位: 人口(单位:亿) 万亿美元) 美元) 亿美元) 出口贸易额(单位:亿黄金外汇储备(单位:第页 10
美国 欧共体 苏联
2.1 2.57 2.5 1.31 1.07 0.68 702 2100 215 116.6 606.2 —— (据郭吴新《论当代世界经济格局》) A. 欧共体的发展已经可以同美国分庭抗礼 B. 苏联的经济实力已经超过了美国 C. 资本主义世界已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D. 美国、欧共体和苏联都发展迅速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数据表格的分析,获取历史本质的能力。材料内容揭示了1973年美国、欧共体和苏联在人口、国民生产总值、出口贸易额黄金外汇储备的情况比较,从整体实力上可以看出欧共体已经可以同美国抗衡,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C、D两项由材料不能得出。
23.《波茨坦公告》宣布:“欺骗与错误领导日本人民,使其妄欲征服世界者之权威及势力,必须永久剔除”“言论、宗教及思想自由以及对于基本人权之重视必须成立”“日本后参加国际贸易关系当被允许”。由此看来
A. 盟国更加注重彻底根除日本的军国主义遗毒 B. 盟国允许日本在民主主义原则下生存与发展 C. 对日处置方式与巴黎和会对德处置方式相似 D. 此公告埋下了后来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祸根 【答案】B 【解析】
【详解】“使其妄欲征服世界者之权威及势力,必须永久剔除”说明要消除日本的法西斯主义,“言论、宗教及思想自由以及对于基本人权之重视必须成立”体现要日本实现民主,“日本后参加国际贸易关系当被允许”说明允许日本在民主主义原则下生存与发展,故B正确;A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信息,排除;巴黎和会对德处置方式很严厉,二战后对日处置不彻底,故“处置方式相似”错误,排除C;根据“使其妄欲征服世界者之权威及势力,必须永久剔除”说明要消除日本的法西斯主义,故“此公告埋下了后来日本军
第页
11
国主义复活的祸根”表述错误,排除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使其妄欲征服世界者之权威及势力,必须永久剔除” “言论、宗教及思想自由以及对于基本人权之重视必须成立”体现要日本实现民主,“日本后参加国际贸易关系当被允许”,联系所学二战后对日本法西斯的惩办的史实分析解答。
24.2017年初,教育部下发《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学界部分专家认为,虽然海峡两岸此前都习惯称之为“八年抗战”,但从学术界根据史实的研究成果来看。“十四年抗战”的说法更科学。从“八年抗战”到“十四年抗战”概念的转变具体反映出:( ) A. 历史评价具有主观性 B. 历史评价取决于时代的现实需要 C. 历史史实的不确定性 D. 史学研究成果推动历史观念的转变 【答案】D 【解析】
随着史学研究成果的推进,十四年抗战更能体现出抗战的全民性,因此替代以前提到的八年抗战,这说明史学研究成果推动历史观念变化,故D正确;历史评价要依据客观事实,故A正确;历史评价不因为时代需要而改变,故B错误;历史史实是确定不变的,改变的是历史评价,故C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25~26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7~29题为选做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非洲是世界古人类和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公元前4000年便有最早的文字记载,非洲北部的埃及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自1415年西班牙占领休达,欧洲列强开始对非洲进行殖民统治,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达到巅峰,约有95%非洲领土遭到列强瓜分,资源长期遭到掠夺。1847年后殖民地陆续独立,而非洲独立年(1960年)则象征非洲脱离列强统治,非洲殖民时代结束。
由于长期种族冲突、热带疾病丛生、工业化引发的环境破坏,从前西方殖民主义,独立后腐败政权,教育、人民自律的不力,使非洲成为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世界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一个洲,全非洲一年的贸易总额仅占全世界的百分之一。通常所说非洲人指的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尼格罗人种非洲居民,即非洲黑人。
——《非洲概况》(新华网2016-05-19)
材料二
我们一致认为,中非历来是命运共同体。中非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结下深厚友谊。一致承诺,加强
第页
12
集体对话,增进传统友谊,深化务实合作,携手打造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我们一致同意将“一带一路”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非盟《2063年议程》和非洲各国发展战略紧密对接,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促进双方“一带一路”产能合作,加强双方在非洲基础设施和工业化发展领域的规划合作,为中非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注入新动力。面对当前严峻形势,坚定主张多边主义,反对一切形式的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支持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以规则为基础、透明、非歧视、开放、包容的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经济。
——摘自《关于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新华网2018-09-05)
(1)根据材料一,概括非洲的历史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论述“中非历来是命运共同体”。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非合作的基本原则。
【答案】(1)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长期遭受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和掠夺;长期种族冲突,热带疾病丛生;环境破坏严重;发展中国家最集中、世界经济发展水平最低;居民以黑人为主。
(2)中非传统友谊深厚,郑和下西洋曾经到达非洲;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双方有共同历史遭遇,都曾经遭受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和掠夺;双方有相同的发展任务,迫切需要发展经济,深化改革,推进现代化建设,解决民生问题;双方有共同的政治诉求,都致力于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3)真诚平等相待;增进团结互信(或加强集体对话,增进传统友谊);共谋包容发展(或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创新务实合作(或坚持开放、包容的多边贸易体制,深化务实合作)。 【解析】
【详解】(1)根据“非洲是世界古人类和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欧洲列强开始对非洲进行殖民统治”“由于长期种族冲突、热带疾病丛生、工业化引发的环境破坏,……使非洲成为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世界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一个洲”“非洲居民,即非洲黑人”概括总结。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中非传统友谊深厚、中国和非洲是发展中国家、共同历史遭遇、相同的发展任务和共同的政治诉求等方面概括总结。
(3)根据“中非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结下深厚友谊”“支持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以规则为基础、透明、非歧视、开放、包容的多边贸易体制”分析概括。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是1905年由简照南、简玉阶兄弟创办于香港,当时资本为10万港元。由于
第页
13
缺乏技术,并受到英美烟草公司的竞争,于1908年亏损停业。1911年起,公司转亏为盈。1918年改组为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向北洋政府注册,并将企业中心由香港移至上海。公司于1919年向社会招股,资本扩大为1500万港元,简氏家族以占总股份的60%而控制企业。在此期间,公司最大的竞争者英美烟草公司曾3次企图吞并它而未果。
1927年以后,国民党政府实行有利于外商的不平等税收政策,使南洋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1937年4月,官僚资本低价收买公司股票,由宋子文任董事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总厂毁于“八·一三”炮火。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厂恢复生产。1949年6月人民政府对公司实行监督,1951年2月实行公私合营。
材料提供了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一个案例,蕴含了近代化的诸多启示。请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请考生在3道选考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答案】示例:
启示1:民族独立是工业现代化的前提
说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诞生,但旧中国民族不独立,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严重阻碍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至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但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又陷入萧条;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国民族工业遭受日美帝国主义和国内官僚资本主义的双重打击,陷入绝境。新中国成立后,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合理调整,实行公私合营,民族工业得到快速发展。
由此可知,旧中国民族不独立,工业现代化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阻碍;新中国民族独立,工业现代化快速发展。
启示2:资金、技术是工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说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不足、技术薄弱,制约其发展。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初期因资金不足、技术薄弱难以与英美烟草公司竞争,导致亏损停业。后来改组公司,向社会招股,扩大资本,抵制了英美烟草公司将其吞并的企图。国民政府的税收政策,官僚资本低价收买公司股票,使其处于不利地位。新中国建立后,实行公私合营,扩大了资金来源,使其快速发展。 由此可知,只有解决了资金、技术问题,工业现代化才能腾飞。 启示3:国家政策的调整是工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说明: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政府实行奖励发展实业的政策,如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向北洋政府注册,获得发展的机遇,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实行有利于外商的税收政策,
第页
14
使南洋公司处于不利地位;后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新中国建立后,实行公私合营,民族工业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后,逐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工业化腾飞。 由此可知,国家政策的调整是工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解析】
【详解】启示可以提炼出很多,考生择其一即可。根据材料看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不利于近代工业发展,可提出观点:民族独立是工业现代化的前提。然后,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史实说明论证。最后,总结得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曲折,新中国成立,我国实现民族独立,工业现代化快速发展。
27.【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朝中叶,土地兼并的情况相当严重。全国纳税的土地,约有一半为大地主所隐占,贵族大地主疯狂掠夺土地,租种官田的农民生活极苦,有“一亩官田七斗收,先将六斗送皇州,止留一斗完婚嫁,愁得人来好白头”的民谣。此外,政府的财政危机日渐加重。明洪武年间,夏秋二税米2473万石,麦471万石。但到嘉靖后,税收则降到了米1822万余石,麦462万余石。官员冗腐现象也日益严重。明宪宗成化时(1465~1487),明政府文武官员已达10万人,至嘉靖时(1522~1566),更是“岁增月益”;官员“无功可以受赏,有罪可以逭诛”,官风极坏。张居正为扭转这种局面,从整顿吏治着手,裁汰冗官。同时,对有才能之人,一概以“功实为准”,大胆提拔。万历元年,他修订“考成法”,以六科控制六部,以内阁控制六科,凡各项法令、章程的实施情况都必须在簿册上加以注明。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对所属官员承办的事情逐月进行检查;六科亦可根据账簿登记,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违者限事例进行议处;最后内阁同样亦依账簿登记,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考成法”是张居正推行其他各项改革的有力武器。此法实行后,当时朝廷命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居正政治改革的背景及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推行“考成法”的作用。
【答案】(1)背景:土地兼并严重;封建剥削加剧;严重的财政危机;官员冗腐现象严重。 措施:裁汰冗官;提拔人才;加强对官员的考核。
(2)作用:成为张居正推行其他各项改革的有力武器;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土地兼并的情况相当严重”得出土地兼并严重;根据“一亩官田七斗收,先将六斗送皇州,止留一斗完婚嫁,愁得人来好白头”得出封建剥削加剧;根据“政府的财政危机日渐加重”
第页
15
得出严重的财政危机;根据“官员冗腐现象也日益严重”得出官员冗腐现象严重。
措施:根据“裁汰冗官”“大胆提拔”“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对所属官员承办的事情逐月进行检查”概括总结。
(2)作用:根据“是张居正推行其他各项改革的有力武器”“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违者限事例进行议处”“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概括归纳。
28.【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苏联、东欧局势的变化、德国统一提上日程以及欧共体影响日增,世界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为防止具有地缘优势的苏联在影响欧洲未来的进程中取得主动权,美国提出大西洋主义,以图建立一个在美国领导下的欧洲。其主要构想是:北约仍将是大西洋两岸共同的军事组织,并将进一步扩大其职能,使之成为肩负欧洲防务、政治和经济事务的超级机构;要求欧共体向其他国家开放,用条约的形式把美国同欧共体连结起来,使欧共体在促进苏联和东欧转化方面发挥更大的“政治作用”。新大西洋主义表明了美国对西欧政策的基本点,即政治上维持盟主地位、适当“卸除军事包袱”、与欧共体在经济上共同分享。
——摘编自刘昌明、姚仕帆《“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的欧亚一体化战略与大西洋主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大西洋主义出台的背景和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西洋主义出台的影响。
【答案】(1)背景:东欧发生剧变的严峻形势、苏联即将解体,两极格局即将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增强;德国统一趋势明显;欧共体实力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日增。(任答两点目的:继续挤压苏联的战略空间,建立一个美国领导下的欧洲。
(2)影响:加速了东欧与苏联的解体与剧变,推动两极格局的结束;增强了美国对北约的控制力和在欧洲的影响力,为冷战后的美国单边主义外交战略提供了政策构想;使北约职能扩大,促进了欧共体的进一步发展。 【解析】
(1)本题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由于苏联、东欧局势的变化、德国统一提上日程以及欧共体影响日增,世界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东欧和苏联形势恶化、德国统一趋势增强、欧共体影响力日增等方面概括指出大西洋主义出台的背景。第二小问“目的”,据材料“为防止具有地缘优势的苏联在影响欧洲未来的进程中取得主动权……以图建立一个在美国领导下的欧洲”即可概括其目的。 (2)本题根据材料“北约……将进一步扩大其职能,使之成为肩负欧洲防务、政治和经济事务的超级机构;要求欧共体向其他国家开放……政治上维持盟主地位……与欧共体在经济上共同分享”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两极格局的结束、增强美国对欧洲控制力、北约和欧共体的变化等方面分析大西洋主义出台的影响。
第页
16
29.【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范旭东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东渡日本留学。他怀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救国愿望,1908年,他进入京都帝国大学理学院主修应用化学。虽然他对日本在中国的侵略行为十分痛恨,但对日本民族那种奋发图强的精神也有很深的感受。由于学行兼优,他在1910年毕业后一度留校担任专科助教。在辛亥革命爆发前后,他毅然回国,准备一展“工业救国”的宏图大志。1914年,范旭东在天津塘沽创办久大精盐公司,中华民国的副总统黎元洪、著名军事将领蔡锷也都入股。20世纪20年代初,他创办了亚洲第一座纯碱工厂——永利化学公司碱厂,突破了外国公司的垄断,与侯德榜等成功地解决了制碱过程一系列化学工艺与工程技术问题。抗战期间,他在大后方先后创办了久大川厂和永利川厂,推进了大西南建设,支援了抗战。1945年范旭东突然身患急性肝炎,于10月4日与世长辞。
——摘编自《化工之父范旭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范旭东“工业救国”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范旭东的主要贡献。
【答案】(1)条件:范旭东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救国愿望;日本留学和任教,具备扎实的科学知识,深受日本民族奋发图强的精神的影响;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和“实业救国”思潮的感染;列强忙于一战,中国民族工业迎来“短暂春天”。
(2)贡献:开创了中国化工业的先河并推动其迅速发展;突破了外国的技术垄断,积累了宝贵的化工科技财富;为抗战时期大西南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解析】
【详解】(1)条件:根据“他怀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救国愿望”得出范旭东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救国愿望;根据“东渡日本留学”“对日本民族那种奋发图强的精神也有很深的感受”得出:日本留学和任教,具备扎实的科学知识,深受日本民族奋发图强的精神的影响;根据“他毅然回国,准备一展‘工业救国’的宏图大志”得出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和“实业救国”思潮的感染;根据“1914年,范旭东在天津塘沽创办久大精盐公司”,联系所学,列强忙于一战,中国民族工业迎来“短暂春天”。
(2)贡献:根据“他创办了亚洲第一座纯碱工厂——永利化学公司碱厂,突破了外国公司的垄断”“推进了大西南建设,支援了抗战”概括总结。
第页 17
第页
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