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1、第1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盼望着,盼望着”是反复的修辞;“春天的脚步近了”是拟人的修辞。表达了作者盼望春天而又喜悦的心情。 2、“春天的脚步近了”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我们仿佛看到春天正大踏步向我们走来了,表达出作者内心的喜悦。
3、概括第1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并分析第1自然段在段落结构上的作用。 答:写盼春的心情。起总领全文,开启下文的作用。 4、第2自然段可概括为:
这段总写春天到来的情景,起总领下文的作用。 5、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将太阳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春天阳光的温暖.
6、你能说出“偷偷的”和“钻”这些词语好在哪里吗?“嫩嫩的。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 答:(1) “偷偷的”写出春草不经意间悄然而出的情态。“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 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春草的勃勃的生命力。 (2)“嫩嫩的,绿绿的”本应该放在小草的前面,,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突出强调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这样写,也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7、“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这是借风写草,这与上下文又什么联系? 答:照应开头“东风来了”,又为下文写“风”设下了伏笔。
8、文中“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这句话在用词上有什么特点?与本段描写的景物有何关系?
答:这句话在用词上富于动感,用一连串的动词写出了天真活泼的童趣,从侧面衬托出绿草如茵的可爱,揭示了春草勃发给人的快乐。 9、“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花争春比美,竞相盛开,互不相让的动态。
10、本段文字描写春花运用了实写和虚写相结合的方法,请找出虚写的句子。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虚写的句子: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好处:由春花联想到秋实,开拓了更美的意境。
11、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如果把“闹”换成“叫”,好不好?为什么? 答:不好。“叫”只是单纯写声音上的感受,“闹”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它不仅有声音上的感受,还能呈现出一派沸腾的热闹景象。
11、本文写的是春花,为什么要写到“蝴蝶”和“蜜蜂”呢?
答:侧面突出春花,花样多 、花色艳、花味香的特点,正是因为春花的芬芳和美艳才引来蜜蜂和蝴蝶嬉戏其中。
12、对春花图的描写,作者采用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突出了春花怎样的特点? 答: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写出了春花繁密茂盛,花色绚烂,花香中有甜味的特点。 13、“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三个句子的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调换。因为三个比喻句分别对应前面的桃树、杏树、梨树,如果调换位置就不合情理了。 14、“闭上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一句中的“仿佛”能否删去,为什么?
1 / 9
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答:不能删去。“仿佛”一词点明后面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如果删去“仿佛”,就变成春天的树上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就不符合实际了。 15、“‘吹面不寒杨柳风’ (引用),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比喻)抚摸(拟人)着你” :运用引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从触觉的角度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风的柔和。 16、“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从嗅觉的角度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写春风的味道------芳香。 17、“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是从听觉角度写春风的和悦。
18、在文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春风的?
答:作者用触觉写春风的柔和,以嗅觉写春风的芬芳,以听觉写春风的和悦,这样就把本来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19、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赏析:运用比喻、排比的手法写出了春雨细密、闪亮、绵长的特点;“斜织”、“薄烟”写春雨紧密、迷蒙,形象贴切,唤起了读者对春雨的喜爱;“笼”字,写出了春雨朦胧的景象。 20、在这段文字中,除雨外,作者还写了人,有近有远,有静有动,请指出都写了有关人的什么场景,写这些场景的作用是什么?
答:写了灯光、撑着雨伞慢慢行走的人、工作的农民,房屋。作用是烘托出春天雨夜的安宁和平的气氛。
21、小结:春雨图,抓住春雨的特点:细密、轻盈、滋润万物,从静景写到动态,从物写到人,从近写到远。 22、像娃娃——“新”(万物复苏,新的生命的开始) 像小姑娘——“美”(百花争艳,景色动人) 像青年——“力”(春天充满活力)
23、三个比喻句各自成段,它们的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如果把三个比喻合并为一段,表达效果会有什么影响?
三个比喻句各自成段,它们的顺序不能颠倒。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再到健壮的青年,形象点明春的成长过程。如果颠倒顺序就不合情理了。
三个比喻各自成段,突出强调春在不同生长过程中的特点,抒发作者强烈赞美春天的真挚感情。如果合为一段,就削弱了表达效果。
24、从多方面赞美春天,把春天比做刚落地的娃娃,说春天如同新生儿,像生命的开始,给人无限希望。把春天比做花枝招展的小姑娘,是比喻春天美好,令人赏心悦目。把春天比做健壮青年,突出春天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春天是有力量的,春天给人们带来无穷的希望,似乎让人们走进热烈孕育的夏季,走进硕果累累的秋天。
25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春晓》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唐•杜甫《春夜喜雨》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2 / 9
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济南的冬天》
1、全文围绕济南的冬天 温晴 的特点来写。文章第1自然段先用 对比 的写法,从自己的感受的角度总括了济南冬天的特点,然后具体描绘了济南暖冬的图景:一是济南的山景——分别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突出其暖和、安适 的特点; 薄雪覆盖下 的山,突出其 秀美 ; 城外远山 ,突出其 淡雅 ;二是济南冬天的水,着眼于表现其暖、清、绿、亮的特点。
2、用文中的话说说“济南为什么是个理想的境界?”?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3、文中\"晒\"\"睡\"\"醒\"用得很贴切,你是怎样理解的? 运用拟人的方法,创设了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
4、 “小摇篮”比喻 ,作用是 ,“小”照应了前面 词
比喻围着济南的一圈小山;这一比喻把一圈小山写得如慈母般的温存、体贴、慈祥。\"小\"照应了\"小山\"的\"小\"。
5文中“这件花衣”具体指山的表面暗黄的草色与薄雪交错的形态
的“肌肤”是指春天来临后那满山的花草
6、 这段文字从 色彩 变化的角度围绕“__妙__”字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又按__空间__顺序从山上写到山尖、山坡、山腰。 7、 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小雪”的“小”?
雪中的矮松;披雪的山尖;露出草色的山坡;微微露出点粉色的薄雪。 8、 总说这一段文字内容的一个句子是最妙的是下点小雪 9、 作者赞叹雪后小山的句子是:
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0、请你找出两个能概括济南冬天水的特点的词来,它们应是 不结冰、澄清 。 11、加点词“绿的精神”在文中指的是:(用原文回答)
水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热气,水藻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12、“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一句写得很妙,妙在它运用了 比喻 的修辞,紧扣住济南冬天的“ 晴 ”(用一个字回答),理由是 因为晴,天空无云,才空灵;因为晴,天空蓝汪汪的透亮,才像块蓝水晶。
13、从这段文字来看,水的灵性的具体表现是:
不忍得冻上;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14、本段文字重在表现济南冬天 温晴 的特点。
本段文字描写对象是济南冬天的水,其特征是暖、清、绿、亮
15、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此句中的“卧”字用得极妙,理由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村庄和雪的安适宁静的情态。
16、“天儿越晴……照个影儿呢!”句采用了 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水写得灵气、多情。 17、绿的精神实际是指蓬勃的生机。
古诗四首
1、《观沧海》的作者是 ,字 ,沛国谯郡人。 时期的 家、 家、诗人。他的诗以 慷慨悲壮 见称。他的诗歌还有: 。 2、《次北固山下》的作者是 , 代诗人。
3 / 9
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3、《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 ,元大都人,著名的 家,这是一首小令,选自《 》。 4、根据提示写句子。
①、《观沧海》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竦峙突兀的句子是: 。
②、《观沧海》中,通过奇特的想象来表达诗人博大胸怀的句子是: 。 ③、《次北固山下》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着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是:
《观沧海》“ 东临碣石 , 以观沧海 ”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 观 ”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作者描绘的景物有哪些其中哪些是动景,哪些是静景? ?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动景 静景
实景
虚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渲染了大海怎样的气势 渲染了沧海辽阔苍茫的气象
这首诗以“ 观 ”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 “ 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博大胸怀 ④、《天净沙•秋思》中,用九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的句子是:
⑤、浩瀚诗海,思乡是诗人笔下永恒的主题,王湾在北固山下吟咏乡愁, ,表现了思乡之切;马致远面对夕阳,一句 ,蕴含着思乡的泪水。 ⑥、《次北固山下》中描写了一幅青山绿水的新春景象。诗人眼前所见的开阔江面上的景象正如诗中所写的: 。
《天净沙•秋思》中,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是 。
5.⑴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暗示诗人旅途漫漫
⑵“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
4 / 9
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⑶“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能想象一下出船行的图景吗?
5 / 9
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6 / 9
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念故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6、《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 深秋夕照图”。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 深秋晚景
图,渲染了 悲凉 的气氛;另一部分是骑着瘦马、独行寒秋的天深秋晚景
涯游子的剪影。两部分相互映衬,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尾句 “ 断肠人在天涯 ”点明主旨。 11.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深秋晚景图
12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天涯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 《观沧海》
1、( )( )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 2、写大海无风三尺浪的景象的句子是( )
3、作者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宏伟的意境的句子是( ) 4、( )( )句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对象 5、( )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 5、 写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的句子是( )( ) 6、 ( )( )句,让我们从字面上仿佛看到了登山望
海时那种勃勃英姿。
7、 ( )( )句通过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把大海渲
染得生机勃勃。
8、 ( )( )( )
( )句,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作者展开了丰富的联想,构成全诗的高潮。 9、( )( )句是配乐时有意加上去的语言 。 9、 ( , )句是通过写大海 来
表现诗人宽广的胸怀的豪迈的气概。 10、 ( )( )句侧重描写岛上的景色。
7 / 9
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世说新语 二则》
1、 《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笔记小说集。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它主要记录晋朝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 2、文章哪句话交代了咏雪的背景?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3、、“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4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表示一种赞扬和敬佩,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5、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 前者写的好,因为雪的颜色和形态跟盐相似(形似); 后者写的好,因为雪的飘飞和柳絮的飘飞接近(神似)。 6、补上句中省略的人物: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友)去,(陈太丘)去后(友)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君)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君)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7、“君”:有礼貌的称呼对方,相当于“您”。 ➢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8、1.“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结合全文,你怎样全面评价这位友人?
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无信无礼的人。 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
9、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无信” “无礼”
10、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聪颖机智(聪敏过人);
懂得为人道理(懂礼识义,知书达理); 性格直率,他正直不阿。 11、你认为《咏雪》、《陈太丘与友期》两篇文章中的少年,分别体现了哪些聪颖机智之处? 谢道韫——思维活跃,诗文出众,才华横溢。才思敏捷 元方——有礼有节,言语机智、得当。 12主旨:
咏雪》通过记叙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次家庭聚会,赞颂了谢道蕴的咏絮之才。也表现出古代知识分子家庭儒雅、和谐的家庭氛围。
《陈太丘与友期》写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为维护父亲据理力争的故事,表现了陈纪 的聪敏和深明为人之理的形象特征。
8 / 9
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秋天的怀念》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具体渗透在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等之中。 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写作手法。 1.史铁生暴怒无常,把家里的东西摔坏了,母亲为何不制止儿子,反而“悄悄地躲出去”?透过这个“躲”的细节,你读出了什么? ——母亲理解儿子!母亲宽容儿子! 2. 你从母亲“眼边红红的”的细节读出了什么? 母亲心疼儿子!有泪不在儿子面前流,怕刺激到儿子,增加儿子的痛苦。 3.你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的细节读出了什么? ——母亲体贴呵护儿子,无暇侍弄她的那些花了。 4.喊着:“我可活什么劲!”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 ——我不想活了! 5.你从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的细节读出了什么? ——母亲心疼儿子!担心儿子寻短见。 6.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表达了母亲什么样的心情? ——安慰鼓励儿子!
7.为什么作者到后来才从妹妹那里知道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母亲无私!隐瞒病情,怕儿子痛苦。
8.母亲为何进屋“挡在窗前” ,把树叶飘落的景象“挡”住? ——秋叶飘落象征着生命的终结。母亲想为儿子挡住绝望,留下希望! 9.“憔悴的脸”说明什么? ——母亲积劳成疾! 10.“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这句话为何用问号而不用句号? ——母亲尊重儿子!商量的口气,征询儿子的意见。 11.为何要去“仿膳”? ——母亲讨好迁就儿子。“仿膳”是皇家宫廷菜馆。 12.母亲对“跑”和“踩”一类字眼的敏感说明什么? ——体贴呵护儿子!
13.作者在文章结尾写道:“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文章末尾作者使用了省略号,说明作者有许多话没有说完。 14.作者把没有说完的话说完整,将会表达怎样的心声? (提示:怀念 悔恨 好好活)
9 /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