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设计实施方案 吕金娥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公共管理类(行政管理专业)专科、本科一体化教学阶段的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是希望通过系统、全面地介绍社会调查的原理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运用的能力,具体包括:建立研究假设、进行问卷设计、完成抽样调查、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以及撰写调查报告等。
本课程按教学计划的要求以学期为单位开设,4学分,72学时 二、教学说明 (一)、教学目的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从社会实践出发,把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引导到关注和研究社会现实问题上来,使学生所学的有关知识能够落到实处,有的放矢,融会贯通。注重学生研究方法和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学风。致力于学生的素质教育,使学生初步具有科学思维、严谨作风、务实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体来说,通过《社调》的学习和实践,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社会调查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养成自觉、独立地认识社会、钻研问题的良好习惯,提高正确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拓展和深化专业领域知识,通过“理论—方法—应用”的教学实践,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飞跃和完善统一。
(二)、教学内容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基础课,是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论、基本方式、程序与技相统一的科学方法体系,直面社会现实问题,前瞻社会发
展未来,有很强的综合性、现实性、工具性和实践性。从《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体例结构上,形成“三层一体”“纵横交错”“统分结合”的框架设计。“三层一体”是指社会调查研究在方法论、基本方式、具体程序与技术三个层面的组合成统一整体。在方法论上,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为指导,借鉴现代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主要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奠定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论基础,确定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在基本方式、类型上,系统介绍各种调研类型(如普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纵向调研与横剖调研;探索性调研、描述性调研、解释性调研和预测对策性调研;城乡社区调研,综合性调研和专题性调研等),形成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等基本调研模式,着重解决社会调查研究的决策规划问题;在具体程序和技术手段上,对选题与假设构建、指标设计与方案设计、抽样设计、问卷与量表编制、访问与观察技术、文献检索与分析、实验程序设计、资料审查与整理、统计分析、理论分析以及调研报告写作等环节,强化基本技能和操作规程的训练。“纵横交错”是指从纵向上考虑调研过程及步骤的展开顺序,形成调查准备阶段、调查阶段、研究阶段和总结报告阶段的纵向作业流程,在横向上系统介绍各种调研类型模式,由此进一步把握特定调研类型的基本特征、使用范围和调研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比如,抽样调查,即是以“假设建构—指标设计—抽样设计—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假设检验—理论解释”等关键步骤和基本特征而形成的定量研究模式。“统分结合”主要体现在调研类型和方法的具体介绍上,既从调研体系和调研过程中的整体上认识其性质、地位和功能,又独立成章、自成一体地介绍其内容、优缺点和适用性。这种框架设计,可以克服初学者的拘泥于细枝末节、难以形成系统整体认识、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缺点,有利于形成一种在“标准件”基础上根据课题和任务的需要,灵活组装适用性强的知识结构。
(三)、教学方法建议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具有很强的方法性(工具性、操作性),要求学生对方法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根据“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遵循“因
1
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课堂教学,坚持“少而精”的原则,精讲多练,形成“从个别到一般,再从理论到应用”的启发循环式教学思路,层层递进,循循善诱,从现象描述、抽象概括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组织课堂讨论和随堂作业练习,并给予指导、讲评,力求学生及时理解、消化、掌握。
课外阅读,加强指导,形成“阅读—理解—揣摩—评析—借鉴”的阅读训练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开列参考书目和阅读材料,提倡学生广泛阅读报刊上的调研报告,要求学生正确理解文中调查指标、事实材料和观点结论,细心揣摩作者的研究思路、假设建构、分析方法、论证过程和写作框架,辩证分析调研报告的特点、成就和欠缺,在此基础上写出读书报告,重点放在“理解—揣摩”这一环节,以期解剖作者的“思维黑箱”,领会作者意图,学习调研设计和操作的经验,为进一步展开模拟训练和实际调研打下较为扎实深厚的知识能力基础。
强化训练,巩固提高。注重学生在调研选题、方案设计、实地调查等环节的个别指导,使学生对调研程序中的关键环节和常用的调研类型模式都有比较全面扎实的训练,基本达到能够独立地规划设计、组织实施一定规模的调研课题的水平。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有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调查研究,但目前调研体制、调研水平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还很不适应。因此,《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推广,有利于学生思维方式变革、知识结构优化、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潜质开发、个性心理成熟,对于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有利于相关学科面向社会实际,形成综合优势,组织集体攻关,共同研究和协调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课题,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和科研
成果社会化;有利于高等教育学科发展和教学改革,发展以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为特征的成人高等教育,不断提高在职人员的业务素质。 (四)、考核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考核为形成性考核,即由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考核占总成绩20分。期末考试为闭卷。
三、《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多种媒体资源 (一)文字教材
1、 主教材《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彭发祥、刘守恒主编,中国人事出版社1992年出版,是
教学和学习的主要内容和考核依据。系统、全面介绍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基本原
理、程序和基本概念。
2、 网上资源,主要是弥补文字教材和其他材料的不足,针对学生学习提供重点和难点的辅
导。其内容包括:课程练习、重点辅导。 四、教学过程和学习支持服务
1(师资培训:中央电大定期对全国电大的责任教师组织培训; 2(学习指南:为学生提供学习方法和媒体手段的使用指导;
3(面授辅导:由电大组织,对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问题进行辅导与答疑; 4(网上课程论坛:中央、省电大主持教师将非实时地解答学生和教师提出的问题,对课程内容进行讨论和答疑;
5(网上实时辅导答疑:《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将在每学期安排一定次数的网上视频和文本实时辅导答疑,省电大主持教师或主讲教师网上解答教师或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6(平时作业:由中央电大每学期安排四次平时作业。平时作业既是考核的形式之一,也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学生必须参加平时作业的考核,并随时检验学习的情况,以便发现不足,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7(网络教学:包括课程说明、教学大纲、学习指南、教学辅导资料、教学内容、综合测试、问题解答;
2
9(实践教学:各地方电大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讨论、案例分析或教学实习; 10(考核:本课程为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考核以教学大纲和文字教材为依据;
11(巡教:由省电大组织人员巡教;检查教学情况和平时作业情况; 12(巡考:由省电大组织。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由多个环节组成。从教学媒体讲,有文字教材、录像教材、网上资源。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自学文字教材,以对《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有个基本了解。再通过看录像教材、上网自主学习和答疑,帮助学生对文字教材的理解。网上提供了法规、案例分析,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操作的能力。
只要我们认真预习并阅读文字教材,通过网上学习,并借助其他交互教学手段就可以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