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单元
18威尼斯的小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本课“尼、艄”等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哗”,会写“斯、艇”等生字,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威尼斯的静态美与动态美。 2.过程与方法
了解小艇的特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精彩描述的方法。 3.情感与价值
使学生了解在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威尼斯,小艇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了解威尼斯的风土人情。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了解小艇的特点及其重要作用,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作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明确小艇和威尼斯的密切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激情导入
1.出示威尼斯风光图片(PPT),学生朗读小资料(PPT)。
2.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8课《威尼斯的小艇》,(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指导“艇”的书写。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谁来读读这些词语?(PPT)
小艇 船艄 翘起 雇定 祷告 操纵自如 哗笑 码头 停泊 师:“哗笑、停泊”这两个词的读音要特别注意,我们一起来读。学习生字。 2.请四位同学接读课文。 生1:第1自然段。 生2:第2、3自然段。 生3:第4自然段。 生4:第5、6自然段。
其他同学想一想,课文围绕小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师随机板书:样子,驾驶技术,与生活的联系。 三、再读课文,自读自悟
1.我们刚刚从图片中看到了威尼斯的景色非常美,可作者为何要单单写小艇呢?(PPT)(因为小艇对于威尼斯来说非常重要。)
教师批注
第7单元 课时教案[教师专用]
2.你是从哪句话知道的呢?(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 3.作者又是怎样描写小艇的重要性的呢?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对于威尼斯而言,“大街”指的是什么?(生:河道。)“汽车”指的是什么?(生:小艇。) 是啊,多么巧妙的比喻啊,作者用短短的一个句子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小艇的重要作用。 四、指导写字
规范书写“尼、斯、艇、纵、艄、翘、垫、帘”等生字。 五、课堂总结
威尼斯的小艇之所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因为作者平时注意仔细观察,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并把人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因而写得如此生动、形象、具体。我们也要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 六、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词。
2.熟读课文,理清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对课文有了大致的了解,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生:小艇的样子、船夫的驾驶技术、小艇与人们的关系。(板书) 2.复习本课生字词,学生齐读。 二、深入学习,全面把握 (一)了解小艇的样子和特点。
1.当我们置身于威尼斯的小艇中,会有一种“船在水中走,人在画中游”的感受,那么就先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些造型别致、乘坐舒适的小船。
2.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课文第2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小船的样子和特点的。(学生读,播放课前准备的有关小艇的课件。) 3.下面请大家看大屏幕,分析句子。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4.谁来说说作者用了什么方法使我们感到描写得更生动形象?
5.大家看,作者用“独木舟”与小艇比较,说明小艇“又窄又深”的特点。 (粘贴“独木舟”的图片)
那么,用“新月”比喻小艇的什么特点?——两头翘起。 用“水蛇”比喻什么呢?——小艇的行动轻快灵活。
6.用了这样几个句子,我们眼前就出现了小艇的样子、造型,以及它行动起来的感觉,今后我们也要学习这些描写的方法,使我们的文章也同样生动、形象。 7.如果有这么一艘小艇就在我们面前,你想不想体会一下坐在里面的感觉呢? 8.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模拟情景”的小表演,假设大家就在这样一艘小艇中,我们现在正顺流而下,两旁是小桥、流水、人家。我读课文,大家做动作,看谁想象得好。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做相应的“摸摸柔软的垫子”“穿过小桥,仰望小桥”“推开船”“远眺”“打招呼”等动作。)
9.下面我请乘坐小艇的同学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体会课文第3自然段的描写。)
教师批注
第7单元 课时教案[教师专用]
(二)学习“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一段。
1.那么,船夫的驾驶技术如何呢?下面,请男同学齐读第4自然段,想一想,哪些词说明船夫的驾驶技术出众?(板书:驾驶技术特别好。) 2.哪些词语说明船夫驾驶技术好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操纵自如、挤过、穿过、急转弯。)
3.课文描写得很精彩,下面我请一位同学上台给大家复述一下船夫的“操纵自如”,不过还有一个小小的要求,以手作为小艇,边讲边演示,好不好?
4.下面我和大家一起来朗读这一段内容,大家要及时接读并以手作为小艇来表演。 5.让我们回过头来看“操纵自如”这个词,联系刚才的表演,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它在课文中的意思。
(三)学习“小艇和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
1.课文一开始就说威尼斯的小艇“等于大街上的汽车”。那么都有哪些人离不开“汽车”,他们乘坐小艇去做什么呢?
2.下面请大家静息,我来测试一下大家的听记能力。请同学读一下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3.谁乘坐小艇去做些什么呢? 4.学生讨论、回答。
5.好!大家看,小艇和人们的生活联系是多么密切,商人、妇女、小孩、老人,他们都离不开小艇, 他们有的去( ),有的去( ),有的去( ),那么,青年妇女去哪里呢?请你展开想象说一说。 (去看戏,走亲戚,购物……)
6.那么,在威尼斯,除了课文中写的一些人需要用小艇做交通工具外,还有哪些人也要用小艇做交通工具去工作、去学习呢? (邮递员、教师、学生、医生、市长、旅游者,坐着小艇做各种各样的事。) 三、总结全文
1.从黎明到夜深人静,我们可以看到小艇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当威尼斯的小艇一出动,城市就怎么样?(喧闹,充满生机和活力。)当小艇一停泊,威尼斯又会怎么样?(静寂、沉静,入睡了。)正像课文结尾所说,“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2.一静一动,文章写得真好,下面让我们齐读课文,再来体味一下。 3.学生谈一谈学课文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巩固提高 1.推荐阅读。
师:描写威尼斯的文章还有很多,老师向大家推荐:冰心的《再寄小读者·通讯六》、朱自清的《威尼斯》、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乔治·桑的《威尼斯之夜》。课下请同学们阅读。
2.如果你生活在威尼斯,想象你一天的生活情景,和同学交流。 五、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
2.这节课,我们还向马克·吐温学到了根据事物产生联想,并能根据事物特点进行准确表达的写作方法。课下,我们进行一次小练笔:用一段话写写家乡的某处景或某个物,要写出特点来。
第7单元 课时教案[教师专用]
【板书设计】
威尼斯的小艇
小艇的样子 (又窄又深、两端翘起、轻快灵活)
船夫的驾驶技术(操纵自如、平稳、快)
与人们的关系 (密切)
艇动城闹;艇停城静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教学环节中,一上课我首先出示课件让学生欣赏威尼斯整体风光,让学生对威尼斯有个大概了解,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很快把学生引入要学习的课文中来。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时,通过比较阅读,体会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好处,用读的方式表示对小艇的喜爱,发挥想象,体会情景。
[不足之处] 这节课我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遗憾也有很多:在教案中也设计了朗读教学,可是在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机会还是不够多,我讲得偏多。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尽可能放手让学生去自读自悟;对于抓住事物特点并把人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教学,原来设想的是让学生在读中悟出写作方法,因为这一点我预想容易理解,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只有感受,没有让学生完全掌握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方法,导致难点不能深入突破。
19牧场之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本课“毡、犊”等生字,会写“仪、眺”等生字,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宁静、悠闲的荷兰牧场风光。 (3)了解荷兰牧场的特点,体会动物与人、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好意境。 2.过程与方法
个性化阅读,感悟文章语言的生动性,积累语言。体会作者拟人、比喻手法的巧妙运用。 3.情感与价值
体会作者对荷兰的无比喜爱之情,激发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并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句。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图引入,把握主旨 1.猜图片,引出荷兰。
孩子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最能代表各个国家特色的图片,你们能猜出来这是哪个国家吗?
教师批注
第7单元 课时教案[教师专用]
2.播放课件。
你知道这是哪个国家吗?(荷兰。)大家这样有精神地回答,真好! 3.课件出示: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谁能自告奋勇地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句话?读得字正腔圆,读得抑扬顿挫。) 孩子们,展开你们的想象,牧场之国会是怎样的景象呢? (板书课题:牧场之国)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要字字入目。 出示生词:
专注 仪态端庄 无比尊严 严肃沉默 骏马 膘肥体壮 飞驰 公爵
悠然自得 成千上万 赞许 成群结队 安闲 镶嵌 丝绒 寂静 天堂 辽阔无垠
每一组让一个学生读,说说每组词语分别描写了什么。 师:积累好词,分类积累也是一种好办法。
2.课件播放正确的标注。借助标注,想象课文内容。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说说牧场之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这篇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出示第1自然段: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师:这是一个总起句,紧扣课题,开门见山,以后同学们在写习作的开头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3.作者在文中向我们呈现了四幅画面,我先请四位同学把小标题读一读。全班一起读。
4.出示自学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读完后将四幅画面的小标题标注在相应的自然段旁边。明白自学要求了吗? 5.生自学课文。
6.汇报交流:同学们读书读得真认真,第一个练习完成了吗? 7.指导朗读。结合文章内容,读出感情。 四、课堂总结
如果此时你就站在这草原上,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我们一起拿起书,把我们此时此刻的心情表达出来吧! 五、指导写字
规范书写“仪、眺、骏、驰、辽、绵”等生字。 六、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复习引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对牧场之国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跟老师一起继续走 进课文,继续体会牧场之国的宁静、悠闲。 2.复习生字词。
二、深入阅读,欣赏牧场之美
教师批注
第7单元 课时教案[教师专用]
(一)学习第2自然段。
为什么荷兰是牧场之国呢?现在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把能体现荷兰是牧场之国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
(1)语段一: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绿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 说说你的感受。(景色迷人:草长得茂盛;草原辽阔:牛多。) (2)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花牛的? 出示:一条条运河之间……无比尊严。 (颜色、神情、模样…… )
当你读到“仪态端庄”这个词时,你想到了什么?
(贵夫人高贵、典雅。在我们中国人的眼里,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 牛犊跑前跑后,活像顽皮的孩子;老牛仪态端庄,好似牛群的家长。可是在西方人的眼里,牛犊的娇贵模样更像一个贵夫人,仪态端庄,不可侵犯。 ) (3)想象牧场上的牛有时还会是什么样的?
瞧,牛群这个大家庭多么温暖和睦,其乐融融。极目远眺——多么壮观,色彩多么明丽,于是作者由衷地发出赞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总结学法:读课文——画句子——谈感受——再美读) (二)自学第3、4自然段。 1.汇报交流第3自然段:
骏马:真正的荷兰又是什么样的?出示: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主人和公爵。
(1)公爵:君主国家贵族最高的封号。 镶嵌:运河和低地交错排列着。
(出示:荷兰的音译为“尼德兰”,是低洼之国之意。荷兰总面积4.15万平方千米,三分之一的领土海拔不到1米,近四分之一低于海平面,真是名副其实的“尼德兰”。)
(2)说说你的感受。(成群的骏马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无拘无束地驰骋……) (3)男同学齐读这段。 2.汇报交流第4自然段:
在天堂般的绿色草原上,白色的绵羊,悠然自得。黑色的猪群,不停地呼噜着,像是对什么表示赞许。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地上,安闲地欣赏着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 (1)抓词语体会。(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快乐。) (2)女同学齐读。 (三)认识夜晚的牧场。
相比之下,荷兰牧场的夜晚就另有一番独特的韵味了。
(1)快速默读第5自然段,思考:夜晚的牧场是怎么样的?(寂静的。) (2)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寂静?(生答。)
严肃沉默的奶牛,默默无言的奶农,舒缓平稳的船只,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光芒微弱的灯塔,组成了真正的荷兰。(体会和谐,虽然寂静但不冷清。) (四)“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四次,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多次说这句话呢?大家再次回顾课文。
(其实这不仅是作者在向人们介绍荷兰的特点,更是对荷兰的美景发出由衷的赞叹。)
三、总结升华,感悟牧场之美
第7单元 课时教案[教师专用]
1.师:同学们,通过对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许许多多花牛的家园就是真正的荷兰!成群的骏马的王国就是真正的荷兰!牧场的静谧、恬美就是真正的荷兰!好一幅优美的、动人的、动物与环境与人的和谐画卷啊!此时,我们和作者一样发出了由衷的感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好一个牧场之国!(看板书,读课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宁静、悠闲的荷兰牧场风光。 四、拓展探究
1.课文说“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搜集资料,和同学交流你的理解。 2.背诵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五、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词。 2.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板书设计】
牧场之国 牛群吃草 比喻 骏马飞驰 拟人
家畜安闲 夜晚寂静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教学时,我主要抓住文章中出现四次的赞美“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来作为文章的线索,通过有感情的、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特点,感悟荷兰的美。导入环节,我采用一组荷兰的风光图片激发学生对牧场之国风景的向往,从而揭示课题;然后整体感知课文,说说荷兰给你留下的整体印象是什么。在细读课文这一环节,我环绕“牧场之国的美丽风光,你最喜欢哪一处?从哪些语言体现出来?”这些问题展开讨论,紧紧围绕“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入手,让学生体会牧场之国是黑白花牛、成群骏马、绵羊猪群的王国,体会荷兰夜晚的祥和寂静。在指导朗读方面,我主要引导学生体会拟人句的特点,针对不同的内容注意语调的轻缓急促,例如第4自然段作者流露出对绵羊猪群这些家畜的喜爱之情,我让学生发挥想象,这时学生就更能把心融进课文描绘的意境中去,从而发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的由衷感慨。
[不足之处] 但是学完这篇课文还是觉得有很多缺陷。虽然在备课时,准备了很多引导学生朗读的引导语言、评价语言,但都没用上。课堂指导学生的朗读还是很不到位,没有做到深入的朗读、体会。可能上课刚开始时我就没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上课的前十几分钟,教室里学生都是冷冷的,好像全部都还没进入学习状态,而且很多环节的实施只能算是走了一个过场,谈不上深入的体会与感悟,违背了我自己设计这节课的初衷。
20 *金 字 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读本课“译、愧”等生字。学习多音字“澄”。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金字塔宏大、精巧的特点,学习作者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2.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读中体会、感悟,感受按空间顺序描写的方法。 3.情感与价值
第7单元 课时教案[教师专用]
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懂得尊重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引导学生体会金字塔宏大、精巧的特点,学习作者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懂得珍惜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圈出生字、生词。 教师:1.查看学生预习,了解学情。 2.准备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设疑激趣
1.同学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吗?勤劳勇敢的四大文明古国的人民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伟大文明。说到中国,人们必然会想到举世闻名的建筑——万里长城。说到埃及,人们又必然会想到同样举世闻名的建筑——金字塔。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它的探索。然而,金字塔至今仍是谜团重重。今天就让我们做一回小小研究员,走进金字塔,了解金字塔,好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质疑:你最想了解金字塔的什么呢?
简单板书:金字塔建在哪里?金字塔是什么样子的?怎样建造的?有哪些神秘的传说?……
4.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疏通词句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要求:
(1)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读通句子,难读的多读几遍。 (3)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4)画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2.检查自学效果。
(1)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生字词,并朗读。 (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共同讨论交流解决。 3.学习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两篇短文各采用了什么方式介绍金字塔?
2.课文一《金字塔夕照》主要写了什么?有你想了解的关于金字塔的内容吗? 3.(出示课件二:《不可思议的金字塔》图片)看到了吗?金字塔是什么样子的?(巨大的角锥形建筑。)
4.此时,站在金字塔脚下,你最想了解什么呢? (金字塔的位置、作用、怎样建成的……)
5.带着你的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和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金字塔的位置、作用、名字的由来、数量、特点、建造方法等。
教师批注
第7单元 课时教案[教师专用]
6.梳理主要内容:本文介绍了金字塔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办法,赞扬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 四、激发兴趣,鼓励质疑
过渡:埃及金字塔作为世界一大奇观,它究竟蕴藏着怎样的魅力呢? (一)感悟金字塔的“美丽、耀眼”。
从哪篇短文中看出了这个特点?除了这个特点,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神秘、古老等。)
(二)感悟金字塔的“宏伟、精巧”。
1.作者是怎样将金字塔的“宏伟、精巧”这些特点介绍清楚的呢?画出相关的语句,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2.小组讨论,互相补充完善,全班汇报。
(三)了解金字塔的建造过程,感悟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过渡: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再读下面内容。
1.出示自学要求: 默读课文二《不可思议的金字塔》,这一部分写了建造金字塔过程中的哪两个方面?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运石和垒石。) 2.交流运石块:
出示收集到的资料:勤劳而聪明的埃及人想出了许多科学的方法。他们把石头放在木橇上,用人或牲畜来拉。载着很重石块的木橇在不平整的路上拉不动,于是他们又专门修了一条石路。
师:他们是怎样运石的?谁来读一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勤劳与聪明。)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1)木橇:出示图片,理解作用。
(2)修石路:这样可以减少木橇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
(为减少木橇与地面的摩擦力,人们还会在石路上抛洒尼罗河的湿泥或涂抹某种油脂,起到润滑的作用。) 3.交流垒石块:
运石的问题解决了,当时没有起重机,怎样把那么多巨大的石块垒起来呢? 出示材料:开始砌金字塔了。当时没有起重机,怎样把这么多巨大的石块垒起来呢?据说是先砌好地面的一层,然后堆起一个和这一层同样高的土坡,人们就顺着倾斜的土坡把石块拉上第二层。这样一层层砌上去,金字塔有多高,土坡就有多高。塔建成后,土坡变成了一座很大的山。然后人们又把这座土山移走,让金字塔显露出来。
建造过程看似很简单,其实非常艰巨,这是古埃及人民在劳动中摸索出来的方法,可见他们是多么的——聪明、智慧。 4.列举其他令人惊叹的建筑成就。 (四)两篇短文的哪些内容是相互印证的? 1.历史年代悠久。
2.神秘到具有当今人类解释不了的“巧合”。 3.金字塔所处位置。
学生在两篇短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五、课外延伸,知识拓展 1.了解世界十大古代建筑奇迹。
2.搜集资料,用你喜欢的方式介绍金字塔。
第7单元 课时教案[教师专用]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自己收集一些有关长城的资料,仿照本课写法,写一篇介绍长城的短文。
【板书设计】
金 字 塔 美丽 耀眼 古老 神秘 宏伟 精巧 勤劳 智慧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本堂课的设计上,我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流、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凭借网络平台沟通课堂内外,将文字形象化、音效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力求体现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使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修养。 能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不足之处] 对处于小学高年级学段的五年级学生来说, 已经具备了较为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语言感悟能力。但由于孩子们没有去过埃及,所以对金字塔缺乏了解和具体形象的感知,对文中语言文字的描写很难在脑海中形象化,课堂容易显得沉闷、枯燥。
口语交际:我是小小讲解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围绕确定的主题查阅搜集资料,选择合适的材料并恰当地组织在一起,整理成一篇讲解稿。 (2)能根据需要组织其他材料,将讲解稿内容清晰、准确地传达给他人。 2.过程与方法
学会列提纲,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内容。 3.情感与价值
在交际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乐于交际。 【教学重点】
能围绕确定的主题查阅搜集资料,选择合适的材料并恰当地组织在一起,整理成一篇讲解稿;能根据需要组织其他材料,将演讲稿内容清晰、准确地传达给他人。 【教学难点】
在交际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同学交流过程中注意说话态度大方,让学生乐于交际。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第7单元 课时教案[教师专用]
一、激趣导入,引出话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导游这个职业吗?没错,老师也很想当一名导游,导游不仅能带领人们欣赏美景,还能用丰富的语言指引大家。这节课,我们也来感受一次当导游的乐趣,好不好?(板书课题:口语交际:我是小小讲解员) 二、情境展示,确定主题
1.明确目标:我们要对某一地点为他人进行细致介绍。 2.根据兴趣,选择情境。 (屏幕出示以下情境)
情境一:学校有客人来,需要你帮忙讲解学校有代表性的地方。 情境二:亲友到你家做客,需要你介绍一下周边的环境。 情境三:暑假开始了,博物馆需要志愿讲解员…… 同学们思考后,选择一种感兴趣的情境,确定交际主题。 三、学习文本内容 (一)准备工作。
1.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
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以是图片资料,如果有条件,实地考察一下了解得会更加深刻。
2.整理资料。
(1)将资料整理成一篇讲解稿,同桌之间读一读,看是否通顺准确,进行初步修改。 (2)自己试着讲一讲,进行二次修改,把握好要讲解的语气、语速。
(3)在小组内讲一讲,根据他们的意见,再次改进讲解,注意把握讲解的条理,配上恰当手势、动作、表情或其他辅助材料,让讲解效果更生动。 (二)展示交流。
1.根据之前的准备,从小组内推选代表在班上讲一讲。 2.最终评出“优秀讲解员”。 四、创设情境,巩固练习
1.努力创设具体情境,鼓励学生练习表达。 2.师指导总结,提出改进意见。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语言是一门艺术,在我们向他人介绍时,要注意将意思说明确,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说得太啰唆。另外还要注意,听别人讲话时要集中注意力,不随便插话,边听边思考,可以对不明白的地方进行提问。
相信通过这次口语交际活动,你们会更加喜爱上与人交际。 六、布置作业
选择一个情境,向家长介绍一下具体内容,注意条理要清晰。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让我体会到进行表演,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生动逼真的情境创设,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表达的强烈欲望从心理学上说,学生的表现欲望一般比较强,精彩的表演能激发学生参与交际的热情。根据这一特点,结合实际,我适当安排一些表演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这种口语训练方式不仅能增添学生的情趣,又能训练艺术语言和形体语言,有利于学生提高表达的效果。
第7单元 课时教案[教师专用]
[不足之处]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口语交际的训练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我应本着要求上从简单到复杂,内容上从形象到抽象,形式上从单一到多样的原则进行训练,才能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追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上我过于急于求成,导致与预想效果存在偏差。
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知识,感受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数量多、分布广的特点。 (2)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掌握习作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调查、课上交流,感受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体会中华文化的丰富与精深,并能够抓住景物特点把内容写清楚具体。 3.情感与价值
激发学生对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特点,能够通过查阅和整理资料,对感兴趣的景观进行习作。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对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图片、录像资料、中国地图。 学生:搜集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1.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播放长城图片),这是哪里?长城给你带来什么感受?
2.举世闻名的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你们想了解更多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吗?这节课,就开启我们的探索之旅吧! (板书题目: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二、欣赏世界遗产,确定写作材料 (一)了解世界遗产知识。
1.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些有关世界遗产的知识,请看大屏幕。(播放课件) (1)世界遗产公约的标志,它象征着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中间的正方形是人类创造的形状,圆圈代表着大自然,两者相互依存,紧密相连。如果你在哪个名胜古迹看到这个标志,你会想到什么?
(2)世界遗产主要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与文化复合遗产。
(3)截至2019年7月10日,世界遗产总数达1121项,分布在世界167个国家,世界与自然双重遗产39项,世界自然遗产213项,世界文化遗产869项。中国拥有世界
教师批注
第7单元 课时教案[教师专用]
遗产55项,总数和意大利并列位居世界第一。 2.关于世界遗产知识,你还知道哪些?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二)展示中国的世界遗产。
1.屏幕出示图片:辉煌的北京故宫、美丽的敦煌莫高窟、威武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壮阔的万里长城、龙门石窟等。
2.请同学们说说你了解的中国文化遗产还有哪些。
3.探讨:你最感兴趣的中国文化遗产是什么?简单说出理由,确定写作主题。 三、搜集资料,丰富写作
1.通过学习,同学们了解了很多有关中国的世界遗产的知识,非常棒!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去收集资料,现在请同学们把课外收集到的有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资料拿出来在小组里分享吧!
(注意:查阅的时候要把资料来源记录下来,为接下来整理汇报资料做准备。) 2.小组交流。看看谁查找的资料比较丰富。
3.通过交流,我发现同学们收集到的资料都很丰富,哪位同学愿意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收获?全班交流。
4.提出指导意见:哪方面资料需要修正,哪方面资料还需完善,还需要补充些什么资料等等。全班探讨。 四、整理资料,铺垫写作 1.出示习作要求,教师讲解:
(1)确定自己要介绍的景点,明确写作目标。 (2)选取最有特色的内容向大家介绍。
(一个景点,可以介绍的东西很多,要选取最有特色的内容。还可以说一说这个景点的传说及相关的故事。)
2.根据要介绍的内容分类整理资料,如描绘外观的、记录历史变化的、讲述相关故事的等。
3.除了文字材料,对其他形式的材料进行有序的补充。 五、布置作业
1.对于查找的资料有不全面的地方,课下再次查找补充。 2.初步汇整资料,练习习作。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范例引路,章法导引
1.老师这节课先请你们来欣赏我整理出来《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北京故宫》(屏幕出示),读一读,谈一谈你的理解和想法。
2.引导学生从写作的内容和方法两方面来点评。这篇习作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 3.根据你的了解,谈一谈这篇文章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和补充。 学生思考,交流汇报。 二、总结方法,再次习作 1.学生根据草稿,梳理条理。
(1)将整理后的材料用自己的话写下来,也可以引用别人的话,但要注明资料来源。 (2)注意使用图片、表格等辅助形式,使介绍的内容更加生动、准确。 2.学生列好提纲,开始作文。 3.教师巡视指导,并了解学生的习作情况。
教师批注
第7单元 课时教案[教师专用]
三、修改评议
(一)请拿出你的习作,回顾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先自己进行修改。 修改步骤: 1.修改错别字。 2.修改不通顺的句子。 3.修改啰唆的段落。
(二)引导学生先回顾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根据习作要求同桌间互评互改,发现习作中的优点和不足。小组内交流,推荐优秀习作。通过欣赏佳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体验习作的乐趣。同时引导学生从佳作中受到启发,找出自己的不足,再次完善自己的习作。
1.小组内交流修改习作。 2.推荐本组优秀习作。 四、欣赏佳作
(一)全班推荐佳作,引导学生从佳作中受到启发。 1.大屏幕展示佳作,师生共评改。 2.引导学生课下继续修改作品。
3.让学生谈修改习作的收获体会,誊抄习作,引导学生把兴趣保持下去。 (二)习作讲评。 1.肯定长处,培养自信。
2.生宣读作品,师生共赏,教师予以鼓励和肯定,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 五、总结点评
指出共同存在的问题,下次习作注意。
表扬表现突出者,习作进步者……给每个学生鼓励,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六、誊写习作
规范、工整地把习作抄写在作文本上。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潜心研究如何把情境引入作文课堂优化学生的心境,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学作文,写作文。那么,如何在习作指导中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开拓学生写作思路,为学生习作开辟自由、想象的空间呢?这一直是我反思的内容。因此,我在教学中从以下方面入手进行作文教学:
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是迈向创新的第一步。对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感人。
[不足之处] 语言能力还有待加强,过渡语衔接上不是很流畅。写作指导不应该只是作文课才讲,应该是渗透到平时的每一节语文课中的。这一点,在以后的语文课教学中我会注意。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品读课文选段,分析好词佳句,品析景物描写中的动态美与静态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背诵积累描写农忙场景的古诗《乡村四月》。 2.过程与方法
第7单元 课时教案[教师专用]
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 3.情感与价值
积累本单元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学会运用静态或动态的描写方法描写景物,乐于观察生活,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课文选段,分析好词佳句,品析景物描写中的动态美与静态美。 【教学难点】
积累本单元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学会运用静态或动态的描写方法描写景物,乐于观察生活,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景物描写的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本单元描写的景物中,有的呈现了自然风光的静态美,有的呈现了自然风光的动态美,有的是将美丽的自然风光与人们的活动融为一体,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大自然的气息,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再次感受一下吧!(课件出示教学内容) 二、交流平台
1.你知道描写景物的方法有哪些吗?和同学交流。 生汇报,师适当补充。
(1)景中有物——写什么景物,将特征写具体,有所侧重,不可面面俱到。灵活运用一些修辞手法。
(2)景中有序——如时间顺序、移步换景、由总到分、由面到点、由物到人、由实到虚。
(3)景中有变——山水结合、动静结合、人物结合、花草结合。
(4)景中有叙——单一写景会显得单调,可适当插入叙事、引文,以深化或丰富景物内容。
(5)景中有情——在描写过程中适当抒情议论,自然流露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6)景中有理——通过观察联想,感悟景物或景物变化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品析景物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谈谈写作效果。 (屏幕出示,学生自读,小组内探讨。)
3.师出示课文例句,感受自然风光与人们的活动融为一体的美好。
“商人夹了大包的货物,匆匆走下小艇,沿河做生意。青年妇女在小艇里高声谈笑。许多孩子由保姆伴着,坐着小艇到郊外去呼吸新鲜的空气。庄严的老人带了全家,坐着小艇上教堂去做祷告。”——《威尼斯的小艇》 (人与景密切相连,充满了生活气息。)
“到了傍晚,才看见有人驾着小船过来,坐上小板凳,给严肃沉默的奶牛挤奶。”——《牧场之国》
(人们的活动融入祥和、静寂的景象中。)
教师批注
第7单元 课时教案[教师专用]
“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装满奶桶的船只在舒缓平稳地行驶”“满载着一罐一罐牛奶的汽车、火车,不停地开往城市”。——《牧场之国》 (能从中感受到人们的活动。)
4.想一想,课文中还有哪些描写景物的语句中离不开人物的活动?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再在小组内探讨交流,全班汇报。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分析了景物描写的几种方法,感受到了景物的静态美、动态美、景物与人的活动融为一体的和谐美,在今后的阅读、习作中,让我们多去品析,感悟不同的景物描写展现的不同美感。 四、布置写话
根据所学内容,写一段景物与人的活动融为一体的语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词句段运用
1.分析下面的句子有什么特点? (课件出示句子,学生自由读一读。)
说一说你的体会。生自由汇报:写出了景物的动、静之美。 2.再选一种情景,仿照着写一写。
放学后的校园 群鸟飞过的湖面 火车进站之后
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小组交流,动笔写一写。师适时进行指导。
3.读一读,说说下面的语句分别描写了怎样的情景,体会它们在表达上的特点。 (课件出示句子,学生自由读一读。) 小组讨论,全班汇报,教师总结。
4.尝试练习写作。结合语段,自己写一番美景,同桌之间检查纠错,全班汇报,教师指导。 二、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乡村四月》。 生自由读一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结合插图,了解写作背景及诗人简介。 3.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背诵。
4.你还收集了哪些与农民辛苦劳作有关的诗歌? 指名汇报,全班摘抄。 三、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师批注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语文园地的教学要以生活为主线,让学生充分地感知、体验生活,思索生活,理解生活。而教学的过程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因此表现出一定的封闭性。如何在语文园地的教学过程中,实现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如何开发整合,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如何情境互动,实现教学方法生活化;如何拓展延伸,实现教学时空生活化;如何多元评价,实现教学评价生活化。这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去实践的。
第7单元 课时教案[教师专用]
[不足之处] 但是本节课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没有切实考虑到孩子们在景物描写习作中的方法的掌握与积累,在写话环节稍与预期效果不相符,环节设置有些僵硬,导致教学效果没有计划中的完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