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2021-05-16
来源:步旅网
第5期 2014年5月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FUJI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0.5 May,2014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叶燕珠吴新建 (福建教育学院理科研修部,福建福州350025) 摘要:目前,高中化学新课程普遍存在着课堂教学效率低的问题。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充分调动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有效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基 于此,本研究分析有效教学在新的教育背景下的重要内涵,并以此为理论指导,进行了课堂有效教学的尝试。 关键词:有效教学;问题情境;有效备课;教学效益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84(2014)05—0077—04 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材的内容增多 了,而课时反而减少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新 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基于此,人们 开始探讨怎样通过观察或者实验等科学方法来研究 教学问题,于是有效教学应运而生。随着新课程改革 课标所要求的教学内容,并且还要保证有良好的教学 效果,这使得很多教师感到无所适从。目前的教学现 状是教师教的很累,学生也学得很苦,他们对学习缺 乏兴趣,学习效率很低。经过反思,笔者发现教师在 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无效或是低效的教学 行为。主要表现在教师掌控了课堂的一切主动权,硬 的实施,有效教学也引起了我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目前国内学者对有效教学的定义颇多。笔者认为,教 学的有效性应该是指学生学习有效率、有效益和有效 果。课改专家崔允 博士指出:“教学有没有效益, 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 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知识或学生学得好不好。”教师 讲得再好,倘若学生不想学习,或者是学习了但没有 得到应有的收获,那么这种教学就是一种低效甚至是 无效的教学。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 分关注学生,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作为教学有没有效 益的衡量标准。 生生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 识。学生对许多化学概念的原理不理解,只能靠机械 记忆,为了巩固和记忆这些知识,学生课后必须花大 量的时间做练习。从而导致学生学得很苦,有些学生 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可见,无效教学已经严重影响了 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因此,在新课程全面推进的今天,如何在有限的 课堂时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 二、有效备课策略 要想上好一堂课,首先一定要先备好这节课。要 教学效益显得十分的迫切和必要。使课堂教学效益最 大化,是有效教学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 一让学生喜欢教师,喜欢听教师的课,精心设计和组织 好课堂教学,对这节课所要讲授的知识点进行一个巧 妙的安排是必不可少的。现在很多教师在写教案的时 候也很认真,从新课导入到小结以及作业的布置,面 、有效教学概述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 科学化运动。20世纪之前,西方的教育理论普遍认 面俱到,每个环节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预想。乍一 看上去似乎还挺好的,仔细研究一下,往往会发现很 多教师都是对教材的研究以及对自己教学行为的预 设,比较少会对教学对象,也就是对学生进行充分地 为教学是一门艺术。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思潮的 影响,人们进一步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这时很多西 方教育理论开始认为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人们还 收稿日期:2014—03—30 基金项目:2013年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课题(2 01 3YB一21) 作者简介:叶燕珠(1980-),女,福建南安人,福建教育学院理科研修部讲师。 2014年第5期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78 研究。这样备课的结果往往导致两种情况,要么教师 完全操控了课堂,学生成了听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和想象力得不到有效的发挥;要么教师被不断生成的 问题困绕,课堂驾驭能力较差,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 率极低。因此这样的备课称不上是一种有效的备课。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备课呢? 下面以化学l《物质的分类》这一节课为例谈谈 如何做到有效备课。首先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来制定 相应的教学目标,准确把握教材的深广度,不要随意 扩展学习内容。在使用高中化学新教材的过程中,我 们可以深刻体会到教材编写者对同一知识体系内知 识的编排充分体现了知识“螺旋上升”的特点。这种 编排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因 此是符合认知规律的,而“一步到位”的教学显然是 不科学的。对《物质的分类》这节课,课程标准明确 指出其教学目标是①使学生初步认识物质的分类方 法;②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化学物质进行分类。比如氧 化物的分类只需讲到氧化物可分为酸性氧化物和碱 性氧化物,哪些是酸性氧化物,哪些是碱性氧化物就 可以了,很多教师套用旧观念、沿用旧的模式进行“一 步到位”式的教学,把“不成盐氧化物”这一新课程 不要求的概念也补充进去了,在不经意问给学生施加 了太多的紧张和压力,让高一的学生在刚入门时就对 化学学习产生了畏惧心理。 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的知识储备有一个比较充分 的认识。例如对于物质分类可表述如下: ,混合物 lJ ,l .金属单质 物质 厂单质 lI Il L 非金属单质 纯净物] 厂化合物 有机物 厂l氧酸 化物 无机物 碱 L盐 这一部分的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因此 在这里只要作一个简要的复习就可以了,教师要避免 习惯性地把这部分的知识再详细讲解一遍,从而使教 学规定的时间不够用。 再次,教师要弄清教材的知识体系,根据实际的 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可以有效地提高我 们的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酸、碱的分类中,部分老 师没有弄清新教材的知识体系,导致盲目预设,只详 细讲解了酸可以分为含氧酸和无氧酸,碱可以分为可 溶性的碱和难溶性的碱。其实从不同的角度,酸还可 分为强酸和弱酸,碱还可分为强碱和弱碱,这一部分 的知识在化学1专题2离子反应以及化学反应原理专 题3溶液中的离子反应均有应用到。因此在这里需补 充讲解,一方面可以使得物质的分类体系比较完整, 另一方面可以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使知识呈现螺旋 上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最后,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能力现状,提高问题 设置的有效性。《物质的分类》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 高一的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还比较少。在初中 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只是简单掌握生活中常见物质的 性质和用途。初中阶段对物质的分类仅仅是最基础的 认识。因此如果在概念例题的预设时,直接选择“根 据你熟悉的化学物质分别制一张交叉分类表和一张 树状分类表”,这样的要求显然高于大部分学生的能 力现状,学生就会感觉无从入手,从而无法达到有效 生成,没有生成的预设就是一种无效的预设。教师例 题的选择可以改为“将硫酸、盐酸、硝酸、硫酸钠、 硫酸钾、碳酸钠、碳酸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氧 化铁、二氧化碳、食盐水、铜、硫磺等药品放在实验 桌上,让学生分组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 的依据”。这样创设的情境不仅能检查学生对《物质 的分类》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还能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三、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动力。如果能够让学生 充分认识化学知识对他们现在以及将来的学习、生活 和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他们就会产生强 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比如在《物质的量浓度》教学中,可以这样子来 组织教学: [展示]1瓶生理盐水、1瓶葡萄糖溶液、1瓶白 酒和1瓶农夫山泉。 [设疑]同学们,生活中、实验室里我们经常会见 到很多溶液,你们有没有认真看过上面的标签?你们 79 叶燕珠吴新建: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2014年第5期 知道上面的标签代表着什么吗? [学生]…… [设疑]生活中为什么要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表 示浓度呢? [学生]…… 经学生间的交流讨论,大家不难得出结论:为了 不同情况下使用起来比较方便。 [设疑]上面几种溶液表示其组成的方法时涉及 到了哪些物理量?这些方法有什么异同点? [学生]…… 此时,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并在教师的适度引导下 即可得出:表示浓度的方式有很多种,它们的共同点 是一定的溶液(或溶剂)中含有溶质的量有多少。接着 老师再讲解研究化学反应时,计算微粒的数目以及量 取液体的体积均比较方便,然后通过类比,学生就不 难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这样的教学来源于生 活,让学生深刻感觉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因此能 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生产 和生活中的问题。 (二)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 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往往来自于良好的思维习 惯,而思维又往往起源于问题意识。因此创设有效的 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 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 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积极地创 设有效的问题情境,通过新、奇、趣来引发学生的认 知矛盾,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通过不断提出问题和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是对学生思 维的一个训练过程,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讲到Fe(0H) 的性质时,教师可以通过 “Fe(OH) 制备”的演示实验来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演示实验开始前教师先提 出要求,让学生认真观察以下几点:(1)反应物的加 入顺序和方法;(2)在反应物加入的过程中实验现象 有什么变化?然后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 分析讨论,比如在演示实验完成之后教师可以提出以 下几个问题:(1)为什么装有NaOH溶液的胶头滴管要 深入溶液的液面之下?(2)为什么沉淀的颜色会从白 色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实验完成之后我们 还可以进一步追问:(3)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制得的 Fe(0H)。存在更长的时间? 用问题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可以提高学生的注 意力,诱发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 问题的思考与探索过程中得到促进和发展。教师在设 置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有效性,即要遵循问题的启发 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和层次性原则,这样才能做到有 效互动。 (三)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际的教学 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实验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 作用。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 引导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设计出实验方案, 然后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并且通过分析讨论最终得出 正确的结论。实验探究加深了学生对化学概念原理的 理解,同时增强了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有利于学生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从而提 高他it']的科学素养。 例如在《原电池原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 这样设计这一节课:首先通过实验演示铜、锌和稀硫 酸可以构成原电池,然后教师提出以下3个问题:(1) 是不是只有铜、锌、稀硫酸才能构成原电池?(2)铜 和锌在原电池中起什么作用?(3)是不是一定要用稀 硫酸作电解质溶液?接着老师为学生提供以下材 料:(1)电极材料,包括锌板、铜板、碳棒、铁钉和 塑料片等;(2)溶液,包括硫酸铜溶液、氯化钠溶液、 稀硫酸、蒸馏水和乙醇等(不同的组提供的仪器和试 剂是不同的)。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本组所提供的实验 仪器和试剂,设计实验方案,进而通过实验探究回答 上面所提出的问题,并总结出构成原电池必须具备的 条件。 通过分组实验探究与交流讨论,学生最终在教师 的引导下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结论:(1)锌可以用其 他的活泼金属代替,其主要作用是提供电子;(2)铜 也可以被其他的导体所取代,其主要作用是导电;(3) 倘若把铜换成了比锌更活泼的金属,同样能形成电 流,但是电流的方向与原来的方向相反了。此外,对 电解质溶液也进行了相应的实验探究,分别用硫酸铜 溶液、氯化钠溶液、纯水和乙醇等代替稀硫酸,观察 并分析原电池的构成情况。通过这一系列的实验探 究,使学生从对原电池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学生对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原电池的反应原理有了深 刻的理解和认识。在以往《原电池原理》的教学中, 2014年第5期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80 教师往往是在演示了铜锌原电池之后就直接给出了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这样会导致学生对与电极的作用 认识不到位,很多学生会误认为原电池就是负极失去 电子,电解质溶液得到电子,这样会导致很大的思维 局限性。从而使得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很难理解“金 属腐蚀与防护”以及“新型燃料电池”中的一些相关 问题。因此,在这里通过反复更换电极和电解质溶液 来设计实验探究活动,可以提升学生对原电池原理的 理解和认识。通过实验探究来组织课堂教学不仅可以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生动活跃、形象直 观,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和 总结等能力,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 度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 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可以使一些在课堂上难以 讲清楚的化学概念、原理、复杂的化学反应以及一些 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图片、动画或者视频的 形式清晰地展示出来。通过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的整 合,除了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外,还可以帮助教 师讲清楚所要传授的知识内容,增大课堂的容量,从 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化学是一门研究分子、原子、离子以及核外电子 运动的科学。在化学反应中,微观粒子的运动是看不 见、摸不着的。因此对于一些复杂的化学反应,单靠 挂图和模型来讲解学生是很难理解的。这时我们可以 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微观粒子的移动和结合过程,揭 示化学反应的机理和实质。这样学生很快就能理解和 接受,而且记忆深刻。例如加聚反应、水解反应和消 去反应等化学反应我们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把IH键的 断裂和新键的形成过程形象地通过动画模拟出来,从 而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有机化学的不同反应类型。 一些实验现象不易观察的化学反应,也可以通过 多媒体进行模拟,通过对实验现象进行放大或将实验 过程放慢,从而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某些化学反应的 过程及实质。如离子反应、原电池的电极反应等我们 都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使抽象变具体、使静态变动 态,实现无声变有声。另外,有些在中学化学实验室 无法完成的实验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演示。有效地 利用多媒体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 学生对某些化学反应的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和比较, 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启迪。 参考文献: [1]王后雄.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 设策略研究[J].化学教学,2008(7). [2]濮江,杨晓丹.中学化学有效教学的要素及策 略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5). [3]徐土根,徐桂英,蒋秀芳.高中化学有效教学 策略探讨[J】.教学与管理,2O11(33). [4】梁田.“情境——问题——活动”教学模式下 高中化学有效教学探究…,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1(1). [5】朱玉军,刘东方.概念转变教学的基本理论依 据和有效策略——以高中化学为例[J].课程・教材 ・教法,2013(6). [6]金未,周玉芝,何彩霞.建构科学方法与化学 学习的桥梁——“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的教学思考 [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