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统编初中语文统编七上第一单元简介

2022-10-22 来源:步旅网


第一单元解析

一、单元选文情况

第一单元的阅读课文是描写自然景物的古今诗文,有现当代散文和古代诗歌,均为名家名作,内容健康高尚,风格清新优美,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春》是传统经典课文,历来占据初中语文教材的显要位置。它写得像童话一样优美,又像诗一样有意境。《济南的冬天》也是经典课文,展示了济南冬天富有特征的山水景物;与《春》不同的是,它的抒情性更强,读者很容易感受到一个热情、爽朗的作家的情怀。《雨的四季》是新课文,情感、意境和言辞俱美,适合学生接受、品赏。作者是诗人,此文写得像诗一样优美,其中的比喻和拟人修辞现象更加丰富,正好配合前两课修辞知识点的学习。《古代诗歌四首》都是传统名篇,也都是课程标准规定背诵的篇目,入选教材,更注重发挥其激发想象、陶冶性情的特点。

二、单元教学重点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的精神和本册课本的总体要求,结合单元课文的特点,我们将单元教学目标定为: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体会优美深远的意境,注重朗读,培养基本的语文能力,培养审美想象、审美情感、灵气、悟性,激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为了达到单元教学目标,我们在编写过程中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来观照课文。当然,本单元是初中教学的起始单元,要求不宜过高。教学时一要注重朗读,二要注重品味语言。下面进行分解说明。

1.感知课文的美情美意。既然本单元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优美诗文,我们就应该抓住美情美意这一内核,将学习课文的过程当作感知和品赏美的过程。例如《春》和《济南的冬天》,将它们当作优美的抒情文来读,不仅关注其内容,更品赏课文中的物象与意境的情状、品性,这将别有一番情味、意趣。

2.赏析课文美的语言。本单元都是辞意双美的课文,感知和理解美的语言和语言的美,这本身就是单元的教学重点,而且感知课文的美情美意也要通过品味语言美来进行。每篇课文后的练习都有品味精妙语言的题目,有要求积累诗文佳句的题目,有要求背诵的题目。

赏析语言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强化朗读。根据对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的总结以及教学实践的观察,七年级的学生仍较多地沿袭小学保留下来的喜爱朗读的习惯,这正是本单元强化朗读教学的一个便宜条件。有人说,朗读是学生培养欣赏能力的主要途径,也许有点夸大,但也说出了朗读之于教学的重要性。朗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最直接最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本单元的课文都应该指导学生 “美读”,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象,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单元提示明言“学习本单元,要重视朗读课文”,“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就有加强朗读,以朗读为进入课文、接受课文的重要途径的意思。此外,各篇课文的练习都提到了朗读的背诵的要求。这说明朗读是本单元的重要的教学目标。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验美感。《春》的练习题对朗读的重音和停连有所提示,有助于学生提高朗读能力。每一次朗读,教师都应该提示方法,并提出改进意见。教师教学用书中有关于重音和停连的知识短文,其中提到的朗读标记符号,可以引导学生掌握。

第二,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激发情感,体验课文情境。学习优美的诗文,注重情感体验可以说是抓住的根本。对“情境和形象”的感知、感受,即是发挥联想和想象。不仅要善于体验,还要能说出来。本单元的阅读教学与这些要求是相适应的。大量研究表

明,审美心理主要由四种因素构成,即感知、理解、情感和想象。所以我们强调情感、想象等,是着眼于学生主体方面,亦即从学生的心理意识方面,改善、增进他们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的能力。下面也从两方面分解说明。

1.发挥联想和想象。读优美的诗文,就是体验语言文字所创造的情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来看,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未必赶得上成人,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绝不比成人差,他们通过形象直观的思维探入课文的情境中,真切地感受,尽情地体验,这是由他们的心理意识功能的特性所决定的,也是他们的阅读心理的优势所在。基于这种认识,教材有意识地作了一些新尝试。例如,《春》的练习:

在作者笔下,春天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描绘了哪些春日图景。你最喜欢哪一幅画面?说说你的理由。

《古代诗歌四首》的 “思考探究”有这样的题目:

反复诵读 《观沧海》,体会这首四言古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

朗读《次北固山下》,边读边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情景,体会上下句对偶的精妙。

《天净沙·秋思》中,诗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特别的氛围。假如你身处其中,面对此情此景,会有怎样的感受?

这些题目都明确地告诉学生依靠联想和想象体验课文情境,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良苦

用心。对学生来说,联想、想象的功夫做到越充分,对作品底蕴的感受、理解就越深刻。

2.有情教学。本单元有意识地强化情感教育,注重发掘课文的情感源泉,引导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沟通起来。例如前面所举的《春》的练习,细味之,其中有许多情感教学的要素:一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是 “你最喜欢哪一幅画面”本身就有情感激发的特点。《古代诗歌四首》的“思考探究”各题也具有情感教学的特点。情感有审美情感和非审美情感之分,也就相当于说有文学化、艺术化情感和生活化情感之分。进入优美诗文的欣赏状态,实际上就意味着进入审美情感的状态。教师在这方面要做到的是提醒学生,提升和美化平常的、生活化的、非审美的情感,也就是将自己的情感调适到审美的、优雅的状态中来。单元提示特意往这方面引导: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大自然生生不息,四时景物美不胜收。本单元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最后落脚点是 “情怀”,这是一种审美的情怀。

第三,注意文学欣赏的定性与定位。本单元学习古代、现当代诗文,是进行文学欣赏教学,但是由于文学欣赏不是本册课本的主要任务,后面的课本还有专门的文学欣赏的内容,所以又不能过多地提文学欣赏的任务和要求,因为这里进行的毕竟是七至九年级学段的起始教学。本单元的教学定位在文学欣赏与非文学欣赏之间,着眼点是发展学生对文学欣赏的心理意识,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操。上面提到的语言揣摩、联想想象、投入情感等单元教学任务,集中概括就是:找寻诗文之美,体认诗文之情,品味诗文之语。关键还在于 “找寻”美、“体认”美和 “品味”美等操练、运作。这些不光是文学欣赏的特殊要求,也是语文教学的一般性要求。

第四,注意修辞教学的定位和方向。比喻和拟人是本单元应该掌握的修辞知识,并要求学会运用。本单元在《春》的练习中涉及比喻,在《济南的冬天》的练习中涉及拟人,两课课后补白中也有介绍这两种修辞手法的知识短文,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了这两种修辞方法,但是没有学习这两种修辞知识。现在有必要从理性认识上提高一步,将修辞知识运用于实践中,自行学会分析比喻句、拟人句。除了分析之外,也可以让学生在写作中尝试运用这些修辞手法,为自己的写作增色。

第五,注意字词教学。字词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教材专门设计了“读读写写”栏目(文言诗文后不设这一栏目),按照课程标准附录的《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中的“字表二”进行筛选,确定各课需要学生掌握的汉字,以词为单位编入各课课后,并采用田字格和正楷字体(八年级后改为方格和行楷字体),便于学生模仿、练习,以完成这一阶段的识字、写字任务。除此之外,以词为单位而不是以字为单位,目的在于让学生除了读、写之外,也能重视词语的运用。就本单元来说,学生在学完课文之后,可以积累到一定数量的描写景物的词语(特别是动词、形容词),除了会认、会写之外,更重要的是理解和运用:一方面,要结合课文理解这些词语在上下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有的词语还要注意品味其表达效果及其蕴含的情感意味;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将这些词语运用到自己日常的口头和书面表达中。学会有效地运用学过的词语,才算是真正地掌握了这些词语,这也是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各课讲解

1.《春》

这是初中语文学习的第一篇课文,可多用朗读法。以美读为目标,引导学生在感情的投入、语气语调的把握、朗读节奏的控制等方面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

美读既是目标,同时又是手段。通过美读,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体验课文中描写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经典课文的言辞之美;还可以通过美读,并结合比喻修辞知识,体会课文中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多读成诵。最低要求是背诵最后三段,高点的要求是背诵全文。

教学这篇课文还可用分析法。从宏观层面上说,理清课文思路,找出课文中的几幅 “图画”;从微观层面上说,品味课文的语言,老师做示范先行品味,然后让学生挑喜欢的语句自己品味。

关于本课练习,第一题的要点:朗读,想象,表达个人见解。提示学生朗读课文的句段,通过有声的读,在脑海中产生画面感。

第二题的要点:童趣,诗味,品味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语言的浅近、清新、优美、活泼等特点。只要有所感、有所悟就行,不作过高要求。

第三题的要点:比喻,想象,造句。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分析课文比喻句的表达效果;第二步是学习课文的写法,另造比喻句。造句的要求不宜高,稍有亮点即予肯定。

第四题的要点:朗读,背诵,品味。品味语言要细致,可以具体到字词上。不要单纯地通过默读来分析、理解这些语句。

第五题的要点:朗读,重音,停连。以知识为引导,强化朗读训练。

2.《济南的冬天》

学习这篇课文仍然要加强朗读训练,即通过美读来想象课文中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经典散文的语言之美。

与上一课的教学略有不同,既要通过朗读想象课文情境,更要体会作者的心意、心境,感受老舍热爱山水、热爱平民生活的人文情怀。

通过朗读体会课文中的拟人句的表达效果。同时还要巩固上一课的学习成果,继续理解、品味比喻句。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一些要点:济南冬天 “温晴”的总体特点,济南的山、济南的水,作者对济南山水的赞美。其中体会融情于景是教学的难点,又是掌握这篇课文的必经之路。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反复体会景中情,明白经典散文的抒情多是以写景为依托的,同学们在写作文时要借鉴运用这种写法。

多读成诵,可以背诵课文片段,也可以背诵全文。

关于本课练习,第一题的要点:冬天,景物。这是一道整体把握的题,要引导学生总结对课文的总体印象,从课文中找出最能表现济南冬天的词,并找出与这词相适应的景物描写的语句。可能对有些学生来说有难度,老师多加引导,必要时直接点明。

第二题的要点:境界,感受。同样需要整体感知课文,既体会济南冬天的自然特点,又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此题可能有些大,有点难,可以从大自然山水和作者情感两方面分别理解。

第三题的要点:拟人,效果。这一课学习拟人修辞法,还可以扩大范围,查找更多的

拟人句来品味。

第四题的要点:朗读,重音,停连。这些标记符号是辅助性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的朗读课文。要朗读得自然流畅,防止矫揉造作。

第五题的要点:模仿,风景,特点,片段。叫学生不急于下笔,静下心来回忆冬天的景象,选取印象深刻的风景,写出风景的特点。

3.《雨的四季》

学习这篇课文,重点品味文中 “雨”的形象。作者描写了一年四季 “雨”的形状、声音,以及给景物带来的变化。学习的重点,一是体会 “雨”的形象,二是进一步进行朗读训练。

体会“雨”的形象,要抓住课文中四个季节雨的特点。这些特点,有的作者已经点明,有的有待学生去体会和明确。另外,还要品味对 “雨”的精彩描写。作者是诗人,本文写得像诗一样深刻而优美;课文中的雨是意象化的,不仅有个性,还像人一样富有情感和灵性,值得认真揣摩。

分析课文中的 “雨”应该从感知形象、抓住特点开始,不要过早地进入理性分析,一步直入雨的象征意义的底蕴。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大自然景象的细致观察。雨是人人所见的自然现象,但大家都熟视无睹,而作者有敏锐的眼光,能观察到细节,描述出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说明只要用心、细心,就能发现写作的材料。

朗读仍是本课教学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巩固前两课的训练成果。要以美读为目标,同时复习朗读的重音和停连。学生应该已经掌握朗读标记,借助这些标记,朗读得更流畅、更优美。

本课的能力训练比前两课应有所进展,表现为朗读能力进一步强化,朗读得流畅而具有美感;品味语言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能发现语言细微处的精妙意味;分析、概括的能力进一步发展,能体会出文中的雨在不同季节的特点,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情感特征。

关于本课 “阅读提示”,编写的意向是:抓住雨的形象特点,品味文中诗化语言;注意课文诉诸视觉、听觉和嗅觉等方面的描写。总之,品味语言是重点。

4.《古代诗歌四首》

这四首古代诗歌教学宜多用诵读法。首先,要读准古诗节奏,如 “杨花/落尽/子规/啼”“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断肠人/在/天涯”,不能读错,读错说明理解有误;其次,诵读古代诗歌要缓慢,字字清晰,而且语音响亮,不能像朗读现代文一样的快节奏;最后,要读出作者的情感,如 《观沧海》要读出曹操热爱自然、胸怀大志的情感,《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要读出对友人的思念。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不少古代诗歌,并不是零起点,教学时要利用其小学的积累,自然地进入初中古代诗歌的学习。小学时可能多是读读背背,到初中了,既要巩固诵读能力,还要发展理解能力。即使是诵读,也要在原有基础上提出更高要求,提升到美读的层次。

教学中还要切合刚升入初中的学生的实际能力,降低目标,以读懂诗歌语言、把握大

意为基础,然后再做更高要求。对于诗歌中关键字词的理解要落实,有些字词学生的理解可能是似懂非懂的,要明确,如 《观沧海》“东临沧海”的 “临”,“水何澹澹”的 “何”,“我寄愁心与明月”的 “与”,可能学生自以为懂,其实是按现代汉语来理解的,肯定出错。

在读懂的基础上,再发挥想象,进入作品情境中,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这些经典作品,每首都有一幅内容丰富的画面,这些画面又由一个个精致美妙的小画面构成。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将文字转换成文学意象,产生鲜明的画面感。在画面感形成之后,学生就很容易明了作品中的意蕴,也会多多少少有个人情感体验。初中生初次接受古代诗歌,不宜提过高要求,不必要求学生表达所谓深刻的创见。

关于本课练习,第一题的要点:四言诗,质朴率真,音调铿锵,壮美。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体会,做到字字理解落实。

第二题的要点:景物,用意。寓情于景,是古代诗歌常用手法,结合诗作主旨可以解理两样景物的寓意。

第三题的要点:想象,对偶。激发学生的想象,体会诗人的胸怀。对于对偶诗句要从不同层面进行理解:一是上下词与词对应,二是上下两联各有一幅鲜明的画面。在理解此二句之后,再引导学生理解其他对偶诗句。

第四题的要点:景物,氛围,感受。此题难在基础性的理解,不是难在学生的个人见解。即要先读懂曲作的意思,一个个景物各有特点,又有共同特点,各个景物联合在一起,构成这种特殊的氛围。景物特点是实的,氛围是虚的;特点理解了,氛围就好体会了。以此为基础,再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学生的个人感受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只要不偏离曲作

意思即可。

第五题的要点:明月,思乡怀友,课外。此题意在扩大视野,增加积累。课本中呈现的诗句不多,应该理解并背诵。教师教学用书给出了这四首完整的诗词。

第六题的要点:背诵,默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