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兰合线引入兰州枢纽接轨方案研究

2021-06-03 来源:步旅网
第28卷第5期 甘肃科技 f.28Ⅳ0.5 2012年3月 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r. 2012 兰合线引入兰州枢纽接轨方案研究 秦丽霞 (兰州铁道设计院有限公司线运所,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通过分析兰州枢纽现状及总图规划,结合枢纽和兰合线的客货流特征,在满足运输组织要求的条件下,从工 程实施与工程投资两方面考虑,重点研究了兰合线引人兰州枢纽西端的八盘峡车站和河口南车站两个接轨方案。 在充分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和工程实施复杂性分析后,最终推荐八盘峡车站接轨方案。 关键词:兰合线;引入;枢纽;接轨 中图分类号:U29 2.2.I 总图格局 1 工程概况 规划年度内(2030年)兰渝线、陇海客专、兰新 兰州至合作线(简称兰合线)全线位于甘肃省 第二双线、兰州至合作线、兰州一机场一武威一张掖 境内,行经兰州市、临夏回族自治州和甘南藏族自治 城际、兰州一临洮一天水城际引入,包兰增建二线, 州,地处甘肃南部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 形成衔接1O条铁路干线,南客北货、客货并列的伸 沿途多为藏、回等少数民族聚居地,自古是汉、藏文 长型铁路枢纽。 化交流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线路呈南 2.2.2客运系统 北走向,自兰青铁路八盘峡车站南端西侧引出,溯黄 既有客运系统已不能满足新线引入及客流增长 河而上经盐锅峡镇至永靖县;跨洮河经考勒通过刘 的需要,根据枢纽客货分线、南客北货总体布局和城 家峡水库库区,至东乡县河滩乡转入大夏河宽谷;溯 市规划,结合兰州西编组站搬迁至兰州北站,利用既 河谷南行经临夏市至土门关,进人甘南藏族自治州 有兰州西编组站位置新建客运站,与兰州站共同形 大夏河峡谷区,沿河而上经夏河至合作,正线长度 成东西向主轴的两处客运站布局。 172.159km。 两站基本分工为:兰州站为普速站,以办理普速 2兰州枢纽概况 列车为主,兼办兰渝、包兰始发终到动车组作业。兰 州西站为高速站,办理除兰渝、包兰以外的始发终到 2.1枢纽既有概况 动车组和所有通过动车组及城际列车的作业。 兰州枢纽现衔接陇海、包兰、兰新、兰青4条干 2.2.3 解编系统 线和西固环线,是客运站与编组站顺列布置的铁路 在沙井驿新建兰州北编组站,站型为双向三级 枢纽,枢纽内除包兰线为单线电气化铁路外,其余各 七场,兰州西站为地区车流作业站,颖川堡、石岗站 条线路均为双线电气化铁路。 为枢纽工业站。 枢纽内现有各类车站l4处,其中客运站1处 2.2.4货运系统 (兰州站)、编组站1处(兰州西站)、工业站2处(颖 新建东川集装箱中心站,中心站与兰州西站外 川堡、石岗),其余均为中间站。枢纽现状布置如图 迁货场合设,其他既有货场基本维持现状。 1所示。 2.3枢纽客货运特点及运营特征 各年度枢纽客流特点将保持发送大于通过,发 送以向东、向西为主,通过以东西向为主,客流流向 以西北地区内部及华东、华北、西南地区为主。客流 平均运距较长。 规划年度,枢纽货运量以通过为主,通过以东西 图1兰州枢纽现状 方向为主,表现出煤油东运的特点;地方运量以石化 2.2枢纽总图规划概况 产品的西到东发为主,其中到达大于发送,西固环线 58 甘肃科技 第28卷 的到发量占枢纽地方运量的2/3。 枢纽通过车流大于地方车流,枢纽内重车流方 向为陇海、兰新、兰青上行方向,包兰线、兰渝线、兰 合线下行方向。陇海线、兰渝线、兰合线卸车大于装 车,其他各线均为装车大于卸车。由于陇海客运专 线和兰新第二双线引入,既有陇海线和兰新线有条 件开行更多货物列车,同时新疆地区东出的煤炭经 图2八盘峡车站改建示意 兰州枢纽,因此,枢纽货物运量增长较快。 3 兰合线引入枢纽接轨方案比选 3.1概述 从枢纽客、货流特征分析,西北与西南之间的通 过客、货流主要经兰渝线分流。本线客运主要承担 部分甘、青、宁、新与川西北地区问的通过客流和沿 线的地方客流,进入兰州枢纽的客车以始发终到为 主。货运主要承担部分兰新线人川煤炭及地方货 流,货车主要来自兰新线。本线从枢纽西端接轨,直 通车可不进入枢纽而减轻枢纽运输压力。因此从运 输组织角度分析,本线于枢纽西端接轨具有明显优 势。 根据调整后的枢纽总图,枢纽西端兰新第二双 线引入兰州西站、兰合线引入八盘峡车站,兰新线货 运量大幅度增加,枢纽内河口南至兰州北段能力不 足,需修建兰新线至兰州北编组站第二货运双线。 推荐采用第二货运双线线路长度短,投资最省的新 开上石圈站、修建双线至兰州北编组站的方案。 根据枢纽总图布置及既有车站概况,本文重点 研究八盘峡车站和河口南车站接轨方案。 3.2八盘峡车站接轨方案 八盘峡车站为兰青线中间站,兰青二线工程中 曾拟关闭,后因有刘家峡专用线引人而保留,车站设 到发线4条(含兰青正线2条,其中3条有效长 850m,1条有效长384m),刘家峡专用线从站房对侧 的南端咽喉接轨,站房对侧为八盘峡电厂用地,站房 同侧是陡山,车站扩建十分困难。 兰合线外包引人八盘峡车站,八盘峡车站按最 终规模6股道改建,近期实施5股道,既有兰青双线 不变;3(Ⅲ)、Ⅳ道分别为兰合下行疏解线和兰合正 线;最外侧为到发线。如图2所示。 南端疏解线设置:兰青双线维持不变;兰合正线 由Ⅳ道引出,利用既有刘家峡专用线线位(局部绕 行)南行经扶河后至本线盐锅峡站。兰合下行疏解 线由3(I!I)道引出东折南行以隧道工程绕避沿河分 布的滑坡群,至小茨沟设线路所引人兰合正线。该 疏解线线路长度为4.582km。因本线兰州至合作方 向下行车流数量较少,兰新第二双线建成后,兰青线 车流又有所减少,如下行疏解线缓建,经检算,咽喉 道岔能力利用率近、远期均满足要求。 北端疏解线设置:兰青双线维持不变;八盘峡至 上石圈联络线下行线由Ⅳ道引出,利用已闲置的原 兰青线北行至老青石关隧道,西折跨黄河,于既有兰 新线西南侧主要以桥隧工程北行引入拟建上石圈 站;八盘峡至上石圈联络线上行线由3(Ⅲ)道引出, 北行于兰青线青石关隧道东侧新建隧道穿山而过, 之后西折跨越黄河和既有兰新线,再下穿兰海高速 公路,利用已闲置的原兰新线线位引入拟建上石圈 站。 考虑本线近期运量很小,可暂修建1条联络线。 为节省初期投资,初期修建联络线方案如兰合线引 入兰州枢纽方案示意图所示:由上石圈站南端东侧 引出,利用已闲置的老兰新线线位沿庄浪河南下,下 穿兰海高速公路后爬高跨越既有兰新线至河口村东 跨黄河,而后南折利用已闲置的老兰青线线位引入 八盘峡车站北端西侧(靠河侧)。其他疏解线工程 缓建,视运量增长情况择机修建。 八盘峡车站南北疏解线设置及近期实施工程如 图3所示。 图3兰合线引入兰州枢纽方案(八盘峡接轨) 第5期 3.3河口南车站接轨方案 秦丽霞:兰合线引入兰州枢纽接轨方案研究 59 3.3.1 车站既有概况及改建方案 河口南车站为兰新线中间站、兰青线接轨站。 现有到发线l0条(含正线4条),牵出线4条,旅客 基本站台和中间站台各1座,货场1处。兰州铁路 局焊轨基地设在车站南侧,车站西端北侧有维尼龙 厂、磷肥厂专用线,车站东端南侧有省物资局和煤制 气厂专用线引入。 根据车流组织,本线应从车站西咽喉引入,车站 相应进行改造,南端焊轨基地位置不变,改造后车站 规模为到发线l0条(含正线6条)。车站上、下行 分场,两场规模分别为到发线5条(含正线3条)。 由于兰合上行疏解线占用兰青上行正线线位,需部 分改建兰青上、下行正线,兰新下行正线。又因兰新 图4河口南车站改建示意 下穿兰新下行线后,利用兰青上行线线位引入河口 南车站;下行疏解线由线路所出岔后,向西北方向行 进,跨越兰合上行疏解线、兰青双线后,与兰新下行 正线并行引入河口南车站。 3.3.3上石圈联络线、疏解线方案 为满足由兰新线通过本线的直通货流运输需 求,兰新线至本线问需修建联络线。又由于兰新线 为双线自动闭塞铁路,故需考虑上、下行疏解。疏解 方案与八盘峡车站接轨方案相差不大,上、下行疏解 从上石圈车站引出,上行联络线于河口村设线路所 第二双线和枢纽第二货运双线建成后,兰新线通过河 口南车站的车流将大为减少,兰青线将成为本站主要 车流,因此,车站东端咽喉改为兰青正线贯通。车站 改造后,拆除并还建中间站台1座。如图4所示。 3.3.2 引入河口南车站疏解方案 与下行线合并,设1座特大桥跨越黄河,之后接轨于 兰合下行疏解线上,并于此设线路所。 3.4两接轨方案综合比较 两接轨方案均能满足运输组织需求,各方向车 流较为顺畅,两方案主要优缺点分析见表1。 本线利用刘家峡专用线引人八盘峡车站南端, 线路穿过车站后,利用原兰青线线位向西北方向行 进,于八盘峡车站北端设线路所,上、下行疏解引人 河口南车站西端咽喉。上行疏解线与兰青线并行, 表1接轨方案优缺点分析 通过两方案优缺点分析,河口南接轨方案疏解 线工程虽较小,但站改工程巨大,相应的站后各项工 程均较大,工程投资反而较八盘峡接轨方案高。从 工程可实施性上分析,河El南接轨方案过渡困难,对 既有线运营干扰很大,同时拆迁工程大,实施难度 大。因此本次研究推荐八盘峡车站接轨方案。 协调,工程投资及引人难度等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才 能因地制宜,做出合理的方案。本次研究通过近远 期结合,在满足运输组织的条件下,从工程实施难易 性与工程投资两方面考虑,推荐八盘峡车站接轨方 案。 参考文献: [1]CB 50091-2006,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规范[S]. [2]GB 50090-2006,铁路线路设计规范[S]. [3] 铁路工程设计技术手册站场及枢纽[S]. [4]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新建铁路兰州 至合作线可行性研究[R].201 1. 4结论 新建铁路引入既有铁路枢纽涉及因素多,需对 枢纽所在城市的地理位置、枢纽性质及规模、新建铁 路客、货流特点及运输组织形式是否与城市规划相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