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学是一门整体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科学。其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变化,以及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等。 2. 地球表层六大特征(简答)
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以主要在地球表层进行。
2.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同时存在着气体、液体、固体三相物质和三个圈层的界面。
3.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本身发展的形成物,例如风化壳、土壤层等 4.互相渗透的个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化学物质循环、地质循环等,同时伴随着信息传递。
5.地球表层地理环境既是一个整体,又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差异明显,在极小的距离内都有可能发生变化。
6.地球表层是人类发生发展的场所。、 3. 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又许多要素如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动物界和土壤等组成。 4. 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基础(太阳能,地球内能,宇宙射线,潮汐能,势能与
动能…) 5. 自然地理环境空间结构复杂性的原因及特征
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密度的差异性及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决定了其结构的复杂性。其主要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相互渗透性和人水平方向上的地域结构特征。
6. 如何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结构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系性质的组合而言,它包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方面,即整体性和差异性。 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和空间组合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结成一个整体,其中某一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某一部分影响另外的部分。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的总的概括。它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内在联系性
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是自然地理环境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在其运动的过程中,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必然影响另外的要素,某一部分必然影响另外的部分,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该书形
式整体性最基本的内容。 (2)空间组合性
在自然地理环境内部,各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按纬向地带性规律和非纬向地带性规律,以一定的方式进行排列组合,从而呈现其特定的空间结构。该属性是内在联系性在空间上的反映。 (3)动态演变性
自然地理环境外部的能量和物质输入具有可变性和阶段性,同时,所有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都有自身演化发展的特点,从而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始终处在不断演化发展的过程中。该属性是内在联系性在时间上的反映。 6. 地域分异规律及尺度
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导致这种分异的原因,即是地域分异因素。而制约或者支配这种分异的规律,则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的尺度: 自然地理环境是具有范围大小、等级高低的自然综合体,这是地域分异的客观事实。它表明地域分异具有相对性,即具有大小不同的规模。对于不同规模的地域分异,往往采用大小不同尺度加以衡量。大尺度:全球性地域分异——全海洋和全大陆地域分异——区域性地域分异 中尺度地域分异 小尺度地域分异。 7. 自然地带学说经历的三个阶段(牛文元提出)
在整个20世纪内,自然地带学说并没有停止自我充实、完善和发展,按照牛文元的观点,这种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纯经验阶段、半理论阶段和纯理论阶段。 8. 低纬度与高纬度典型的六个气候类型
低纬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高纬度:极地苔原气候 极地冰原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9. 干湿度地带性在高纬度和极低并不显著,但是在中纬度表现得很典型 10. 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形式(垂直,水平,干湿度地带性)
水平地带性表现为纬向地带性和非纬向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分异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它们所形成的自然综合体,有沿纬线方向东西延伸而按经线方向有规律地南北循序更替的带状分异排列,这是由于地球是一个运动中的椭球体,使太阳辐射能在地表分布不均匀而呈东西向带状分布的缘故。
对整个地理环境的研究表明,纬度地带性并不是到处都表现得很明显,由于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影响和陆地地表形态复杂多样,纬向地带性的具体表现是很复杂的,纬度地带性分异在地形完全平坦和具有可使纬度地带性分异得到充分表现的较大面积的条件下,表现得最为理想。 如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林—温带阔叶林—温带针叶林—极地苔原带
非纬向地带性差异是指地理环境随地质构造、地形、海陆分布、洋流以及大气环流的某些特性等非纬向地 带性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非纬向地带性的变化,这是由于地表的组成和结构并不是均质的缘故。
垂直地带性: 垂直带性分异垂直带性(垂直地带性)是指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随地势高度发生垂直更替的规律。它同时受到两种基本地域分异因素作用,是叠加了地带性影响的非地带性在地表垂直方向的具体表现,即垂直地带性与纬向地带性及非纬向地带性相互作用共同支配着自然地理环境三度空间地域分异,被合称为“三维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形成的原因:
构造隆起和山地地形是产生垂直地带的前提条件。隆起的山地达到一定高度以后,就可分化出不同的垂直地带。垂直更替的直接原因则是山地热量及其与水分的组合随地势高度的变化。首先从热量分析,随着海拔增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损耗相应减少,使到达山地的太阳总辐射随高度递增。而有效辐射随山地高度的变化,受到两个相反因素影想,一方面主要因大气柱中水汽含量减少和气温降低,使到达地面的大气逆辐射急剧减弱;而另一方面却因地面温度降低而减少地面向上辐射的长波辐射。所以有效辐射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取决于何种因素占主导地位。这导致山地辐射平衡随高度的变化无一致的趋势。无论如何,根据太阳总辐射随山地高度递增、土温随高度变化不大的观测事实,可以推断,山地与同高度自由大气间的热量交换是山地热量损失的主要因素。可见,山地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变化除受地表辐射平衡状况影响外,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受到与周围自由大气热交换的影响,其总趋势是递减的。
干湿度地带性: 从沿海向内陆湿度减少干燥度值增大,使得自然地理综合体和其自然组成成分呈大致沿南北沿伸东西更替的特点,即沿经度方向延伸,也有人称为经度地带性。
11. 水平地带与垂直地带的关系(简答) 相似性:各个纬度自然地带与相应垂直地带之间具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因为两者都具有温度低见这一共同成因。 差异性:(1) 垂直地带性分异的基本因素之一是气温随海拔增加而降低,且降低速度要比赤道向两极的变化快得多。
(2)水平自然带和宽度以100Km为单位来度量,常常可达数百千米宽,而垂直地带的幅度一般只有数百米。
(3)水平地带的湿度变化主要决定于大气环流和海陆对比关系,而垂直地带的湿度变化一般是降水量由下而上增多,在某一高度值之后又下降,并有背风坡和向凤坡的明显差别,因此水热对比关系的变化与水平地带并不完全一致。
(4)光的强度和组成也有很大不同,水平地带太阳高度角随纬度而变化,昼夜长度由赤道向两极发生变化,而垂直带不发生这种变化。
(5)垂直带的地貌气候均很复杂,并使土壤和生物群落特征,甚至冰川特征出现水平地带所没有的性质。
12.带段性分异与省性分异
带段性分异: 非地带性分异基础上的地带性分异。 省性分异:地带性分异基础上的非地带性分异。
13. 什么是自然区划(论述,注意答题要全面,结合课本与笔记。如应包括概念、
核心基础、要求、外延、必要性及可能性、意义。汗。。。)
综合自然区划是以地域分异规律为指导,根据区域发展的统一性、区域空间的完整性和区域综合自然特征的一致性,逐级划分或合并自然地域单位,并按这些地域单位的从属关系建立一定形式的地域等级系统的研究方法。这种地域系统的研究法通常简称为自然区划。
14. 自然区划的原则与方法及二者联系(见课本P103)
15. 地带性单位等级系统(带-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 16. 景观的概念
景观是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种属性一致性最大的区域,是区划的下限单位。 17. 什么是景观的同一性问题(简答或论述)
1、 景观的发生同一性
2、景观的地带和非地带同一性 3、景观的组成成分同一性 4、景观的结构同一性
18. 自然区划调查与报告编写方法步骤
室内准备阶段(收集资料如地形图、图像)—野外考察阶段—室内总结阶段—自然区划报告提纲举例
19.土地的科学概念(P152-153,论述,全面作答)
综合各家的观点,土地概念可以表述为: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的自然综合体,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全部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人类活动对它们作用的后果。
无论如何表述,土地概念都包含着下列基本内容:P153
1)土地是一个自然综合体。它最显著的性质是具有由各个自然地理组成成分组成的综合自然特征。
2)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厚度和范围的地段。不同区域不同等级的土地的范围和厚度不同。
3) 土地作为地球表层的自然客体,必然受自然规律制约。土地是受自然规律控制的历史自然体。在时间上有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特征;在空间上它分布具有区域性。
4 )土地不仅有自然属性,亦有社会经济属性。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赋予土地的新特征的总和,相对自然属性而言,变化快、稳定性较差。 5)土地具有经济利用价值,是一种自然资源。
土地的性质1、.土地是历史自然综合体 。2、土地具有社会经济属性,有经济利用价值。3、土地具有可更新性。4、土地面积有限。5、土地具有相对稳定性和不可逆行。
20. 土地科学的研究内容(填空)
1.土地类型学2.土地资源学3.土地利用现状研究4.土地规划和管理的研究5.土地信息学
21. 中国的土地单位系列(填空) 1.地块(相)。2.地段(限区)。3.地方
22. 什么是土地分类,与土地分级的区别(简答) 土地分类是指对土地单位的类型划分
土地分级系统与土地分类系统的区别是明显的。 土地分级系统从低级到高级是通过区域合并,土地分类系统从低级到高级是通过类型概括;
土地分级系统合并的低级单位必须是相邻的才能合并,而分类系统的概
括、归纳、抽象属性则不要求相邻;
分级系统的等级越高越复杂,而分类系统的等级越高,对属性的概括越简略;
分级系统的分级依据是区域联系,而分类系统归纳的依据是特征的相似性。
23. 什么是两列指标网格法
两列指标网格法是对地块进行分类的方法表示,即用两列系统交叉后构成的网格表示土地类型,通常以纵列表示地貌类型,以横列表示土壤和植被特征。 24. 什么是综合剖面法
土地个体单位或土地类型沿一定方向规律性更替,选择能够穿越研究地区主要土地类型的样带,绘制综合剖面图,能表现主要土地类型的形态、性质和格局,这种研究土地类型的方法称为综合剖面法。
25. 什么是土地结构、土地结构的类型
土地各自然属性以及各种土地之间的相互关系称土地结构。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和土地单位内部结构
26. 土地评价(名词解释)及土地评价的原则(简答)、
是针对一定的利用目的评价土地的生产潜力或适宜性,分别称为土地潜力评价和土地适应性评价。土地潜力评价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及其对各种土地利用的影响,就土地的潜在能力作出等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土地类型对某种经济利用的适宜程度作出评价。 土地评价的原则
• 1.土地的适宜性和限制性相结合的原则 • 2.效益与投入相比较原则(经济原则)
• 3.对多宜性土地的多用途比较及综合评价原则 • 4.可持续利用原则
• 5.因地制宜原则(区位原则)
• 6.相邻性原则(多学科综合性原则)
27.美国土地潜力评价系统等级层次——潜力级、潜力亚级、潜力单元
28.根据限制性因素的种类分为哪些潜力亚级
侵蚀亚级、水分亚级、表层土壤亚级 、气候条件亚级
29. FAO的土地评价系统层次——纲、级、亚级、单元四个层次
将土地对一定利用方式的适宜性分为适宜、有条件适宜和不适宜三个等级,适宜等有进一步分为非常适宜、中等适宜、临界适宜三个亚等,不适宜等再分为当前不适宜和永久不适宜两个亚等。
30. 土地质量及土地质量评价
土地质量是指土地的状况或条件,包括与人类需求有关的土壤、水及生物特性。它关系到以生产、保护及环境管理为目的的土地的条件与能力
土地质量评价:对土地质量的评价需要针对某一种土地利用功能与类型进
行。土地质量指标是一种量度或由变量产生的数值。它能判断与人类需求有关的土地状况及其变化,以及与这种状况相联系的人类活动。
31. 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的意义与应用领域 意义:(1)可持续土地管理和利用决策的需求 (2)联系科学家、管理者、使用者的桥梁 (3)代表性区域的需求 (4) 促进自然地理学理论
(5)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可以为我国解决当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32.土地利用可持续问题包括哪些内容(填空)——生产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可持续、社会可持续。 33.土地利用概念
土地利用:指农业、林业、牧业和城市发展等人类对与土地有关的自然资源的利用活动
34.土地覆被的概念及其变化的表现
土地覆被:耕地、林地、草地、公路、建筑及土壤、冰雪和水体等地表物质组成。土地覆被变化的表现在生物多样性,土壤质量,地表径流和侵蚀沉积及实际和潜在的土地第一性生产力等方面,另一方面,作为地圈与大气圈的界面,土地覆被及其变化是地圈、生物圈和大气圈中多数物质循环的能量转换过程的源和汇。
35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的关系
土地利用是土地覆被变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土地覆被的变化反过来又作用于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的性质主要取决于自然因素,但目前的土地覆被状况则主要是人类对土地的利用和整治活动造成的。
36. LUCC研究的基本问题和重点领域(简答,9分,哈。。。) .基本问题
⑴在过去的300年中,人类利用怎样改变了土地覆被?
⑵在不同的地理和历史条件下,土地利用变化最主要的人为因素是什么? ⑶在未来的50-100年里,土地利用变化将如何影响土地覆被? ⑷人类和自然界动态变化如何影响特定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⑸全球环境变化将如何影响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反向影响又如何?
⑹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与土地使用者的脆弱性有何关联?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又如何反过来冲击和强化危机地区的脆弱性? .重点领域
⑴采用案例比较研究方法的土地利用动态研究; ⑵采用直接观测和诊断模型的土地覆被动态研究 ⑶区域和全球综合模型研究。
(附:LUCC即 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是IGBP与IHDP(全球变化人文计划)两大国际项目合作进行的纲领性交叉科学研
究课题,其目的在于提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系统与人类日益发展的生产系统(农业化、工业化/城市化等)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过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