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脾切除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围手术期护理
2023-09-11
来源:步旅网
1748 医垫 堡垒 箜塑鲞筮1】 Hebei Medical Journal,2012,Vol 34 Jun No.11 进一步提高脑卒中后诊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该方法经济、简 单、方便、有效且无不良反应,值得我们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栾文慧,朱婧,雷阳.国内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现状.医学教育探 索,2010,9:1718. 2饶明利,林世和主编.脑血管疾病.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o3.】21.123. 3牟利风,徐涛.脑梗死患者住院及社区运动功能康复的连续护理.中 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4. 4梅志忠,徐亚林,胡良建.卒中后抑郁状态对卒中康复和生活质量的 影响.临床内科杂志,2002,19:377078. 5宋宇,徐菲,扬威,等.脑卒中患者抑郁情绪的临床研究.中国实用护 理杂志,2oo5,21:9—1O. (收稿日期:2011—11—21) doi:10.3969/j.issn.1002—7386.2012.11.092 ・护理园地・ 腹腔镜脾切除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围手术期护理 王若马利峰康建省 乔娜 【关键词】腹腔镜;脾切除;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 R 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2—7386(2012)11—1748~02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研究表明,ITP与血小板表 面的免疫球蛋白(血小板抗体PAIg)有关 J,ITP患者血浆 2.1.3心理护理:选择LS的ITP患者一般均为药物治疗效果 不佳或停药后复发或不能耐受激素治疗。LS是近年来开展的 脾脏切除方法,患者担心Ls的安全性,尽早施行Ls对于患者 来说是既急切又担忧,因此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责 任护士需向患者介绍术前术后的相应知识,包括Ls的适应证, PAIg是正常人的7倍,这些血小板抗体产生的部位主要在脾 脏,ITP患者血小板破坏的主要器官也是在脾脏,因此,脾切除 既减少血小板抗体的产生,又消除了血小板破坏的场所,对于 内科治疗无效的ITP患者,脾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腹 腔镜脾切除(1paroseopic splenectomy,LS)是近年来开展的新技 术,我科2002年6月至2011年1月行腹腔镜脾切除治疗免疫 性血小板减少症74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手术方法,告知其Ls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较具有手术创伤小, 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解除其思想顾虑,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手术。 2.1.4手术前准备:术前常规皮肤准备:重点清洁脐周,因腹 腔镜手术第一切口靠近脐缘,如脐部清洁不彻底易造成切口感 染;胃肠道准备:嘱其术前3 d忌食豆类奶类等易产气食品,术 前12 h禁食水,术前日给予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137.15 g 水冲服导泻,术晨置胃管和尿管;常规合血备血;术前30 min一 2 h内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2.2术后护理 1.1一般资料74例患者中男l8例,女56例;平均年龄31 岁;病程2个月~8年;入院时血小板<30×10 mmol/L者3 例,(30—70)×10 mmol/L者55例,>70×10 /L者16例,伴 发2型糖尿病3例,所有病例均在术前经骨髓穿刺检查确诊为 ITP。 2.2.1术后常规护理:常规予综合心电监测,监测体温、脉搏、 呼吸、血压及血氧饱和度变化,常规吸氧。因腹腔镜手术需用 高纯度CO 建立人工气腹,术后腹腔内残留CO:刺激膈肌,反 射性肩背部酸痛现象时有发生,本组有12例患者有不同程度 的肩背部酸痛,给予热敷,局部按摩后症状缓解。 1.2结果2护理 本组完全腹腔镜脾切除72例,手助腹腔镜脾切除 2例,术后完全显效67例,部分显效6例,无效1例。 2.1术前护理 2.2.2各引流管道的观察及护理。腹腔引流管是观察术后有 无出血最直观的通道,保持其通畅至关重要,护理中应妥善固 2.1.1 评估与健康指导。患者入院后首先评估其全身情况, 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瘀斑等,并根据患者近期血小板计数 评估有无出血倾向,指导其避免剧烈活动以防磕碰,避免接触 定,防止受压、打折、扭曲、脱落等意外发生,间断挤捏引流管确 认是否通畅;ITP患者由于长期应用激素治疗,易导致消化道溃 锐器,注意细节问题,如应用软毛刷刷牙,勿佩戴金属饰品等 疡,护理中除遵医嘱应用质子泵抑制剂预防消化道出血外,应 等。指导其避免生硬带刺食物,多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 素饮食,以增强营养,提高机体对手术的耐受性。 2.1.2完善各项术前检查,如胸片、心电图、凝血机制、血常规 等,根据血小板计数,遵医嘱给予口服或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 注意保持胃肠减压通畅,观察记录引流液的性状,及时反馈医 生,在患者胃肠蠕动恢复之前,胃肠减压可有效缓解腹胀,利于 伤口愈合。护理中可用2O ml注射器间断抽吸胃管确保通畅; 保持尿管通畅,必要时遵医嘱记录尿量。 2.2.3血常规监测。术后连续3 d测血常规,之后隔13 1次, 密切观察血小板变化,尤其第7天血小板计数。有文献报道, 或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效果不佳者,应用血小板静脉滴注,待 血小板>50×10 mmol/L后方可手术。 作者单位:050000石家庄市,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微创外科 术后第7天血小板计数能反映脾切除疗效,可能是预测脾切除 长期疗效的指标口J。 可北医药2012年6月第 4卷第11期Heb—ei—Medical 01 34 . 1749 2.2.4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胭窝深静脉血栓形成,应用低分子肝素钙4 100 U肌注每12小 时1次,并予脉通1 000 m1静脉滴注,左下肢抬高制动,7 d后 下肢肿胀消失,后痊愈出院。 2.2.4.1 出血:出血是LS的主要并发症 ,除密切监测生命 体征外,护理中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腹痛,压痛反跳痛肌紧张 等体征,通过腹腔引流管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及量有无异 常,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本组1例患者术后有少量慢 性活动性渗血,术日出血量约100 ml,予连续3天应用注射用 白眉蛇毒血凝酶1 kU肌内注射,1 kU入壶,渗血停止,连续观 察3 d无渗血渗液后予拔除腹腔引流管。 2.2.5加强基础护理:患者卧床期间每2小时翻身叩背一次, 预防肺部感染及压疮的发生;胃肠减压期间每日予口腔护理两 次,预防口腔溃疡;留置尿管期间,保持会阴部清净,每日予会 阴护理2次,预防泌尿系感染的发生。 3出院健康指导 2.2.4.2肺部感染:脾脏为免疫器官,术后易发生暴发感染, 术中全麻行气管插管易损伤气管黏膜诱发咳嗽,患者术后由于 伤口疼痛不敢用力咳嗽咳痰,易并发肺部感染。护理中除遵医 嘱患者及家属出院后仍需加强营养,忌暴饮暴食,适量活 动,增强机体抵抗力,避免重体力劳动,注意保暖,预防感冒。 患者出院时仍口服糖皮质激素者告知其如何减量,并嘱其定期 嘱应用化痰药物外,应间断协助患者翻身叩背,指导其有效咳 嗽咳痰,对痰液粘稠不易咳出者应用氨溴索雾化吸人稀释痰液 以利排出。本组1肺部感染病例,经应用敏感抗生素及化痰药 物,雾化吸人,翻身叩背等联合治疗后痊愈。 2.2.4.3胰漏:胰尾紧靠脾脏,如远离脾门分离脾蒂,尤其是 应用EndoG1A离断脾蒂时易损伤胰尾形成胰漏 。术后密切 观察腹腔引流管引流液的性状,如患者出现剧烈腹痛,腹胀呕 吐等,应予检测血清淀粉酶及尿淀粉酶,以及腹腔引流液淀粉 复查血常规,了解血小板计数变化情况,定期到血液内科复诊, 患者应用激素期间继续服钙剂,注意加强卫生防止感染,尽量 减少到人群密集的地方。 Ls由于其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会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临 床,护理人员必须掌握腹腔镜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及较强的护理 技能,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给予全方 位的护理,方能早期发现处理各种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沈迪主编.临床血液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713- 714. 酶。本组有1例胰瘘,窦道形成,予以切开,多次伤口换药后 愈合。 2.2.4.4血栓:脾切除术后血小板会相应升高,术后早期协助 患者活动四肢,促进双下肢血液循环,尽可能避免在下肢输液, 以防静脉血栓形成。当血小板计数>500×10 /L时应提高警 惕 J,给予脉通1 000 ml静脉滴注扩容,应用肠溶阿司匹林片 75 mg口服预防血栓形成。本组1例下肢静脉血栓病例,患者 术后第3天出现左侧下肢肿胀,下肢静脉超声检查示:左下肢 2刘平果,王效民,尹震宇,等.腹腔镜脾切除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 性紫癜疗效及观测指标.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9,18:948-950. 3 Bagdasarian RW,Bolton JS,Bowen JC,et a1.Steep learning curve of lapa— roscopic spleneetomy.J Laparoendosc Adv Surg Tech A,2000,10:319— 323. 4薛瑞华,胡三元.腹腔镜脾切除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腹腔镜外科杂 志,2005,l0:177-180. (收稿日期:2011—12—28) doi:10.3969/j.issn.1002-7386.2012.11.093 ・护理园地・ 危重患者不同动脉采集血气分析标本的比较 岳春娥 【关键词】 血气分析;股动脉;桡动脉;足背动脉 【中图分类号】R 446.1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86(2012)11—1749—02 动脉血气分析是诊断呼吸衰竭和酸碱平衡紊乱最可靠的 指标和依据。因此动脉穿刺技术成为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的 1.1一般资料2011年2月至2011年8月呼吸科ICU监护 治疗患者270例,男171例,女99例;年龄32~84岁,平均年龄 63.6岁;呼吸衰竭患者141例,肺部感染患者78例,阻塞性肺 疾病患者51例。随机分3组,每组90例,且均为意识清楚者。 分别从股动脉、桡动脉足背动脉采集血标本。3组患者在年龄、 体重、性别比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护理操作技术。因股动脉管腔粗大,搏动感强,易于采取,临床 中常选其作为采血部位。但因股动脉位于腹股沟内,临床中一 些清醒患者,不太愿配合护士采血。而桡动脉及足背动脉均位 于体表暴露部位,笔者经过比较认为利用桡动脉及足背动脉采 血更为方便可行,并发症更少。本组以股动脉为标准对照,从 桡动脉、足背动脉采血标本。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2.1采血用物:无菌治疗盘、一次性动脉血气针(型号:BD Preset)、无菌纱布、胶布。 1.2.2心理准备:患者紧张、烦躁可使误穿静脉的发生率增 作者单位:066002河北省秦皇岛市骨科医院 加,同时也引起PH值和PO:、PCO:的变化,影响血气分析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