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课程思政与大学语文的创新发展

2023-08-01 来源:步旅网
课程思政与大学语文的创新发展

作者:方立群

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65期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大思政”的教育理念逐步渗透到了大学教学和管理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大学语文,语言和文字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在思政教育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何将课程思政与大学语文创新融合成为了高效语文教学的又一新课题。本文通过分析课程思政与大学语文融合发展的必要性以及当前大学语文课程与思政融合的现状和瓶颈,有针对性的提出创新发展的新途径。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思政,融合。 1.前言

大学是我国优秀青年的聚集地,同时,高校也承担着为国家输送更多专业和综合人才的重要责任,人才的培养不局限于丰富的知识储备,更有正确人生价值、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培养,高尚的道德可以弥补知识的欠缺,但是一旦“德”出现问题,再多知识都无法弥补。因此,大学教育和管理中,对于学生正确思想政治的培养已经逐步成为了一切教育的前提,语文课堂是传递传统文化和爱国精神的重要平台,将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成为了语文教学的新目标和新思路。 2.课程思政与大学语文融合发展的意义

首先,将课程思政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即使现实社会的需求,也是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至各学科教学中,有利于实现全过程和全方位的立德育人工作,将有助于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总书记也提出高效培养人才必须要着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大思政”格局。其次,语文课程作为传授语言和文字的主要阵地,是我国千百年丰富的文化遗传,也是我国民族精神弘扬和发展的方式,具备极强的传播思政教育的功能,能够用好这一平台和媒介,不断改善语文教学的内涵和模式,将有助于思政教育常态化,也是促進学生心理成长和成熟的必然要求。

3.当前大学课程思政与语文教学创新融合的现状 3.1.将思政和语文教学割裂

我国高校中,开设专门的思政学科,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同时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课程还有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大学生

就业指导、心理健康与教育、创新创业培训等相关课程,目的是帮助学生提升道德水平,梳理正确的价值和人生观念,但是,此类课程的重要性相比于专业课程要弱化,学生们并不能单纯的通过课程来达到教育目的。思政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工作,虽然“大思政”这一教学理念早已产生,但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其他学科的全过程、全方位教学中这一环节并没有真正的实现。呈现出来的是思政课程与各学科的教学割裂,相对独立的状态。 3.2.忽视语文课程的内涵

大学的语文教学大多数仍然停留在“传授课本知识”的层次,从学校、教师到学生本身,很少能够充分认识到语文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性,尤其是作为高校的教师,对语文课程的内涵不重视,加之能力上的欠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真正能够通过内容的延伸、形式的多样性将思政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的更是少之又少,教师的不重视,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与思政课程重要性的解读。思政教育与语文教学融合“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处境已不是个例,单纯的空洞理论和说教,忽视语文教学的内涵和深远意义的语文教学模式已然难以适应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同时,对于学生大学时代的正确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形成无法起到正向的引导作用。 4.课程思政与大学语文创新发展新途径 4.1.深挖语文课程内涵,确定思政目标

大学语文课程与思想政治类课程虽然教学目标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在二者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深挖各学科的内涵,找到二者互通互融之处,大学语文的学科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通过语文的教学,最终达到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学、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演变前过程,旨在提升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能够运用语言和文字这一工具很好的提升学习和生活方方面面的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知识的传授,也是对与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将主流的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通过这一方式缓缓融入到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中,在这一过程中,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让学生们能够自觉担负起传承传统文化责任,形成爱国主义思想。这样一来,语文教学的内涵更加深入,也让语文教学能够找到和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新目标。

4.2.整合教学资源,确定教学内容

大学语文的教材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何通过有限的教学资源,延伸出更多的思想政治内涵,丰富教学内容对于教师的要求还是很高的。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有的资源,深入探寻其精神内涵,比如:在弘扬爱国精神是,将高适的《燕歌行》、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辛弃疾的《摸鱼儿》、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老舍的《茶馆》等几种讲解,这些诗文中的共同主题就是爱国。通过问题导入法和情景教学法,提问学生何为爱国、爱国的表现等,并延伸到当代社会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同时,联系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真切的体验,将理性的、健康的爱国主义观念植入心里。

4.3.建立健全与课程思政相适应的大学语文考核评价机制

当前高效语文教学评价仍然是分数占据主导,涉及到思政方面的考核的基本没有,这种评价和考核机制无法检验出思政与语文教学融合的真正水平,也导致了教师和学生忽视课程中思政教育的成分。建立健全相应的课程考评机制,比如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了解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或者在相应的思想教育环节中的表现、发表的观点等日常表现衡量学生是否真正通过语文的教学有了较大的思想进步,将日常评价与课程分数有效的结合,才能够真正衡量思政与语文的融合程度。 参考文献:

[1]王国庆.“课程思政”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大学语文教育[J].文教资料,2018(17):28-29.

[2]王岚.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条件及路径[J]. 陕西教育(高教),2019,(4):24-25.

[3]汤洋,施静. 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隐性思政教育应用策略①[J]. 科技资讯,2019,第17卷(35):202-203. 作者简介:

方立群,1978年11月,女,湖南娄底,助教,大学本科。 (作者单位:娄底潇湘职业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