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导学案——地表形态的塑造(一)

2022-11-02 来源:步旅网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导学案——地表形态的塑造

一、高考考纲

1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 地壳的物质循环; 3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塑造地堡形态的力量

3.山地与河流地貌的形成、发育。 二、重难点

区分内外力对地表形态的作用; 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 认识山岳形成的影响因素及过程; 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及其对聚落分布和交通线路的影响 三、本章知识框架

四、考点知识梳理

(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 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是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地球表面特征。

2. 内力作用(对比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维苏威火山、大西洋等的形成,理解) 1. 能量来源于 ,主要作用于岩石圈;

2. 主要表现形式:

3. 按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分类: 运动和 运动;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 运动为主, 运动为辅。

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形成大陆与大洋、山脉、盆地等基本地形,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得地表趋于高低不平。

1

例题1:下列几种地质现象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

A 云南路南石林的形成 B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C 澳大利亚大堡礁的形成 D 上海崇明岛的形成 E 大西洋的形成 F 黄土高原的形成 3. 外力作用

1. 能量来源于地球外部,主要是 和 ,主要依靠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生物等来实现。

2. 主要表现形式:风化、 、搬运和 等四种方式; 3. 外力作用与地貌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风化作用 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分布地区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植物根系撑裂岩石,岩石孔隙水的冻融作用使岩石破裂,岩石受烈日暴晒崩裂等 地貌) 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瀑布) 风力侵蚀 流 侵蚀 侵 水 蚀 侵 作 蚀 用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溶蚀 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冰川侵蚀 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沉积 沉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颗粒大比重大的河流的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积 流水沉积 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先沉积,颗粒小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作 下游) 比重小的后沉积 原等) 用 形成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撒风力沉积 土堆积 哈拉沙漠、黄土高原的黄土) (注:要区分好风力侵蚀与风化作用,还需要了解和区分海浪侵蚀与堆积与地貌的关系。) 总结:地质作用引起的地壳物质的循环运动,不断改变地球的表面形态。内力作用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山或盆地;外力作用则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任何地貌都是由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例题2:(2009广东高考)由于河水和海水的相互顶托,河流入海口常形成“水下沙坝”,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侵蚀作用 B 堆积作用 C 搬运作用 D 风化作用 4.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圈的组成:

2.岩石的分类: 、 、 分析其成因;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写出各箭头所表示的环节) C D 岩浆岩浆岩A B

2

变质岩沉积岩E F G H

例题3: 1.2008年北京奥运会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同属( )过程

A 变质作用 B 沉积作用 C 岩浆活动 D 重熔再生

2.地质作用下,古生物易进入岩石并成为其中的化石,该类岩石为( ) A 岩浆岩 B 沉积岩 C 变质岩 D 大理岩

(2)山岳的形成——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山地是陆地的骨架,其类型多样,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力作用有关。

1.地质构造的概念:地壳运动在地表留下的“痕迹”(岩层的倾斜、弯曲、断裂等)。 2. 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地壳运动)与地形地貌 板块移动 张裂 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形成裂谷和海洋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陆块与 相撞 陆块 陆块与 洋块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形成巨大山脉 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 亚洲东部岛弧、马里亚纳海沟 边界类型 生长边界 (海岭、断层) 消亡边界 (地缝合线) 消亡边界 (海沟、造山带) 3.常见地质构造——褶皱

(1)概念: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可以使沉积岩发生弯曲,形成褶皱 (2)基本形态及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基本形态 背斜 向斜 岩层弯曲 岩层新老关系 老, 新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外力作用前:背斜山;外力作用后:背斜谷 外力作用前:向斜谷;外力作用后:向斜山 新, 老 4.常见地质构造——断层

(1)概念: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程度,发生断裂,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相对移动。(岩层发生垂直方向上的移动)

(2)构造地貌

①大断层---断裂或位移。裂谷——东非大裂谷;陡崖---华山北坡大断崖 ②上升岩块---地垒——块状山地或高地。我国的泰山、庐山、华山 ③下沉岩块---地堑——谷地或低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④断层线---发育成沟谷或河流;

5.地质构造规律的实践意义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以在向斜槽部打(自流水盆地)

(2)利用背斜找油。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

(3)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如,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容易被侵蚀,背斜顶部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掉了。

3

(4)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5)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容易诱发地壳活动,造成建筑物塌陷。地下隧道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成“水道”;此外,岩层间缺少相互支撑,不稳定,不安全。 例题4:读下图,回答:

1.图中甲、乙、丙、丁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 A.甲乙丙丁 B.甲丁乙丙 C.丁丙甲乙 D.丙丁甲乙

2.下列关于此地开发的叙述,合理的是( ) A.可以在此地修建采石厂 B.地表可以修建铁路

C.褶皱内部肯定存在油气,可以开发 D.可以利用天然拱形,修建隧道 五、随堂练习

读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回答1~3题。

1.下列各类岩石中,在H处常见的是( ) A.玄武岩 B.页岩 C.花岗岩 D.石英岩

2.若图中M板块为太平洋板块,则N板块的名称是( ) A.亚欧板块 B.南极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 D.美洲板块

3.若图中N板块边缘受挤上拱,形成的是安第斯山脉,则M板块属于( ) A.南极洲板块 B.太平洋板块龄 C.非洲板块 D.印度洋板块

读上面景观图,回答4~5题。

4.该古迹已破损严重,面目全非,这主要是下列哪种作用的影响所致( )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海浪侵蚀 D.冰川侵蚀 5.形成上述现象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

A.气候干燥 B.地形平坦 C.尼罗河流过 D.植被较差 6.(2010·安庆模拟)读下面某地区地质构造图,完成下列各题。(29分) (1)从地形判断a与c为_ __,b与d为___ __;从地质构造判断a为______,c为___ __。d处地形的形成原因为___________ ___ _ ___。 (2)b、d两处相比,地表比较缺水的

是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 ___ ___。

(3)b、c两处开采地下水较为方便的是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4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