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思维训练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儿童注意力训练
1、吉米诺骨版
2、让儿童看画有线条的图,数出共有几条线。
3、让儿童在8—30横排列的数字中,按顺序找出8、12、24这三个数,要求用手指出数字,并念出声来,越快越好。
4、让儿童在竖排的数字中顺序找出数字1—10,要求用手指出数字,并念出声来,越快越好。
5、让儿童在放置衣架的衣柜中数出有几个衣服架。(形象辨别训练法)
第二阶段:注意力、记忆力协同训练阶段
1、找不同训练法
通过让儿童寻找两种材料之间的不同之处,从而达到训练注意力和记忆力的目的。
2、找相同的训练法
找出两种材料(或两种以上材料)之间的相同之处,从而达到训练作童的注意力和记忆力的目的。
3、合成训练法
例:⑴父母与儿童一起数数,每人依顺序数3个数。
如父亲:1,2,3,母亲:4,5,6儿童:7,8,9
⑵父母拿出一些书,然后与儿童一起整齐地摆到书架上。
要求父亲一次摆一本,儿童一次摆2本,母亲一次摆3本。
4、在围棋盘或象棋盘上,摆上7,8个棋子,让幼儿看1分钟,然后拿掉,再让幼儿照原样摆上。
第三阶段:记忆增强训练
1、信息减少训练法
A.成人在桌子上摆出下列玩具,让儿童看一分钟,然后家长让儿童闭上眼睛,拿掉小刀,手表,水杯,小狗,让儿童说出减少了什么。
B.成人先说了下面第一句话,然后再说第二句话,让儿童说出第二句话比第一句话少了什么字。
第一句:树上有5只小鸟,飞起了4只,还剩下1只,后来有1只非常大的鸟飞到树上来了。
第二句:树上有5只小鸟,飞起了4只,后来有1只飞到树上来了。
2、信息增加训练法
A.成人先念第一句话,然后再念第二句话,让儿童说出第二句话比第一句话多出了什么字。
第一句话:一辆大汽车装了很多东西,有2个西瓜,3张桌子,5包书和1台电视机。
第二句话:一辆大汽车装了很多东西,有2个西瓜,2个苹果,3张桌子,5包书和1台电视机。
3、信息增失训练法
成人把下列物品摆在桌子上,让儿童看1分钟,然后让儿童闭上眼睛,拿掉尺、水杯、钥匙、汽车;加上苹果、饼干、圆珠笔、夹子、火柴盒。
物品:橡皮书水杯眼镜钥匙积木汽车小刀磁带尺子硬币
4、动作训练法
A.成人依次做下面4个手势,让儿童注意看,成人做完后让儿童按顺序重做出来。
第一个动作:双手握拳。
第二个动作:双手伸出大拇指。
第三个动作:双手伸出中指和食指。
第四个动作:双手伸出小拇指。
B.成人依次做下面3个动作,让儿童注意看,成人做完后,让儿童按顺序重做出来。
第一个动作:把一块糖放到茶杯里,然后倒进一些凉水,再把杯盖盖上。
第二个动作:用4块积木任意组成一个图形。
第三个动作:用铅笔在杯子上敲一下,在积木上敲两下。
第四阶段:强化记忆训练阶段
(1)对偶训练法
这种训练法的做法是:同时让儿童识记两种相互关联的材料,然后让儿童根据一种材料回忆相关联的另一种材料。
(2)顺序训练法
这种训练法的做法是:让儿童按顺序识记一些材料,然后遮住材料并逐个把材料内容显露出来,每显露出一个材料,让儿童回忆出下面紧接着的内容。
(3)插入训练法
这种训练法的做法是:先让儿童识记一些材料,识记完后不马上让儿童回忆,而是接着让儿童做一些其他的事情,然后再让儿童回忆前面识记过的内容。
(4)数字训练法
这种训练法的目的是,通过让儿童记忆大量的数字,达到发展记忆能力的目的。前面谈到过数字是最难记忆的材料,因而也是一种最好的训练记忆能力的材料。
(5)频度训练法
这种训练法的做法是:反复向儿童出示一些材料,其中有一部分材料出现多次,让儿童记住这些材料出现的次数。
第五阶段:多种能力协同训练阶段
(1)找规律训练法
找规律训练法是一种训练儿童发现事物之间的规律,并灵活运用这种规律的方法。具体做法是:让儿童观察一些材料,使儿童通过这些材料的前后顺序关系,找出其中的规律。
(2)找关系训练法
找关系训练法是一种通过让儿童找出两种事物之间的关系,训练儿童的比较、概括和综合能力的方法。
(3)找同类训练法
找同类训练是一种通过让儿童寻找一些词之间的关系和理解它们的含义,从而达到训练儿童抽象能力和判断能力的方法。
(4)创造能力训练法
创造能力训练法是通过让儿童学习一些简单的创造技法,从而提高儿童创造能力,培养儿童创造意识的训练方法。
什么是幼儿思维训练?
思维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能力。幼儿的思维是后天形成的,水平不断提高。幼儿思维处于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开始萌芽,具备了进行思维训练的基础。
幼儿思维训练就是要根据幼儿的思维发展特点,借助一些有组织的、系统的材料,对幼儿的思维能力进行系统的训练,从而提高幼儿的思维品质:如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创造性、灵活性等,提高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全面提升幼儿素质,使幼儿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
幼儿思维训练有哪些好处?
中国有句古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孩子现成的知识和技能,不如让孩子学会自己获取这些的能力。思维训练就是要交给孩子正确的思维方法,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通过适当的思维训练,借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些材料,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学习,例如:如何进行分析、分类,如何进行比较、判断,如何解决问题等。
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就如插上了一双翅膀,使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提高,从而大大提高孩子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
我的孩子需要思维训练么?
每个孩子在思维发展上都有巨大的潜力,特别是在2-7岁的儿童(儿童食品)发展的关键期。同时,每个孩子在思维的结构上都会存在着强项和弱项,结构上的差异是学生偏科的一个原因。所以,提高思维水平和全面发展思维能力对每一个孩子都很重要。
国外很多国家把思维训练作为一门课程引入到从幼儿园直至大学整个学习生涯。认为开展这样一门课程可以充分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会使孩子在很多领域的学习到达事半功倍的作用。有了这种“渔”,孩子就可以游刃有余的去打各种“鱼”,有何需我们再去拼命的灌输?
每个孩子在思维发展上都有巨大的潜力,特别是在2-7岁的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同时,每个孩子在思维的结构上都会存在着强项和弱项,结构上的差异是学生偏科的一个原因。所以,提高思维水平和全面发展思维能力对每一个孩子都很重要。
◇ 于数关学思维训练教学的探讨
◇ 要给孩子培养灵性
◇ 培养逆向思维,孩子更聪明
◇ 流畅性与敏捷性的训练
一、数学思维训练教学的理论探索
1.现代数学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思维活动的强弱,决定一个人的思维品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探求问题的思考、推理论证的过程等一系列数学活动都以逻辑思维为主线。这是数学教学中实施思维训练的理论依据之一。
2.数学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通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全面揭示数学思维过程,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与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活动统一起来。课堂教学中充分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它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符合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人的认知过程,体现了数学教育的实质性价值。
3.思维训练是教学思维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数学思维论是思维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构成数学课程论、学习论的灵魂。数学教材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线,贯穿各个知识点。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是发展学生思维,发展思维不可能脱离教学内容独立进行。因此,我们可以有理由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思维训练是教学思维论在教学实践中的体现。
二、数学思维训练教学模式探索
关于数学思维训练的课堂教学,目前还处在实验探索中。但根据思维训练的目标与指导思想,以及广大教师多年来的探索研究,以问题为中心、以教材内容为素材、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结构已初具雏形。依据数学思维的问题性特征,我们可将数学思维训练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概括为:提出问题--展示新课--思维扩展--思维训练--思维测评。在这一模式中,教师是问题暴露、思维点拨、启迪、诱导者,学生是思维的主体,是知识
的探索、发现和获取者。
1.提出问题,创设情境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起点。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巧妙恰当地提出问题,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能够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是上好数学思维训练课的首要环节。问题的提出,首先要从教材入手,寻找思维素材。其次是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再加工,设计一些具有疑问性、思维性、说理性、扩散性、等特点的问题,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入思维\"角色\",成为思维的主体。2.研究问题,展示新课人的理性认识过程是由表象的具体到思维的抽象,再由思维的抽象上升到思维的具体的过程。研究数学问题的过程首先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此环节中,将数学问题转化加工为例题形式,使被抽象出来的数学问题再回到实践中去验证,这一阶段是学生的思维定向阶段,是运用思维探索规律学会抽象的过程。但探索研究的关键是学生的参与,思维操作的关键是激励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因此,教师要依据学生的思维特征、认知规律,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中随机设计学生参与的最大开发口,暴露思维过程,让学生多动脑、动手、动口,给学生主动研究、探索、分析、归纳、推理和判断等数学活动的时空。
3.解决问题,思维扩展这一环节是知识的形成阶段,属抽象思维的高级阶段。数学教学过程实质上是由一连串的转化过程所构成的。学生接受新知识要借助于旧知识,而旧知识的思维形式往往会成为新知识思维形式的障碍(如思维定势),因此,教师首先要抓好教学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数学知识的质变(往往是重点)过程中,帮助学生实现思维活动的转折,排除思维活动的障碍(往往是难点),渡过思维操作的\"关卡\",以实现思维发展。教师要切忌用自己的思维取代学生思维,要正确处理知识与思维的关系,即:\"已有知识--思维--新知识\"。知识是思维的基础,而思维又属于知识的知识。知识有助于思维,但不能取代思维。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思维潜力的挖掘,发挥其既是知识的产物、又是知识媒介的双重作用。
4.发展问题,思维训练教学中,注意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不断设计组编一些探索型、开放型、判断改错型、归纳与综合型等题目,为学生提供多种类型的思维训练素材,这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不可缺少的。这要求教师注重挖掘课本典型题例的潜在功能,充分发挥它的导向、典型、发展和教育作用,反复渗透与运用数学思维方法,把数学知识溶入活的思维训练中去,并在不断的\"问题获解\"过程中深化、发展学生的思维。
5.总结问题,思维测评思维测评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检测与评定形式。测评方法可小型多样,因课堂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而定,如选编一些口答、抢答、限定时间解答等题型对学生进行思维品质单项测评或多项综合测评。学生可先自我评价,体验成功的乐趣。在测评中,教师要注重把握学生思维的过程和特点,了解其弱点,既不轻易放过学生出现的问题,也不盲目地下结论,而应以此为契机认真研究优生与差生的心理特征与思维特征,探索优生\"见微知著\"的跨越性思维的奥秘和差生产生思维障碍的原因,从思维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变化教学结构、设计思维层次、调控思维节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数学思维训练与传统\"一言堂\"教学的对比探索
1.改变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发了数学知识的双向教育功能传统的课堂教学仅限于知识的传授,数学思维训练的课堂教学把数学思想方法这一\"暗河流\"的发掘与渗透作为思维训练的突破口,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载体,成为名副其实的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取的数学知识这一\"明河流\"不再是孤立的、零碎的,而是以系统完整的\"集成块\"形式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为教知识而教\"的\"注入式\"的教学模式,真正发挥了知识的全部教育功能。
2.克服了传统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的弊端,使学生成为主动的知识探索者与发现者数学思维训练的课堂教学,第一位的教学目标是过程,知识的获取是积极思维的自然归宿。\"问题--研究--解决\"是课堂教学的三大环节,在这三个环节的进程中,让学生充分感知知识的发生、形成的脉络,在原有认识基础上,在直观感知的氛围中,促使学生进行主动、丰富地想象与猜测,诱导他们进行合理的类比、归纳、抽象、概括,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结论、说明结论、应用结论,并在不断发现、不断探究、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是我们应有的教学追求。
3.变传统教学中被动的\"补\"为主动的\"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数学思维训练教学是以本节课内容为中心,探索研究知识,在思维障碍的排除中获取思维成果,以新的知识为思维起点,这就要对本节课负责,节节清,单元清,以\"进\"取代传统教学的对旧知识的补\"。不增加授课时数,而增大课堂内学生学习活动的训练量,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要给孩子培养灵性
充满灵性的孩子惹人喜爱,家长也轻松不少。如果从小注意培养孩子灵活机动,多向思维的性格,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下几种方法,是专家认为较好的,家长朋友可以灵活选用:
猜谜法:它是通过谜面所描述的事物特点、性质,让幼儿在猜测过程中受到思维灵活性的训练。猜谜语不仅能够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而且可以增加幼儿的知识。
看图改错法:画一副含有错误的图画,让幼儿找出错误,并改正。对训练幼儿的思维
灵活性大有裨益。
填充法:不仅培养幼儿的思维灵活性,而且对训练扩散性思维也有很大帮助。
连锁提问法:多次训练,可以养成孩子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的良好思维习惯。
弈棋法:各种棋类,都有培养孩子灵活多变思维的作用。可以从比较简单的动物棋开始,再慢慢过渡到陆战棋、象棋、国际象棋等。
续编故事结局法:讲故事时留个尾巴,让幼儿自已去猜测想象,引起听故事的兴趣。
情景设疑法:不必有完整的故事,答案可有好几个。这一悬念能激发孩子思维的积极性,他们会在特定的情景中想出各种办法来,通过比较,找出最佳答案,得到思维灵活性的训练。
培养逆向思维,孩子更聪明
逆向思维的特点: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想让孩子更聪明吗?对他进行一些逆向思维的训练吧!
这里,我们专门为您准备了几个小游戏,希望你可以通过它们,让孩子练就逆向思维的好本领。
POINT 1: 3~4岁——起步阶段
3~4岁的孩子属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是让孩子的动作协调起来,
为今后的思维发展打下基础。
●在思维的范围方面,这一阶段,孩子的思维没有深度和广度。
●基本不能对孩子进行深层次的逆向思维训练。
这一阶段,对孩子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主要是通过给孩子创设一个轻松、有趣、愉快的游戏环境,让他萌发思考的兴趣,并自己动手操作,让孩子经常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之中。
NO.1 哭笑娃娃
游戏目的:在迅速反应中发展思维的逆向性和流畅性。
游戏玩法:和孩子玩一起玩经典的老游戏——“石头、剪刀、布”吧!不过,这次要做点小小的改动。每一次,胜利者都要做“哭”的动作,输的一方则要做“笑”的动作,谁先做错就要淘汰认输哦!
NO.2 反口令
游戏目的:能根据“口令”做相反的动作,训练孩子思维的逆向性及思维的敏捷性。
游戏玩法:您说“起立”,孩子就要坐着不动;您说“举左手”,孩子就要举右手;您说“向前走”,孩子就往后退……总而言之,孩子要和您“反着来”才行。如果他做错了就算输了。这可是一个非常好的家庭游戏哦!
NO.3 高个和矮个
游戏目的:通过动手操作,发展孩子的逆向思维能力及空间感知能力。
游戏准备: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积木、高矮不同的小人3个。
游戏玩法:这是一个非常适合您和孩子两个人进行的游戏。您可以在3个高矮不同的小人下面垫上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的积木,使它们显得一样高。然后,让孩子根据所垫木块的多少,判断出这3个小人中,哪个最高,哪个最矮。
POINT 2: 4~5岁——关键阶段
4~5岁是孩子思维活动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孩子逆向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
●这一阶段,孩子的思维已经进入具体形象阶段,
●孩子主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他对事物表象的联想来进行思维。
●这时的孩子开始能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对它进行概括。
●对于熟悉的事物,孩子开始能进行简单的抽象逻辑思维。
●孩子会运用分析、比较等思
维形式,对事物作出判断和推理。
对4~5岁的孩子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主要是不断丰富孩子的知识,发展他的语言,帮助孩子学会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问题,并作出判断。
NO.1 反义词
游戏目的:在游戏过程中积累孩子的词汇量,发展逆向思维记忆力及思维的流畅性和敏捷性。
游戏玩法:这是一个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进行的游戏。您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说一些词语,要求孩子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说出与这个词语的反义词。比如您说“白天”,孩子就要说“黑夜”;您说“大树”,孩子说“小树”等等。
NO.2 找图形
游戏目的:孩子能根据形状、颜色标记对图形进行双维排列,体验给图形定位的方法,发展逆向思维及立体思维。
游戏准备:双维排列底板一块,一些与图上的标记相对应的图形,如红色的方形、蓝色的三角形等等。
游戏玩法:这可是一个孩子与您轮流进行的游戏哦!您可以先和孩子一起猜拳,决定谁先玩。赢的一方可以随意说出一个空格(如横三竖三),让对方找出相应的符合条件的图形放上去。如果找错了图形,就不能放上去。
看一看,是谁找到的图形多呢?您和孩子,谁比较厉害一点呢!
NO.3 我是小法官
游戏目的:训练孩子的空间想像能力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游戏准备:粗细不同的3根小棒,绳子3根
游戏玩法:这个游戏您一定要和孩子一起玩哦!您先将3根绳子分别在3根小棒绕3圈,但剩下的绳子的长短要相同。然后,您要请孩子来判断一下,哪根绳子最长。孩子猜出来以后,不管是对是错,您都可以让他自己亲手操作一下。
POINT 3: 5~6岁——发展阶段
从5~6岁起,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比较迅速的发展起来了,这为他入学奠定了智力基础。
●这一阶段的孩子已经开始能使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进行思维活动了。
●孩子的理解能力快速地发展起来了。
●这时的孩子不但能广泛了解事物的现象,而且开始要求了解事物的原因、结果、本质、相互关系等等。
●在这一阶段,孩子的逆向思维处于高度发展阶段。
●孩子开始根据不同事物内部的共同特点来进行概括、分类,推理也开始由表面、直接转向内在、间接。
对5~6岁孩子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主要是帮助孩子从相反的视角去看固有的观点、惯常的看法,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并通过各种创造活动发展他的逆向思维。
NO.1 奇怪的时钟
游戏目的:在认识时钟的基础上,发展孩子的逆向思维和判断力。
游戏准备:自制一个可以拨动时针和分针的时钟,并准备一面镜子。
游戏玩法:让孩子看着镜子,您拿着这个自制的时钟站在他的身后,并拨动时针和分针,让孩子看着镜子里时钟的影像,说出是几点钟。
通过这个游戏,可以让孩子知道,镜子中的景象与实景是相反的,如果他伸过左手,镜中的他则是伸出右手……
NO.2 藏宝图
游戏目的:训练孩子的空间知觉能力及逆向思维能力。
游戏准备:用比较透明的纸做几张“藏宝图”。并准备几张相同的空白图纸。
游戏玩法:您先给孩子看一张“藏宝图”,然后告诉他“这是一张透明的藏宝图,如果将它翻过来,你会出现什么样的图案呢?也可以让他在空白图纸中画出来。
NO.3 扑克猜数
游戏目的:用不同的方法将隐藏的数字猜出来,发展孩子的逆向思维及思维的流畅性、敏捷性。
游戏准备:1~9的牌两套(共18张)
游戏玩法:您一定要和孩子一起玩哦!先请孩子把牌洗好,然后您任意抽去一张,藏起来,并将余下的牌摊开,让孩子猜一猜,您藏起来的是哪张牌?
流畅性与敏捷性的训练
思维的流畅性和敏捷性通常是指思维在一定时间内向外“发射”出来的数量和对外界刺激物作出反映的邀度。我们说某人的思维流畅、敏捷,则是指他对所遇到的问题在短时间由就能有多种解决的方法。如在最短的时间里对某事物的用途、状态等作出准确的判断.提出最多的处理方法。
据科研人员用现代化仪器测定,人的思维神经脉冲沿着神经纤维运行,其速度大约为每小时250公里。不同的人其思维的流畅性和敏捷性是有区别的。例如,人们面对同样一个问题,有的人想不出解决的办法,有的人能作出十几种乃至几百种判断并迅速想出相应的处理方法。
思维的流畅性和敏捷性是可以训练的,并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如美国曾在大学生中进行了“暴风骤雨”联想法训练,其实质就是训练学生的思维以极快的速度对事物作出反应,以激发新颖独特的构思。在教师出承题目之后,学生将快速构思时涌现出的想法―一记载下来,要求数量
多,想法好,最后再对这些构思进行分析判断。经过这方面的训练,人们发现,受过这种训练的学生与没有受过训练的学生相比,思维的敏捷性大大提高,思维也更加活跃。
本文选摘自《视觉艺术思维》版权属于作者所有,仅供查看。
久前,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来我国作短暂访问。他于1983年出版了名为《智能的结构》一书,他认为人与生俱来具有八种不同智能,包括语言智能、空间智能、逻辑与数理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这些智能由人的大脑构成决定。
语言能力:见到某种事物时喜欢用各种词语描述它;如果在宝宝非常熟悉的故事中更换了一个词,他会马上改正过来;喜欢讲故事,并且讲得绘声绘色。
空间能力:很少觉得空虚而不知所措;走在大街小巷中,能指出曾去过的地方;会绘制地图;描绘物体。
数学逻辑能力:常常提出像“什么时间开始的?”这一类问题;常常问“闪电怎么回事?”、“云又是怎么形成的?”,愿意按照大小或颜色要求对玩具分类。
肢体运动能力:动作协调优美;十分容易就学会骑自行车,溜冰等;善于模仿别人的各种动作和表情。
音乐能力:喜欢随着音乐跳舞或唱歌;喜欢听各种乐器演奏,根据乐声能判断出是哪种乐器;可以对不同的声响进行评论。
人际能力:喜欢与小朋友一起玩游戏;在大庭广众之下没有怯生感;常常要求去幼儿园或
一些公共场所玩耍。
内省能力:非常愿意扮演各种角色,喜欢编造故事;会把自己的行动和感情联系在一起;能够准确判断自己能干什么或不能干什么。
观察能力:随着注意他人的情绪变化能感觉到他人什么时候伤心或高兴;喜欢扮演各种角色和编造故事;第一次见到某人就会说道:“他使我想起了某某。”
加德纳给父母一个忠告:判断宝宝的智能特长不是通过简单对话、交流就能实现,也不是靠纸和笔的测试实现,必须在具体的活动、交往中,从各方面、各角度仔细观察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宝宝的智能特长。
为了获得对宝宝的正确印象,建议父母将上述行为特征分门别类之后加以扩展,设计出一个方便观察的时间表(可以设计为每次5~10分钟,每天几次,持续2~3星期等),并在几个不同的环境和活动中全方位观察宝宝,而不仅凭主观判断。
除此之外,你也可以问宝宝对自己的优点是怎么认识的。有些宝宝在评估这些领域时,会变得相当坦白和易于理解,他可能会说:“我阅读比其他小朋友厉害”,“我容易交新朋友”,“每个人都喜欢我”。当然,有时宝宝会被问题难住,这没关系,只要加以适当引导和协助,宝宝通常会积极配合的。
还有一个判断方法是从很了解宝宝的人那里听取意见,如老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你甚至可以为了这个目的请专人特别观察宝宝。
美国儿童教育家推荐的一个实验,可以成功地协助父母客观观察宝宝。首先,拿一张
纸,写下常用来描述宝宝的词汇或言语。其次,将这张纸撕毁丢进培养垃圾桶。最后,谨慎地思考你的宝宝,努力把先前的了解和判断搁在一边,当宝宝进行正常的每日活动时,尝试以全新的眼光观察他,完全抛开先入为主的看法,搜寻那些使宝宝显得独特的积极特性。
这种方法有两个好处,一是收集到的资料比较客观,正好反映了宝宝在自然情况下未受干扰或操纵的行为;二是收集到的是即时资料,是宝宝正在发生的行为。父母这种“科学家式”的观察和认识对客观判断宝宝的智能特长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培养才艺的最佳时间
宝宝的成长过程总有某段智力和才能发展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非常关键,它对宝宝的一生努力和才能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千万不能错过早期教育的最佳时期。对孩子早期智力和才能的开发,关键之处便是抓住这个最佳时期。
大多数宝宝到三岁后,随智力的增长,能够听懂些道理,以前的反抗行为开始慢慢改善,情绪发展开始进入新阶段,对父母的感情不只是友善,还融入了真挚的热爱之情。不过这时他有了最初的独立性萌芽,心中想到的就要用行动表现,因此在崇拜你的同时,也不会绝对服从或顺从你。总体来说,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容易诱导,能听进道理。
进入四岁,宝宝常常表现得极其倔强,固执,傲慢,喜欢吵闹,摔东西,不吃饭等,用赌气的方式表示对你违背意愿的反抗。你在循循善诱的同时,千万不能伤害他的自尊心,要善于引导他渡过这个特殊的阶段。
当宝宝快五岁时,可以看出他与别人天生不同的气质与个性,这时教育应多于养育。
你要仔细观察他的一举一动,了解他的特殊才能与兴趣潜质,并给予适当培育。这么大的宝宝特别喜欢缠着自己亲近的人,不舍得离开。情绪比三四岁时稳定,能遵守一定规则,讨你欢心,可以说这是你跟宝宝相处最融洽的时期,建议你不妨利用这个阶段重点培养宝宝的特殊才艺和兴趣爱好。
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对超常儿童的调查,得出这样的结论:超常儿童记忆优异,表现为记忆快,保持持久。
一般地,神童在记忆方面要超过同年龄的儿童水平。他们记忆力特别强:2岁左右对生字教2~3遍就能记住。有的幼儿瞬时记忆能通过9位数字。
然而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记忆力极差,说过就忘了,那么衡量记忆力好坏的标准是什么呢?
(1)记忆的敏捷性,即记忆的速度。神童往往有过目不忘的本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麦育斯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传教士。麦育斯的父亲是个传教士,家庭环境的熏陶再加上他过目不忘的本领,5岁时竟能对大人讲教义,而且还讲得头头是道。
(2)记忆的持久性,即把记忆的东西保持长久而牢固。我国著名的科学家茅以升在80高龄时还能准确无误地背诵出学生时代记住的圆周率小数点后面的100位数字,令人惊羡不已。
(3)记忆的广度。心理学中测试记忆的广度最典型的就是复现数字表。从3位到12位,让测试者说一遍,被试者跟着复述一遍。结果表明,同年龄的儿童差别很大。
如果有兴趣,不妨利用此表,测测你孩子的记忆广度。
(4)记忆的精确性。国外曾举行过有趣的背诵圆周率比赛,精确程度达到小数点后的20000位.令人赞叹不绝。
事实上,人们也常常把记忆力的好坏看成衡量一个人智力发展情况的一个重要标准。
其实,人的记忆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了解了它的发展规律,并加以科学引导,也许您的孩子能成为一个强记超群的人。
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记忆一般出现在婴儿时期。条件反射的形成即标志着婴儿具有了记忆力。例如当母亲抱起婴儿,如果此时抱的姿势恰恰和喂奶的姿势相同,婴儿就会出现吃奶的反应——吮吸动作。这就是婴儿记忆的萌芽。有人曾做过这样的试验:试验对象是8个月和12个月的孩子:根据年龄把他们分成两组。当着孩子的面,把玩具放进两只完全相同的空盒子中的一只,然后用一块布遮挡一下,遮挡的时间分别为1秒、3秒和7秒,然后让婴儿找玩具。结果发现:8个月大的婴儿间隔1秒钟就找不到玩具了,而12个月大的婴儿间隔3秒钟都能找到玩具,而间隔7秒钟只有70%的婴儿能找到玩具;这个实验表明了婴儿此时已有了短时记忆,而记忆的效果则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发展的。3-4个月的婴儿往往会出现“怕生”现象,这说明他已初步具备了再认能力,能把陌生人和熟人区别开来,而孩子第一个记忆对象可能就是母亲的音容笑貌了。
在整个的幼儿期,幼儿的记忆特点是:无意识记忆占优势,有意识记忆正在逐步发展。
幼儿最早、最容易记住的事物,往往是那些和他本人关系非常密切的东西。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把婴儿母亲心脏跳动的声音录下来,经过扩大,当婴儿啼哭时,就放给婴儿听,结果婴儿往往会停止哭闹,变得安静了。同样,当婴儿大声哭闹时,母亲紧紧拥抱婴儿,让其感受母亲心脏的跳动,婴儿也会马上安静下来。这是什么原因呢,研究者解释说:这是婴儿感到他们又重新回到了熟悉的胎内环境,从而产生一种安全感。因此得出结论:胎儿已具备了听觉记忆。
幼儿的记忆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记忆对象本身是否具有鲜明、生动、新奇的特征。婴儿容易对那些色彩鲜艳,例如红色、黄色,或者色彩对比强烈的事物感兴趣,另外能发出悦耳的声音,会运动的东西也很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常常可以看到1岁左右的孩子把凡能抓到手的东西使劲往地下扔,这并不是孩子具有破坏的天性,而是此时此刻孩子对东西掉在地上发出的声音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声音带给他极大的乐趣,甚至能逗得他哈哈大笑。所以父母在给孩子选择玩具时要注意玩具的色彩,那些会动或能发出声音的玩具往往能受到孩子的青睐,而那些高级的电子玩具到了年龄小的的孩子手中,也许顷刻间就粉身碎骨了。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当孩子掌握了语言这一工具后,他的有意识记忆逐步发展了。若想培养好孩子,就得重视发展孩子的有意识记忆,这一点很重要。
年龄越小,记忆的直觉形象性就越明显。这是由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所决定的。对于这些具体的,可以看,可以摸,甚至可以听到的东西,孩子往往很容易记住。这一时期,形象记忆明显优于语词记忆。目前人们普遍使用的看图识字教学法,根据也就在于此,并已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幼儿由于年龄小,缺乏必要的知识和经验,所以在他的记忆中,机械记忆所占的比重往往较大。孩子往往喜欢重复,对故事百听不厌,也喜欢背诵。这对于提高孩子的记忆力,积累知识大有益处。但并不否认此时幼儿已开始了有意识记忆。据说歌德小时候,母亲每天给他讲一个故事,但总保留了故事的结尾。第二天,小歌德向母亲复述故事,还被要求编一个故事结尾,这样他才能从母亲那儿再听到一个新的故事。在歌德复述的故事中,已不可能是逐字逐句的机械背诵.这里已加上了他的理解和想像,有所发挥,有所创造了。也许正是由于童年时期的这种游戏,孕育了一代文豪。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往往误认为孩子的记忆好。其实不然,由于他们缺乏必要的知识和经验,记忆常常会产生误差。
要了解记忆,首先就得了解什么是遗忘。
对已经识记的事物不能再认或者重现的心理现象即为遗忘。遗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永久性的遗忘,另一种则是暂时性的遗忘。遗忘作为记忆的对立面常被人看成是一件坏事,其实不然。有些不需要记住的东西保留在大脑中实在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比如那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或者消极无聊的事,越早忘记越好。
人们常常羡慕神童的超人记忆,其实与其说他们的记忆力强,还不如说他们记忆有术。当科学家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去的时候,他们可以忘记周围的一切,甚至连自己的家庭住址都记不起来了,而此时此刻也正是他们出成果的关键时刻。
记忆是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的建立,而这种暂时的神经联系由于没有得到强化,随着时间的流逝,暂时联系也随之消失了。比如早年学习的知识或技能.长期不运用也不复习,就会被遗忘了。
另外,由于外界的强烈刺激,或者人本身的紧张情绪,也会产生遗忘。这就是有些学生在考场上容易怯场而影响考试成绩的原因。
最后还可能由于疲劳,大脑神经细胞的活动能力会降低甚至丧失,这也是大脑神经细胞的一种自我保护能力。因此家长一定要合理地安排孩子的作息时间,特别不能在孩子已经疲劳的情况下还迫使他们学习,否则只能是欲速而不达,甚至可能引起孩子的厌学心理。
遗忘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有它本身的一般规律。从中可以看出: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根据实验结果,假设学习中记住的知识为100,那么放下书本后20分钟,就有41.8%的内容被忘记了,而31天后,遗忘的内容也只不过78.9%而已。
遗忘的一般规律要求我们在学习后要及时复习巩固,这样才能使已学到的知识得到强化。古人云:“学而时习之”,乃防止遗忘的最有效方法。
谈到锻炼孩子的记忆能力,有的家长难免担心这是否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影响孩子大脑的正常发育。这种担心其实是多余的。
而大脑也像其他人体器官一样遵循“用进废退”的规律。根据近代脑科学的研究,人脑约由10亿个高度发达的神经细胞组成。可储存的信息量是电子计算机的100万倍,而目前大脑的功能只开发了十分之一。由此可见,人的智力潜能是无穷的。
纵观古今中外众多的神童,他们的成功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他们都有一个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