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手段,精益生产理论在制造业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使制造业的生产和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基于此,本文就精益生产理念下的制造业生产计划进行研究。第一部分就精益生产的理论、核心和优势进行简要概述,第二部分从基本思想和结构特征分析制造业精益生产体系;第三部分着重分析我国制造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最后以A企业生产实践为例,对精益生产计划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精益生产理念,生产计划,结构特征,管理策略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制造业面临着来自国内和国外两方面的竞争压力。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必须不断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基础上提升生产水平,从而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精益生产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方法,能够有效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同时促进各项资源得到高效配置,最大程度上满足市场的需求。为了进一步提升国内制造业生产水平,研究这一课题很有必要。
1精益生产理念概述
1.1精益生产的理论
精益生产这一理念源于日本丰田的生产经营模式,当时丰田企业处于二战后的恢复时期,企业领导人吸收美国福特公司的生产经验,并对准时化的生产理念进行大力推广,逐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创新为精益化生产模式。精益化生产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生产资料和生产时间进行严格控制,使每一阶段的生产都能够创造出最大效益,从而使产品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在应用精益化理念实施生产活动时,必须对生产系统、人员结构、市场供求、运行模式等方面进行全面而深入地探究,使生产计划能够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灵活调整,将生产模式中冗余的部分全部淘汰并剔除,从而完成最精简的生产效果,避免资源的浪费,实现技术、人员和生产资料的高效应用[1]。
1.2精益生产的实质
精益生产的理念本质上就是一种企业的管理手段和运营文化,从生产和管理中的各个方面出发,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并且达到质量的优化目标。在应用精益生产理念进行生产和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将客户的需求作为制定生產计划的主要依据,然后对技术、人员和生产资料进行针对性地配置,从优化管理、杜绝浪费的角度出发,使每个生产岗位能够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同时建立健全的质量保障体系,使每一环节的生产都能够满足客户需求。
就制造业的生产流程来看,必须经历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和发行市场的过程,要为产品赋予更高的价值,就必须注重生产中的每一阶段。具体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分别是技术、信息和服务。就技术流程来看,主要以客户的需求为产品设计和制造的导向,使技术配置能够充分满足市场的需求;就信息过程来看,主要根据客户的需求对生产计划进行制定,并对生产订单进行针对性调整;就服务过程来看,主要体现在原材料接受、生产制造和物质转换的各个方面。将精益生产的理念注入其中,就是在生产流程中发现能够增值的环节,然后将不存在增值的部分全部剔除[2]。
1.3精益生产的优势
就制造业精益生产方式与传统生产方式相比较(见表1),主要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第一,精益生产是一种循序渐进、逐渐深入的生产模式,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动进行及时调整,因此生产流程更加贴近现实,会降低生产预测不准确带来的风险,从而使客户的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第二,精益生产以客户的需求为主体,完全将自身的利益与客户的利益相捆绑,因此在生产过程中会不断反省生产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使产品的生产质量不断提升,在追求质量完美的过程中不断进步。
第三,精益生产给予企业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能够使企业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获得更大优势。例如精益生产理念能够使企业的管理体系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每一环节都有据可查,从而使企业的管理效率得到极大提升。
第四,精益生产能够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得到有效压缩。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必须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不断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为此企业必须不断提升生产效率,同时压缩供货时间、减少生产废品的几率、降低生产库存和积压。
2制造业精益生产的体系分析
2.1基本思想
从精益生产理念的理论及应用分析可知,制造业精益生产依据的基本思想和核心价值为消除生产中的所有浪费现象,以无库存作为生产的终极目标,并且能够对市场的需求变动做出灵活及时地应对。在应用精益生产理念开展生产工作时,会面临以下几种挑战,分别是超额生产、残次品生产、额外积压、计划误差、过剩服务等,这些都是典型的生产浪费现象[3]。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一是要实现准时化生产,即在规定的计划时间内完成合理订单的生产和制造,将客户的需求作为主要导向,从而避免库存积压和生产过剩的现象发生;二是对自动化的生产手段进行应用,使产品在生产环节能够得到自动检测系统的管理,从而实现生产环节的零缺陷;三是对员工的管理方式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生产模式下将员工看作生产线附属设备的落后思想,充分发挥员工的自主能动性,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使员工参与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有效激发。
2.2结构特征
精益生产体系的结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采用拉动式的生产模式。客户的实际需求会以订单的形式反映出来,企业的生产以订单的内容作为依据,就能够使生产出来的产品完全满足客户的需求,从而避免生产过剩、库存积压的现象发生。例如以看板作为接收生产指令的工具,将具体的生产信息以看板的形式应用于生产流动线,同时对每个生产点的操作时间进行平衡;二是精益生产体系的全过程都是无停顿的,这可以有效避免生产堵塞产生库存积压;三是精益生产体系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流程中的人员数量,实现标准化作业,从而控制生产的成本,例如对员工进行全能化培养,使一个员工能够同时管理多台设备,从而满足生产过程中的灵活调整和安排。
3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
3.1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制造业是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支柱,对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并且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现实问题,即环境污染、资源消耗、人力资源浪费等,因此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当前提升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必然趋势。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主要受到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驱动,一是国内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显著增强,因此对各项产品的内在需求迅速增加,这使得制造业获得飞速发展的动力;二是全球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这给予国内制造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为了取得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必须不断提高生产水平,这就使得制造业水平不断提升。
3.2我国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看,我国制造业发展与国际先进水平间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一是我国制造业仍然处于发展阶段。制造业的水平直接反映国家工业化发展的水平,当前我国虽然是国际市场上的制造大国,但是竞争优势主要在于廉价的劳动力,因此在产品价格上具有一定优势,但是生产效率却落后于很多发达国家;二是我国高新技术的竞争实力明显不足。在“世界工厂”中,我国主要承担低端产品的生产制造,因此在国际市场上扮演着廉价供应商的角色,缺乏竞争优势;三是我国制造业缺乏创新实力,由于很多产品生产和制造的关键技术需要从国际市场引进,因此无法积累核心技术的研发经验,导致企业难以完成转型升级。
3.3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策略分析
为解决我国制造业在现阶段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国家应该加强对制造业的人才培养,从而提升制造业整体的工艺水平。当前我国制造业技术人员的数量虽然居于国际领先水平,但是技工的年龄却偏向老龄化,尤其是高级技工,严重制约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必须加强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不断提升技术人才的创新研发水平,实现制造企业在精益生产中的多层次人才结构建设,例如对技术人才进行全方位、多技能培養,使员工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范围不断拓宽,从而满足企业生产线上的更多需求。
第二,大力促进制造企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发展。我国虽然是制造大国,但是劳动力密集型仍然占据企业发展的多数,这不仅造成生产过剩、资源浪费,还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形成依赖心理,降低了创新研发的动力和水平,为此必须向技术密集型企业不断发展,从而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
4精益生产理念下制造业生产计划分析
4.1市场环境
将精益生产的理念应用于制造业生产计划的制定中,必须先对当前制造业经营发展面对的市场环境进行全面分析。具体来看,主要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发展趋势:
第一,市场对制造业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多样化。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消费理念和消费需求发生极大变化,更多的人开始追求个性化和定制化消费,这使得商品的生产周期明显缩短,因此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流程和生产方法已经无法应用于当前的市场消费模式,制造企业必须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经营策略和生产计划,加大对个性化消费产品的研发,使商品的种类更加多样化,从而满足市场需求。
第二,制造企业的管理组织逐渐向着虚拟化的方向发展。传统制造业主要应用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具有严格的阶级特点,这虽然能够保障各项指令的上行下效,但是却缺乏灵活度和高效率,尤其是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因此企业应该着重组织的虚拟性建设,着重以市场的外部力量实施约束和管理,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第三,制造企业经营发展转向准时化生产,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生产计划指导下,产品的生产必须以订单所标记的时间和数量为目标,而在这一目标下开展的生产工作都严格契合市场的需求,因此不会出现冗余和浪费的现象,也不会因为生产过剩造成库存积压,各项资源的利用率都能够达到最佳。
4.2应用模式
要制定精益化的生产方案,必须对精益生产理念的应用模式进行研究。具体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要建设与精益生产理念相匹配的企业文化。为此必须将员工置于企业管理的主体地位,加强自我管理模式的塑造,使员工能够在不断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促进企业转型发展,促进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双赢[4]。
第二,企业要建立以精益生产为理念的学习型组织,组织员工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实现系统思考和自我超越,并且打造一支持续学习、深入学习的团队。
第三,企业要建立精益化的生产战略目标,严格剔除生产线上所有无增值的生产活动和增值绝对量较少的生产活动,杜绝一切浪费现象发生,例如剔除生产过剩、等待时间、过度处理、非必要运输、非必要返工等方面的浪费,选择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方向,将创造最大经济价值作为企业和员工的共同目标。
第四,要建立精益化的营销模式,以营销作为企业生产计划的导向,以消费者需求作为创造价值的依据,从而实现更好发展,例如使顾客作为企业生产计划的一部分,与消费者在价值流的各个层面建立相互合作的关系,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深入挖掘,并且融合大数据理念建立需求数据库,将长期挖掘的数据作为生产计划的参考依据。
第五,要建立精益化的设计开发模式,制定低成本和标准化的设计目标,使产品能够充分满足市场的需求,当消费者改变预期目标的情况下能够做出及时有效的应对,并以此为根据对生产计划进行相应的调整。例如应用并行式产品开发模式,在分析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展开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工作,然后对制造材料进行采购,在制造的过程中完成检测和装配工作,最后将销售和维修进行综合,使产品生产的整个流程都保持顺畅,降低返修工作发生的几率[5]。
4.3計划关键
在此构建应用模式的基础上,必须建立精益生产体系,有效应用5S管理模式到成功生产目标。5S的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分别是产品开发设计、生产设计、均衡同步生产、精益品质监督、现场IE作业、标准化机制改革等。
精益生产体系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组成:一是以产品的市场需求为生产单元的建设依据,将成组技术作为产品加工和生产的指导;二是对连续流动生产法进行有效应用,以加工的顺序作为车间生产线的布置方式,使产品能够得到顺畅的制造和加工,避免等待时间造成生产浪费。例如设置合理的看板系统,对产品的生产计划和生产信息进行详细发布和透明监控,保证生产的时间和生产工位能够充分匹配,从而保障准时化生产目标的实现;三是对产品的价值流进行详细分析,以绘制机制流图作为改善生产组织的依据,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水平,及时解决生产现场存在的问题,使产品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得到保障。
5精益生产理念下制造业生产计划实践分析
5.1企业简介
以A企业为精益生产理念下制造业生产计划的实践事例,对A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进行分析。A企业是一家煤矿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成立于1954年,最初为一家单一的机械设备维修厂,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一定规模,成为我国生产煤矿机械制造设备的二级单位。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A企业已经积累较多的技术研发经验、产品生产经验和产品营销经验,无论是生产规模还是产品品牌都已经在市场上占据一定优势地位。当前A企业的员工共有2300余人,企业的占地面积为38万平方米,其中厂区的占地面积达到23.4万平方米。企业主要以高端的精尖设备作为生产的重点,并且下设技术研究机构,多次荣获国家级与省级荣誉称号。
5.2车间改善
A企业车间布局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产线比较冗长,因此在制造和加工的过程会浪费大量时间,尤其是不同生产工序之间的衔接,导致生产加工的效率较低;二是在产品生产和加工的过程中,很多机械设备都处于闲置状态,不仅占据较大的场地空间,还使生产现场的布局比较混乱,不利于精益化管理;三是各项机械设备之间的距离较大,生产人员在工作时必须移动较大的距离对机械进行操作,使生产的时间遭受浪费(见图1)。
为此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对车间布局进行改善,从而增强的精益化的管理水平:一是对生产线的物流线路进行精简,以此减少生产、加工和运输过程中花费的时间,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二是对车间实施紧凑型布局,缩小设备与设备之间的距离,避免多余设备占据场地面积;三是对生产原料及产品的进出口进行管理,保证出入口的运行通畅,降低时间消耗;四是对货运路线进行合理规划,将人流路线与物流路线分开,避免路线交叉降低运输效率[6](见图2)。
车间改进的目的主要有四个,一是提升员工的利用率,二是提升产品的生产效率,三是提高机械的利用率,四是提高产品运输的效率。就车间改进前的各项数据来看,人员利用率为35%,粗加工车床的利用率为75%,钻孔机的利用率为57%,抛光机的利用率为73%;而车间改进之后,人员的利用率达到66.7%,粗加工车床的利用率为87%,钻孔机的利用率为66.8%,抛光机的利用率为87.9%,在提高人员利用率和机械利用率的基础上,车间的生产率会大大提升,而利用率的提升会避免生产时间的浪费。车间的简化型和紧凑型布置能够使制造完成的产品更加靠近出口,不再有路线交叉的顾虑,从而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时间浪费,从而在同等运输条件下提升运输的效率。
6结束语
研究可得,利用精益生产的理念制定企业生产计划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制定完善的生产目标、建立精益化的生产模式和设计开发模式,从而帮助制造企业获得更加健康长远的发展。为此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的5S管理模式,并且从产品开发设计、生产设计、均衡同步生产、精益品质监督、现场IE作业、标准化机制改革等角度构建科学的生产体系,使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董瑶.制造业精益生产实施绩效影响因素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xx(10):5-8.
[2]杨萌.精益生产理念下的制造业生产计划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xx(17):216-217.
[3]蒲昌笋.装备制造业精益生产管理实践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xx(6):240-241.
[4]孙丽娜,陈博.论制造业精益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差异分析[J].商场现代化,20xx(11):186-187.
[5]王浩澂.供应链环境下广西汽车制造业精益物流管理现状分析及应用研究[J].物流技术,20xx,34(19):241-245.
[6]张星,曾鹏飞,郝永平.面向离散型制造业精益生产管理集成化系统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xx,37(17):18-21.
[7]刘钊.结合IT技术的精益生产管理在装备制造企业的应用[D].天津大学,20xx.
[8]马克.多品种小批量成长型制造业精益ERP研究与实现[D].浙江理工大学,20xx.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