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写作素材专辑(200)

2022-12-21 来源:步旅网

写作素材专辑(200)

  1、风格和耐性

  一位著名建筑师向我们这些作家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西方的古建筑是用石头建造的而我们的古建筑都是用的木头?这是个比较有深度的问题,在建筑界曾经引起过一些专家们的思考。我曾翻阅过有关资料,大多是从建筑材料和地理位置的角度出发来探讨的。因为我们古时的建筑都在黄土高原,而黄土高原是没有石料的,所以按照就地取材的方便就选用了木材。西方的古城则建在有石料的地方,他们自然就选用了石头作为建筑材料。但是,我在那次会上回答这个问题时,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即民族的耐性或者说统治者的耐性来认识。

  历史上,朝代的更替总是要焚毁一些宫殿而重新建造自己的宫殿。一个皇帝的在位时间最长也不过几十年。作为皇帝要登基时必须得建好宫殿,而在位期间又要建好陵园。这么繁重的建筑只有木制结构才可以完成。而西方的石头建筑是极费时日的,圣彼得广场在整整一个世纪的时间里锤声不断,巴黎圣母院从动工到结束用了三百年的时间,可以想象这是一种怎样的耐性莫非我们的民族就一定比西方缺少耐性吗?说到底,还是一个为什么而建筑的问题。我们是为人而建筑,西方是为神而建筑,为神的建筑就比为人而建筑有着更多的耐性。这里边有一个崇高感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意大利生产一种著名的小提琴,那是以阿马蒂家族命名的。从中世纪至今,他们一直恪守着制作工艺:备料选料一二十年,制琴大师亲自深入深山老林选树、砍伐、晾干、锯板、再晾干,起码也得十年才能使用。每把小提琴制作过程得一两年。

  再看看维也纳的伯森多费尔钢琴,当初出自一家默默无闻的小厂,因为李斯特使他们扬名。成为名牌后一百多年来他们始终坚持以传统手工艺为主,生产一台专用三角钢琴工艺流程需要六十二个星期。我国近年来兴起的钢琴狂热,一个早晨就可以冒出几十上百家钢琴厂,而年生产几百几千台的厂家也并不稀奇。对比一下,也是一个“为什么而造”的问题,一个是为了商业和音乐的崇高永恒;一个是为了纯粹的经济效益,多赚快赚。

  我们到处可以看到名牌名优金奖,到处充斥着正宗祖传什么的,可是,我们恰恰丢弃了祖辈就不怎么多的耐性。我们越来越缺乏耐性了,一个人没有耐性那就是一个不健康的人,一个民族缺乏了耐性那就是一个不健康的民族。

  2、被忽略的常识

  一枚硬币落地,连续出现了九次正面,大多数人会想,第十次出现反面的概率大增,其实,一点都没多,还是百分之五十。在这点小常识上受骗,无伤大雅,大不了输点钱。可是还有很多常识会影响我们对事物本质的看法,却是不能在误会中呆太久的。比如,死刑的有无或多少,与犯罪率的高低并没有直接联系,这是许多国家废除死刑的原因之一。如果说这个事例离我们太远了,说个近的。一个似是而非的观点说:阻止人口流动,或对流动着的人口进行更为严厉的区分与管理,对降低犯罪率,提高“精神文明”有好处。有个地方的人大代表,甚至递交了在公车上设置外来人口乘坐区的议案,他认为外来人口的文明程度低,这样更有利于管理。事实上,一个越繁复、多元、流动的社会,它的文明程度普遍也越高;反之,单调、一元和固定的社会,文明程度却是低的。这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也是常识了。

  总统大选期间的一些法国人,也不知道这个常识。他们支持极右政党国民阵线主席勒庞,此人针对法国青少年犯罪的热点问题,得出了“犯罪和移民之间存在必然联系”的结论,因此,要排外。勒庞自4月底在第一轮中爆冷,淘汰现任总理若斯潘后,迅速成为全球最受关注的人。为什么?他可是说过:从历史的角度看,纳粹德国对犹太人进行的大屠杀不过是“小事一桩”。这样一个被视为新纳粹代表的极端分子,他上台,类似于纳粹上台。不仅法国人紧张,欧洲人、全世界人都紧张,法国各派形成强大联盟,连一些媒体都一改中立态度,请大家把票投给希拉克。勒庞有自知之明,不认为自己能最终胜出,他认为,只要得到百分之三十的选票,就满意了。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一直挂在网上,看法国总统大选的进展。在北京时间6日凌晨2点左右,希拉克以绝对优势赢得本次总统大选胜利。根据初步的统计结果,希拉克得票率约为82%,勒庞的得票率约为18%。

  勒庞观点的荒唐与残忍,没有太多掩盖,所以大家一下就听得出他声音里面的坏。他引起了大义愤,以至于他在欧洲议会的发言,也伴随着议员的嘘声。我听到身边许多人的建议是:这样的人,不许他说话不就得了,他的观点再也不会触怒我们,也不会让大家吓得一身冷汗了。提建议的人恐怕没想到这条常识——又是一条常识,我们是生活在有许多常识被忽略的世界里——即:禁止一种坏声音的做法与坏声音相比,前者更坏。勒庞得了18%的票,如果要禁,就是禁这一大群人,这是何等可怕的事情。

  只要人人都可以出声,只要维护了这点,坏声音就不可怕。勒庞还是输了。

  3、透明度的价值

  安龙糊弄了华尔街的精英,而那些看重公司管理质量的普通投资者们却能顺利地避免同样的损失。安龙案的一个重要后果就是使人们在未来投资时尽量选择内部看起来不那么错综复杂的公司,而全世界各种公司的管理阶层也都费尽心思地表现自己公司的透明度和可信性,希望能赢得人们向他们投资的信心。

  在亚洲,监督机构和公司本身也都开始努力提高公司治理的标准,生怕陷入信用危机而引起股价下跌。“亚洲国家开始认识到公司治理制度的实施是关系到他们存亡的事情。”亚洲公司治理制度协会常任秘书长占米·艾伦说道。设在香港的里昂信贷证券下游基地对亚洲上市公司管理水平进行调研,并于本月初发布对一批公司的评定,其中印度软件巨头InfoSys、中国台湾地区半导体制造公司、跨国金融巨头汇丰银行在这一方面都是本地区的明星。而印尼电信公司和包括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石化在内的一批中国国有企业则列在排行榜的底端 。

  4、蚊子与诺贝尔奖

  有人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些靠不住,蚊子面前人人平等倒是千真万确。据说,在世界范围内,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还找不到一个在一生中从未被蚊子咬过的。

  蚊子叮咬,不仅影响人们的睡眠,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是一声秘而不宣的、极其残忍的生物战争。据粗略统计,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小小蚊子曾一次又一次地夺去了数以千万计的鲜活生命,甚至影响一个国家的兴衰、一场战争的胜负、一项工程的进展。这一严酷可怕的事实

  人类还长期蒙在鼓里,直到19世纪,才由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揭穿了这个秘密。

  当然,蚊子如此巨大的危害并不是由它那张小嘴直接造成的,而是通过它传播的一种叫疟疾的疾病来实现的。这种疾病传播快,病程又比较隐蔽,常是间歇性地发冷发热,大量破坏红血球,使身体渐渐衰竭,直至死亡。据历史学家研究,公元5世纪的罗马帝国曾经非常强大,后因长时间、大面积流行疟疾,使军队不能打仗,百姓不能生产致使国力日衰,抵挡不住日耳曼民族的进攻,终于亡国。日尔曼军队攻陷罗马城以后,还来不及欢庆胜利,便因无法控制疟疾的流行,最后只好弃城而走。美国南北战争时,北方联军在准备进攻南军重要据点密西西比州的维克斯堡时,因为疟疾大规模流行,致使这次军事行动严重受挫。疟疾还几乎摧毁了巴拿马运河工程。

  蚊子传播疟疾的危害如此惨烈,必然会引起科学家的关注。在这场人类抗击疟疾的生物战争中,首先应该提到法国军医拉弗朗。1878年,军方派他到法属殖民地阿尔及利亚,负责研究那里的疟疾。拉弗朗到了阿尔及利亚以后,不负众望,深入细致地解剖、观察了许多疟疾病死者的尸体。经过两年多功能反复比较、仔细研究,终于在1880年11月5日确定了疟疾是由一种产生在患者红血球中的名字叫原虫的单细胞生物引起的。接下来的问题是,这种原虫是怎样到红血球里去的,它又是如何由一个病人传给另一个病人的。

  这个研究的接力棒,传到了英国医生罗纳德·罗斯手里。

  罗斯的父亲是英国驻印度殖民军的一名将军,罗斯在印度出生,回英国读完医学院以后,又于1881年到印度行医。当时不管是印度居民还是英国军队,都被疟疾折磨得苦不堪言,所以罗斯十分注意研究疟疾。由于此时拉弗朗已经公布鞋自己的发现,罗斯便认为自己的研究目标就应该是蚊子与原早班的关系。他捕捉、解剖、观察了无数的蚊子,做了许多实验,于1897年8月20日在一种“按蚊”的胃里找到了拉弗朗报告的那种疟原虫。1898年,罗斯成功地用“按蚊”胃里的疟原虫引发鸟类的疟疾,并且证实只有雌性“按蚊”才会传播疟疾。本来,他想用同样的方法引发人类疟疾,以便为他的研究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可惜没有成功。1899年罗斯退休以后。他的研究课题的最后一道门槛,是一级意大利医生跨过去的,他们证实蚊子在吸吮疟疾患者的血液时,把疟原虫吸到胃里,在叮咬健康人时,又把疟原虫注入健康人的血液里,使健康人患疟疾。

  为了表彰罗斯的杰出贡献,1902年颁给他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5年以后,拉弗朗也获得了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虽然这个奖来得迟了点,但拉弗朗的功绩毕竟没有被埋没。

  尽管科学家揭示了疟疾的起因及其与蚊子的关系,但到1930年,疟疾还是再一次使1000万人生病,300万人丧生。后来瑞士化学家米勒博士发明了DDT杀灭蚊子,因而1948年又授予他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还有一位奥地利精神科医生用疟疾发病时的高烧来治疗第三期梅毒引起的麻痹星痴呆症,也意外地获得了1927年的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

  小小的蚊子,竟先后使4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

  5、马虻与苏格拉底

  公元前339年,3个雅典公民对苏格拉底提出公诉,指控他危害社会。面对由501名公民组成的陪审团,苏格拉底挺身应诉。如果柏拉图的有关记载属实,这场辩护简直是苏格拉底在给陪审团上课。“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指出的人的毛病,看来苏格拉底也未能避免,当然这跟他的基本思想更有关系。

  辩护一开头,苏格拉底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他声称,多年来自己的声名非常糟糕,许多人不停地对他进行诽谤攻击,而这些对手大多数连他姓名都不知道,所以他的这次辩护首先是针对更多不在场的人。在这里,苏格拉底指出了公众可能的偏执与舆论可能的偏颇。

  接着,苏格拉底代陪审团发问道:“那么,苏格拉底,你究竟做了什么,让人家这样痛恨呢?”这个问题问得锋利之极。

  然后,苏格拉底作了回答。原来有一天,有人到德尔菲神庙(此神庙的神谕是当时雅典的最高权威)求问,有谁比苏格拉底更聪明。女祭司回答说:没有。苏格拉底得知后,惊奇万分。他想:“我只知道我毫无智慧,神为什么要说我是最聪明的人呢?”

  为了反证神谕的不正确,苏格拉底开始走访城邦内的智慧者。他先考察了享有盛名的一位政治家,很多人特别是他自己认为自己极聪明。但苏格拉底考察后认为他并不聪明。当苏格拉底当众把这个意思说出来时,此人和在场的其他许多人都表示出了对苏格拉底的憎恨。离开后,苏格拉底反复思量:“我确实比这个人聪明,因为至少我意识到了自己的无知,起码我不以我所不知为知。”

  苏格拉底接着访问了更多的聪明人。他发现,诗人们即使对诗也所知不多;更要命的是,他们因为自己是诗人,还自以为无所不知。苏格拉底又去访问手艺人,结果发现他们除手艺精熟外也有着和诗人一样的毛病。更有许多有闲的富家子弟追随苏格拉底,以难倒他人为乐。他们揭破了许多体面人的面具,这些人不免迁怒于苏格拉底。

  看这个老不死整天奔跑不休让人们出乖露丑,别人怎能不沉得他可笑可恨甚至可杀?不过苏格拉底自己将此事看得非常郑重而认真。他说雅典是一匹巨大的纯种马,因为身体庞大而是趋懒惰,需要马虻的刺激。神派他到这个城市来就是让他执行的马虻的职责,只有无情的刺激和批判才能使这个城邦更新。他呼吁陪审员们不要伤害他的性命,因为在雅典不易现找到一个像他这样的人。

  苏格拉底对雅典的批判,根本上源于他对民主政治负面的深究和蔑视,他认为民主制有盲从、冲动乃至混乱的一面。无论苏格拉底具体的所作所为是否恰当,那一切来自他的思想深处。时隔两千年,苏格拉底光芒仍照耀着现在。

  雅典原始的民主制最终没有保护住苏格拉底。时至今日,大家可以明白的一点是,许多历史悲剧的发生,都在于马虻的缺席与绝迹。

  6、另类的鲁迅

  鲁迅带给我的阅读经验是任何一位作家都无法比拟的,在无数个寂寞的夜晚,我经常会习惯性地抽出《鲁迅全集》中的任何一本,翻到其中的任何一页,兴味十足地一行行读下来,有时候读出悲哀,有时候读出沉重,有时候又会读出笑声。我知道他有着一颗敏感却又坚实的心,他是一个注定要经受痛苦的灵魂,读得多了,也会感到这个老头儿的亲切,并且觉得他实在是一个很有意思人。与很多中国人相比,他太不一样了,有人说他是个“异数”,有人说他是个“怪人”。他绝对是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中的一个“另类”。

  这是个留胡子的人。他的胡子很有特点。刚从日本回来那几年,他的胡子是两头往上翘的,可是老被人看不惯,以为在模仿日本人。被人家弄得烦起来,他索性把胡子剪成隶书的“一”字,从此天下太平。这胡子是最切合他的,好像天生就该如此才对。他还很勇敢地把辫子剪了,可是付出的代价也颇大:他说走在街上,常被人冷笑、指点,其待遇比一个没有鼻子的人还要坏。他后来总是留着平头,他的发质硬,一根根往上竖立着,真是很有生气、很有个性的样子。在这方面他绝对是个时尚先锋——今日染发、留辫、光头一族,比起他来可差远啦。

  他似乎生下来就是个老人。看他年轻时候的照片,唇上无须,不是那么能接受;中年时(“五四”时期)穿着西装,留着往上翘的胡子,也不像。年轻时候他不算好看,可是年纪越大越顺眼,越有亲和感,虽然还是横眉怒目。这是一个幽默的老头儿。萧伯纳见到他后说他比想象中要漂亮,他回答:到老了会更漂亮。这个老头儿真是有意思极了。

  鲁迅有一种冷幽默,那是属于一种精神气质的东西,谁也学不来的。甚至体现在文字上和生活中的那种幽默也很难效仿,比如一篇文章中他谈到看人不能只看一面,写道,我们不能因为英雄也性交,就尊其为“性交大师”。他还喜欢取外号,小时候就老这么干,长大了脾气不改,比如他把女生的哭叫做“四条”,因为女生一哭,眼泪鼻涕一起下来也。再比如,他把许广平叫做“害马”,甚至在给母亲写信时也会提上一笔,害马一切都好之类。

  鲁迅爱穿长袍。这一点与林语堂不同,林是国内穿西装,国外穿长袍。与胡适也不同。对鲁迅相对矮小瘦弱的身材来说,袍子比西装合适。但他确实是太不修边幅了一点,于是经常有这么一个形象:他穿着长衫在灰尘中趱行,被一队威风凛凛的人马冲到路边,被电梯里的boy目为可疑之人,被药房里小伙计狗眼鄙视,被很多人视为鸦片鬼,被警察横加搜索翻遍行李……他也经常被看成日本人,回国时一个船夫就称赞他:“先生中国话说得真好!”他说自己是中国人,船夫不信,说:“先生真会开玩笑。”对这些,他好像并不太当回事,反而经常自我解嘲一番。其实,鲁迅是很懂得穿衣服的,对女人也有相当的审美眼光。有一次,许广平胡乱打扮萧红,鲁迅就好好地训了她一通。

  鲁迅的趣味也比较有意思。他偏偏对碑帖感兴趣,还有文字学、木刻、漫画、图谱之类。小时候就喜欢描什么“山海经”,长大了以后写《朝花夕拾》,还要亲自动手画几幅“无常图”。每次寄书,他总是亲自动手,把书包裹得平整清爽。他还有很强的形式感,对书籍装帧特别讲究,常常是自己设计封面。他跟那种只会发议论、别的什么也干不了的文人形成鲜明对比,换了今天,他是典型的DIY一族。

  他还对各种植物感兴趣,在他的影响之下,三弟周建人成了植物学家。其实他还喜欢养宠物。小时候是一只隐鼠,但是讨厌猫,因为长妈妈骗他说隐鼠是被猫吃了。他是拿棒子打过猫的。于是有人画了一幅他执捧打猎的漫画。

  在吃的方面,他也跟很多人不一样,他喜欢吃甜食。有一回人家送了柿饼给他,他喜欢得不得了,还舍不得给别人吃呢,只有在女士来做客时才拿出来,因为女士们一般只吃一片两片也。他也喜欢吃硬的东西,不像一般文人喜欢喝点汤吃点羹。他也讨厌吃发霉的东西,这跟绍兴人爱吃霉豆腐霉干菜的习惯又迥异。与中国文人酸腐气相反的还有,他不喜欢游山玩水,人在杭州教书,几乎没有出去看看西湖,以至于还弄错了雷峰塔与保俶塔。他也讽过那种文人,要么装模作样戴上斗笠背把锄头拍什么什么“荷锄图”,要么像风波里那种乘着酒船经过村庄的酸腐文豪大发诗兴:“无思无虑,真是田家乐啊!”

  他没有得到什么像样的学位,秀才好像是考上了的但名次很靠后,那次考秀才的第一名是一个叫马一浮的人。鲁迅整个人感觉是很古旧的,但偏偏会德语、日语。尤其是他的思想新到让人吃惊的地步,比如在给青年人开必读书时说,青年人应该少读甚至不读中国书,因为读中国书总叫人沉下去,不想做事。而读外国书却总是会想做点事,中国书里虽然也有乐观,但那只是僵尸的乐观,而外国书里也有悲观,但那终究是活人的悲观。

  虽然结婚较早,但是因为没有爱,他仍然过了十来年的独身生活。郁达夫说鲁迅冬天也穿着单裤,目的是为了抑制性欲。这种自控力着实让人佩服。认识许广平相当长一段时间后,才鼓起勇气与她同居,可是并不与朱安离婚。他的儿子出生时,他已经快到50岁了。这跟一般中国人的思想又很不同,因为中国人是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他又不忌讳谈死,能坦然地谈自己的死,他取过一个笔名叫唐俟,还给家取过一个名叫“待俟堂”,都是“等死”的意思。他写过一篇文章叫《死》,也立过一著名的遗嘱,其中有大家熟知的“一个都不宽恕”。遗嘱中比较另类的内容还有:不要别人搞什么悼念活动,以免让成群的小人来谬托知己,而自己却无能为力(他在《野草》中写过一个英雄的悲哀——死后一只苍蝇在他的脸上爬来爬去,却动不了);也不希望让一班无聊文人以此场合作为炫耀文墨的斗法场;还有劝名义上并非妻子的许广平“管自己生活,否则可真是糊涂虫”,至于自己呢,“赶紧埋掉,拉倒”;再有就是希望儿子做点实实在在的小事过活。

  这是个不怕得罪朋友的人。这一点已经不用再多说什么了,感觉他好像是在跟整个文化界知识界为难。他是成拨成拨地得罪人,也难怪名声总是不够好,一辈子不怕处在骂与被骂的中心,处在被所谓正人君子或绅士淑女们皱眉的境地,这是需要很大的胆识和胸襟的。随手一列,他骂过或者冷嘲热讽过的人有吴稚晖、陈源、徐志摩、章士钊、胡适、林语堂、梁实秋、郭沫若、周扬、成仿吾、章克标、邵洵美等,与他打过一点笔墨官司的人里甚至还有夏衍、朱光潜、李四光、施蜇存等。他跟林语堂闹翻是在一次吃饭时,因为感觉林语堂话中有讽意,当场站起说:“我要声明!”两人于是吵起来,鲁迅这么做是很煞风景的,于是据说在场的女士们都开始皱着眉头哼哼叽叽了,感觉鲁迅此人真无趣也。

  但是鲁迅的脾气这么不好是因为什么?因为当时的中国实在是一个巨大的垃圾堆,苍蝇成群,蚊子成团,一些所谓知识者一直不断地在叽叽歪歪,心情怎么好得了?有好心情的人才是变态的种!何况相比之下鲁迅被骂得更多更狠!鲁迅他是想改变啊!那些好脾气的先生们,又有哪一个会为一个粪厂的工人被诬杀而辩护?哪一个会为一个无名的学生被虐杀而愤怒?读鲁迅的《保留》《纪念刘和珍君》等,常使我忍不住泪下。

  鲁迅甚至与自己的兄弟周作人也闹翻了,这是鲁迅心里最大的疼痛。要知道多年以来鲁迅为这个弟弟付出了多少!而且他不但把周作人当成弟弟,更是引为知己的。他们本该是属于那种一起在严寒中互相取暖的兄弟,他还一直把这个弟弟视为骄傲,可是他们两人居然成为仇敌。鲁迅为此大病一场,可见他的心痛。兄弟失和后,很多无聊文人又得到了证据,在那儿嗡嗡地议论,说你看鲁迅这人不是疯狗是什么,鲁迅不辩解,他不屑于这么做,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一个人一旦处在需要为自己辩解的时候,他的地位就已经非常屈辱。

  他无法不讨厌那个所谓的知识阶层,尤其厌恶无聊文人,所以他对青年说:“要什么乌七八糟的鸟导师!”他喜欢给部队里质朴的军人作演讲,还说他倒更喜欢听听大炮的声音。在南京水师学堂求学时他就想过当海军,当时还喜欢骑马,留学日本期间,他本来受命回国刺杀某大员,但是临时动摇,说家中有老母需要照顾,推掉了。平时很少表现自己的鲁迅还曾跟许广平等北师大女生们吹牛,说他的枕下就放着一把剑。纵观当时文士,无人能有他的那种斗争姿态,有人说鲁迅的骨子里是个旧式的士大夫,但我看,他更像个中国老式的刺客,或者日本的浪人、武士。他写过《铸剑》,其中的黑色人宴之敖者应该是他自况(鲁迅也用“宴之敖者”做过自己的笔名)。

  鲁迅的另类使他很难见容于中国这个社会。我写鲁迅,虽有游戏笔意,但心中其实含着苦涩。我本是个感性的人,屡为鲁迅那此理性、严谨的著作中偶尔流露出的伤感、悲凉乃至绝望而深深叹息。在《鲁迅全集》第一册的扉页上我写了这么一句话:“此生只为先生流泪。”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一点也不感到羞愧,也许因为他是一个承受太多、付出太多的人,也许是因为本能地把他视为一位能理解青年内心苦闷的长者。他厌恶虚伪,不懂装饰,而他又那么敏锐,能直接抵达我们的内心,所有的骚动和不平……

  7、成败只在五元钱

  五十多年前,一个中国青年随着“闯南洋”的大军来到马来西亚,他的兜里只剩下了5元钱。

  为了生存,他在这片土地上为橡胶园主割过橡胶,采过香蕉,为小饭店端过盘子……谁也不会想到,他后来成为马来西亚的一个亿万富翁。

  很多人试图找到他成功的秘密所在,但他们发现,他所拥有的许多机会对于大家都是平等的,唯一的区别可能就是:他敢于冒险。他可以在赚到10万元的时候,全部把这10万元投入到新的行业当中。这在那个动荡的投资环境并不安全的社会中,一般人是很难做到的。他就是谢英福,他的创业史被马来西亚人津津乐道。

  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也熟知他。当时,马来西亚有一家国营钢铁厂经营不景气,亏损高达1.5亿元。总理找到他,请他援助该公司总裁,他爽快地答应了。在别人看来,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因为钢铁厂债重难还,生产设备落后,员工凝聚力丧失。这是一个巨大的洞,无法用金钱填平的。谢英福却坦然面对媒体,他说:“当年来马来西亚时,我口袋里只有5元钱,这个国家令我成功,现在我要报效国家,如果我失败了,那就等于损失了5元钱。”

  年近六旬的他从豪华的别墅里搬出来,来到了钢铁厂,在一个简陋的宿舍办公,他象征性的工资是每月马来西亚币1元。3年过去了,企业扭亏为盈,盈利达1.3亿港元,而他也成为东南亚钢铁巨头,他成功了,赢得让人心服口服。

  面对成功,谢英福笑着说:“我只是捡回了我的5元钱。”

  8、人生建筑师

  德高望重的建筑系王教授亲临建筑设计大赛评奖颁奖,参赛者纷纷亮出自己最得意的佳作,我也参加了这项大赛。

  建筑系的大学生设计制作的楼盘模型美轮美奂,时尚的外飘窗和落地全景阳台,楼间小花园绿草如茵。建筑业界青年才俊充满现代气息的流线形体育馆设计模型,赢得众人的青睐。最具特色的是一群中学生设计的作品,小木棒、彩色纸,看似平常的东西,经他们妙手组合,变成了亭台楼榭,令人仿佛置身苏州园林之中,每一廊、每一亭,无不流逸着中国古雅的建筑风情。王教授赞不绝口。

  激动人心的颁奖时刻终于到了。王教授信步走上颁奖台,从礼仪小姐手中接过大红的建筑师荣誉证书,他首先庄重地向一个少年颁奖。这时我忍不住大声提出异议:“这个少年的作品极为粗拙,仅仅是用泥巴捏了一座小房子,一座没有窗户的小房子,怎能配得上建筑师的称号呢?王老,您是不是受贿了?”顿时,人群中传出低低的议论声。

  王教授爱抚着少年的肩膀说:“他设计的建筑作品确实粗糙简陋,可是谁能否认返朴归真不是一种风格呢?在这里,我还要告诉大家,由我发起并组织的这次建筑设计大赛取消一二三等的奖项,所有参赛者都会获得建筑师荣誉证书。”

  此时,会场上静极了。王教授接着一字一顿地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建筑师,这正是我想通过本次大赛告诉大家的主旨所在。”

  9、动物启示录

  ①懒蚂蚁效应

  生物学家研究发现,在成群的蚂蚁中,大部分蚂蚁都很勤快,寻找、搬运食物争先恐后,少数蚂蚁却东张西望而不干活。当食物来源断绝或蚁窝遭到破坏时,那些勤快的蚂蚁一筹莫展,“懒蚂蚁”则“挺身而出”,带领众伙伴向早已侦察到的新食物源转移。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郑学益在阐述市场营销理念时,以上述现象作类比:相对而言,在蚁群中“懒蚂蚁”更重要,在企业中,注意观察市场、研究市场、分析市场、把握市场的人更重要,这就是所谓的“懒蚂蚁效应”。

  ②快鱼法则

  “大鱼吃小鱼”以往被视为常理,可是在信息社会的市场竞争中,有时不论大小而论快慢,“快鱼吃慢鱼”的事时有发生。有人曾形容说,美国人第一天宣布某项新发明,第二天投入生产,第三天日本人就把该项发明的产品投入了市场。在加拿大将枫叶旗定为国旗的决议通过的第三天,日本厂商赶制的枫叶小国旗及带有枫叶标志的玩具就出现在加拿大市场,销售火爆。作为“近水楼台”的加拿大厂商则坐失良机。

  人们把市场竞争中这种“不快即死”的现象称为“快鱼法则”。

  ③鲨鱼方式

  一般的鱼有储气的鳔,便于上浮与下沉,在水中游动自如。鲨鱼无鳔,只有不停地游动才能避免下沉。鲨鱼少一个生存条件,却成为“水中霸王”。一般的鱼多一个生存条件,命运却不见得怎样好,有时还被鲨鱼吃掉。

  有的人条件欠缺,但不畏强手,奋力拼搏,创造生存条件,结果变劣势为优势,出奇制胜,成为强者,人们将这种生存方式称为“鲨鱼方式”。

  ④苍蝇突围

  美国康奈尔大学威克教授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拿一只敞口玻璃瓶,瓶底朝光亮一方,放进一只蜜蜂,蜜蜂反复朝光亮一方飞,屡次碰壁,最后只好绝望地等死。然后放进一只苍蝇,苍蝇朝光亮的一方突围失败,又朝各种不同方向尝试,结果从瓶口溜走。

  “苍蝇突围”的方式值得借鉴,自古成功在于尝试,成功的人也就是比别人犯的错误、遭受的失败更多的人。

  ⑤豪猪距离

  豪猪冬天为了取暖而互相靠拢时,总是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它们身上有刺,挨得太近,身上刺得痛,离得太远,又冻得难受。

  人际关系中有时也需要保持一定距离,艺术创作中更有“距离产生美”的规律,人们用“豪猪距离”来类比之。

  ⑥野马结局

  非洲草原上有一种吸血蝙蝠,常叮在野马的腿上吸血。不管野马怎样暴怒、狂奔,就是拿这个“小家伙”没办法,不少野马被活活折磨死。科学家发现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极少,远不足以使野马死去,野马的死因是暴怒和狂奔。

  有的人因芝麻小事而大动肝火 ,暴跳如雷,以致因别人的过失而伤害自己,自食苦果,可谓之“野马结局”。

  ⑦毛毛虫思路

  毛毛虫有尾随的习惯。法国科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毛毛虫在一个花盆边围成一个圆圈爬行,离花盆不远处放有食物。毛毛虫一个随一个爬了六七个小时,最后又累又饿而死。

  如果有一个毛毛虫破除尾随的习惯向其他方向爬行觅食,就可以避免惨剧发生。人也是这样,决不能一条巷子走到底,要善于另辟蹊径。

  10、选举下蛋冠军

  年终就要到了,主人决定奖给下蛋最勤的母鸡一笔奖金,以激励母鸡们来年能下更多的蛋。

  芦花公鸡受命主持这项评选工作。为了体现公平民主的原则,它将所有12只母鸡全部召集来,让它们自己评选下蛋冠军。可是,平时只要聚在一起就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的母鸡们,此刻却一个个似木鸡一般,谁也不肯开口说话。

  似乎事先便已料到会出现如此场面,芦花公鸡拿出早就准备好了的一沓纸条对母鸡们说:“如果大家不便开口提议选谁,那就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选出下蛋冠军吧!”

  选票很快交了上来,但是令芦花公鸡大惑不解的是:12只母鸡,居然每只都得了一票。

  这个结果显然是不能向主人交差的。经过一番考虑,芦花公鸡决定重新进行投票选举。它当即又弄来一沓选票,一边发给母鸡们,一边说道:“既然选一名产生不了结果,那就请大家再辛苦一次,选两名吧,谁得的票多,谁就当选。”

  然而,这次选举的结果,更是出乎芦花公鸡的意料——除12只母鸡每个仍然获得一票外,其他的得票情况是:芦花公鸡九票,毫无争议地获得了下蛋冠军的称号;而另外三票的得主,竟是这项活动的策划者——主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