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悠悠五千年,“孝”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道德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百善孝为先”,古人把孝作为评价一个人品德是否高尚的第一条件。“不孝之人,不可与交”,这是古人给我们看人与交友的基本准则。“入则孝”,古人将孝作为进家的门槛。古往今来,不一样的时代,不一样的地域,都演绎着一个相同的主题,那就是“孝”。
但是,“孝”并不是像我们认为那么浅显,简单,不是可以随便把物质拿来搪塞,更不可以敷衍,真正意义上的孝敬父母要达到三种境界:一是养父母之身,就是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满足父母的基本要求;二是怡父母之心,就是要在父母有心事、有烦恼的时候,开解父母,博父母欢心;三是行父母之志,我们应该牢记父母的教导,发扬父母的德业,实现父母未完成的心愿,只有做到了这三个方面,才算是理解了“孝”的含义。
西汉黄香,幼年家贫,她的父亲,白天外出砍柴,晚上很晚才能回家。冬天的夜晚异常寒冷。黄香就在父亲回来之前钻进又旧又薄的被子里将被子暖热,以免父亲忍受寒冷。东晋王祥,幼年丧母,继母对王祥十分刻薄,经常恶言相对。有一回,王祥的继母病倒了,想吃鲤鱼汤,可当时正值寒冬腊月,没有鱼卖,王祥就走到江边,卧在厚厚的冰面上,用体温将冰融化。或许是他的孝心感动了上苍,两条鲤鱼跳出江面成全了王祥。黄香温席的故事告诉我们,“孝”不一定是什么感天动地的壮举,更多的是生活中的小事。而王祥卧水求鲤则更令我们动容,面对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态度恶劣的继母,王祥所阐述的“孝”是多么高尚的一种品质!
随着我们不断长大,父母的脸庞被岁月无情的刮伤,满头乌丝已成白发,他们已成一盏残烛,却仍在无私地温暖着我们,而我们扪心自问,在心里,为他们又腾出了多少空间?
王祥卧冰求鲤,在物质上满足了母亲的愿望;徐庶听说母亲被抓走,立即来到母亲身边为她解忧;花甲老人王守成背着百岁母亲观光旅行,帮母亲完成了余生最后一个愿望,这些都是我们尽孝的模范,可是现实中我们又做了多少?
《弟子规》中有“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从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些简单的四句话,在古代史用来教育孩子的,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快成年的人来说,又能做到几点?
有人可能会说,现在还不是行孝的时候,待到以后飞黄腾达之时,再让父母尽享荣华富贵。可是,“孝”是不能等待的,我们不能忘记时间的残酷,不能忘记岁月的无情,不能忘记人生的短暂,不能忘记这世上还有一份我们永远报答不完的恩情,我们更不能在“子欲养而亲不待”时才流下悔恨的泪水。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发自内心的爱。愿我们都能以感恩之心去孝敬父母,以反哺之情回报父母。共勉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