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服务心得体会范文

2021-04-27 来源:步旅网

  重庆“倒逼”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联系服务群众

  为适应形势之急需、群众之热望,一套“倒逼”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联系服务群众的强力措施,正在重庆火热推行:

  数以十万计的机关干部“三进三同”,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1.1万个村社党组织落实定期接访、进家入户走访、群众意见限期办理反馈“三项制度”,力求把群众的急难苦困化解在源头。

  这套震撼力大、覆盖面广的措施因何出台?干部们进村下乡、走家入户后,是应景作秀,还是真正地和群众人对人、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

  “走下去”是形势之需 群众之盼

  “五六十年代同吃住,摸得到脚;七八十年代上广播,听得到声;九十年代坐小车,看得到烟;现在只能在电视上瞧到影”――这是群众对少数党员干部作风蜕化的讽刺。重庆市委也曾给一些脱离基层的干部“画像”:不下基层,下情不清,村级干部住乡镇,乡镇干部住县城,心思不朝下。

  除少数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思想松懈外,一些机关干部基层工作能力不足,一些地方考核引导干部“向下”的机制欠缺,都导致干群关系疏离。有53年党龄的重庆市云阳县黄石镇中湾村老党员刘厚贵说,群众对党员干部有三盼:政策不打折,有事不推脱,平时能上门。三件事做不好,大家就生气,小问题可能酿成大矛盾。

  经济社会加速转型发展,也给群众工作带来新挑战。“集体人”变成“社会人”后,群众和组织的联系减弱;乡村管理范围扩大、人口流动频繁,亦使社会管理难度增加。重庆市合川区东津沱社区党委书记张年全说,行政区划调整后,大的村社规模堪比乡镇,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服务一度难到人头。

  深入群众解急难 涤荡灵魂砺作风

  为了让党员干部适应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重庆大力开展“三进三同”,要求机关干部每年一周、新提任领导干部和新招录公务员在试用期内用一个月时间,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带着“把群众当亲人”的热情和使命,两年之间,25万人次机关干部走下田间地头,不但握起农具干活,端起粗瓷碗饮水,而且集智助力,帮农民解决出行、饮水、就业等难题。按照刚性规定,他们一律不准事先“踩点”;一律吃农家饭、睡农家床;每人每天按不低于25元的标准向农家交伙食费;干部和农户要“结穷亲”,穷亲不脱贫,帮扶不脱钩。

  他们全力以赴,建立干群鱼水之情:合川区委组织部长郭小忠住到最偏远的联珠村,帮助八旬老党员宋安富修房子、治病;荣昌县检察院检察长梁经顺来到偏僻的昌州村,为孤儿周星星筹资盖房,帮他重返校园;九龙坡区编办主任李登富和因病致贫的农民廖兴文“结穷亲”,一手为他修鱼塘、买鱼苗,授人以“渔”;交巡警女子特勤支队队员张西成为留守儿童孙立的“干妈”,主动挑起了送孙奶奶看病的担子……

  农民们说,多年来头一回看见干部卷着裤腿下田,和大家围坐吃汤圆、聊致富经。老党员刘厚贵表示,县委书记李洪义来到自己家,吃农家饭,不搞特殊,真心帮扶自己,这种干部自己欢迎。

  机关干部带着热情来,带着感动去。随手翻阅干部参加“三进三同”的心得体会和调研报告,“震撼”和“责任”的出现频率最高。黔江区委副书记张学锋写道:“看到‘穷亲戚’这么困难,感到一种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九龙坡区文广新局副局长唐力感动之余,把孩子带到“穷亲戚”家做客:“让下一代好好看一看、想一想,社会还需要什么。”

  服务管理进户到人 基层党建落地生根

  尽管“三进三同”“结穷亲”措施给力,但解决群众诉求的根本渠道仍在基层一线。重庆市委、组织部部长陈存根说,必须着力夯实和老百姓接触最频繁、联系最直接的基层党组织工作,听民声、解民忧、化民怨,服务管理进户到人。

  从20xx年起,重庆全面推行联系服务群众“三项制度”,即村社党组织书记每周接访群众、班子成员每年两次进家入户走访群众、群众意见定期办理反馈。办法简单易懂,规定却很硬:接访要一人一记,一事一记;走访要分片包干,填写《民情日志》,一家一户建民情档案;对群众意见要限时办结反馈或作出解释说明,由群众评价签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