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变师生观念,提高对自学能力的认识。
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人才竞争的时代,为了适应这个时代,就必须获取更多的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多条,而自学是终身学习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师生首先要转变观念,教师要树立“授之以鱼,不如授学生以渔”的教学理念,教师要相信学生有能力自己学习和解决一些问题,大胆的留给学生自学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机会锻炼自己。而学生也应该相信自己的能力,要抛开依赖思想,不要总跟着老师走,要学会自己走。从学生个体心理来说,他们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靠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很难满足,所以只有通过学生的自学才能接触更广阔的知识。很多历史事实证明,自学是一条通往成功的大道,如华罗庚、爱迪生、高尔基、张海迪等许多杰出的人物就是靠自学成才的。
二、用身边的生活事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学习。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真正乐于自学,应先进行求知欲的培养,让学生感到学习确实是一种乐趣,并能自觉地、主动地去学习,从根本上消除对老师的依赖。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多种形式启发学生去观察、思考和动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学习我国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规律时,用一段生活中的事例引入。“去年五月,家在青海省互助县的刘x要到广东考察学习,临走是时,父亲叮嘱刘x一定要带上雨具;今年九月,互助多雨,刘x又要去新疆出差,临走是时,妈妈叮嘱他一定要带上雨具。”请同学们想一想,刘x的爸爸和妈妈的叮嘱,谁的叮嘱有必要,谁的叮嘱是多余的呢?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他们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和原因,这就激发起了他们的求知欲,课堂气氛一下地活跃起来了,学生就会主动地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从而达到“好学”、“乐学”的目的。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我们应该把更多的身边发生的,学生很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入课堂,并让学生及时应用学到地理知识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做到学以之用,理论联系实际。例如,学习了影响我国降水量的主要因素之后,及时的让学生解释我们本地的天气民谚:“云走东,一阵风;云走西,雨凄凄;云往南,水上船;云往北,瓦渣晒成灰。”“东风来雨西风晴,北风起来冻死人。”相信这样的教学一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三、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常言道:“一巧难得,少争几百”。做任何事,都要讲究方法,有了好的方法和技巧,做起事来,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更是这样,一定要讲究学习方法和技巧。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才会收到满意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实现授之以“渔”。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读、自思、讨论、自练等方式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从而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提高了自学能力。如在学习我国的地形特点时,老师用描写我国大江、大河的诗词引入后,就让学生自读“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和“中国地势沿北纬32度附近的剖面”图,教师指导学生从读图中分析得出:“我们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自西向东逐渐下降的地势特征”和“三个阶梯之间的分解线”等主要知识。最后,再指导学生分析完成课本上的几道题和有关的生活常识题,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从中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
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良好的自学习惯是在长期的自学活动中形成的,它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初中生随意性强、自觉性差,为了使他们的自学习惯得以养成,老师要经常性的严格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课前做好预习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课后独立并及时完成作业。这样长期训练,学生就会逐渐形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
总之,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转变观念,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加强学法指导,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一定回得到提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