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爱的党组织:
弹指挥手间,暑期将要结束了。我在东莞昱光灯饰厂一个多月的社会实践也划上了句号。回首这三十多天来的点点滴滴,内心百感交集。但不管怎样,在这些日子里,我的收获是丰厚的,其中不仅仅是金钱,更重要的是一份感触,一份历经社会这个大熔炉历练后发自内心的感触。
现在我将感触最深的几点汇报如下——
首先,社会不是课堂,这点我感触很深。在课堂上,老师教给我们新的知识,往往不会要求我们立刻能够把握并且运用到具体题目中,允许我们通过练习来慢慢掌握、巩固。但出到社会,接触到具体的工作,你不可能有机会“慢慢来”,一正式走上岗位,别人会立即明确而简单地告诉你该怎么做,提示你出了问题该怎么解决。当你还是无所适从时,他们已经按老员工那样要求你了,并强调不能出错。譬如我这次实践,我刚进厂,车间主任就把我带到镀铝机前,说了一下哪个按键是“第一次抽真空”,哪个是“第二次抽真空”、“放气”,必须按怎样的顺序按下这些键,然后让我看了一下另外一位员工的操作,我还没回过神来,他就让我独自去操作了。虽然我有过金工实习,但那时由于设备紧缺,十几个人共用一台机,碰几下就算学了,事实上都是一知半解。因此刚开始时,我很紧张,打错了键,而当我再次打错时,主任的脸色就顿时变得很难看了,以后我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做。因为我明白,这里不同于在学校,在学校我可以犯错,比如在解题时,我错了,老师顶多在上面打个红叉,然后改过来就行了,而在这里,出错是个严重的问题,是要负上责任的,因为这关乎工厂的利益。我一旦打错了键,很可能就把高达六十万的机器给报销了!所以容不得我出半点错。令我更为惊讶的是,我刚刚进入状态,那个车间主任把我每天该有的产量说了一声就走开了,这意味着我要象那些老员工那样工作了。
其次,学会与人相处是一门艺术。在学校里,面对的都是老师和同学。老师是我们的指明灯,他们始终都会全心全意关心我们,爱护我们。而周围的同学由于都很单纯,很容易相处,说不准聊上两句就成为好朋友了。可是出到社会,你面对的.是来自全国各地、有着已成型的性格、并且可能尝尽世间甜酸苦辣的人。如何跟他们相处,并跟他们打成一片,这不能不说是一门相当深奥的艺术。不过很幸运的是,这回我表现得还相当成功。由于我从开始对工作就很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干起来很有信心,同事们对我很有好感,加之我善于与他们沟通,对待他们不斤斤计较,而当他们有困难时,我都会毫不犹豫地诚心诚意地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所以我到那里没多久,我和他们就象在学校和同学一起那样,相处得很融洽了。我们下班后,经常相约一起出去逛街、打桌球,整个过程都有说有笑的,气氛相当轻松。因为有了这班朋友,这一个月下来,我从来都不感到孤单、寂寞。
再次,大学生只是个概念,学到的知识多并不意味能力就强。我们很多同学出去,总喜欢逢人就说我是从某某大学出来的,生怕别人判断错误了,不知道自己是个大学生。自以为大学生就了不起,是个饱学之儒了。事实上大学生只是个概念,你学到的知识多,并不意味着你的能力强,并不足以成为炫耀的资本。用人单位看重的不是大学生这个名号,而是实际动手能力。“只学不实践,所学等于零”就是这个道理。记得我去那里不久,刚好碰上有个大学生去应聘。考官让他自我介绍,他开口就说我是某某重点大学的学生,还滔滔不绝地吹自己在学校如何得到领导重视,他还没说完,考官就打断他说,你会做什么,他“嗯”了半天都说不出话了,考官皱了一下眉头,就让他回去等消息了。结果可想而知。说到底,我们虽为大学生,但切不能自以为是,而应该扎扎实实地学好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素养,不可只是纸上谈兵,应积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去指导实践,老老实实地强化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以便将来更好的适应工作的需要。
最后,适应也是一种能力。或许有些同学会说“我从初中到现在都是在校住宿的,没父母照顾,我还是过得很好。”或有人会说“我上大学两年了,离家很远,可我很适应啊。”其实,从某层意义上讲,这还不算真正的适应。因为在学校,你总有亲如父母的老师、情同兄弟姐妹的同学时时刻刻都在无微不至的关心你,爱护你,你甚至会感觉在学校比在家还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