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谨防暴戾倾向
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37条第2款中明确规定:“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解聘。”但是,时下在中小学教师行列中,依然还存在着“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之种种暴戾倾向。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教师为人师表的崇高形象,而有的教师却乐此不疲,执迷不悟。
前不久,我无意中在报纸上看到了一条骇人听闻的消息:某县一名中学男生将其代课老师残忍地杀死在老师家中。经法医鉴定:该老师腹部被捅了两刀,脸部被划了十二刀,最后一刀将其喉咙割断,致其死亡。究其起因,是该老师因其上课翻看闲书屡教不改而动手打了该生两个耳光。该生怀恨在心,认为老师此举使自己的颜面尽失,于是在XX年6月6日下午酿下惨祸。此种事例不胜枚举。
显而易见,《教师法》中的“谨防暴戾倾向”的明确规定是合乎情理而刻不容缓的。
教师委实应该谨防暴戾倾向。
暴戾倾向的危害是不容置疑的,不能不引起我们老师的反思和重视。
第一、“教师”一词本身蕴含着崇高、圣洁、无私、宽容等诸多美德。这些美德的核心是“爱”,它旨在以“美德”育人,而非“伤”人。这些美德恰好与语言暴戾或行为暴戾格格不入,甚至于它还担负着与其抗争的责任。众所周知,人世间最温暖的情感是“爱”,“爱”能将仇怨化为无形,能使人间充满阳光与和谐。这与孔子所倡导的“仁”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歌手韦唯在《爱的奉献》中唱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整个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毫无疑问,老师更应是传播“爱”的天使。XX年8月,周至县教育局在所编《中小学教师暑期学习参考材料》中写道“像孟二冬、殷雪梅、张昭、肖靖、张洪均等优秀教师,他们所以能成为师中楷模,能成为社会群体中高尚的人,皆因为他们都能以高尚的情操、严谨的治学精神和良好的心理意识熏陶学生,对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起到了应有的表率作用。”而这一切诸多表现的核心都是对学生充满了无私的“爱”。正因为如此,教师才被赞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为惟有“爱”才能净化人的灵魂。自古至今哪有辱骂讥讽、拳棒相加的教育被世人尊奉为真理的?暴戾的世界能培育出人格健全、心态健康、胸襟开阔的国家栋梁吗?能使社会走向文明与和谐吗?
第二、教师的天职是传道授业解惑。没有不犯错误的学生,学生犯错误,自古皆然。学生会犯错误,证明他还心存疑惑,在“道”或“业”方面还未彻底领悟。正因为如此,这才需要老师不厌其烦地开导与讲解。如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我想,即使再冥顽不化的学生也会受其感染而有所悔悟和长进。不假思索的简单盲目的语言暴戾或行为暴戾都只是暂时以老师个人的“威权”震慑住了学生依然还不定期潜在的“错误萌芽”,但并未从其心灵深处加以根除。老师只是大出了一口“恶”气而已。而犯错误的学生自身潜在的“疑惑”终未能解除,这就如同一颗未爆的定时炸弹,何时爆发,只是时间长短问题。这些学生的心灵其时早已烙下了一层难以消除的阴影和难以愈合的创伤。犯错误的学生往往有其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种因素。有的学生本身在家庭中就缺乏亲情的关爱,倘不能在学校中受到老师的谆谆教诲和慈母般的呵护与疼爱,必然会将其逼上梁山,使其走上歪路、邪路甚至于不归路。全国闻名的“马加爵事件”不能不说是中国教育的失败。究其根源,马加爵在家中很少受到亲人的关爱,亲人之间缺少温暖的语言交流。在这种沉闷的家庭氛围中,他很难受到非常必要的道理解惑。从而致使其性格封闭内向并常伴有暴戾倾向。长此以往,导致其心态扭曲,人格变异。这样的学生在学校中倘若能被老师早早发现,并能给予其恰如其分的人生导航和心理辅导,尤其是若能想尽千方百计将其封闭的心灵之窗打开,那么社会上便会多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而少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不容忽视的是,受到“暴戾”影响的学生,往往遭到周围学生乃至亲友的挖苦嗤笑,使其在学生群体中和亲朋好友中无法抬头挺胸地去做人,致使其自尊心严重受到伤害。轻则,使其怨恨滋生;重则,会使其做出离经叛道之举。
因此,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师应坚决禁止暴戾倾向。哪怕是一句微不足道的语言伤害,都有可能给学生的心灵留下难以除去的烙印,更不用说是严重的行为伤害了。相反,在老师看来,哪怕是一句轻描淡写的称赞,对于正在接受教育的少不更事的学生而言,都有可能改变其人生命运。譬如,我国蜚声海内外的着名科学家丁振教授因研究人类基因图谱而闻名全球。此项研究的成功,可以将人类的寿命由80岁延长至200岁。当记者采访他时,他却感慨万千地说:“是幼儿园的一位女教师的一句话改变了我的人生。”当时,他在同学们眼中,是一个异常蠢笨的孩童。因为他四岁半才刚刚学会说话,五岁半才刚刚学会走路。当他一不小心跌倒在了教室时,他多么希望哪位同学能像他母亲一样将他扶起来。可是他的希望却变成了泡影。正在这时,给他授课的那位女教师匆忙走上了讲台,她让大家举起双手跟随她一齐打着节拍,嘴里反反复复还念叨着这样一句话:“站起来,拍拍灰,人生谁能不跌几回?”在这句话鼓舞之下,小丁振竟然奇迹般地站了起来。从此以后,这句话就成了贯穿他一生的座右铭。每当他受挫时,就会想起这句话。正是这句话激励着他迈向了科学殿堂。
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XX年9月,我大学毕业不久,在周至职教中心担任高一(7)班班主任。只记得当时开学不到两周,突然有一次,一位学生家长来找我座谈。从她的讲述中,我才知道,孩子的父亲在一次车祸中不幸遇难。她一个妇道人家即无稳定工作,又无从商经验,完全依靠打零工来供养两个儿子读书。李静波是她的长子,恰好在我所代的高一(7)班就读。随后,我才明白其母的良苦用心:她生怕儿子犯了错误之后,会遭到老师的严厉批评或呵斥,以至于会使儿子的幼小心灵被蒙上挥之不去的阴影。为此,特意前来告知我家庭的窘境,希望老师在批评时能委婉柔和一些。
为此,我特意将李静波叫到我的寝室,并语意深长地对他说:“你家的不幸,老师已经知道了。其实,老师的成长历程也很不顺。虽然家庭无法选择,但是后天的道路我们却可以选择。无论如何,都不能轻言放弃。老师希望你能尽快从不幸的阴影中走出来,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为自己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我刚一说完,他禁不住潸然泪下。令我意想不到的是,他居然摘掉鸭舌帽,毕恭毕敬地向我充满深情地鞠了一躬,而且是标准的90度。我马上取下毛巾为他轻轻拭去脸上的泪痕。这是一个15岁的少年对我的深情、敬重和报答!
由此可见,充满爱的语言教育要远比苍白无力的语言暴戾更富有教育意义!只要教师多一份耐心,少一份浮躁,多一点宽慰,少一点怒斥,多一些关心,少一些暴戾,占据学生内心的愤懑便会悄然顿消,取而代之的将是春天般的温暖与阳光似的微笑。
第三、简单盲目的语言暴戾和行为暴戾会对师生彼此的身心健康造成难以愈合的伤痕或摧残。老师在怒斥学生的同时,“教师”头上那缕神圣的光环已遭到玷污;老师在怒打学生的同时,“教师”那圣洁的灵魂已遭到践踏。与此同时,此举在向学生悄无声息的灌输一种“暴戾至上”的人生信条。何况,打骂学生的分寸是极其难把握的。当老师处于怒不可遏的状态中时,往往会因失手而痛下“杀”手,以致酿成终生悔恨。犯错误的学生中倘若遇到“胆小如鼠”的,老师大可以大出一口“恶气”,草草了事;倘若遇到“胆大妄为”的,甚至还会遭其反击或报复,其后果不堪设想。现实生活中,学生打老师的事例早已屡见不鲜,且时有发生。而“某县男生残害老师”的一幕幕惨剧更是明证。此时老师不但没有“出气”,反而“进气”不少,甚至还会“丢气”。可见,安全教育也不容小视。学校本是传播文明的乐园,此刻却变成了血腥的战场。这难道不是教育者的失败吗?
第四、温暖的育人环境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在我们的身边,有不少父母离异或家遭变故的学生。他们的成长环境令人担忧。这类学生大多缺乏亲情的温暖,本身就潜藏着一种“我是弃儿”的价值趋向和人生观念。倘若学校不能以温暖来弥合其心灵的创伤,老师照样我行我素,采取语言暴戾或行为暴戾的做法去教育学生,本心虽好,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例如,“某县男生残害老师”事件,他之所以会对老师痛下杀手,究其根源,主要是其成长的环境残害了他。他父亲因偷盗坐了牢,年幼时,又亲眼目睹了两邻居因争吵,其中一家三口被另一家惨遭屠杀的血淋淋的场面。回到学校,本期望老师能给予体贴和关心,却又遭到老师接二连三的呵斥,尤其是众目睽睽之下的那两个耳光,终于让他忍无可忍。马加爵先后杀害四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毫无温暖可言的家庭环境导致了他心态扭曲,举止变态。因此,我们的老师应举起“爱”的大旗,将秉性各异的学生揽在怀抱,给其营造一个和谐温馨、多姿多彩的成长环境。惟有如此才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洗涤学生的心灵,净化学生的灵魂,规范学生的言行。
总而言之,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老师惟有以“爱”为核心,远离暴戾,抵御暴戾,采取科学艺术的教育方式为其解惑,自始至终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无穷的人格魅力去熏陶和感化学生,才能将校园文明、家庭文明和社会文明进行到底,才能真正推进校园和谐、家庭和谐和社会和谐。
陕西西安周至县周至职教中心高三:纪堪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