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在《孔子游春》教学中的三处补白 篇12

2024-07-18 来源:步旅网

  作者:宝带实验小学 王芹娟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300

  《孔子游春》教学漫谈

  宝带实验小学 王芹娟

  《孔子游春》一课生动地描述了孔子带弟子到泗水河畔游赏,巧借河水诱导弟子的故事。在教学这课时,我试抓住文中“一幅春景图、一首赞水诗、一首志向歌”来引导学生感悟。

  一、共赏春景图,感悟大自然和谐之美

  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盛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他甜蜜的絮语……

  在引导学生反复品读,交流畅谈泗水河畔盎然春色的基础上,追问:在你的眼中,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为什么?学生结合上述语句谈到这是一位多情的、慈祥的、胸怀博大的母亲等等。随后,我又启发学生赞美如画的春景色和大自然这位伟大的母亲:

  如此美的春景,一定也激起了同学们对春天的美好回忆和无限向往,这位伟大的母亲还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赞颂的地方。我们也能用这诗一般的语言赞美她吗?随之,屏幕展示:高山、野花、草原、河流、大海、月光……配上轻音乐,试用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             是                !……来赞美春色,体会大自然的和谐美。学生在画面音乐及语言的渲染下,一幅幅画面展现在眼前,一句句优美的语句自然流淌出。(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 弯弯的月亮是她亲切的微笑; 闪烁的星星是她耀眼的首饰; 绚丽的晚霞是她羞怯的红晕; 缥缈的白雾是她神秘的面纱; 连绵的山峰是她健美的臂膀;滔滔的长江是她流动的血液; 清澈的泉水是她甘甜的乳汁; 芬芳的花香是她青春的气息; 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

  二、同吟赞水诗,领悟水之“真君子”风范

  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文中这段孔子关于水的论述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如何与学生共同吟诵好这首赞水诗,领悟水的这些真君子风范呢?我先组织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于小组内开展讨论,交流自己悟到的或存在的疑惑,然后引导紧密联系孔子说的话,在全班交流,共同探讨。从而领悟到水有无私哺育万物的德行,水有和顺温柔的情义,水有穿凿岩壁的志向,水有荡涤污垢的感化力……接着,启发学生谈谈在你心目中,君子是怎样的人?从而与学生共同小结:水滋润万物,哺育众生,像君子一样无私仁厚;水和顺温柔,真似君子温文尔雅恬淡的性情;水穿山岩、凿石壁,胸怀志向,多像君子般百折不挠得坚贞情操;水能荡涤污垢,还万物本真洁净的姿彩,多像教人求真求善求美的君子风范!

  三、合唱志向歌,畅谈自己美好志向

  文中第三部分主要描述了弟子们在孔子的诱导下,畅谈自己志向的情景。相信学生对孔子两位得意门生的志向谈论不难理解,所以我把这一部分的教学要点放在引导学生谈自己的志向,从而引导我们的学生也从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中有所悟,有所得。从课上反映来看,学生也并不隐讳自己的想法,能畅所欲言,尽管对小学生来说,要言行一致,付诸于实际,仍需很多努力,但至少也进一步明确了一点奋斗方向。

  四、再思“游春景”,悟得教育家之精髓

  本文不仅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而且孔子作为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和思想家,其教育思想透过课文可窥一斑。

  教学接近尾声,我引导学生思考:读了文章,你觉得孔子作为一个老师,有哪些值得赞赏的地方?学生再次回顾全文后,进行了讨论,从不同的角度对孔子进行了评价。听了学生的讨论,我感到他们对文章已有了较深刻的理解,也能够从多方面进行思考问题。我与学生共同归纳出了几个方面:

  (1)孔子与弟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本文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是读后的一大感受。例如:“绿草如茵的河畔,弟子们围在老师身边,有的蹲着,有的坐着。老师拨动琴弦,弟子们跟着唱起歌来。”当孔子听完性格不同的子路和颜回各自的志向后,“孔子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们,微微地点了点头。”当颜回弹琴唱歌时,“孔子先是侧耳倾听,过了一会儿,竟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等等。丝毫看不出孔子有半点“师道尊严”的架子与面孔,师生俨然是一种朋友关系。正是在这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弟子们才能畅所欲言,师生才能共同探讨,实现“教学相长”。

  (2)孔子善于在生活中,在具体的环境中教育学生。教育即生活。据载,孔子对弟子的教育又绝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教材,而是积极地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像文中,走近泗水河畔,让一花一草含情,一树一木开口,一山一水育理。利用生活这部博大精深的教科书教育弟子,这一教育思想同今天我们提倡的大教育观的教育理念是相一致的。

  (3)启发式的教育思想。孔子积极倡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本文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孔子带领弟子到泗水河畔去游玩,游玩中巧借河水诱导弟子,乍一看,孔子的这次教育活动是一种偶然,实则不然。我们不妨这样思考一下:春天到了,孔子为什么选择到泗水去游玩而不是别的地方?这是因为“孔子听说泗水正涨春潮”,此时的泗水正是生机勃勃的时期。那么,孔子又为什么选择有水的地方呢?那是因为孔子“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颜回语)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在此之前,孔子早已有了关于“水”的宏论,这次泗水之行是孔子精心设计的一次教育活动。当孔子在全神贯注地凝视泗水时,弟子们“都用疑惑的眼光望着老师”,并且“颜回说:‘老师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能不能讲给我们听听?’”此时弟子们已经达到一种“愤”、“悱”的状态,孔子见时机已到,便引发了一场关于“水是真君子”的谈论。弟子们听后“无不惊讶”,都没想到“老师从这司空见惯的河水中看出如此深奥的道理!”可见,弟子们所受到的教育是多么的深刻!孔子不是采用直接告诉学生的教育方法,而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自己去感悟,去发现。在这次教育活动中,孔子没有去“告诉”弟子,而是引导弟子主动去“发现”,从而达到“自我教育”,这一启发式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