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仲裁是指涉及外国自然人或法人、涉外法律关系的仲裁,包括标的物在外国的情况。涉及港澳台争议也属于涉外仲裁。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是涉外仲裁机构,但地方仲裁机构也可能受理涉外争议。区分涉外与国内仲裁的关键在于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
法律分析
涉外仲裁指仲裁事项包含的法律关系为涉外法律关系的仲裁。包括仲裁当事人中有一方为外国自然人或法人,所涉法律关系的标的物所在地、履行地等在外国的等。涉及港、澳、台地区的争议,比照涉外纠纷处理,所以也属于涉外仲裁。中国仲裁法对涉外仲裁与国内仲裁区别对待,所以区分涉外与国内则是非常重要的事项。众所周知,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是中国的涉外仲裁机构,其受理的仲裁大都为涉外仲裁,其它仲裁委员会如北京、上海等属于地方仲裁机构也可以称为国内仲裁机构,它们受理的仲裁多为国内仲裁。随着我国仲裁事业的发展,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也受理部分国内争议,而地方仲裁机构也可能受理涉外争议,所以涉外仲裁与国内仲裁划分不能以受理机构来划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意见,法院在认定是涉外仲裁还是国内仲裁时,看所仲裁的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如属于涉外民事法律关系,则为涉外仲裁,反之则为国内仲裁。
拓展延伸
涉外仲裁的适用范围及其法律程序
涉外仲裁是指在跨国商业活动中,当涉及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当事人之间发生争议时,通过仲裁机构进行解决的一种方式。涉外仲裁的适用范围广泛,涵盖国际贸易、投资、知识产权等领域。其法律程序包括仲裁申请、仲裁庭组成、听证、调解等环节。在涉外仲裁中,仲裁庭的裁决具有国际承认和执行的效力,有助于提高商业争议解决的效率和可预测性。同时,涉外仲裁也需要考虑不同国家的法律制度、仲裁规则和文化差异等因素。因此,在涉外商务活动中,了解涉外仲裁的适用范围及其法律程序对于保护当事人的权益和维护商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涉外仲裁是解决跨国商业争议的重要方式,其适用范围广泛,涵盖各个领域。涉外仲裁程序严谨,裁决具有国际承认和执行的效力,有助于提高商业争议解决的效率和可预测性。在涉外商务活动中,了解涉外仲裁的适用范围及其法律程序对于保护当事人的权益和维护商业秩序至关重要。同时,涉外仲裁也需要考虑不同国家的法律制度、仲裁规则和文化差异等因素。因此,深入了解涉外仲裁对于跨国商业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2017修正):第七章 涉外仲裁的特别规定 第七十三条 涉外仲裁规则可以由中国国际商会依照本法和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制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2017修正):第七章 涉外仲裁的特别规定 第六十五条 涉外经济贸易、运输和海事中发生的纠纷的仲裁,适用本章规定。本章没有规定的,适用本法其他有关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2017修正):第七章 涉外仲裁的特别规定 第七十二条 涉外仲裁委员会作出的发生法律效力的仲裁裁决,当事人请求执行的,如果被执行人或者其财产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应当由当事人直接向有管辖权的外国法院申请承认和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