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语文版七年级下语文整册教案

2024-07-16 来源:步旅网

2006年上期七年级语文教案(全期)

编辑:清江中学   朱孝荣

1、石  榴

备课时间 2006.2.15   执教时间 2006.2.1617  教案总序号:12

教学设计

《石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优荚散文。教学时,引导学生在熟练诵读全文的基础上,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分析石榴的形象(特征),领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进而体会作者借对石榴的描写,所表达的志向、抱负。

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在指导学生熟练朗读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通过合作、讨论等方式领会作者所托之志,培养学生积累优美语句的兴趣和习惯。辅之以多媒体教学。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导人新课  

    1、一边利用多媒体展示石榴的图片或实物,一边让学生说出有关石榴的诗句(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石榴的诗句和资料)

    2、教师补充石榴的有关知识。(课件展示)

    石榴又名安石榴、若榴等。属石榴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夏季开花(花有结实花和不结实花两种),果在秋季成熟。石榴原产伊朗的扎格罗斯山?喜欢阳光和温暖的气候。我国在西汉时由张骞从西域带到中原,后传布南北各地。山东枣庄有我国最大的石榴园,有天下第一榴园冠天下石榴园的美称。此外云南、四川、新疆等地也是石榴的主要产区。石榴叶翠绿,花大而鲜艳,故各地公园和风景区也常有种植以美化环境。根据花的颜色以及重瓣或单瓣等特征又可分为若干栽培变种,如月季、石榴、白石榴、重瓣白花石榴、黄石榴、玛瑙石榴等,这些变种主要供观赏。

    ()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o 1914年赴日本留学,原学医,回国后从事文艺活动,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抗日战争期间,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主要作品有:《女神》(诗集),《屈原》、《蔡文姬》、《棠棣之花》(历史剧)o《石榴》写于1942

1031日,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一些文化人士变节投降,苟且偷生。在此背景下,作者写成此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

    ()检查预习

    1.词汇积累(结合注释,明确一些词语的音或义)

    奇崛    枯瘠    犀利    辟易    金垂    安普刺    忍俊不禁

    骨朵    柔媚    争妍斗艳    古味盎然    光嫩    潜溢

    2.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试说说作者的写作意图(对于写作意图,学生回答可能不够准确,教师可指出,但不必作结论)

    ()整体感知

1.朗诵全文(配以轻松愉悦的古筝音乐)

    (1)教师范读第一自然段。  (提醒学生注意听老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情感的把握和处理)

(2)学生朗读2--9自然段(每人读一段),然后让其他学生对朗读情况进行点评。(教师稍加评价,意在指导朗读)

2.学生自由品读课文,思考完成下列问题。(可以讨论、交流)

在刚才的听和读的过程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石榴的什么感情?请告诉大家。

    参考答案:对石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作者按什么思路结构全文?可分几部分?试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段意。

    参考答案:作者按爱石榴、画石榴、赞石榴的思路结构全篇。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点明石榴的可爱。

    第二部分(2-6自然段):具体描绘石榴的特征。

    第三部分(7--9自然段):抒发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本文抓住最可爱这三个字依次描写了石榴的哪些特征?

    参考答案:依次描写了石榴的枝叶骨朵果实子粒

    枝叶:(与梅、柳比较)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花:深红色;单瓣的陆离,双瓣的华贵;对炎阳的直射毫不辟易——比作夏季的心脏。

    骨朵:小茄形逐渐翻红顶端整裂为四瓣,像玛瑙琢成的花瓶。

    果实:似破口大笑

    子粒:透明光嫩的皓齿,丰腴,有酸甜两种o

    ()朗读、品味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

    1.学生自由阅读自己最喜爱的句子或段落,然后在小组内探讨、交流,说出喜爱的理由。小组选出代表发言,在班上交流。(教师可作巡回引导,让学生品味生动、活泼的语言以及领会拟人、比喻等修辞的作用)

    答案不惟一,只要说明理由即可。

    例:(1)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写出了石榴充满生命力的特点)  (2)石榴树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对比手法,把石榴的枝干和叶片与梅柳的作比较,形象地刻画出石榴的独特风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3)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垒吗?它会笑你呢。(语言幽默,富有情趣,写出石榴的变化和惹人喜爱)(4)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这句使用拟人手法,把石榴作为一个有情有义,充满生命力的人米写,形象地描绘出石榴果实成熟的样子。鲜活的形象和富有动感,的表达令人印象深

刻。)

    2.请你用下面的词语各造一个句子,最好使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

枯瘠    柔媚    争妍斗艳    忍俊不禁

()作业

诵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第二题,并领会作者所托之志。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分析了石榴的形象,初步感知了石榴的美。本节课进一步学习课文,体会作者借石榴所托之志。

    ()局部品味

    1.齐读第一部分。思考、讨论:第一段主要运用什么写法,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对比写法,点出了石榴树非同寻常的品格。

    2.学生品读第二、三部分。

    (1)文中揭示了石榴什么样的内在特征?

    (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37自然段)

    参考答案:揭示了石榴毫不辟易阳光的直射——敢于对抗骄阳,毫不示弱的精神;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品格。

    (2)作者为什么将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

    参考答案:第一次将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主要是从石榴花的色彩和外形的角度比喻;第二次将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主要是从热烈充满活力、不受束缚这一内在特征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石榴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内在品格。心脏使人具有活力,而石榴能给火热的夏天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二者在这一点上相似),因而把石榴比作夏天的,b’’

    (3)作者喜欢石榴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作者喜欢石榴,不仅因为它美丽,还因为它与众不同——在夏日的炎阳下抗争,毫不示弱;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无畏精神和品格,而这精神正好与作者性格特征相契合,所以喜欢石榴。

    ()主题探究(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讨论、交流后归纳)

作者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了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精神,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著坚定的信念和热切

()学生与文本对话

学生通过质疑互助互学,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互动一起解疑。

()小结本文写法上的特色

提示:

1.抓住特征,仔细描摹。

2.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3.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感悟拓展

1.对比阅读。

牡丹的拒绝

    一个又冷又静的洛阳,让你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你悄悄闭上眼睛不忍寻觅。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王城公园。你相信牡丹生性喜欢热闹,你知道牡丹不像幽兰习惯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瞻仰。

    然而,枝繁叶茂的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

    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惊愕伴随着失望和疑虑——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

(1)在作者印象中,牡丹的性格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在文中找答案)

参考答案:喜欢热闹,耐不住寂寞,喜欢众人的参拜和瞻仰。

(2)文中画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牡丹的什么品格?

参考答案:作者用拟人手法写出了牡丹的卓尔不群、不肯媚俗的高贵。

(3)你知道关于洛阳牡丹的典故吗?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本应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传说唐朝时,女王武则天在冬天赏花,命令百花齐放,只有牡丹因为自己是花中之王没有听从,从而惹怒武氏,被逐出都城长安,流放东都洛阳,所以洛阳从此成为牡丹的故乡;第二问答案,可引导学生。

参考思维点拨,学生言之成理即可肯定。

    把《牡丹的拒绝》与本课课文比较,试举例说说它们在语言运用等方面的异同。

    提示。相同点:两文都运用拟人手法,语言生动形象。不同点:  《石榴》语言较活泼,催人向上;而《牡丹的拒绝》一文的语言则较含蓄,让人沉思等。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思维点拨:牡丹象征着雍容华贵,它被人称为花中之王。作者怀着参拜和瞻仰的心情来到洛阳,满心以为牡丹也会喜欢热闹,没想到牡丹朱唇紧闭,洁齿轻咬,拒绝盛开。作者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花中之王的卓尔不群、不肯媚俗的高贵品质。作者的心情由期待变成失落,甚至还有惊愕伴随着失落和疑虑,这也引发了作者对牡丹为什么要拒绝的思考。

    2.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请向同学们描绘你最喜欢的一种,要求尽量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最好用上比喻或拟人等修辞手法,可以适当抒情。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由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作业

    1思考与练习中的第四题。

    2.把本课中你喜爱的词语、句子摘录下来,抄进你的摘录笔记本中。

    教学探讨与后记:

    本文是文学大师郭沫若写于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的一篇名作。由于时代背景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学生对本文的主题思想不易理解。因此,我首先让学生熟练地通读全文,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梳理篇章结构,分析石榴的外形特点;然后品味课文生动传神的语言,再以造句的形式加以拓展。后半部分,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段落重点品读,学生可以

自主思考、可以合作探究,理解石榴的内在特征,领会作者所托之志,以求突破难点;最后,以比较阅读和口头作文的形式,实现学生能力的迁移和思维的开发。

    能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一方面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另一方面通过用词造句、问题探究、对比阅读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朗读贯穿了教学过程,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朗读中,学生对课文从整体感知到重点品味,再到感悟拓展,最终完成了学习任务。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也有效激发了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围绕教学目标,一方面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然后讨论交流学习心得,互帮互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人;另一方面,教师设计子富于启发性和引导性的问题和练习,有效地驾驭着学生学习的方向。这样的教学让课堂充满生气,学生也学得扎实有效。

 

2、《海燕》

备课时间 2006.2.19   执教时间 2006.2.2021  教案总序号:34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2
、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故乡的燕子、海上燕子与作者乡愁之间的联系;
3
、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学习阅读状物记叙文的一般方法。
学习重点:2
学习难点: 23
学习安排:二课时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1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情况,写在下面。
2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隽逸           隽妙         粼粼                    皎洁       
憩息        融融泄泄       蹇劣         忧戚         匾额       
3
、解词。
  — 憩息忧戚隽逸劲俊融融泄泄游子
4
、背景资料
1927
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迫害进步人士。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于521日只身乘船前往法国巴黎。途中见到海燕,引发绵绵相思,写成这篇文章。
5
、题目解说
1)燕子:鸟纲,燕科各类鸟的总称。体型小,翼尖长,尾呈叉状,喙扁而短,口裂很深,飞行时捕食昆虫,为益鸟。
海燕鸟纲,海燕科。小型海鸟。鼻孔呈管状,位于上嘴背面,左右相接。中国所见
海燕体长在30厘米以下。较普通的为黑叉尾海燕,全身青灰近煤黑色。尾羽呈叉状,捕食水生动物。
作者将浓浓的乡愁寄托在小小的海燕身上,赞美它的身姿,赞美它的勇敢,关心它
它的生活。在作者眼里,它不仅仅是〝海上的小燕子〞而是一个象征物,是作者深沉而浓厚的思想感情的化身。
学习·研讨
(一)导入新课
1
、导入。
2
、简介作者、背景资料。
选自            第二卷。作者      1898----1958)现代            。福建长乐人。
(二)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齐渎有机结合。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将课文划分为两部分。
提示:作者按忆(          ——看(           )思路结构全文。课文共有14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2、思考:
第一部分 
1)概括第一部分的内容。
2)选文对小燕子的描写是从哪四个方面着笔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小燕子和故乡
怎样的情感?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