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 练习六 | 备课日期 | 12.4 |
教学要求 | 1、 用钢笔描红。2、 读一读,注意“不”字的声调变化。3、 写几个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4、 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造句。5、 熟记成语。6、 读读背背。7、 说话:即席演讲。 |
教学时间 | 两课时 |
教学准备 | 课文配套光盘 |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教学目标 | 用钢笔描红。读一读,注意“不”字的声调变化。写几个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
教学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一、教学第一题
|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仔细观察每一个字的行书特点。 (2)在自备本上练习基本笔画,教师提示运笔方法。 (3)教师示范书写。 (4)学生自练。 3、练习。 学生按要求练习描红。 4、反馈。 将写得好的字展示给大家看,指出存在的问题,进行矫正性练习。 | 明确练习要求。 察每一个字的行书特点 学生自练 | 用钢笔描红,体会行书特点. |
二、教学第二题
| 1、审题。 (1) 让学生读一读练习要求。 (2) 教师指出,“不”字在不同的词语里,它的读音也有不同,那么,“不”字的声调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请学生自己先默读第二行词语,自己读一读。 (3) 让学生观察比较:上面一行词语中的的“不”字与下面一行的读音有什么不同?“不”字的声调与后面一个字的声调有什么关系? (4) 请同学说说“不”字的声调与它后面一个字的声调的关系。 (5) 教师归纳小结。 (6) 学生齐读8个词语。 2、反馈练习。 | 审题。 生观察比较:上面一行词语中的的“不”字与下面一行的读音有什么不同 | 引导学生了解“不”字的声调与它后面一个字的声调的关系。 |
三、 教学第三题
| 1、审题。 (1) 让学生读一读练习要求。 (2) 成语是汉语宝库里光彩夺目的明珠。它有多种来源。其中一些成语来源于寓言故事。让学生讨论思考,找出这样的成语。 2、指导 (1) 学生交流汇报,说出这样的成语,并简要地说出成语出处的寓言故事。 (2) 教师带领学生一一检查这些成语是否符合本项的练习要求。 3、练习。 让学生选择其中的几个成语正确、美观地抄写下来。
| 讨论思考,找出这样的成语。 学生交流汇报 选择其中的几个成语正确、美观地抄写下来。
| 让学生积累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
| 第二课时 |
教学目标 | 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造句。熟记成语。读读背背。说话:即席演讲 |
教学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一、教学第四题 | 1、审题。 (1) 让学生读一读练习要求 (2) 再请学生读这两个句子。 2、指导。 (1)教师板书这两组关联词语。 学会与别人合作。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我们善于把精读与泛读结合起来。能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 (2)学生体会讨论后,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感知3、练习。 把下面各组里的两句话用上适当的关联词语,合并成一句话。 (1) 我们努力学习。我们取得好成绩。 (2) 我们多读课外书。我们的写作水平提高了。 (3) 我们多读多写。我们的写作水平提高了。 4、反馈。 | 学生体会讨论后,总结、感知:前一个表示有这样的条件,才会有这样的结果;后一个表示有这样的条件,就会有这样的结果。 练习 | 学会关联词语的用法. |
二、教学第五题
| 1、审题。 让学生读一读练习要求。 2、指导。 (1)让学生练习成语,要求读正确。 (2)全班读成语。 (3)让学生结合查字典说说成语大意。再读一读,体会每一行的两个成语是承接或相近的关系。 | 读成语。 说说成语大意.体会每一行的两个成语是承接或相近的关系 | 熟记成语,帮助积累. |
三、教学第六题
| 1、审题。 (1) 让学生读一读练习要求。 (2) 说说这道题有几个要求。 2、指导。 (1) 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读古诗。 (2) 让学生尝试了解诗意。 (3) 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正确地理解诗意。 (4) 让学生在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5) 让学生练习背诵。 | 说说这道题有几个要求。 自由充分地读古诗。
正确地理解诗意 有感情地朗读。 练习背诵。 | 读读背背,了解诗意.积累古诗. |
四、教学第七题
| 1、审题。 (1) 让学生读一读练习要求。 (2) 什么叫即兴演讲? 2、指导。 (1) 请学生读题目内容。 (2) 教师先选择一个合适话题,指点快速构思的要领,并让学生尝试这种方式准备,并在小组中练说,再请几个学生说一说。 3、练习。 (1) 让学生任选一个话题说一说。 (2) 推举代表在全班面前说一说。 (3) 公布即席演讲结果。 | 了解即兴演讲 小组中练说 推举代表在全班面前说一说。 | 懂得即兴演讲的方式,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
作业布置 | 完成《补充习题》 |
教学反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