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政策动向
第 07 期
(总第455期)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2009年02月27日
国信观点: 金融海啸第二波已如箭在弦
政策动向: 财政部拟减免中小企业和涉农类企业不良贷款
打击非法证券,今年将贯彻既定方针
政策点评: 我国经济应当加大国际化步伐
经济刺激政策力度还需加强
政策文摘: 国务院公布《旅行社条例》
商务部要求各地加强防范外派劳务风险
税务总局明确QFII缴10%所得税
一周动态: 中央提出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
发改委强调调整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符合国际惯例
央行将逐步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
政策借鉴: 欧盟出台能源与网络经济专项计划
保加利亚加大投入保障经济稳定增长
现在看来,本轮金融海啸的长期性和严重性似乎怎样估计都不过分。如果整个金融海啸是一桌满汉全席的话,迄今我们所看到的可能还只是第一道菜。
金融海啸爆发以来,世界各国以前所未有的合作态度纷纷投入到抗“啸”救灾的大潮之中。从G8到G20,各国首脑探讨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如何在世界范围筑起一道防洪堤,对金融海啸进行有效狙击。为此,许多国家救援资金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其中,美国救市规模已经达到了近5万亿美元,中国政府也是一次性就出台了高达4万亿人民币投资计划。正当人们以为金融海啸在各国政府的重拳之下将逐渐消退的时候,新一波势头更猛烈的金融海啸却在不知不觉之中已然成形!
一、作为金融海啸的发源地,美国开始进入虚拟经济危机与实体经济危机相互推动、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阶段
金融危机起源于实体经济的房地产市场,但在金融海啸第一波的冲击下,首先倒下的却是一批金融机构:两房公司被政府接管了,雷曼兄弟倒闭了,五大投行消失了…。
为了防止出现金融机构倒闭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美国政府在投入了大量资金增加市场流动性的同时,更是异同寻常地大规模实施了带有资本主义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把大量问题机构进行国有化改革。2008年10月美国布什政府就宣布,作为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的具体举措,美国政府将动用其中的2500亿美元直接购买金融机构的股权。两房公司和全美最顶尖的人寿保险机构AIG(GLOBAL INVESTMENT CORP.AIGGIC)就是在此背景下获取救援。奥巴马上台之后,这一政策得以持续。为了避免花旗破产,美国政府计划把政府所持的四百五十亿美元优先股的一大部分转为普通股,这就意味着政府持有花旗银行的股份将高达四成左右,花旗银行实际上被间接地国有化了。
在这种前所未有政府救市的背景下,再加上金融机构为了降低市场风险,自发地掀起了一轮“去杠杆化”运动,金融机构“火烧连营”式的危机传导机制大幅削弱。正当美国政府以为暂时可以喘口气的时候,实体经济开始进入了危机显现时期。主要受银行信贷大幅收缩影响,实体企业因缺少信贷支持和产品的社会购买力缺失而纷纷陷入困境。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在现代汽车最重要的生产基地——底特律,美国的汽车巨头们无一例外地都濒临破产的边缘。从某种意义上讲,受金融紧缩影响而失血的实体经济的危机才刚刚开始。
正是出于这种担心,美国股市的投资者在过去一段时期纷纷抛售制造业、能源、科技等板块的股票,导致股指大幅下挫。2月23日美国道琼斯指数和标准普尔指数跌至1997年来的最低水平,受此影响,欧洲三大股市随后均以下跌报收。亚太主要股市24日全线下跌,A股市场亦受拖累,上证综指重挫4.56%险守2200点关口。与此同时,黄金和美国国库券等避险资产则持续飙升,这表明大量的投资者正在对股市和企业债等金融市场“用脚进行投票”。股市上山雨欲来的气氛令每个投资者都忧心忡忡,“金融市场的大鳄”索罗斯更把目前的市场与前苏联的土崩瓦解相提并论。很显然,实体经济的危机并不仅仅会影响金融市场的走势,更主要的是会影响金融机构回收欠款,形成新一轮银行坏帐,从而引爆金融市场的新一波海啸。
目前,虽然银行同业拆借利率被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打压下去了,但公司债市场利率仍然高企,在银行惜贷现象严重的情况下,大量公司债将因为无法获得新的融资而无法偿还。仅在2月14日这一天就有三家公司,即美国第四大有线电视业者Charter Communications公司、制铝业Aleris International公司与游戏开发商Midway Games公司宣布申请破产保护或将申请破产保护。各种迹象表明,美国公司债违约问题已蔓延至众多产业。据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估计,在接受评级的企业中有近九成存在违约风险。其中,媒体、娱乐业、赌场饭店、汽车制造商及零售商等产业经营最为困难。违约企业的不断增多必然牵连为它们担保的保险公司和其他金融投资银行,并直接冲击CDS(信用违约掉期)市场。CDS市场共有62万亿美元的合约,是目前金额最大的信贷类衍生工具市场,一旦崩溃,其爆炸力可想而知。届时可能涌现对冲基金和保险公司的倒闭潮,美国商业银行系统更会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如果政府不再次出手,更多的商业银行巨头将在新一波海啸中倒下。
有专家预计,为了应对第二波金融危机,美国政府可能动用高达9.7万亿美元。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美国从立国到现在经历了15次大的支出,包括一战、二战等,总共的花费才8.1万亿美元。将来临的金融海啸第二波的冲击力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二、在金融海啸的发源地之外,东欧将成为引发第二波金融海啸的新起源
在经历“去杠杆化”运动之后,美国金融市场危机对境外的传导能力已经大大削弱。如果没有新的风暴源诞生的话,第二波金融海啸的威力将大打折扣。但遗憾的是,天不从人愿。各种迹象表明,东欧地区正在成为新一波的金融海啸一个发源地。
所谓世事难料。当年东欧10国加入欧盟时,欧盟上下欢欣鼓舞,举“盟”同庆。由于在地租、人力资源、税收政策以及地缘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东欧成为西欧银行及投资机构最为热衷的投资目的地。2007年东欧地区甚至取代亚洲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新兴市场。当年,全球投资于新兴市场的资金总共为7800亿美元,其中就有3650亿美元流向了东欧。东欧新兴国家凭借西欧的投资,获得了经济腾飞的必要资本,而西欧投资者也在这些新兴经济体获利颇丰。
然而,这应了中国的那句谚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虽然东欧地区的大多数金融机构并未受到美国信贷市场的直接影响,但是金融海啸引发的去杠杆运动,导致西欧金融机构投向东欧的资金纷纷外逃。有关数据显示,西方银行2007年对新兴市场资金净流入规模为4100亿美元,2008年为1670亿美元。但是,今年形势将发生逆转,西方银行从新兴市场撤出的资金预计将达到610亿美元,其中东欧新兴国家撤出资金270亿美元。由于东欧国家银行业被西欧国家高度控制,尤其是意大利、奥地利、瑞典和比利时的银行对中东欧影响力最大,拥有这些国家银行份额的80%,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的银行系统几乎100%由外国银行控制。外资的大量撤离,必然在东欧国家导致系统性的金融危机。
在前四年扮演欧洲经济增长新火车头之后,东欧地区几乎在一夜之间摇身一变,成了引发第二波金融危机的一个火药桶!
前几年,东欧经济高速发展是建立在西欧资本大量流入和本地区负债快速增长的基础上。而且东欧的债务还有一个特点:政府和企业通常向欧洲商业银行发行以美元或欧元计值的债券,但它们的资产又通常以本币计值。现在,由于资金外逃,导致经济衰退和货币贬值,东欧各国还债能力在急剧下降,而债务数额却快速上升。东欧目前的外债总计约1.7万亿美元,超过了该地区2008年GDP。其中,多数借款将在短期内到期,今年东欧银行面临4000亿美元还款或再融资压力,相当于该地区GDP的三分之一。从外债/GDP的比率来看,东欧国家都拥有较高的外债/GDP比率,远高于其他的新兴市场国家。国际评级机构穆迪近日发布的报告指出,2008年每个东欧国家的外债/GDP比率都高于50%。其中,拉脱维亚为135%,居9国之首,保加利亚、匈牙利、爱沙尼亚等国也高于100%。这些数据表明,东欧的负债状况甚至比前几次爆发金融危机的国家还要糟糕。1994年,在债务危机爆发之前墨西哥的外债/GDP比率在20%左右;1997年引爆亚洲金融危机的泰国的外债/GDP比率为49%。
从理论上讲,只有在国际环境健康、国家经济稳定增长、政府具有良好信誉的情况下,一个国家才有能力承担相对高的国际负债。很显然,对东欧国家而言,上述三个条件目前都不满足。事实也证明,由于外来资金大量撤离,东欧金融市场已经陷入混乱,股市急剧缩水,货币出现大幅贬值。今年以来,波兰和匈牙利对美元汇率的下跌幅度分别高达21%、20%和17%;而在去年下半年,上述3种货币对美元的贬值幅度则为28%、21%和20%。
东欧金融市场具有较强的联动性,就象被铁钉连结在一起的船队,“一船起火,全队遭殃”。外债比率居高不下、外国直接投资锐减、汇率波动剧烈、GDP增速放缓、失业增加…,东欧国家的这一系列现象都让人联想到一个词——金融危机。它们的处境跟1997年金融风暴的亚洲国家一样,政府对危局已无能为力。
一些市场分析师警告说,东欧有可能发生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同等规模的经济动荡。伦敦研究机构“资本经济”(Capital Economics)的欧洲新兴经济体分析师希林估计,外资突然撤走将使得东欧的经济产值在今年暴跌10%。
三、西欧在金融海啸第一波中因与美国联系紧密而遭受损伤,在第二波中则将因为与东欧联系紧密而再次遭受打击
西欧与美国经济关联性较高:其一,欧洲对美国的贸易依存度比较大,美国仍是欧盟的最大出口目的国;其二,欧洲对美贸易中一般贸易占主导,外部需求的大幅减少将严重不利于经济增长和就业;三是欧美金融市场关联度高,金融机构相互参股现象明显。在第一波金融海啸中,西欧已经直接遭受了损失。主要经济体毫无例外地进入了衰退。
从目前的趋势看,西欧在去杠杠化运动之后遭受来自金融海啸“老”起源的传导影响将相对减小,但来自与东欧这一金融海啸“新”起源的传导影响将非常明显。
首先,东欧几乎所有的外债都来自于西欧的银行业,近年包括瑞士信贷、法国兴业银行等多家西欧银行大举进军东欧,以入股等方式与东欧银行之间联成了千丝万缕的关系,奥地利、意大利、法国、德国等欧罗区国家的银行估计对东欧地区拥有的债权金额达一点五万亿美元,相当于外国银行拥有东欧地区债权总额的九成。
其次,东欧银行业被西欧国家所控制。以意大利、奥地利、瑞典和比利时的银行对中东欧影响力最大,拥有这些国家银行份额的80%。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的银行系统几乎100%由外国银行控制。
最后,欧洲银行过去在新兴市场的借贷非常激进,奥地利银行向东欧地区的放贷量相当于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70%,而瑞士的银行向高风险国家借出900亿美元,相当于瑞士国内生产总值的近五分之一,庞大借出的贷款不可能安全回收,大量的贷款必然会因为东欧企业陷入困境而打了水漂。
如果东欧真的成为第二波金融海啸的起源地的话,背后的黑手毫无疑问是西欧回收资金所导致。同样显然的一个结果就是,由于西欧金融界在东欧陷得太深,结果出现了环环相扣、一损俱损的困局。再加上,欧洲金融机构本来就面临着巨大筹资压力(标准普尔的数字显示,今年欧洲将有8010亿美元债券到期,其中金融债券达5700多亿美元;由此看来,未来二、三年欧洲尤其是德国的金融系统面对的融资压力最大,如果债券市场迟迟未能恢复秩序,欧洲金融机构和公司将被迫出售或削减更多资产),来自东欧的拖累就将成为压倒西欧金融机构的最后一根稻草。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最重要的西欧国家,德国和英国可能成为西欧最先倒下的国家。其中,德国是因为拥有今年到期金融债券占西欧总额的八成五。而英国的情况看起来似乎尤为严重,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英镑相对美元急剧贬值,其幅度明显大于欧元;二是一些老牌银行包括北石银行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在内,部分投资性业务都转为国有化,降低了竞争力,导致股价大跌。三是金融机构实力减弱。若以资产负债表计算的话,英国银行资产约值4万亿英镑,仅仅相当于该国2007年GDP
的2.38倍。
鉴于这种情况,根据欧洲央行的预测,2009年欧元区GDP增长率将为-1%,;而经合组织的预测则更为悲观,包括欧元区在内的大欧洲,实际GDP增长率可能为-2%至-3%。
总之,第二波海啸已出现多个火头,新的暴风眼就是近年经济飞速增长的新兴市场——东欧,欧洲将成为新的主战场。一旦第二波金融海啸正式爆发,多米诺骨牌相继倒下,美国、欧洲同时起火,其冲击力度必然更胜过第一波。以此推断,当金融海啸的第三、第四波来临的时候,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真是难以想象。不过,鉴于国内银行资质良好、外汇储备充足,内需增长潜力巨大,加上国家经济刺激措施实施得较为迅速,中国虽不能独善其身,但也不会伤筋动骨。相反,如果应对得当,“世界之危”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转化为“中国之机”。 (编撰:高辉清)
财政部和银监会目前正在研究制定《中小企业与涉农类企业不良贷款减免办法》,该办法将通过贷款展期和一定程度减免利息的做法,为中小企业与涉农类企业减负。
[问题]目前中小企业以其充沛的活力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已成为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我国中小企业数量近4000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上缴税收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完成了我国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10年前,亚洲金融风暴曾经给中小企业以惨痛的打击。10年后的今天,更为猛烈的全球金融危机再一次凶猛袭来,我国中小企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仅2008年上半年,就有6.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未来的日子还将充满艰险。
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外部市场萎缩,出口销售放缓,这对江浙粤等出口依存度高、中小企业较多的沿海地区影响相对突出。企业盈利下滑,再加上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节能环保要求提高、出口退税和加工贸易政策调整以及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多因素影响下,经济结构调整压力更多集中到劳动密集型的下游中小企业。银行现行信贷管理体制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有向“大城市、大企业、大行业”集中的趋势。而中小企业贷款具有金额小、频率高、时间急等特点,加大了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管理成本,影响银行贷款积极性,从而使得中小企业经营雪上加霜。
[对策]元旦刚过,工业和信息化部就公布了六项措施,缓解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现状。其中第一条就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通知要求各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要主动与财政、银监、银行等部门协调沟通,增加中小企业贷款规模,简化贷款程序,加大财政资金对企业贷款贴息和担保机构补助支持力度,着重解决流动资金不足问题,帮助基础较好、有一定出口实力的中小企业尽快走出困境。
作为上述政策的配套政策,财政部和银监会开始研究制定《中小企业与涉农类企业不良贷款减免办法》。根据这一政策,部分小企业即使出现了暂时性的经营困难,其到期的贷款无法偿还,但只要企业达到一定的信用等级、或者满足流动性方面的要求,企业可以申请将贷款展期。此外,在达到一定的条件后,部分利息也可以减免。
按照有关规定,银行原本没有自行减免利息的权利,而且这种减免只是免去了企业的一部分利息,减免的成本将转移到银行身上,吃亏的是银行。但是,作为国有控股银行,只要监管部门给予授权,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为了促进经济健康运行,银行就可以这样做,最终将与企业获得双赢。
近日,银监会为支持小企业信贷再次发出通知,规定银行和小企业可在借款合同中约定,如有需要,小企业可在贷款到期前申请重新对其进行授信审查,如审查通过可适度延长贷款期限,无需重新办理有关手续。
中国证监会有关人士日前表示,目前基本遏制住了全国范围内的非法发行股票等涉众型违法犯罪活动的蔓延势头,新发案件大为减少。2009年证监会将始终贯彻“打早打小、露头就打”的工作方针,将维护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作为一种工作常态,常抓不懈,同时打防并重,疏堵结合,建立健全打非长效机制。
[问题]据介绍,2008年证监系统共处理涉及非法证券活动的各类来信、来访945件,其中已将270件信访材料作为犯罪线索移送公安机关。与上一年同期的1371件相比,投诉量下降了30%,且投诉反映的非法证券活动大多发生在2007年或更早,2008年新发生的非法证券活动不足投诉量的3%,非法证券活动的蔓延势头得到遏制。
但是,近期随着行情的好转,一些不法机构及不法分子利用投资者渴望通过证券投资暴富的投机心理,又开始进行新的非法证券活动,比如编造虚假信息,以高额回报为诱饵兜售所谓“原始股”、“将在海外上市股”,或谎称提供所谓“黑马股票”、“涨停板股票”内部信息,诈骗投资者钱财。非法证券活动花样不断翻新,呈现出新的特点,手段更加隐蔽,欺骗性更强。
[对策]有关人士表示,证监会牵头的整治非法证券活动协调小组2009年将重点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继续做好打击各类非法证券活动,维护社会稳定。各地方、各部门要保持清醒头脑,坚持高压态势,始终贯彻“打早打小、露头就打”的工作方针,将打击非法证券活动、维护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作为一种工作常态,常抓不懈。
二是打防并重,疏堵结合,建立健全打非长效机制。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坚决打击证券领域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的同时,要客观分析新形势下广大中小企业的需求,积极研究探索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要将打击证券违法犯罪与维护稳定、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同时,继续做好舆论宣传和投资者教育工作,提高广大投资者对各类非法证券活动的风险意识、辨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使其自觉远离各类非法证券活动。
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投资者可以用以下几招防范非法证券活动“陷阱”。一是如果股票发行或者转让采取了广告、发布会、说明会、网络等公开方式,就要看是否取得证监会的核准,如果没有证监会的核准文件,就可判别是非法发行股票。二是中介机构从事证券承销、代理买卖活动,必须了解其是否取得了证监会批准的相关证券业务许可。如果没有,就可判别是非法经营证券业务。三是查阅相关证券投资咨询机构有无中国证监会核准颁发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证书》。投资者可登录中国证监会网站(www.csrc.gov.cn)查询。四是要求有关证券投资咨询或理财人员出示其证券投资咨询执业资格证书,并登录中国证券业协会网站核实。五是不轻信口头承诺,如中介机构允诺可签订合同,也要先详细了解与你签合同的中介机构是否存在,是否有证券业务许可证,并向有关部门核实。六是投资者遇到判断不清的问题时可向证券监管部门咨询。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不要向有关机构、个人汇款。个人投资股票、期货时应选择正规的投资渠道,到合法的证券、期货机构进行交易。在遇到上述类似非法证券活动时,应及时向证券监管部门进行咨询或举报;对涉嫌犯罪的非法证券活动也可向公安机关举报。
持续不断的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造成了较大影响,但也给了更多的国际化发展的机遇。得益于相对稳健的经济基本面,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和近年构建的金融缓冲机制,我国有望从中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
首先,为化解危机,发达国家必然进一步瞄准新兴经济体市场,有条件地放松技术管制,开展合作,从而使我国获得发展所需的技术和设备。长期以来,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对新兴经济体,特别是对中国的高技术出口方面施加了多种严格限制。在经济萧条阶段,由于国内需求大幅度减少,发达国家政府和企业在出口技术和高级技术装备方面将趋向开放,限制会有所放宽,要价降低。我国可借机考虑加大技术和设备进口的力度,把发达国家的经济危机转化为加快技术进步的契机。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受金融风暴影响,出于成本方面的考虑,有31%的受访美国企业已将部分业务外包,同时32%的企业表示,已计划未来3年内将部分业务外包。许多大跨国公司不仅没有撤出亚洲市场,反而直接加大在中国、印度的投资,并且与之开展更深入的战略合作。一些在本国深受金融危机之苦的跨国企业仍然看好中国投资前景,ll月,全球500强企业之一、美国大型高空作业设备及特种车辆生产商豪士科公司本土裁员,却在中国开工建立制造基地,面向亚洲市场提供高空作业设备。面临着国内市场萎缩的日本企业东芝水电设备有限公司顺应中国政府以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内需的大趋势,对在华电气工厂进行了扩建,以满足中国国内以及亚洲地区的水力发电的需求。
其次,金融危机使国际并购趋势出现逆转。由于美、欧、日等国的一些企业面临困境,为生存将不得不出售股权、技术甚至整个企业,这为我国的企业通过并购发达国家的企业获得市场、经验和人才提供了重要机遇。据Dealogic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亚洲并购交易总额出现增长,与全球并购趋势相反。受中国与印度的并购交易推动,亚洲并购交易总额增加4%,达3873亿美元,而美国和欧洲的并购交易总额则分别下降30%和39%。
最后,金融风暴加剧“海归”回流速度,人才回归数量迅猛增加。人才流失曾经是困扰一些新兴经济体国家的重要问题。金融危机则有可能使长期存在的人才主要向发达国家流动的趋势出现重要逆转。上世纪70年代,2000多名韩国汽车研发人才从美国返回国内,一举改变了韩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进程。面对美、欧、日等国正在出现的裁员潮,我国必须整合全球人才资源,才能快速提高本国科技创新能力。
此次危机还使我国有望获得更多国际话语权和决策权。由于危机中心在发达国家,为了渡过难关,他们不得不放下架子,与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金融对策和经济政策上进行协调,寻求新兴经济体的支持,客观上为我国在全球经济政治舞台上扩展空间提供了条件,从而为我国加大科技创新资源的引进力度提供良好条件。
去年第四季度,政府开始高密度、高强度地出台宏观调整政策以刺激经济。财政政策由“稳健”转为“积极”,加大对民生的投资力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改善经济结构。货币政策从从紧向适度宽松转变,扩大银行信贷规模,进一步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继续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实施差别化货币政策。政府根据扩大内需精神出台了4万亿的投资计划,并在12月内迅速批了1000亿的投资项目。从今年以来的情况看,这些政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由于上年春节是在2月份,今年是在1月份。理论上讲2009年1月份的市场类数据应该上升,而生产类数
据应当下降。但数据显示,不仅是消费与物价有所好转,其他大部分数据也出现好转态势。首先,发电量同比下降7.9%,较2008年11月的同比下降9.6%略有回升。其次,采购经理指数由去年11月的38.8%,回升为12月的41.2%,今年1月进一步提高为45.3%,这是在去年11月的历史低位上连续第二个月攀升。如PMI指数中的产成品库存指数连续三个月减少,原材料库存指数则连续2个月上升,新增订单指数、生产指数、购进价格指数都在12月、1月份出现了连续上升势头。再次,2008年,在央行取消了对商业银行的信贷管控之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新增贷款从11月份开始全面回升。1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达到4769亿元,12月份迅速上升至7718亿元,两个月新增本外币贷款达到了11643亿元。今年1月我国新增贷款达9000亿元创单月新高。2009年1月份信贷猛增的原因除延续11、12月份的信贷增速外,主要是各家银行都在配合“充分发挥好银行信贷资金在扩大内需、支持经济发展的作用”的相关政策精神。而“早投放、早落实、早收益”也是银行一贯的经营模式。最后出口实际有所好转。据海关统计,虽然从总值上看,今年1月份进出口继续下降,但剔除春节因素后外贸出口有所增长。今年1月份比去年1月份少5个工作日。如果剔除工作日的影响,1月份的出口值比去年同期增长6.8%,进出口值和进口值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8.2%和26.4%。同理,今年1月比去年12月少6个工作日,剔除工作日的影响,1月份进出口、出口值分别比去年12月份增长4.6%和10.1%,进口值下降3.8%。从商品看,出口退税率上调政策涉及商品出口有所增长,资源和能源型产品出口下降。
正因为如此,许多人认为,由于绝大多数政策效应还没有显现,就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再加上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陆续出台,下一阶段恐怕就不需要出台新的政策了。然而,从目前世界经济形势持续恶化的态势看,再加上金融海啸第二波更大的冲击已经如箭在弦,我们实在是不能掉以轻心。相反,矫枉必须过正。从各种趋势看,刺激经济的步伐不仅不能停顿,相反还必须加强。
国务院2月26日出台的《旅行社条例》,对原《旅行社管理条例》进行了全面修改,进一步降低了旅游市场准入门槛,减轻了旅行社的经营负担,同时加大了对旅行社违法经营行为的打击力度,为旅游者创造“明明白白消费”的法制环境。
针对一些旅行社以低报价招徕旅游者参团后,又通过改变行程、新增有偿服务等方式向旅游者加收费用等问题,《条例》明确规定:严格禁止旅行社低于成本报价,旅行社必须与旅游者订立书面合同,合同中约定的内容至少应包括:旅行社统一安排的游览项目的具体内容及时间;旅游者自由活动的时间和次数;旅游者应当交纳的旅游费用及交纳方式、旅行社安排的购物次数、停留时间及购物场所的名称;需要旅游者另行付费的游览项目及价格等相关细节。
新《条例》还规定,旅行社取得许可证之后,要在银行开设专门账户,存入质量保证金。经营国内旅游业务和入境旅游业务的旅行社,质量保证金为20万元;经营出境旅游业务的旅行社,应当增存质量保证金120万元。与此前规定不同的是,质量保证金的利息属于旅行社所有,政府不可以从中扣去相应的管理费用。
《条例》同时规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对于未经旅游者同意在旅游合同约定之外提供其他有偿服务的旅行社,将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于非因不可抗力改变合同约定行程的旅行社,将处以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相关导游、领队人员也将处以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导游证或者领队证。
《条例》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