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2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主要事迹简介11篇

2024-07-16 来源:步旅网

2022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主要事迹简介篇1

康绍忠从教37年,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持践行“四有”好老师的要求,在立德树人、科技创新和学科建设方面成就突出,受到广大师生和同行赞誉。

康绍忠长期坚守教书育人一线,放弃节假日休息,完成的年工作量是普通教授的3至4倍。先后主讲11门本科和研究生课程,指导博士生78人、硕士生76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人、提名奖1人。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和研究生教育成果特等奖1项(当届唯一的特等奖),并入选2018年度全国唯一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人物。长期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在立德树人方面的案例被收入教育部思政司组编的《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案例汇编》,并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20余家媒体报道。

在教书育人的同时,面向国家需求和学术前沿,康绍忠创建甘肃武威绿洲农业高效用水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促进了旱区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绿色发展。出版著作与教材12部,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论著被引用38000余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并获2006年度ICID国际农业节水技术创新杰出贡献奖(该年度全球唯一获奖者)。

康绍忠长期扎根西北旱区边远农村,助力精准扶贫,服务乡村振兴。同时,牵线搭桥帮助在河西走廊贫困地区建设8所希望小学,助力边远农村教育发展。曾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市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等称号。

2022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主要事迹简介篇2

2000年8月,李粉霞走进了当时还是中专的山西省机械工业学校,成为了这里的一名新教师。刚进学校就被安排当上了班主任,当时职业教育正面临招生困难期,来到学校上学的孩子基本上没有分数要求,好几个家长在她面前直言不讳自己的孩子无可救药,还有几个孩子嚷着想退学,没有任何管理经验的她,面对一群不懂事的熊孩子,暗暗下定决心,绝不让一个孩子离群,绝不让这群孩子迷失,要让他们重拾信心,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

于是,李粉霞把大量的时间都留给了她的学生,早上跑操,走在班级队伍最前面的是她;晚上自习,坐在教室最后面的是她,她细心地观察着学生的一举一动,了解着他们的日常点滴,暗暗与学生斗智斗勇。

学生刘斌连续几天装病不想上课,李粉霞没有直接戳破他的谎言,而是回到自己的单身宿舍为学生亲手做了一顿病号饭,亲自送到了学生宿舍。刘斌顿时泪流满面,长期以来饱受老师、家长否定的那颗幼小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从此他再也没有旷过课,如今已成为了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名业务骨干。

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阻挡了学生下厂实习的路,学生都心烦气躁,没有心情学习。李粉霞不想让学生荒废时间,于是主动向学校申请,由她带着学生在数控实训中心完成实习项目。她带着学生找资料、设计项目,把实训中心的所有设备让学生熟练操作,高水平、高效率地完成了毕业设计任务。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12年守在班主任的岗位,李粉霞送走了一届届的学生,也送上了一片片的爱心。2012年,作为刚上任的数控工程系党总支书记,李粉霞在早晨查宿舍时,发现一名学生不愿意起床,从辅导员口中得知该学生不服从管理,家里也无能为力。李粉霞主动把学生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经过推心置腹地聊天,学生向她敞开心扉——父亲在他上高中时车祸身亡,他无法接受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变得心灰意冷,行为不受控制。李粉霞没有责备这名学生,而是将他安排到自己办公室做助理,负责打水、扫地、文件整理,只为给他多一份约束。在办公桌左侧抽屉里有一个“谈心本”,是师生之间吐露真情的地方。直到如今,那个“谈心本”还静静地躺在李粉霞的抽屉里,闲暇时她还会拿出来,静静地享受着一个孩子蜕变的过程。

不知什么时候,“霞姐”这个充满亲情的称呼被一届届的学生传了下来。学生心中这位年轻的姐姐,用一个女老师特有的细心和自己特别的方式在关爱着每一个孩子。李粉霞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学院优秀班集体,个人2次被评为省级优秀班主任,3次被评为省级优秀共产党员。

2022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主要事迹简介篇3

孙正聿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苦读”和“笨想”中,在特殊环境和独特体验的“生活积累”中,升华创生着他的“文献积累”和“思想积累”,让现实活化了理论,用理论照亮了现实。

由于理论成就斐然,2015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第20次集体学习,孙正聿走进中南海,就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讲解。

很多人惊叹于他的妙语连珠、妙笔生花、出口成章,曾试图探寻他超强记忆的大脑沟回。他笑言秘诀便是读书:求多、求好、求独。多读书,读出别人的好处,悟出自己的道理,变成独到的思想。

有人曾把孙正聿公开场合“背过”的名人格言、名家语录对照原著比较,竟一字不差;他自己总结出来的“正聿金句”也是独家秘制,别人也无法模仿。

虽然年逾古稀,但每天早晨7点半孙正聿都会准时来到办公室,心无旁骛,埋头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写作,有时一上午连口水都忘了喝。看看书、写写稿、想想问题,这是他一天中最充实、最幸福的时光。

吉大青年教师高超在说起自己的导师孙正聿时,满是崇拜和爱戴。刚开始,他是畏惧与老师之间巨大的学术差距,“不敢”走进老师的办公室,现在,他是心疼,怕打扰老师的宝贵时间,因为舍不得而“不敢”推开办公室的门。

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盾和孙正聿是亦师亦友亦同事的关系。他对孙正聿的印象是“特别全面”“才智过人”“超常勤奋”。

孙正聿也承认,是某种“天分”和持久的“勤奋”成就了自已。

说不清为什么,孙正聿从小就喜欢看书,哥哥的课本,特别是语文、历史、地理一类的课本,不知道看了多少遍。儿时的最大乐趣,就是读“小人书”。厚一些的2分钱看一本,其余的1分钱看一本。他说,许多知识都是从“小人书”中看来的。

上中学时,每周两元钱的伙食费,常常是母亲在周日向邻居借来的。在那么艰难的日子里,他居然订阅了两本杂志——《世界知识》和《文学评论》。

学可上,无工可做。孙正聿每天上午去南湖游泳之后便去还没关闭的图书馆读书。在当装运工、放映员时,他对当时小青年趋之若鹜的所谓时髦事都毫无兴趣,每天就是读书。

工作以后,填写的各种个人材料中,常常有“爱好”或“特长”一栏。孙正聿想来想去,惟一可以填写的,就只有“读书”这一项了。

就是现在,孙正聿也是只要一看到文字就激动、兴奋,这种高峰体验,被他认为是也许仅次于毒品的刺激。

“爱读书”,这就是孙正聿说的“天分”吧。他自诩没有浪费上帝给予他的这种才能。

在文字的海洋中遨游,他的头脑中常常浮现出三句“格言”:

“伟人的生平昭示我们,我们也能够生活得高尚。”

“跟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一门最引人入胜的科学。”

“人应当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

这三句话影响了孙正聿一生。

哲学,它所要给予人的,正是引导人们 “尊重自己”,“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

孙正聿在《崇高的位置》一书中说,崇高和渺小就是人类精神座标上的两极。在求索的路上,他何尝不是以人类精神座标上最渺小的一点,执着地追寻着那份“尊重自己”的崇高呢。

2022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主要事迹简介篇4

特殊教育学校“择差”守护——这就是特殊教育的特殊之处。选择了“守护”特殊儿童的使命,周美琴一做就是35年。

“我弟弟也曾是特殊儿童,弟弟的成长,母亲的不易,家庭的艰难,我从小看在眼里。因此,1987年我从上海浦明师范学校毕业,聋哑辅读学校希望我加盟时,我心动了。我母亲也告诉我:这个工作你一定要接受。好好培养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去减轻这些家长的压力,为这些家庭和孩子造福……”正是这份初心,让她无论走多远,碰到多少挫折与困难,都始终甘之如饴。

走进辅读学校的那一刻,周美琴开始每天面对神色呆板、行动笨拙,反应迟钝、生活自理困难、大小便失禁甚至行为失控的孩子。一名患自闭症并伴有精神障碍的学生,时不时怪叫、四处藏匿、趁人不备逃出校门,还会把大便抹在手上吃进嘴里。周美琴时刻注意着他、陪伴着他,实行一对一的帮教。为了拉近距离,周美琴让他坐在自己的腿上给他讲故事,可冷不防孩子却一记重重耳光打在她脸上。

生平第一次被人扇耳光,年轻的周美琴顿时眼眶模糊。但一想到这是自己的学生、是一种非常态反应时,她强忍着痛和泪、压下委屈,继续与孩子沟通。此后,周老师对他的关心更多,不仅变换着方法与他交流,还时常用他感兴趣的游戏活动帮助他成长。渐渐地,孩子与她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乐于听她的话、有了可喜的进步。当孩子因哮喘发作送进医院抢救,在昏迷中还呼唤着“周妈妈,快来看我”……

曾被智障孩子推倒甚至动手打过、曾为了帮聋哑孩子排节目累倒过、曾因细致关爱孩子而被称为“周妈妈”过……作为一名特教老师,她在孩子们身上付出太多太多;但作为一个母亲,她欠女儿的太多太多。那时,时常半夜一身疲惫才回到家,望着年幼的女儿在睡梦中还紧紧抱着她的衣服时,她不禁热泪盈眶。她欣慰的是,女儿慢慢长大懂事、理解了妈妈的使命,也成为特教志愿者,助她守护。2018年9月,周美琴获得了“上海市教育功臣”称号后,为了她终身的教育追求,为了帮扶和奖励更多的特殊儿童,全家支持她个人出资10万元发起设立了特殊教育关爱基金,为特殊儿童实现梦想而助力。

2022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主要事迹简介篇5

杨瑞清,男,汉族,1963年6月生,中共党员,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总校长、教师。 1981年,为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杨瑞清从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毕业后,到南京市江浦县五里村小学工作。他41年坚持扎根乡村办教育,始终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走出了一条现代乡村学校独具特色的时代新人培育之路。他两次拒绝进城,创办的行知小学从一所简陋破旧的乡村小学发展成为集幼、小、中和教育实践基地为一体的集团化现代学校。他创建教育基地,把乡土生活作为教学资源,积极探索学生校外活动、劳动实践、生态教育模式。他坚守乡村教育一线,只因放不下村里的孩子和自己的教育理想。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标兵等荣誉。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让我们以杨瑞清校友为榜样,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将行知教育思想播撒到更加广阔的天地。

2022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主要事迹简介篇6

杨明生,男,汉族,1963年6月生,中共党员,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一中学校长、教师。

他从教38年来,以校为家,爱生如子,无私奉献,虽身患多种疾病,仍坚守在教学一线,践行着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担当。他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先”的办学方针和育人导向,提出“以文化人、以文育德”的校园文化建设方案,探索多种育人实践,强化德育实践效果。

他坚持教育科研、改革兴校,大力推进以备课改革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改革,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安徽省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据悉,自2020年以来,中宣部每年都会同教育部组织开展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学习宣传活动。今年5月开始,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积极行动,按照人选要求,共推荐了64位候选人。中宣部、教育部邀请教育专家、一线教师、中央主要新闻单位等代表,组成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委员会,严格审核推荐人选。

8月2日至8月16日,在人民日报、学习强国及教育部官方微信等媒体公布了候选人简要事迹,请社会各界进行评议和监督。之后推选委员会组织召开推选会议,结合公示反馈情况,经过民主投票,大会评选出12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2022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主要事迹简介篇7

马丹,女,汉族,1975年4月出生。1993年参加工作的马丹,是武汉市旅游学校的一名优秀的艺体教师,也是一名优秀的中共党员。2016年8月,她主动申请加入湖北省“组团式”教育援藏队,来到西藏支教。三年期满后,她为了履行对藏族学生的承诺,申请留藏,继续工作。二度援藏,她将一腔热血撒播在雅砻大地,教书育人、奉献青春,她是边疆教育的守望者,在美丽的雪山高原上留下了串串坚实而又幸福的脚印。2021年3月,马丹入选“中国好人榜”。

明亮的深眸,清瘦身材,有些黝黑的皮肤上一抹亮丽的高原红,人们眼中的马丹,活脱脱一个藏族姑娘。

2016年,马丹主动报名参加湖北省第一批组团式教育援藏,来到山南市第一高级中学担任音乐教师;2019年,她再次主动报名参加湖北省第二批组团式教育援藏,到山南市东辉中学担任音乐教师。

是什么样的情怀让马丹连续两次参加组团式教育援藏?马丹说:“想到西藏缺人才、缺教师,我就选择主动报名了。”

来藏之前,马丹是武汉市旅游学校的一名教师,多年的教学生涯,让她对教育事业、对与学生相处,产生了浓厚的热情。“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就是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马丹说,“特别是看到孩子们想唱歌、想表演的表情时,我的教学热情就更高了。”

2022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主要事迹简介篇8

“三年来,50多堂大课,我们邀请了袁隆平等国家功勋,载人航天总设计师周建平、北斗导航总设计师杨长风等科学家,神十三、神十四等航天员,13位院士、50余位专家给孩子们上课。《追梦》《志在九天》《夜空中最亮的星》,这一堂堂大课之后,科学家成为了孩子们最想追的星。”郭晓芳说,从面对面教学到屏幕前交流,从“1+3”网络联校课堂,到“城乡同步,全省同上一堂课”,“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就像是一束光,照亮三湘四水每个角落,照亮千家万户每个孩子的心房。

作为湖南省“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总班主任,郭晓芳讲授新时代“云端”思政课,从人物主题、内容形式、传播渠道多维度创新,将思政教育“养分”融入学生喜爱的时、事、人、物等“活教材”中,打造出50余个大课专题、600余个配套课程,课程覆盖全省2.8万余所学校并辐射全国,单节课学习人次突破3000万,单个平台学习人次突破1亿,形成在全国颇具影响力的“我是接班人”网络思政品牌。

2022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主要事迹简介篇9

从小立志服务社会的张先庚对贫困地区有着特有的情怀与牵挂。她牵头培养民族地区基层卫生人才6 .8万人,在阿坝州首创的民族地区基层卫生人才“1134”培养模式获评四川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如今,该成果已在100多所高校和地区推广,惠及学生8 .9万人,培养“双师型”师资2 .1万人,扎根基层毕业生3 .6万人。

聚焦农牧民健康问题,张先庚创新构建“政—校—行—企”四位一体联动健康扶贫模式和乡村振兴帮扶模式,将每月15日确定为卫生科普志愿活动日,多年来走村入户对农牧民开展健康宣教、地方病和慢性病防治、中医保健技术等服务,惠及壤塘县4 .7万人。她带领团队每年多次到藏区现场指导健康服务,线上线下齐上阵,全面提升民族地区医务人员业务能力。

在张先庚的影响和带领下,卫生志愿者们扎根高原,坚守健康扶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一线,得到当地社会、政府、农牧民广泛赞誉,成为基层卫生健康服务人才培养与健康扶贫、乡村振兴典范,并多次获国家卫健委、全国志愿服务金奖、银奖。如今,她正带领团队将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推广,全面助推乡村健康振兴战略。

2020年,在疫情最严峻时刻,张先庚作为队长立即组建了以学院教师为主的130人“四川护理职业学院抗击新冠病毒肺炎爱心志愿服务队”,创建“政、行、校、社、医”五位一体联防联控,带领团队在3天内熬夜编写出社区居家防护手册6本。她带领队员深入社区开展入户排查、疑似病人转诊、隔离监测和心理疏导。

在社区工作中,遇到一位拒绝配合防疫工作的疑似病人,张先庚同队员守在病人门口,一边开展环境消杀,一边向病人赠送口罩、体温计等防疫物资,并耐心沟通劝说。花了整整2天时间,对方终于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被志愿队的的暖心举动与责任心感动,同意带着爱人去隔离点观察。类似的不理解、拒绝甚至谩骂常常都会遇到,但张先庚与她的志愿队总是用过硬的职业操守,化解每一次挑战。

张先庚带领团队在社区抗疫中募集40万元中药香囊,完成重点疫区返蓉人员入户医学观察2332人、体检服务6279人次,守护了24万社区居民生命健康安全。大家不忍她整日劳累,劝她多休息。她坚定地说:“我是教授、队长,也是专家,现在是最需要我的时候,我必须尽全力去服务。”

2022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主要事迹简介篇10

安文军,男,裕固族,1969年9月生,中共党员,甘肃省张掖市肃南县明花学校教师。他扎根牧区教育30年,坚守教育初心,用爱心、耐心和智慧教学生学习知识、学会做人。他以学生为本,从学情出发制定学习策略,大力倡导情景化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知行合一。他爱生如子,在班主任工作中细致入微,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在管理中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他注重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倡导快乐教育,推进少年宫活动,开设书画、手工制作、花样跳绳、足球等社团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曾获全国优秀教师、甘肃省乡镇骨干教师、甘肃省优秀辅导员等荣誉。

2022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主要事迹简介篇11

孙怡,女,汉族,1980年10月生,中共党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第一幼儿园副园长、教师。22年的从教生涯中,她扎根学前教育事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职责,坚持不断学习、探索提升,用爱心、科学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每名幼儿。挂职支教期间,她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将一所新建幼儿园办成了教学设施完备、教学理念先进、办园规模较大的幼儿园。

她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学校、进课堂,为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贡献教育力量。曾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