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使命,在高原寻找铜矿
墨竹工卡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有着“天边之乡”的美称。地质人唐菊兴带着他的两名学生正在这里跋涉,此次他们肩负到山上采样,寻找新的铜矿的使命。
高原地区缺氧、高寒,气候变化多样。唐菊兴和他的徒弟们在青藏高原上每走一步都极度缺氧,有时甚至一天还可以经历四季,前几分钟还艳阳高照,转眼就会风雨交加,但采样的工作从未因为恶劣的环境和天气变化而停止。
此次采样,他们发现了成片的角岩,角岩属于岩浆岩与围岩热接触变质作用的产物,是地质专家预测隐伏岩体的直接标志。成片的角岩释放着深部可能存在大型铜矿的信号,这让唐菊兴激动不已。
多年寻矿的经历,让唐菊兴早已适应风餐露宿的的生活。肩负样品在高原手脚并用的行走,馒头就榨菜的“野餐”,野外帐篷过夜甚至碰到过狼群……面对这些艰苦的野外环境,唐菊兴说:“做我们这个专业确实是比较辛苦的,但是只有靠我们这些人长期坚守,才能为国家找到更多的矿产。”正是这个信念,使得他坚持了25年。
25年科研路,不断攀登地质科学高峰
早就被发现并进行勘查的的甲玛矿区,前15年间的探获却不多。唐菊兴及团队从2006年开始进入甲玛山,经过系统的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他推翻了之前在业内已达成共识的甲玛山系“海底喷流成矿”观点,认为该矿的成因应是“岩浆热液型”。以这些新认识为指导,中国黄金集团发现了最厚达328.98米的斑岩型钼(铜)矿体,在甲玛铜山南坑发现了产于推滑覆体中的富铜多金属矿体,仅这一个矿体提交的铜资源量就超过原来15年提交的铜资源量。如今,甲玛矿区已成为世界级矿区。唐菊兴仍然经常过来指采矿工作,为岩芯采集、校准钻井的角度及深度提供技术指导。
在他的主导下,中金集团在甲玛山下建起了一座国内独一无二的岩芯库,所有被钻探开采的岩芯都完好的保存在这里,这些实物标本将成为后世研究矿产的资料。
25年来,唐菊兴每年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在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的青藏高原度过。最长的一年他在西藏待了200多天。唐菊兴目前主持勘查评估的包括18个大型铜矿,18个大型金矿,11个大型银矿, 7个大型钼矿和2个大型铅锌矿。参与主持过工作总矿产量累计超3000万吨。这些成绩没有使他停下脚步,已经55岁的他依然坚持走在路上,年复一年,不知疲倦地向着地质科学高峰攀登。
1964年9月,唐菊兴出生在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洪典村。
1984年7月,本科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矿产系,同年留校任教。
1990年7月,获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
1992年7月—1996年12月,任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学院)讲师 。
1996年12月—2001年12月,任成都理工学院副教授(系总支副书记、系副主任)。
2001年12月—2007年3月,任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常务副书记(副院长)、教授。
2002年,任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常务副书记、副院长。
2003年,获成都理工大学博士学位;历任成都理工大学资源与经济系总支副书记(主持工作),副主任(主持工作),系主任。
2004年—2006年8月,进入中国地质科学院博士后工作站开展研究工作。
2007年3月—2008年3月,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成矿远景区划研究室研究员。
2008年3月—2013年4月,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成矿远景区划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
2013年12月,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同年入选国土资源部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技领军人才开发和培养计划。
2015年5月14日,入选“中国工程院2015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2019年4月30日,入选“中国工程院2019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2021年4月23日,入选“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2022年11月,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副总地质师。
2023年8月31日,入选“中国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11月22日,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12月21日,参加的专题节目《榜样8》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
唐菊兴为中国的大宗矿产资源的勘查和边疆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稳定做出了杰出贡献,生动体现了成理人“不甘人后、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成都理工大学新闻网评)
唐菊兴百折不挠、不畏艰辛,攻克了青藏高原上的一个又一个难题;他恪尽职守、年复一年,不知疲倦地向着地质科学高峰攀登。他是青藏高原上的找矿人,他为保障我国铜资源重大需求和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披星戴月,用热爱去研究每一块石头;追风逐日,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披荆斩棘,用汗水书写奋斗的华章。(中国地质调查局评)
唐菊兴是优秀的为国找宝藏的爬山匠。他在最艰苦、最危险、外部环境最差的地区,作出这么大的贡献很了不起。(中国工程院院士多吉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