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基于PLC和变频器的塔式起重机控制系统设计

2024-07-16 来源:步旅网



基于PLC和变频器的塔式起重机控制系统设计

摘要:塔式起重机是广泛使用在建筑、冶金、物流等行业中的重要设备之一。塔式起重机的主要作用是物料的提升和下放,主要应用于建筑行业屮的设备,属于循环、间隙运动的机械。文章主耍研究变频器塔式起重机电气控制系统。

关键词:变频器;PLC;塔式起重机

1概述

塔吊的组成部件众多,但在这其中,电动机对于系统的作用是最重耍
的,因为它是机械系统的主要驱动元件,是将电能转换为生产所需的机械
能的主要装置。电机良好的电气性能能够改善机械系统的性能,提高系统的可靠性,降低故障可能性,从而降低维护成本。

塔式起重机的电气执行机构构成需要至少进行三个方向的控制,分别是垂直方向的起升机构、水平方向小车进退的变幅机构以及吊臂旋转的回转机构。

所以此次设计将采用的是传感器限位控制,主要使用的是旋转编码器和转速传感器,旋转编码器的工作方式类似于它在电梯中的,只是我们进行的转速调节线性平滑度要求较低。同时速度转速传感器可以配合变频器进行PID闭环转速调节。





2变频器概述

西门子MM440系列变频器是一款具有代表性的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驱动设备,属于通用型矢量变频器,基于三线交流异步电动机稳态数学模型
的控制方式,其核心是通过协调控制电压和频率,最大程度保证电动机气
隙磁通稳定与额定值。该变频器提供的此类控制模式有:线性V/f控制、抛物线v/f控制、可编程多点设定V/f控制、磁通电流控制等。此外,还有矢量控制功能。

3方案的设计

3.1塔式起重机的运行控制要求


塔式起重机的主要作用是物料的提升和下放,主要应用于建筑行业中

的设备,属于循环、间隙运动的机械。总体的功能要求:

1)起升机构

吊钩的升降机构的工作状态分为空载和轻载、重载两类。

2变幅机构

小车的变幅机构进行的是小车在塔臂进行的进退运动,前臂尖端和末

端皆安装有限位开关。它也能够通过变频器对电机进行速度控制,由于类

似回转机构具有一定的惯性冲击,起动和制动不能过快。

3回转机构

吊臂的回转机构完成的是吊臂的顺向逆向转动,其具有较大的惯性冲

击,起动不能过快。停车和反打传都不允许过界,否则不仅运转不平稳,



还会损坏机构。因此还通过冋转专用减速机,同时采用变频调速使起动、制动平稳。

3.2塔式起重机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分析

针对上面提到的控制耍求,获得的起重机的电气控制系统分层结构。

分层结图2

根据控制耍求初步设计了对应的实物的系统总框图,如图3所示。结合设计控制要求,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整个系统的结构英实是多并联回路的控制系统。PLC控制器作为整个系统的上位机,主要职能是接受传感器采集的信号并进行处理运算,然后发出指令,主耍是给下位机(以变频器为主)发送指令信号,这样也基本形成了闭环反馈控制的思路;其实PLC 最基础的作用是?M行逻辑控制,即作为软开关进行继电器的通断控制,实

现各机构的工作状态的切换。

PLC控制器的下位机是变频器和若干的传感器。变频器是整个系统驱动电动机的设备,它能够实现电动机的矢量控制。

本系统使用的主要传感器为旋转编码器和限位开关。在实际的系统中,结构图中的PG卡(脉冲发生器,PulseGenerator是配合旋转编码器完成电动机转速采集的选件,它可以将不同输出形式的编码器信号进行转换、隔离,输出可以适配控制器的信号,以达到矢量变频控制。主要实现的功能有:电平转换,模数转换,光耦隔离,整型等。

根据控制要求和系统总框图进一步确定系统软件控制流程,通过软件流程图确定基本的控制顺序。





4结束语
木次设计主要是实现PLC与变频器结合的塔吊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以了解现代自动塔吊系统的发展方向和控制系统屮的可改进Z处,同时也是设计更加效率的塔吊系统。与传统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相比,现代软接触器控制的系统可以更加精确地进行控制,结合现代自动控制理论,功能更加完善,操纵性也更强。

另外,本论文篇幅有限,没有设计本系统的控制电路图和PLC程序,读者可自行设计。

参考文献

[1] 王瑞兰•基于变频器的恒压供水系统的设计[J]•微计算机信息,
2005, 21 (9)123-124.


[2] 杨宁,赵玉刚•集散控制系统及现场总线[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3]焦玉成,陈瑞•基于PLC与变频器的编织生产线自动控制系统[J]

制造业自动化,2012,34 (2)130-132.

[4]何凤冇,鲍卫宁,刘良,等基于PLC与变频器的空压机恒压供气系统[J]・变频器世界,2009(2)77-79.

[5]廖常初.PLC基础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6]李凤阁,林景波,佟为明,等基于PLC和变频器的同步控制实验





系统[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 (11)32-35.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