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常见烦人的疾病之一,既无法根治又有许多注意事项。许多人患了糖尿病以后求医多年也是不好不坏。专家提示,遏制糖尿病最好的方法还是中西结合。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作用不足所致的,以高血糖为标志的代谢紊乱症群。这种胰岛素作用不足既可能是因为胰岛素缺乏所致,也可能是由于胰岛素抵抗而产生,或两者兼而有之。后者在2型糖尿病中更为多见。临床上糖尿病以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轻等为常见症状。日久可累及大、小血管及神经系统,形成多种慢性并发症,严重威胁病人的健康和生命。
中医学在两千多年前就对糖尿病有所认识,早在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内经》中把临床上出现“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等特征的病证冠名为“消渴”,其描述的症状与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症状的认识基本一致。而现代中医把糖尿病特称为“消渴病”。
历代医家在《内经》基础上对本病研究不断进展,根据消渴的特点,形成了清热润肺、清胃泻火、滋阴固肾、生津止渴等治疗方法,并衍生出不少有效的方药。中医认为“五脏柔弱者,善病消瘅”,明确地指出了糖尿病的发生与秉赋不足有关,这与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的病因有共同之处。
中医认为饮食不节,积热伤津,可致消渴。而现代研究表明,饮食疗法可以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有利于β细胞功能的恢复,还可使肥胖者降低体重,增加胰岛素受体数目和敏感性。可见,尽管中西医学理论各异,各自从不同的角度阐释和治疗糖尿病,但多有其异曲同工之处。
中西医治疗糖尿病都要求适当控制饮食、适度的运动锻炼、保持规律的生活和定期监测血糖等,这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和前提,是良好控制糖尿病病情、防止急慢性并发症的必由之路。这些既是中、西医学两种医学模式对于糖尿病临床治疗学的研究成果和巨大贡献,也是中西医学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防治上的共同之处。其实,中西医治疗糖尿病除上述共性之外,还各有特点。
西医治疗糖尿病主要是从增加胰岛素的作用入手。具体方式上,既可以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也可以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来增强胰岛素的降糖作用,甚至直接补充胰岛素等,以增加体内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和促进肝糖原的合成,抑制肝糖的释放。
此外,也有考虑降低葡萄糖在肠内的吸收速度等以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改善糖代谢紊乱等体内多种代谢紊乱症群。降血糖作用快,且降糖效果强;并可防治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但对于改善糖尿病症状的效果不甚理想,且不同的降糖药物均有其一定的副作用等,是其显著的临床不足。
中医治疗糖尿病是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核心和出发点,多采用益气养阴、清热活血、健脾益肾等综合治疗措施,调整人体内环境,改善患者代谢紊乱状况。
一般来说,中药降血糖效果较西药降糖药弱一些,但作用缓和而持久,且由于许多中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一般不会引起低血糖。中药在改善糖尿病症状和防治慢性并发症方面有显著优势,且价格低廉、副作用少。
正因为在糖尿病的治疗方面中西药物既有其共同之处,又各自具有特点,互相之间各有短长,临床上才可能取长补短,以协同增强降糖效果又互相抑制副作用,达到长期良好控制糖尿病病情、延缓或阻止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降低致残致死率等目的。
在临床上,对轻、中型糖尿病患者在应用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等基础治疗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中医中药辨证论治,以充分发挥其作用和缓、悠长的优势。而对于中、重型糖尿病患者,则在基础治疗的前提下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综合治疗,取西药控制糖代谢紊乱为主的各种代谢紊乱;而应用中药辨证治疗,既可减少降糖西药的用量,又可改善临床症状,共同延缓或阻止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常用的模式有:
1、糖尿病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诊断治疗
西医侧重病因和病理形态的诊断,中医重视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使着眼于整体宏观的中医辨证进一步微观化、客观化和定量化,又可使侧重局部和微观的西医辨病走向整体化和综合化。以现代医学的标准诊断糖尿病,界定和保证两种医学在糖尿病研究主体方面上的一致;以中西医学各自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阐释糖尿病,达到辨病和辨证的有机结合。
2、中西医综合治疗糖尿病显著提高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如西药降糖效果好、起效快,而中药改善症状好、降糖作用持久。两者合用既可提高疗效,又能抵消药物的副作用,减少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其意义重大。另外,中医的辨证与西医的一系列客观指标相结合,推动了对于中医证型实质的研究和认识,提高了辨病辨证相结合的科学性,对“施治”的指导也更加确切。
可见,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在临床上是科学的。目前的关键点是把握合适的结合点、选准可行的突破口,充分应用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开展对中医证型实质的研究和阐释,使中医理论体系定量化、规范化、标准化和具象化,在此基础上发挥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的综合优势,系统地解决糖尿病防治方面的复杂和疑难问题,造福更多糖尿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