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胶东大鼓是一种山东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主要伴奏乐器为三弦、书鼓、钢板(上为月牙形,下为长方形)。属板腔结构体,七声宫调式,主要板式有起腔、二板、平腔、落板等。胶东大鼓的艺术手段,主要是说和唱,通过说唱来交代故事,描绘人物,介绍环境,渲染气氛。那么胶东大鼓是起源于什么时候呢?胶东大鼓的艺术特色有哪些呢?下面就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这胶东大鼓的历史起源以及艺术特色吧!
山东曲种。流行于山东胶东半岛沿海诸县。过去多以艺人所在的县命名,如蓬莱大鼓、栖霞大鼓、荣城大鼓等。由于艺人都是盲人,又有盲人调之称。1942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胶东半岛抗日根据地组织盲艺人成立了胶东盲人抗日救国会,与胶东文艺协会共同举办训练班,帮助盲艺人学习政治,改革说唱内容。当时,北海剧团文艺工作者梁前光曾在蓬莱、福山、栖霞三县交界处的一些村庄负责盲艺人的业务学习,并向艺人学习说唱艺术,不断地汲取各县大鼓唱腔的精华,加以融会贯通,逐渐形成一种新的风格。梁前光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后,曾在胶东一带及济南、旅大、蚌埠以及河南邵县、永城等地随军演唱新编的曲词,深受战士和群众欢迎,被称为梁派大鼓。1949年,定名为胶东大鼓。
胶东大鼓初名"盲人调",系产生并流行于胶东半岛的一种鼓曲艺术形式。创始人为清嘉庆年间邹县石元朗,创立"石门"后已传十代,有近200年历史。主要流行地区为鲁南邹、滕、峄诸县农村及枣庄市部分地区。早期因流行地域而称作"蓬莱大鼓"、"福山大鼓"、"荣成大鼓"等。20世纪20年代,流行胶东半岛各地的盲人,吸收东路大鼓、莱阳弹词、茂腔等唱腔曲调,得到新的发展。1949年,梁前光进入青岛演出,始定名"胶东大鼓"。其流派按胶东半岛三个海区分为北、东、南三路。"北路"流行于蓬莱、烟台等地,早期名家有丁戊辰、周洁美、杨大田等,后期有周德香、任福庭、吴先达等。唱腔高亢明快,旋律性强,并富有乡土风味。"东路"流行于半岛东部沿海的文登、荣成、乳山等地,曲调质朴富于说唱性,以号称"彭调"的彭润芝为代表。"南路"流行于半岛南部沿海的莱阳、即墨、海阳、掖县等地,早期名艺人为莱阳徐尚厚,尔后,栖霞张振宝、冯德香皆有名声。其唱腔大量吸收茂腔、莱阳弹词、东路大鼓音乐滋养,独具特色。
民国二十六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胶东各地盲艺人基于爱国热情,将盲人组织"三皇会"改建为"盲人抗日救国会",以演唱大鼓进行抗日宣传。1943年,北海剧团梁前光奉命与周德香、任福庭编新词创新腔为抗日战争服务,编创了《打大黄家》、《上营战斗》等优秀作品,在蓬莱燕子夼举办盲艺人训练班进行传习,遂使胶东大鼓活跃了整个胶东抗日根据地,梁前光所创新腔被誉为"梁调"。后他去旅大、青岛、济南演出,进一步扩大了胶东大鼓影响。
胶东大鼓主要伴奏乐器为三弦、书鼓、钢板(上为月牙形,下为长方形)。属板腔结构体,七声宫调式,主要板式有起腔、二板、平腔、落板等。另外有时还穿插[满洲迷]、[茉莉花]、[娃娃调]等曲牌演唱,穿插京剧唱腔演唱者亦不少,所以也叫"二黄大鼓"。传统书目丰富,有段儿书《田秀英圆梦》、《刘伶醉酒》等近70段,中长篇书《紫金镯》、《双兰记》等20余部。
鼓儿词又名"小鼓"、"木皮子"。曲调原为读书人吟诵调与当地流行的李翠莲小调结合演化而成。演唱者多为不第的读书人,故书目皆系自编,效曲阜贾凫西故事。击矮脚小皮鼓,敲木制手板,揭抄本演唱,俗称"揭叶子"。因系无弦索伴奏的吟诵唱法,曲调因人而异,极不固定,多受花鼓、渔鼓影响,因此可说是山东产木板大鼓。演唱书目多铁马金戈的历史战争故事,有《吴越春秋》、《锋剑春秋》、《东汉》、《西汉》、《隋唐》、《平东莱》、《月唐》、《残唐》、《天门阵》、《明英烈》等30余部。
胶东大鼓的艺术手段,主要是说和唱,通过说唱来交代故事,描绘人物,介绍环境,渲染气氛。说得亲切,唱得动听。其特点是简便易行,一两个人,一两件乐器,甚至一个人带着击节鼓板,不需化妆,不需行头,走到哪里就说唱到哪里。胶东大鼓还是产生过世界影响的一种曲种。人们可以从胶东大鼓“申遗书”上看到,由于胶东大鼓所具有的韵味比较独特,1923年,世界音乐大师克莱斯勒来到烟台,耳濡目染了胶东大鼓的神韵,同时也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随后,他创作的世界经典名曲《中国大鼓》,成为近百年来世界乐坛反映中国乃至亚洲的经典之作,让世人感受到了“最具民族性才最具世界性”的真正含义。
胶东大鼓在胶东民间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丰富多彩的胶东民间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所以发掘、抢救和保护胶东大鼓势在必行。
“胶东大鼓是有大鼓套、起声、甩腔、平板、花腔、悲调、快板、反调快板、数板、落板、散板、烧纸调等一整套唱腔鼓板结构的。开始的大鼓套,也就是现在说的序曲,难度很大,非常吃劲。父亲打的那可是潇洒,他打起来,不是那种文人绅士式的‘怀中抱月’的轻柔打法,相反是那种由慢到快,由快到急,铿锵有力,满场生风的打法,尤其煞尾时的紧张调很有气氛。我们行话讲求包袱,在父亲那儿,他的故事新,形式也新,很生活化,包袱都能被打开,全场观众那个乐啊,没法形容。每次演出结束在后台,鸡蛋——那时可是稀罕东西,不少观众却不断往父亲的兜里塞……”说这话时,梁金华仿然坐于观众,随着父亲的高亢唱腔或喜或悲——她现在手执的“日月板”是父亲留下的,钢板制成(胶东大鼓艺人崇信“天地人”三皇,天皇在上为日板,地皇在下为月板,人在当中,‘日月板’由此得名),溜边已摩擦得光可鉴人,而父亲当年使用的大鼓现已留在中国军事博物馆对外展出。
胶东大鼓的传统曲目,《湘子上寿》、《诸葛亮打狗》、《紫金镯》、《蜜蜂记》、《呼杨合兵》、《天门阵》、《儿童英雄李大鹏》、《上营战斗》、《刘伶醉酒》、《三渡林英》、《大螃蟹》、《馋老婆》、《吕蒙正教学》、《谭香女哭瓜》、《曹秀英卖文》、 《红灯记》 、 《紫金镯》 、《进宝传》等较有特色。新作品中以《打青石岭》、《半壁店战斗》、《刘四翻身》、《儿童英雄李大鹏》等较有影响。
胶东大鼓在胶东民间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丰富多彩的胶东民间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在各个历史时期,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影响巨大。发掘、抢救和保护胶东大鼓,对烟台地区乃至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促进人们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胶东大鼓初为盲人所创,早年的演唱者都是说书兼算卦。到了清嘉庆之后,才结合“靠山调”慢慢发展成早期大鼓的曲调。20世纪20年代,流行胶东半岛各地的盲人,吸收东路大鼓、莱阳弹词、茂腔等唱腔曲调,得到新的发展。胶东大鼓是流行于胶东半岛上的一种鼓曲形式,大致可分为三路。按乾隆初年荣成、刘学义出现时推算,该曲种产生已有250年左右的历史。胶东大鼓的伴奏乐器有鼓、板和三弦。民国二十六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胶东各地盲艺人基于爱国热情,将盲人组织“三皇会”改建为“盲人抗日救国会”,以演唱大鼓进行抗日宣传。
相关阅读推荐:
青岛传统习俗文化知识大全 约你看茂腔 玩青岛够级 识青岛
青岛饮食文化特点有哪些 独具特色的青岛饮食文化介绍
【青岛文化】青岛历史文化 青岛民俗文化 青岛风俗习惯
青岛贝雕有哪些种类 青岛贝雕历史起源以及工艺特色概述
青岛保皇有什么游戏规则 青岛保皇游戏过程以及游戏术语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