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疣螈:别名,为蝾螈目、蝾螈科、疣螈属爬行动物,原产于亚洲中国海南岛琼中、陵水和白沙地区。野生于海拔770-950m山区的热带雨林中植物的根部、枯枝叶中或洞穴中。1984年命名。2008年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其列为濒危物种。
我国海南特有物种,数量极少,属濒危物种,曾被定为细痣疣螈的亚种,但学者发现两者外形和骨骼特征存在明显差别,2003独立为有效新物种。体侧有14-16枚圆形瘰粒。雄螈会为争夺异性交配权,而打斗得不可开交。
科目分类:蝾螈 ;生存环境:湿地 ;颜色分类:黑色_棕色 ;居住环境:两栖 ;最大体型:15cm ;性情分类:温和 ;寿命年限:10年 ;适宜温度:22℃±4℃ ;食物饲料:杂食
海南疣螈形态特征:
体长12-15cm。头部扁平,躯干扁圆。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平直近方形,鼻孔近吻端,鼻间距大于眼径,约等于吻长,无唇褶,颈褶明显,耳后腺宽大向内弯。舌卵圆,前后端与口腔底部粘连,两侧游离。四肢较细,前后肢几等长,前肢前伸指末端达眼。指4个,几乎等长。趾5个。尾短于头体长,尾基部较宽,尾侧扁,尾腹鳍褶低而厚,尾末端钝圆。皮肤粗糙,除唇缘、指、趾及尾下缘较光滑以外,整个背面布满密集疣粒。
海南疣螈生活习性:
成螈以陆栖为主,白天多隐蔽在石穴、土洞或草丛下,夜间出外觅食昆虫及其他小动物。既能在陆地和水底爬行,也能在水中游动。在陆地和水底爬行时,头部抬起,以四肢着地,前、后肢交替移动向前爬行,同时其身体和尾部左右成S形摆动,爬行速度迟缓,路线不固定,反捕获能力弱。
海南疣螈饲养方法:
野生情况下,栖息环境的温度在20℃左右,分布区的主要植被类型为山地常绿林、山地雨林及高山矮林,所在环境植被繁茂,湿度大,地面落叶及腐殖质层甚厚。
海南疣螈雌雄分辨:
雄螈体型较大,全长137-148mm,雌螈125-140mm。雄螈肛孔长裂形,内壁有小乳突。雌螈在繁殖季节肛部呈丘状隆起,肛裂较短,略呈圆形。
海南疣螈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卵产在水塘边坡地潮湿的落叶层下,繁殖期对水体的依赖性较强。卵产在塘边坡地上阴暗潮湿的腐烂落叶中,翻开叶片可发现一颗颗晶莹的卵粒,卵粒成堆或分散,紧贴于潮湿的泥土上或叶片间。卵粒圆形,直径3mm左右,动物极深棕色,植物极色较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