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假公章签合同属于诈骗罪。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规定,利用假公章签合同构成合同欺诈违法行为,违法所得额三倍以下但最高不超过三万元的罚款。若骗取对方财物数额较大,则可能构成合同诈骗罪,处以有期徒刑、拘役和罚金的刑罚。若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刑罚将更为严重,包括有期徒刑、罚金和财产没收。
法律分析
盖假公章属于诈骗罪。
1、在一般情况下,利用假公章签合同是一种合同欺诈违法行为,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合同违法行为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法律法规已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视其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警告,处以违法所得额三倍以下但最高不超过三万元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2、利用假公章签合同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数额较大的,可能构成合同诈骗罪。
我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拓展延伸
伪造公章行为的法律责任是什么?
伪造公章行为是指以伪造、变造、盗用等手段制作、使用或者买卖伪造的公章,违反了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根据刑法第282条,伪造公章的行为属于假造国家机关公文、证件罪,将会受到法律的严惩。根据具体情节和后果的严重程度,犯罪者可能面临拘役、有期徒刑甚至是无期徒刑的刑罚。此外,根据刑法第283条,如果该行为给他人造成严重损失,还可能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因此,伪造公章行为是严重违法的,涉及到刑事和民事责任的双重后果。
结语
盖假公章属于诈骗罪,违反了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利用假公章签合同属于合同欺诈违法行为,可能会受到警告、罚款等处罚。而如果利用假公章签合同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并且数额较大,可能构成合同诈骗罪,将面临更严重的刑事处罚,如有期徒刑、拘役甚至无期徒刑。此外,伪造公章行为还可能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因此,我们要牢记法律法规,严守法律底线,杜绝盖假公章等违法行为的发生。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条
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伪造、变造居民身份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