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导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高血糖是主要原因。此并发症会使人肢体麻木,逐渐消失痛感,可能会引发瘫痪,因此必须积极治疗。那么,得了神经病变如何治疗呢?下面从中医和西医角度为你详细解答。
一、中医治疗
(一)、中医辩证分型
对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辩证分型,中医学界仍然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家多根据自身在临床中的经验和体会而辩证分型。有的认为在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形成及发展的过程中,痰,瘀是2个重要的发病因素。因此,在分型论治时,多配合活血化瘀通络法。
1、脾虚肺燥型:此型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肢体麻木或疼痛,下肢痿弱,倦怠乏力,少气懒言,皮肤干燥无华,纳呆便溏,咽喉不利或口渴,舌红或淡、苔黄或白而少津,脉细无力。治疗此症宜采取健脾清肺、润燥利湿的原则,可选用清燥汤加减。
其方药组成为:黄芪50克,白术、陈皮、泽泻各20克,人参、茯苓各15克,炙甘草、猪苓、炒神曲、麦冬、当归、生地黄、五味子各10克,升麻7克,黄连、炒黄柏、苍术、柴胡各6克。血虚麻木甚者可加当归、鸡血藤、丹参;肢厥冷痛者可加炮附子、仙灵脾、肉桂;瘀血重者可加牛膝、川芎、桃仁。
2、气虚营弱型:此型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肢体麻木或有蚁行感,下肢痿弱无力,气短乏力,倦怠嗜卧,面色无华,心悸头晕或自汗畏风,舌淡苔白,脉细无力。治疗此症宜采取益气养血的原则,可选用人参养荣汤加减。
其方药组成为:白芍20克,当归、肉桂、炙甘草、陈皮、人参、炒白术、黄芪各15克,熟地、五味子、茯苓各10克,炒远志7克,鸡血藤25克。肢体瘙痒者可加地肤子、白癣皮、何首乌;肢体拘挛者可加木瓜、白芍、赤芍、伸筋草;肢体浮肿者可加防己、桂枝、茯苓。
3、寒凝血瘀型:此型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肢体(尤其是下肢)冷痛,入夜尤甚,得温痛缓,重者昼夜皆痛,趺阳脉微弱或无,舌淡嫩或胖、苔白或润,脉沉细或弦紧。治疗此症宜采取益气散寒、活血通脉的原则,可选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其方药组成为:黄芪15~30克,桂枝、干姜各12克,杭白芍25克,桃仁、川芎、当归、熟地各1 5克,红花10克,附子(先煎)7克。疼痛较重者可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其药物组成是:生姜、桂枝、知母、苍术、甘草、麻黄、炮附子、防风、白芍;寒邪重者可加细辛、葛根、桂枝;疼痛剧烈者可加川乌、干姜,或酌量使用马钱子;瘀血重者可加五灵脂、炒蒲黄、水蛭,或同时服用桂枝附子汤,其药物组成是:桂枝、附子、生姜、甘草、大枣。
4、肝肾阴虚型:此型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肢体麻木、酸痛、灼痛或刺痛,骨肉瘦削,腰酸膝软,且伴有头晕、耳鸣、口干、便秘、舌暗红少苔、脉细数等症。治疗此症宜采取养肝益肾、通经活络的原则,可选用健步虎潜丸加减。
其方药组成为:龟板(先下)、知母、生地、熟地、牛膝各15克,黄柏、当归各12克,杭白芍20克,锁阳10克,木瓜25克,忍冬藤30克,牛骨髓适量。肾虚腰痛甚者可加用静莶草、牛膝、鹿含草;阴虚甚者可重用生地,并加用菟丝子、枸杞子;阳虚者可加用鹿茸、巴戟天、肉苁蓉;肢体麻木、疼痛较重者可加用蜈蚣、全蝎、蕲蛇。
5、痰湿瘀阻型:此型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肢体麻木困重、灼热疼痛,下肢痿弱无力,或局部红肿热痛,且伴有大便不爽、小便黄赤、口苦而黏、舌紫或暗、苔黄腻或白浊而润,脉弦滑或濡数等症。治疗此症宜采取祛痰利湿、活血通络的原则,可选用身痛逐瘀汤合四妙散加减。
其方药组成为:牛膝20克,地龙、香附、秦艽、黄柏各12克,木瓜、当归、川芎、苍术各15克,甘草10克,黄芪30克,薏苡仁25克。呕恶甚者可同时服用平胃散,其药物组成是: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肢体顽固麻木且疼痛者可加用白芥子、瓜蒌;瘀浊甚者可加用乳香、没药。
(二)、中医专方治疗
目前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大多采用在辩证或辨病的基础上进行专方治疗。多数医生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的方法。用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法(党参,黄芪各15-30g,葛根,女贞子各15-20g,当归15g,川芎12g,地龙12g,海风藤20g,木瓜10g,水蛭12g,生甘草6g)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取得一定的效果。治疗后临床症状,空腹血糖,血液流变,肢体运动神经传到速度明显改变。有的以活血化瘀法(丹参30g,川芎15g,益母草15g,当归15g,水蛭15g,赤芍15g,鸡血藤15g,木香15g)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也取得一定的效果,在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和血液流变方面也不错的疗效。
(三)、中药针剂
以中药提取的有效成分研制成中药针剂,在临床运用较多的有葛根素注射液,红花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参脉注射液等。临床上有用葛根素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葛根素对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各项指标在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说明葛根素注射液具有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血脂等作用。也有用红花注射液治疗,红花注射液对神经传导速度明显改善,内皮素,血栓素有明显下降。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四)、中医外治
外治法无创伤,不增加患者的痛苦,且费用较低。无论是但用或是配合其他疗法都有良好的疗效。常用方法有外洗,外敷,外搽,足部按摩等。在基础治疗的前提下,运用中医外治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迅速缓解症状,提高神经传导速度。从而达到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目的。
(五)、针刺治疗
针灸是中医学瑰宝。临床运用针刺疗法来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单纯针刺,透刺,电针,经皮穴位电刺激梅花针叩刺,穴位注射,电子灸,火罐疗法等,均获得很好的疗效。有用单纯针刺治疗,有效率可达85%.治疗前后体外血栓长度,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比较,有显着差异。说明针刺疗法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可通过改善其血瘀高凝状态,改善微循环和组织缺血,缺氧,使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供给,从而使神经功能得到改善。
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以固本通络立法用电针治疗,治疗后,对红细胞山梨醇无影响,治疗组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一氧化氮较治疗前有显着改变。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的改善,提示本法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损伤作用,从而有利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神经病变经病理损害的恢复。采用针刺加背部膀胱经走罐的方法治疗,治疗组临床治愈率优于对照组,提示背部膀胱经走罐可加强单纯针刺的疗效。
二、西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目前临床上没有明确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西医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多从病因及对症治疗两个方面考虑,其治疗方案主要包括:
第一步、良好的血糖控制;
第二步、改善微循环;
第三步、神经营养药;
第四步、改善症状的对症处置。
第一步:控制血糖
控制血糖常用药物有:
①、磺酰尿类
A、作用机制:主要通过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减少胰岛素与血浆蛋白结合,减慢肝对胰岛素的消除。
B、代表药物:格列吡嗪、格列齐特。
②、双胍类
A、作用机制:作用机制较为复杂,尚未完全阐明。用于Ⅱ型糖尿病患者
B、代表药物:二甲双胍
C、特点:对无论有无胰岛B细胞功能的糖尿病患者均有降糖作用,且对一部分人有减肥的作用。
③、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A、作用机制:在小肠刷状边缘竞争抑制α-葡萄糖苷酶,从而减少淀粉、糊精、双糖在小肠吸收。
B、代表药物:阿卡波糖
C、特点:不刺激胰岛素的分泌,所以不导致低血糖的发生。
④、胰岛素增效剂
A、作用机制:使外周组织降低对胰岛素的耐受性,降低肝脏产生葡萄糖,通过增加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合成从而增加葡萄糖转运入肌肉和脂肪,激活外周节游离脂肪酸代谢基因。
B、代表药物:罗格列酮、吡格列酮。
⑤、胰岛素
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情较为严重出现糖尿病足产生重症坏疽或重度感染足的患者要停用口服降糖药,接受胰岛素治疗。同时注意糖尿病足坏疽急性感染期存在胰岛素抵抗,胰岛素用量较大,感染控制后胰岛素要尽快逐渐减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第二步:改善微循环
针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下肢和足部缺血,微循环障碍的病理改变,重新恢复足部循环是贯穿整个治疗过程中最中药的一环。临床上多采用微循环改善剂和血管扩张剂等等来改善血液循环。
酚妥拉明是α-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能扩张微动脉,缓解微血管痉挛,从而改善微循环灌注。
山莨菪碱对大脑皮层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可通过植物神经调节血管紧张度和全身平滑肌,扩张全身小动脉、静脉,增加外周微循环血量,并有阻止红细胞、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流阻力,加速血液流动,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尼莫地平为钙拮抗剂,治疗DPN在近年来的重要进展。通过实验证明该药不仅对DPN的发生有预防作用,还可使DPN症状改善。30mg,po,tid,连用8周,有效率91.3%。其作用机制可能为:①增加神经血流量,改善神经缺血缺氧;②增加神经内毛细血管密度,促进微血管生长;③改善神经突触前肾上腺素能反应;④特异性地阻滞神经钙内流,直接保护神经作用。
尿激酶(uk)可以降低纤维溶解酶激活抑制物的活性,增加纤溶酶活性,从而溶解纤维蛋白,达到溶栓效应,能使血流进一步畅通,血管扩张,微循环得到改善,增加了神经传导功能的恢复;同时有降血脂和降血糖作用,故治疗DPN有较好疗效。治疗63例DPN患者,1.5万~2万U加0.9%氯化钠溶液500ml,静脉滴注,qd,2周1个疗程,休息1周再用第2个疗程。结果:30例显效,28例有效,总有效率92.1%。治疗病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安全可靠,是值得临床应用的一种新方法。
第三步:营养神经
感觉神经和自主神经病变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临床上在控制血糖,改善维循环的同时,应加用修复神经损伤的药物。
临床上常用营养神经的药物包括:
①维生素类
是治疗DPN最基本、应用最早的药物。正常神经组织主要依靠糖代谢供应能量,当维生素B族缺乏,糖代谢障碍,能量供应减少,神经组织最易受累。有报道DM患者血清中维生素B1浓度是低值,可能存在维生素B1缺乏的糖代谢障碍,而出现感觉异常等周围神经炎症状。给予维生素B1症状可得到改善,用100~200mg/d,im,或20mg,po,tid。亦有人提出维生素B12和碳水化合物与脂肪代谢紊乱,血液中谷胱苷肽浓度的减低等有关。因而DM患者有潜在维生素B12缺乏,故用维生素B12治疗有效,250~500μg,im,qd。近年来采用的新制剂甲钴胺(弥可保)为一种活性维生素B12制剂。
②爱维治
一种修复神经损伤的修复因子。改善神经传导速度(NCV)明显,尤以运动神经传导功能为着。
第四步:改善症状的对症处置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情严重者会产生糖尿病足。糖尿病足肢端坏疽患者由于大面积组织坏死造成贫血,低蛋白频发,要及时不从人血白蛋白,血浆,悬浮红细胞等,支持疗法及对症治疗方法可以改善患者全身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