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分洪蓄洪工程是东平湖分洪工程。东平湖分洪工程位于黄河、汶河交汇处,跨山东省东平、梁山、汶上3县,它滞蓄黄、汶河洪水,控制黄河艾山站下泄流量不超过设计值,确保南市、津浦铁路、胜利油田和黄河下游堤防安全,是黄河下游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平湖为宋代梁山泊演变而来,由于黄河多次决口南徙,梁山泊逐渐淤积萎缩,为居民逐步垦殖。大汶河原经山东大清河流入渤海。1855年黄河改道夺大清河入渤海,大汶河(下游仍称大清河)遂入黄河。黄河河床逐年淤高,大清河入黄河口淤塞,以致积水成湖,形成黄河的自然滞洪区,民国年间始称东平湖。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黄河下游分洪蓄洪工程是什么
东平湖分洪区;海河下游有白洋淀、东淀等蓄洪区。它们都是各江河防洪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并具蓄洪垦殖效益。
扩展资料: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的“母亲河”。
其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等9个省区,最后流入渤海,干流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万平方公里。由于中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夹带了大量泥沙,所以它也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1.地质影响
黄河的孕育、诞生、发展受制于地史期内的地质作用,以地壳变动产生的构造运动为外营力,以水文地理条件下本身产生的侵蚀、搬运、堆积为内营力。在成河的历史过程中,运动不息,与时俱进。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黄河下游的泥沙堆积在史前地质时期就在进行,史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日俱增。根据多方面的研究,古黄河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早更新世为古黄河孕育期。第四纪中更新世(距今115万年~10万年)古黄河诞生成长期。晚更新世(距今10万年~1万年)黄河形成海洋水系。
2.河道变迁
历史时期黄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过演变,有的变迁还很大。如内蒙古河套河段,1850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为两支,北支为主流,走阴山脚下称为乌加河,南支即今黄河。1850年西山嘴以北乌加河下游淤塞断流约15公里,南支遂成为主流,北支已成为后套灌区的退水渠。龙门~潼关河道摆动也较大。不过,这些河段演变对整个黄河发育来说影响不大。黄河的河道变迁主要发生在下游。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范围,大致北到海河,南达江淮。据历史文献记载,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2019年9月,是黄河治理史上一个值得被记住的日子。
上游以三江源、祁连山、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等为重点,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中游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下游做好保护工作,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
分洪蓄洪是什么意思
分洪就是在河流险区上游,将超过河槽安全泄量的多余洪水分流入邻近河流、湖泊、洼地(分洪区),也可绕过险区再归入原河,或直接人海,借以减轻下游河段洪水威胁的措施。蓄洪,就是指在汛期将洪水存起来,供使用。修建水库可以蓄洪。水库建成后,可起防洪、蓄水灌溉、供水、发电、养鱼等作用。
1、调洪
调洪就是防洪水位至校核洪水位之间的库容。以大坝校核标准相应的校核洪水为依据,从防洪水位开始,经水库调洪后,拦蓄或滞蓄部分洪水所需要的水库容积。
2、泄洪
泄洪即排泄洪水。由于持续性强降雨导致水库超水位,为避免水漫洪溢,或库坝、堤堰溃塌而造成严重的灾害,开闸向下游泄洪区排水。
水库是我国防洪广泛采用的工程措施之一。在防洪区上游河道适当位置兴建能调蓄洪水的综合利用水库,利用水库库容拦蓄洪水,削减进入下游河道的洪峰流量,达到减免洪水灾害的目的。水库对洪水的调节作用有两种不同方式,一种起滞洪作用,另一种起蓄洪作用。
滞洪就是使洪水在水库中暂时停留。当水库的溢洪道上无闸门控制,水库蓄水位与溢洪道堰顶高程平齐时,则水库只能起到暂时滞留洪水的作用。
黄河下游最大的水利枢纽小浪底工程 主要作用
小浪底水利枢纽是黄河干流三门峡以下唯一能够取得较大库容的控制性工程,被中外水利专家称为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工程之一。水库最高运用水位275米,设计总库容126.5亿立方米,水库面积达 272.3 平方千米,控制流域面积 69.42 万平方千米;总装机容量为180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为51亿千瓦时;每年可增加 40 亿立方米的 供水量。
1991年4月,七届全国四次会议批准小浪底工程在“八五”期间动工兴建。1991年9月开始前期工程建设,1994年9月主体工程开工,1997 年10月截流,2000 年1月首台机组并网发电,2001年底主体工程全面完工,历时11年,共完成土石方9478万立方米,混凝土348万立方米,钢结构3万吨,安置移民20万人,取得了工期提前,投资节约,质量优良的好成绩,被世界银行誉为该行与发展中国家合作项目的典范,在国际国内赢得了广泛赞誉。2009年4月7日,小浪底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小浪底工程投运以来,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保障黄河中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护生态与环境做出了重大贡献。
其重要意义如下:
大大提高了黄河的防洪标准。小浪底水利枢纽与三门峡、陆浑和故县水库联合运用,可以使黄河下游防洪标准从目前的不足百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可以不使用北金堤分洪区,从而避免了滞洪区内16.7万公顷耕地、140 多万人口和中原油田的巨大淹没损失;对其他洪水也可起到削减洪峰的作用,大大缓解花园口以下的防洪压力。
可有效减缓下游河床淤积。小浪底水利枢纽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部位,可滞拦上游泥沙78 亿吨,尤其是自2002年调水调沙运用以来,黄河下游主河槽已经得到全面冲刷,主槽过流能力从2002 年不足1800立方米每秒增大至目前4000立方米每秒,有效减缓了下游河床淤积。
提高了有效的可供水量。工程投入运营以来,在流域机构的科学调度下,基本保证了黄河下游不再发生断流现象。自1999年10月下闸蓄水到2008年底,累计向下游供水 1873 亿立方米,并多次向青岛、天津、白洋淀供水,有效改善了下游供水条件和生态环境。
带动了新的旅游产业。大坝蓄水后,在晋豫黄河峡谷内实现了“高峡出平湖”, 并借此开发建设了大坝区、柏崖山、红崖山、黄鹿山等20多个观光风景点,从而构成了湖光山色、千岛星布、飞流泻瀑的自然景观。目前已成为河南新兴的重要旅游目的地。
分蓄洪水工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造成巨大损失
分洪,蓄洪就好象是让挨刀而不让头挨刀,可是也是肉长的。
简要分析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主要原因,以及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
1.黄河地上河原因
黄河出黄土高原 ,流入平原地区,由于河道变宽 、坡度变缓 、流速减慢 ,大量泥沙沉积河底,使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 。河床不断升高,河水只能靠筑堤 约束,一遇暴雨,河水猛涨,两岸河堤,随时随处有决口的危险。
2.黄河的治理
治理黄河的关键,在于治理泥沙。黄河泥沙90%来自中游,加强中游黄土高原 地区的水土保持是治黄的根本。具体措施有: 大修黄河大堤;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中上游修建大型水库 调节黄河径流;加强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
修建分洪蓄洪工程能有效治理黄河吗
在上游修建一批分洪、蓄洪工程,在下游加固黄河大堤、修建水库,使治沙和防洪并举。如新建成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与三门峡水利枢纽合用,可使黄河下游河床20年不淤,并将使黄河的防洪能力由现在抵御60年一遇的大洪水提高到千年一遇。
分洪蓄洪工程是什么
分洪就是把洪水分泄出去,蓄洪就是积蓄洪水啊,都是相反过来的!
长江和黄河的简介
长江简介:
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干流流经青海、、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全长6397km,在世界大河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居世界第三位。在世界大河水流量排行中,长江也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亚马逊河和刚果河。
但尼罗河流域跨非洲9国,亚马逊河流域跨南美洲7国,刚果河流域跨非洲7国,长江则为中国所独有。
黄河简介:
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
黄河北源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支脉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支脉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发源于星宿海西的约古宗列曲。
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黄河的发育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巨大的变迁,在成河的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事实上,黄河下游泥沙的堆积与黄土高原有着很深的联系,一开始这个地方水土流失并不严重,只不过后来这种情况受人类的行为影响变得越来越严重。
历史上黄河平原河段的河道也发生过演变,不过这些河道的演变对于黄河发育的整个过程来讲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
长江同样也是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上海等十一个省,最终向东流入东海,长江是亚洲所有河中长度最长的河,是世界第三长河。
长江的历史变迁有着很多故事,古长江早在上古时代就产生了,只不过当时绝大部分被海水所淹没,几亿年的时间过去后古长江仍然被地中海占据,当时等地方都是一片大海。
今长江的形成发生于距今1.4亿年的燕山运动,当时青藏高原慢慢抬高,形成了许多高山深谷,中下游地区山脉逐渐隆起、盆地慢慢凹陷,古地中海也开始慢慢退缩。
后来,喜马拉雅山的运动导致青藏高原逐渐形成,古地中海消失,到了距今3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发生了一次很强烈的变化,从而使东西古长江连接到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