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9:49
共6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3 19:58
1.【赏析】:
诗的内容,写寒岩左近高山深壑中的景色,最后见出心情,通篇浸透了寒意。首联写山水。
“杳杳”言山路深暗幽远,“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诗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一个冷森森的境界,顿觉寒气*人。
次联写山中幽静,用轻细的鸟鸣声反衬四周的冷寂。
三联写山中气候,用风雪的凛冽写出环境的冷峻。尾联结到感受:山幽林茂,不易见到阳光;心如古井,不关心春来秋去。前七句渲染环境的幽冷,
后一句见出诗人超然物外的冷淡心情。
【评析】:
这首诗还由于使用迭字,增强了它的音乐美。借助于音节的复沓,使人读起来感到和谐贯串,一气盘旋,并借助于形式上的划一,把本来分散的山水、风、雪、境、情,组织成一个整体,回环往复,连绵不断。
使用迭字的效果,大抵象使用对偶排比一样,能获得整齐的形式美,增进感情的强度。寒山这首诗中的迭字,大都带有一种幽冷寂寥的感*彩,接连使用,使诗笼罩着一层浓烈的气氛。再如,“朝”、“岁”,单个的名词,本来不带感*彩,但一经迭用,出现在上述特定的气氛中,就显得时间的无限延长,心情的守一、执着,也就加强了诗意,具有感*彩了。
这首诗除了用景物渲染气氛、以气氛烘托心情这种传统的表现手法之外,使用迭字是它的特点。通篇句首都用迭字,是不多见的。顾炎武《日知录》说:“诗用迭字最难。《卫风·硕人》……连用六迭字,可谓复而不厌,赜而不乱矣。”他提出了用迭字的要求:复而不厌,赜而不乱。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变化。寒山这首诗使用迭字,就很富于变化。“杳杳”具有幽暗的色彩感;“落落”具有空旷的空间感;“啾啾”言有声;“寂寂”言无声;“淅淅”写风的动态感;“纷纷”写雪的飞舞状;“朝朝”、“岁岁”虽同指时间,又有长短的区别。八组迭字,各具情状。就词性看,这些迭字有形容词、副词、象声词、名词,也各不相同。就描摹对象看,或山或水,或鸟或人,或风或雪,或境或情,也不一样。这样就显得变化多姿,字虽重复而不会使人厌烦,繁赜而井然不乱。
2. 比兴开篇,意乱神迷。由于全诗篇幅相当短小,一共只有六句,所以一字一句都要精心安排,容不得随心与率意。"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如果不仔细体会,没准认为这个开头平平,不过如此。因为从手法来说,这是赋、比、兴中的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由眼前景物入手,引起后文相思,这从《诗经》开始就一直是民歌中最常见的开篇方法。而且在修辞上,也是一般对偶,即最稳妥的形式,分别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名词对名词。如"燕草"对"秦桑","碧丝"对"绿枝"。不过,这种不起眼的寻常中却暗藏了极丰富的内涵。就像这篇小文的标题一样,给人的感觉是"意乱神迷,只因春色撩人"呀。燕地,是我们今天的山西、河北的北部,秦地,指现在的陕西关中地区,两地相距甚远,一个人不可能同时看到这两处不同的春色。略一思考,读者就不难明白,诗中"春思"如潮的妇人肯定是身处春意盎然的秦地,而所思的征人当然是在春寒仍在的燕北了。燕北塞外,天气寒冷,当春草终于长出细如发丝的绿芽时,远在秦地家中的思妇,却早已经置身于枝条低垂的桑树林中了。
思妇住在秦中,眼前所见的是枝叶蘩茂的桑林,心中所念的却是燕北春寒料峭中刚刚发芽的小草,其实她根本没有心思欣赏身边的春光,因为她已经被春光撩起了"春思",惦记起远在燕地行役、久久不归的丈夫。这首诗的"兴"的寓意其实是藏而不露的。从字面上看,明明是说,由于气候不同,所以秦地与燕北的春天在时间上有着很大的差异,而"春"的另一层意思是指男女之间的爱恋,也就是在古时诗文中经常出现的"怀春"之意,那么,当燕北的丈夫在开始感到离家已经很长时间、刚刚开始想要回家的时候,家中的妻子早就在一天到晚掰着手指头过日子,急切地盼望着丈夫的归来了。"秦桑低绿枝"是不是还有着更为内在的含义呢?因为每每提起"秦桑",总会让人想起那首著名的汉乐府《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命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陌上桑》中的"秦氏楼","善蚕桑","采桑城南隅"与这首《春思》中的"秦桑低绿枝",之间或许不完全是毫无关系的偶然巧合吧。李白大概在向人们暗示,《春思》中的女主人公也和"罗敷"那样,是一位既美艳无双又坚贞机智的品貌双绝的良家女子吧。
作为一首有齐梁风格的小诗,李白还运用了当时南朝民歌最常见的"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以"丝"谐"思",用"枝"谐"知",不但使全诗在整体面貌上更像一首南朝民歌,而且为下文的"怀归"和"断肠"等情思前后关联,互相呼应,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了诗歌的韵律美与含蓄美,可谓一箭双雕,坐收事半功倍之效。
卿卿我我,直抒胸臆。诗歌的三四两句,是直承开头的"兴"的思路而来的,所以仍然是一句两到,双方下笔,"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当得知丈夫在春风姗姗来迟地吹到燕北之地,终于开始盘算起归程之际,妻子非但没有感到宽慰与欣喜,反而觉得伤心欲绝。妻子的这一反应着实是有些出人意料之外,这"断肠"之感究竟是从何而来呀?原来尽管丈夫已经打算回家了,但是痴情的妻子却认为他到这时才想起回家,实在是太晚了,因为自己早就在朝思暮想地盼望着他回来了。诗歌开头兴起时提到的"燕草"和"秦桑",与下文"归怀日"和"断肠时"之间微妙的内在联系被揭示了出来。虽然知道了丈夫最终要回来了,这对思妇来说无疑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但是她转而一想,又觉得委屈满腔,你怎么到这时才想起回家?我自己一个人在家里天天等,日日盼,都快望穿秋水了,想到这里,说不定还要轻轻地骂上一句:"你这个没良心的",没准还要淌下几滴喜极而泣的眼泪呢。所以,思妇这时的"断肠"并不是真的痛断肝肠,而是一种饱含了真情的嗔怪与埋怨罢了。也许如果丈夫不说回家,她还会一直苦苦地想念,等待下去,而毫无怨言的。思妇在得到丈夫回家消息之后,这种看似不合常情的埋怨与发泄,恰恰表达了她对丈夫的一往情深,所谓爱之深,故责之切也,就是这个道理。读到这里,我们不禁又要为以浪漫豪放著称于世的李白能够对女性心理有如此细致的把握而由衷感到叹服了。
问号作结,情思无限。这首诗的结尾也同样是出人意表,突如其来的。在得知丈夫就要还家的消息之后,思妇就一门心思地在家中等着他早日进门了。可是丈夫却迟迟没有回来,所以思妇心中不禁越来越着急,不过家中只有她一个人,满腔的幽怨,满怀的情思又能向谁倾吐,向谁述说?正是由于没有发泄的对象,所以在无奈之下,这位平日里静如处子的思妇,竟然会对无知无觉的春风大发牢*,大事谴责了:"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春风吹入了她的闺房,掀动了罩在床上的罗帐,看着这随风摇摆的罗帏,更加触动了思妇的情怀,她又一次发出了让人感到莫名其妙的疑问,而这一次的对象竟然是春风:"你我又不曾相识,为什么要深入到我的闺房中来呀?"这并不是一句对春风的发问与拒绝,而是因春风入闺房拂动罗帐而更加触动了她对丈夫的思念,连素不相识的春风都来光顾了,而知情知意,知冷知暖的丈夫难道还不应该回来吗,要知道这间闺房,这顶罗帐本来就是属于我们两个人所有的呀。这种独守春闺,百无聊赖,故而春思缠绵,所以对春风擅入而发难的举动,正是活灵活现地再现了思妇这种溢于言表的"思春"之情,看似无理,其实有情。相思之苦,相恋之深,呼之欲出,令人叫绝。
3.瑶瑟的清怨回荡在漫漫长夜,绕弦的风雨声入耳生哀。孤灯下传来凄凉的楚角,一钩残月沉下了章台。芳草天涯春光已暮,故人迟迟不见前来。要寄家书无从投寄,行行秋雁又已南回。
这首诗是怀人思乡之作。诗以“夜思”为题,开篇却不写思,而写秋夜所闻所见,写尽寄居他乡的孤独、悲凉。诗的后半,写“思”的内容:芳草已暮,韶华已逝,故人不来,乡思难寄。最后点出时当秋节,更令人愁思不断。诗中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恨,读来不胜悲凉凄楚,叫人肠断。
秋夜一片凄凉,诗人在孤灯下想念着老朋友,满腹愁肠,家书无法寄到,更加重了忧伤的情绪。全诗一气呵成,感情真挚,幽怨清晰,感人至深。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3 21:16
我觉得人生像演戏;
干么如此无趣;;;;;
'''''''''''''''''
你又何必风雅
母爱父疼亲人才是角色''
一生短暂时光转眼即过
万千人都看不透////
次要已成主要了...悲哀...[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3 22:50
1杳杳寒山道
【原文】: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作者】:寒山
【朝代】:唐
【体裁】:五言律诗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十一真;可"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半)"通押。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
【介绍】:
寒山是贞观时代的诗僧。长期住在天台山寒岩,诗就写刻在山石竹木之上,盈六百首,现存三百余首。语言明浅如话,有鲜明的乐府民歌风,内容除用形象演说佛理之外,多描述世态人情,山水景物。诗风幽冷,别具境界。这首“杳杳寒山道”,很能代表他的风格。
【赏析】:
诗的内容,写寒岩左近高山深壑中的景色,最后见出心情,通篇浸透了寒意。首联写山水。
“杳杳”言山路深暗幽远,“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诗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一个冷森森的境界,顿觉寒气*人。
次联写山中幽静,用轻细的鸟鸣声反衬四周的冷寂。
三联写山中气候,用风雪的凛冽写出环境的冷峻。尾联结到感受:山幽林茂,不易见到阳光;心如古井,不关心春来秋去。前七句渲染环境的幽冷,
后一句见出诗人超然物外的冷淡心情。
【评析】:
这首诗还由于使用迭字,增强了它的音乐美。借助于音节的复沓,使人读起来感到和谐贯串,一气盘旋,并借助于形式上的划一,把本来分散的山水、风、雪、境、情,组织成一个整体,回环往复,连绵不断。
使用迭字的效果,大抵象使用对偶排比一样,能获得整齐的形式美,增进感情的强度。寒山这首诗中的迭字,大都带有一种幽冷寂寥的感*彩,接连使用,使诗笼罩着一层浓烈的气氛。再如,“朝”、“岁”,单个的名词,本来不带感*彩,但一经迭用,出现在上述特定的气氛中,就显得时间的无限延长,心情的守一、执着,也就加强了诗意,具有感*彩了。
这首诗除了用景物渲染气氛、以气氛烘托心情这种传统的表现手法之外,使用迭字是它的特点。通篇句首都用迭字,是不多见的。顾炎武《日知录》说:“诗用迭字最难。《卫风·硕人》……连用六迭字,可谓复而不厌,赜而不乱矣。”他提出了用迭字的要求:复而不厌,赜而不乱。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变化。寒山这首诗使用迭字,就很富于变化。“杳杳”具有幽暗的色彩感;“落落”具有空旷的空间感;“啾啾”言有声;“寂寂”言无声;“淅淅”写风的动态感;“纷纷”写雪的飞舞状;“朝朝”、“岁岁”虽同指时间,又有长短的区别。八组迭字,各具情状。就词性看,这些迭字有形容词、副词、象声词、名词,也各不相同。就描摹对象看,或山或水,或鸟或人,或风或雪,或境或情,也不一样。这样就显得变化多姿,字虽重复而不会使人厌烦,繁赜而井然不乱。
2春 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李白这首五言古诗的题目是《春思》,一望而知,这是一首描写思妇内心世界的诗篇。按照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表达习惯,大凡提到"春"字,一般都是语义双关的,其一,当然是指大自然的春天,其二,又可比喻男女之间的情爱。古时闺中女子每当春光明媚之际,其所思所想,自然是非出门在外的夫君莫属了。唐代诗人中有不少是善写思妇诗的行家里手,而有关*思春这一题材也真的留下了不少传神之作。如有"七绝圣手"之称的王昌龄的《闺怨》:"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就形象而细腻地再现了一位原来无愁的"闺中*",因为日子过得无忧无虑,所以就把自己仔细地打扮了一番,登上高高的翠楼,去观赏外面的大好春光。谁知,这一看不打紧,烂漫的春光却勾起了内心深处的"春思":后悔自己当初一个劲儿地鼓动丈夫到边关去建功立业,到头来,却辜负了这大好的"春光",虚度了"青春"。不过,由于《闺怨》是用当时最流行的七绝形式创作的,因而呈现出一种比较表层的世俗的审美情感和趋向,也就是说流于通俗,而李白的这首《春思》,虽然属于同一题材,但因为体裁不同,是用五言古诗写的,所以在感情的抒发上,更加显得曲折委婉,一唱三叹。《闺怨》一看就是一首典型的唐诗,甚至毫无疑义是盛唐之作,而《春思》却给人以一种既古朴又隽秀的美感享受。清朝乾隆皇帝对这首诗曾经有过这样的评价:"古意却带秀色,体近齐梁。"意思是说,从格调来说,与南朝齐梁间的民歌极为相似,但在表情达意上却更多了几分含蓄与蕴藉,这种与《诗经》颇为相似的风格就是所谓的"古意"了。不过,在修辞上还是非常讲究的,运用了不同的对偶句式,开头是一般的工整的对法,"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紧接着便精心构造了一联颇见功力的"流水对","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这种艺术上的考究与锤炼,就是乾隆皇帝所肯定的"秀色"了。
比兴开篇,意乱神迷。由于全诗篇幅相当短小,一共只有六句,所以一字一句都要精心安排,容不得随心与率意。"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如果不仔细体会,没准认为这个开头平平,不过如此。因为从手法来说,这是赋、比、兴中的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由眼前景物入手,引起后文相思,这从《诗经》开始就一直是民歌中最常见的开篇方法。而且在修辞上,也是一般对偶,即最稳妥的形式,分别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名词对名词。如"燕草"对"秦桑","碧丝"对"绿枝"。不过,这种不起眼的寻常中却暗藏了极丰富的内涵。就像这篇小文的标题一样,给人的感觉是"意乱神迷,只因春色撩人"呀。燕地,是我们今天的山西、河北的北部,秦地,指现在的陕西关中地区,两地相距甚远,一个人不可能同时看到这两处不同的春色。略一思考,读者就不难明白,诗中"春思"如潮的妇人肯定是身处春意盎然的秦地,而所思的征人当然是在春寒仍在的燕北了。燕北塞外,天气寒冷,当春草终于长出细如发丝的绿芽时,远在秦地家中的思妇,却早已经置身于枝条低垂的桑树林中了。
思妇住在秦中,眼前所见的是枝叶蘩茂的桑林,心中所念的却是燕北春寒料峭中刚刚发芽的小草,其实她根本没有心思欣赏身边的春光,因为她已经被春光撩起了"春思",惦记起远在燕地行役、久久不归的丈夫。这首诗的"兴"的寓意其实是藏而不露的。从字面上看,明明是说,由于气候不同,所以秦地与燕北的春天在时间上有着很大的差异,而"春"的另一层意思是指男女之间的爱恋,也就是在古时诗文中经常出现的"怀春"之意,那么,当燕北的丈夫在开始感到离家已经很长时间、刚刚开始想要回家的时候,家中的妻子早就在一天到晚掰着手指头过日子,急切地盼望着丈夫的归来了。"秦桑低绿枝"是不是还有着更为内在的含义呢?因为每每提起"秦桑",总会让人想起那首著名的汉乐府《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命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陌上桑》中的"秦氏楼","善蚕桑","采桑城南隅"与这首《春思》中的"秦桑低绿枝",之间或许不完全是毫无关系的偶然巧合吧。李白大概在向人们暗示,《春思》中的女主人公也和"罗敷"那样,是一位既美艳无双又坚贞机智的品貌双绝的良家女子吧。
作为一首有齐梁风格的小诗,李白还运用了当时南朝民歌最常见的"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以"丝"谐"思",用"枝"谐"知",不但使全诗在整体面貌上更像一首南朝民歌,而且为下文的"怀归"和"断肠"等情思前后关联,互相呼应,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了诗歌的韵律美与含蓄美,可谓一箭双雕,坐收事半功倍之效。
卿卿我我,直抒胸臆。诗歌的三四两句,是直承开头的"兴"的思路而来的,所以仍然是一句两到,双方下笔,"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当得知丈夫在春风姗姗来迟地吹到燕北之地,终于开始盘算起归程之际,妻子非但没有感到宽慰与欣喜,反而觉得伤心欲绝。妻子的这一反应着实是有些出人意料之外,这"断肠"之感究竟是从何而来呀?原来尽管丈夫已经打算回家了,但是痴情的妻子却认为他到这时才想起回家,实在是太晚了,因为自己早就在朝思暮想地盼望着他回来了。诗歌开头兴起时提到的"燕草"和"秦桑",与下文"归怀日"和"断肠时"之间微妙的内在联系被揭示了出来。虽然知道了丈夫最终要回来了,这对思妇来说无疑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但是她转而一想,又觉得委屈满腔,你怎么到这时才想起回家?我自己一个人在家里天天等,日日盼,都快望穿秋水了,想到这里,说不定还要轻轻地骂上一句:"你这个没良心的",没准还要淌下几滴喜极而泣的眼泪呢。所以,思妇这时的"断肠"并不是真的痛断肝肠,而是一种饱含了真情的嗔怪与埋怨罢了。也许如果丈夫不说回家,她还会一直苦苦地想念,等待下去,而毫无怨言的。思妇在得到丈夫回家消息之后,这种看似不合常情的埋怨与发泄,恰恰表达了她对丈夫的一往情深,所谓爱之深,故责之切也,就是这个道理。读到这里,我们不禁又要为以浪漫豪放著称于世的李白能够对女性心理有如此细致的把握而由衷感到叹服了。
问号作结,情思无限。这首诗的结尾也同样是出人意表,突如其来的。在得知丈夫就要还家的消息之后,思妇就一门心思地在家中等着他早日进门了。可是丈夫却迟迟没有回来,所以思妇心中不禁越来越着急,不过家中只有她一个人,满腔的幽怨,满怀的情思又能向谁倾吐,向谁述说?正是由于没有发泄的对象,所以在无奈之下,这位平日里静如处子的思妇,竟然会对无知无觉的春风大发牢*,大事谴责了:"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春风吹入了她的闺房,掀动了罩在床上的罗帐,看着这随风摇摆的罗帏,更加触动了思妇的情怀,她又一次发出了让人感到莫名其妙的疑问,而这一次的对象竟然是春风:"你我又不曾相识,为什么要深入到我的闺房中来呀?"这并不是一句对春风的发问与拒绝,而是因春风入闺房拂动罗帐而更加触动了她对丈夫的思念,连素不相识的春风都来光顾了,而知情知意,知冷知暖的丈夫难道还不应该回来吗,要知道这间闺房,这顶罗帐本来就是属于我们两个人所有的呀。这种独守春闺,百无聊赖,故而春思缠绵,所以对春风擅入而发难的举动,正是活灵活现地再现了思妇这种溢于言表的"思春"之情,看似无理,其实有情。相思之苦,相恋之深,呼之欲出,令人叫绝。
李白还有两首五言姊妹篇《秋思》,也是征妇诗。其中一首还特地提到了春日时的情景,"春阳如昨日,碧树鸣黄鹂。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坐愁秋芳歇,白露凋华滋。"昨天好像还是春光明媚的艳阳天,怎么今天一转眼,就已是寒秋光景。不但碧树已经叶落,就连秋花也都凋谢了。更不用说黄鹂那欢快婉转的春歌,早已变成了莎鸡凄凉哀怨的秋鸣。日子就在这无穷无尽的等待与期盼中,无声无息地过去了,什么叫年华老去?什么叫青春不再?这首《秋思》诗的主人公似乎已经没有了《春思》诗中的思妇那种等待、盼望、埋怨与表白,她的神经好像已经麻木了,在经过了太多的遗憾与失望以后,她不敢再希望什么了,只好听天由命,顺其自然吧。比较《秋思》中这种心如枯井的状态,我们会深切地体会到《春思》中充满了生活的*。那位可爱的思妇虽然时而对丈夫表示了极端的"不满",声称因为他的久不思归,自己已经是"断肠"之人了,时而又对春风发出了"责难",认为它不应该无事相扰,不请自来。但是透过这些"不满"与"责难",我们不难发现,思妇内心所跳跃的仍然是爱情的旋律,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为《春思》中的这种等待是指日可待的,是有盼头的,所以它能给思妇以信心和生活的勇气,说自己是"断肠"时,分明是要以此来更加打动丈夫的柔肠,而对"不相"的"春风"无动于衷,当然是在表明自己的忠贞与坚定。所以尽管她在埋怨,在痛苦,但是她充满了希望与期待。因此,每一个善良的读者,在读完《春思》时,都会有一种深深的祝福,就让我们的女主人公尽快如愿吧!就让她的丈夫早日从燕北回到秦中吧!千万不要让她白白地再等上一个漫长的夏天,到了秋天再发出《秋思》一样的感伤吧。
3章台夜思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瑶瑟的清怨回荡在漫漫长夜,绕弦的风雨声入耳生哀。孤灯下传来凄凉的楚角,一钩残月沉下了章台。芳草天涯春光已暮,故人迟迟不见前来。要寄家书无从投寄,行行秋雁又已南回。
这首诗是怀人思乡之作。诗以“夜思”为题,开篇却不写思,而写秋夜所闻所见,写尽寄居他乡的孤独、悲凉。诗的后半,写“思”的内容:芳草已暮,韶华已逝,故人不来,乡思难寄。最后点出时当秋节,更令人愁思不断。诗中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恨,读来不胜悲凉凄楚,叫人肠断。
秋夜一片凄凉,诗人在孤灯下想念着老朋友,满腹愁肠,家书无法寄到,更加重了忧伤的情绪。全诗一气呵成,感情真挚,幽怨清晰,感人至深。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4 00:42
第一首是寒山的《杳杳寒山道》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寒山是唐代带有传奇色彩的诗僧,贞观年间隐于寒岩(《三隐集记》)。 一说寒山“大历中隐居天台翠屏山。其山深邃,当暑有雪,亦名寒岩,因自号“寒山子”(《仙传拾遗》),则寒山又为中唐时人。他的诗辄题于树间石上,盈六百首,现存三百余首,有《寒山子诗集》行世。其诗语言通俗浅近,口语俚词皆可入诗,具有质直素朴的特点。在内容上主要以演绎佛理禅机,揭露世态人情为主,某些侧重景物描写的山水诗也别具意境。这首《杳杳寒山道》即可视为佳作。
诗中主要写他居住天台山寒岩时亲眼所见山路及其周围的景致。首二句“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即描述这条山道的形势和位置。一条幽深莫测、寒气侵人的山路,盘绕在寂寥冷落的山涧边。“杳杳”、“落落”的迭字连用,把人引入冷森森的奇特境界。“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这是从声音上描摹寒山道的静寂宁远。诗中连用“啾啾”、“寂寂”两个迭字句,更富于变化。“啾啾”言有声, 以轻细的鸟语反衬出山路的清幽,“寂寂”指无声,以阒无音响的冷寂说明人迹罕至。“啾啾”、“寂寂”的强烈对比,与前人的“鸟鸣山更幽”有同样的艺术效果。如果说前四句以写山路的静态为主,那么以下两句“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则已转向动态描画,着意表现顶风冒雪的自我形象。“淅浙”,指风吹时的形貌;“纷纷”,写雪飞时的情状,两者都处于流动飘舞之中。随着迎风踏雪而来的诗人,山路周围顿时充满生机,从而打破一直凝滞不动的氛围。“风吹面”、“雪积身”,表明诗人正沿着这条寒山路攀登,进入深山,直上高峰。
最后两句:“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以抒写诗人的情怀作结,情中见景。“朝朝”,“岁岁”,属长短不同的时间概念.而迭字连用,同样可言时间之悠长。也就是说,诗人长期置身于深山密林之中,经常见不到阳光,因而不知时序的变化.甚至分辨不出春去秋往,以示其超然物外的冷漠心情,与前面孤寂幽深的山路描写,很自然的融合为一体。如果说,前面六句是景中含情,那么结尾两句则是情中寓景。两种表现手法巧妙结合,正是本诗的一个艺术特色。
全诗八句,每句皆以迭字领起,非常新奇。虽然句式略嫌单凋。却未流于呆滞,其原因在于注重选择迭字的词性,并与所描摹的对象自然的统一起来。因而随着迭字所摹拟的物态、音响、状貌、时间的不同变化,诗中的山水、人鸟、风雪、境情,也一一呈现,历历在目,而且都带着一种浸透全诗的幽冷寂寥的感*彩,从而烘托出诗人僻居寒岩、不问世事的心情。迭字的妙用,不仅有助于烘托单调寂寞的诗境,也使诗篇富于一种特殊的音乐美。
第二首是李白的——《春思》
这是一首思妇诗,写秦地的一位*在春日里思念远在燕地的丈夫。诗人写自然之春天,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同时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夫妇之间的思念情怀。燕秦两地春色来得有早有晚,但相思的真切却是一样的。末两句以反诘的语气表示自己不为春风所动的坚贞心志。此诗明快清新,落笔自然,是描写男女情长比较著名的一首。
第三首是韦庄的《章台夜思》
这首诗是怀人思乡之作。诗以“夜思”为题,开篇却不写思,而写秋夜所闻所见,写尽寄居他乡的孤独、悲凉。诗的后半,写“思”的内容:芳草已暮,韶华已逝,故人不来,乡思难寄。最后点出时当秋节,更令人愁思不断。诗中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恨,读来不胜悲凉凄楚,叫人肠断。
写思乡念故之情,这首诗是十分深刻的,尤其是最后两句,将此情推向极致。
这首五言律诗是怀人思乡之作,大概是寄给越中家属的。
首联借清瑟以写怀。泠泠二十五弦,每一发声,恰似凄风苦雨,绕弦杂沓而来。长夜漫漫,枯坐一室的诗人谛听着这样凄神寒骨的音乐,怎不倍感哀怨呢?瑟是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其声悲怨。相传“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汉书·郊祀志》)。古诗中,瑟是一个常见意象。多与别离之悲相联系。如钱起《归雁》“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是说瑟的音乐魅力使雁不胜清怨飞来了。古代别离、行旅、闺怨、边塞诗中,“瑟”与“雁”这两个意象,常常连带着出现。瑟曲中有《归雁操》,脱胎于湘灵鼓瑟之神话,即湘江女神为表达对死于苍梧的丈夫——舜的思念而鼓瑟。朱光潜先生说“写景必显,写情必隐”,这两句托伤情于瑟曲,此为隐;且诗人又用“怨”“哀”二字加以强调、凸显,使之为全篇定调。
颔联以繁笔铺陈,用“孤灯”“楚角”“残月”“章台”等常见意象加以层层渲染,突出“夜思”之苦。上句是写诗人困守寓所,孤灯独坐,又听到苍凉悲切的“楚角”声,可以想见其内心该是怎样的酸楚!守城戍卒的思乡之曲极易勾起游子的乡愁。唐诗中,“角”与“雁”这两个意象亦常连带出现。如李涉《晚泊润州闻角》诗云“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连江渚上的大雁都不忍闻此角声而惊飞,可见其声之凄恻!一样的,这一联竭力不提听者感受之如何,而径直以实景烘托——“残月下章台”,写一钩残月挂柳梢,那清幽、昏黄的光在地上筛下班驳的影子。诗人望月怀人,多么渴望能与亲人故旧团聚啊!残月未圆,更增几许凄凉。这一联对仗工稳,用词平易而有余味。“章台”是唐诗之通用意象,原为汉代京城长安街道名,街多柳树,唐时称为“章台柳”,以后章台成了“柳树”的代称。如李商隐《赠柳》:“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沈伯时《乐府指迷》说“炼句下语,最是紧要,如说桃,不可直说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如咏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灞岸’等字”,此说未免极端,但也说明隐喻是唐诗语言的一个鲜明特点。
颈联点题,揭示所思的原因——“故人殊未来”。诗人用“芳草已云暮”起兴,衬托其守侯之苦。“云暮”,即“迟暮”之意。芳草绿了,又枯了;而故人依然久久未来,可见诗人的失落与怅惘。“芳草”亦是唐诗常见意象,多指代春天,或象征美好的青春等。韦庄诗常用“芳草”喻指美好时光之难永驻。如其《残花》诗云:“江头沉醉泥斜晖,却向花前痛哭归。惆怅一年春又去,碧云芳草两依依。”以碧云、芳草依依衬托美人迟暮,韶华不再。又如《台城》诗:“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乌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以江草依旧喻指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已”、“殊”两字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诗人内心望穿秋水而不得的失落。
尾联承“故人”一句递进一层,揭出思乡之苦。“殊未来”,长期不知“故人”音讯,凶吉未卜,于是他想到了写家书;可是山长水远,“乡书不可寄”,这就更添几分悲苦。结句以景收绾。“秋雁又南回”,点出时当冷落的清秋节,每每看那结伴南飞的大雁,诗人内心就不禁情潮翻涌,秋思百结。着一“又”字,说明这样郁郁寡欢的日子,他已过了多年,可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他也无可奈何;这就将悲情推到了一个*。这两句意境,与李白的“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一样,空灵幽邈,含情无际。
全诗擅用音乐造境,以景象寓情,前两联着意蓄势,曲尽其妙;后两联一吐衷肠,酣畅淋漓。俞陛云说此诗之佳处在“前半在神韵悠长,后半在笔势老健”,实为肯綮之言。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4 02:50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风景胜太优,王孙自可留.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4 05:14
好难理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