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9:39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2 00:29
胡腾舞”是唐代著名健舞之一,是我国西北地区河西走廊一带流行的民族舞蹈。据有关文献资料记载,汉代以前,河西走廊一带驻牧的是月氏人,其先王姓康,居住于祁连山北的昭武城,即今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鸭暖乡昭武村一带。当时的昭武城居住的居民共有九姓(康、安 、曹 、石 、米 、何 、火寻 、戊地 、史)。他们既善牧善商,又善歌舞。后为匈奴所破,西逾葱岭至两河流域,子孙繁衍,分为九个王国,但仍总称昭武九姓。“胡腾舞”“胡旋舞”“柘枝舞”就源于“昭武九姓”中的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这些融和了河西文化与西域文化特色的舞蹈,到唐代时进入宫廷,成为了表演《甘州》大曲时的重要组成部分。
孩子们表演胡腾舞时的形像
关于“胡腾舞”表演的情态,唐诗中有两首诗作了相当集中的描写。其一是刘言史《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诗:“石国胡儿人少见,蹲舞尊前急如鸟。织成蕃帽虚顶尖,细氎胡衫双袖小。”“跳身转毅宝带鸣,弄脚缤纷锦靴软。”“乱腾新毯雪朱毛,傍拂轻花下红烛。”另一篇是李端的《胡腾儿》诗:“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以上两首诗中,对“胡腾舞”表演者的装束、舞姿和音乐作了非常生动的描写,其表演节奏“急蹴”,而动作以蹲、踏、跳、腾为主。其伴奏音乐有横笛、琵琶等丝竹演奏的乐曲。又根据《宋书·乐志》记载,宋代时流行一种类似于今天社火的“队舞”。“队舞”分为“小儿队”和“女弟子队”,每类又分为十个的队舞。即柘枝队、剑器队、婆罗门队、醉胡腾队、诨臣万岁乐队、儿童感圣乐队、玉兔浑脱队、异域朝天队、儿童解红队、射雕回鹘队。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宋代时《胡腾舞》《柘枝舞》仍很流行。宋代以后,《胡腾舞》以其既能充分体现男子汉阳刚豪迈之气,又具有异域风情的显著特点而逐步融入戏曲、社伙之中,延续至今。
胡腾集体舞
1927年,国际友人路易.艾黎来到中国,先在上海度过了10多年。抗日战争伊始,他和埃德加·*及夫人海伦·福斯特·*等中外友人发起“工合”运动,组织各种工业合作社,为供应战时军需民用,特别是为援助八路军、新四军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从1942年下半年开始,艾黎和英国牛津大学沃德海姆学院毕业的乔治·埃尔温·何克致力于为“工合”培训人才而将工作重点转移到了职业技术教育方面,他们在陕西双石铺创办了培黎工艺学校。1944年冬又将学校从双石铺西迁至甘肃省山丹县,在这里开始了艰苦的创造性探索。1980年3月,艾黎决定将自己在中国工作50多年收集珍藏的3977件文物(包括他去世后按遗嘱移交的79件纪念性文物)捐赠给令他日夜牵挂的第二故乡――山丹县。在这批文物中就有一件他在西安文物市场上收藏的《唐胡腾舞铜像》。这尊唐代的胡腾舞铜人舞者深目高鼻,头戴蕃帽,身着窄袖长袍,腰系革带,与颈带相连,足着橇靴,身后背酒葫芦,右臂提举,左臂下垂前屈,右腿上提,作舞蹈状。铜像惟妙惟肖地再现了当年粗犷豪放的胡腾舞舞姿,堪称稀世佳作。
路易.艾黎捐赠的胡腾舞铜像
为了将曾经流行于河西走廊的《胡腾舞》复原延续,也为了纪念路易.艾黎对山丹人民的深情厚谊,山丹县的文艺工作者们经多年艰苦探索,编创出了极具河西文化特色的舞蹈一一《胡腾舞》。他们编创出的这支舞蹈,有时为独舞,有时为集体舞,有时纠是社伙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表演,他们始终坚持从河西历史文化中挖掘内涵,在坚持舞蹈特色的同时,不断提炼加工充实内容,创新形式。并注意将地方特色的音乐、服饰、化妆方法等巧妙地运用于舞蹈,使其逐步成为了富有河西特色文化的一个标志!
社伙中的胡腾舞一1
社伙中的胡腾舞一2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2 01:47
描述胡腾舞的唐诗有:刘言史《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石国胡儿人少见,蹲舞尊前急如鸟。织成蕃帽虚顶尖,细胡衫双袖小”。“跳身转毅宝带鸣,弄脚缤纷锦靴软”。“乱腾新毯雪朱毛,傍拂轻花下红烛”。还有李端的《胡腾儿》:“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