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10:00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01:02
运城关于盐的传说和习俗:
为盐而战
运城市盐湖区的南面,即中条山之阴,有一片总面积132平方公里的盐湖。经历数千年变迁,盐湖还是盐湖,几乎寸草不生。从上世纪80年代初,此处已不再生产食盐,转产工业用硝。蓝天白云下,微红泛蓝的一池池卤水异常纯净,硝像雪线一样横亘在远处。夏日炎炎,蒸腾的水汽富集形成雾,中条山若隐若现。当我们走到盐湖堤岸时,炎阳高照,风正劲,遮阳伞完全打不开,清明的空气里,莫名地游窜着一股股的南风。旁边正在做养水的工人说,这不算大风,春天的风才叫个大。但没有这风,盐湖的盐无法析出,所以这南风也叫盐南风。
盐湖南倚中条,北靠峨嵋,东临夏县,西接解州。东郭镇副*,蚩尤传说的传承人相秋喜一口气给我们念了一串谚语:“一年一场风,年初到年终。刮断山,刮断岭,刮得磨山翻烧饼,刮得碌碡发流星,刮得小麦扑满地,刮得玉米成光杆,刮得花生不见面。”盐湖东西长,南北窄,四周高,中间低,形似元宝。围绕着天然的聚宝盆,发生过多姿多彩的人类行为,因为无确实的考古依据,许多意会的东西只能贴上“传说”的标签。
史载,五千年前,我国历史上发生了第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即涿鹿之战。它就发生在中华民族发祥地的黄河中游河东(今运城)一带。关于这场战争,众多古籍多有描述,生动奇诡。大致意思是,黄帝战蚩尤,久战久不胜,因为蚩尤坐拥盐田粮棉之地,又得丰富矿山冶炼出金属武器,自然“国富兵强”,难于被攻破。可是,后来黄帝不仅联合了本家兄长炎帝,而还请出蚩尤部落的杰出人才风后,所谓“得风后于海隅”。海隅即现在解州东门外的杜东村。不知风后当初为何要背叛自己部落,但他这一出山,实在是彻底改变了战争的方向。伟大的战神蚩尤最终被肢解成多块,有人说,这也是地名“解”的由来。
地质史上,运城盐池一带曾是浅海区,后经造山运动,中条山脉崛起,从而把盐池这一片浅海区与大海割离开来,形成了一个内陆湖泊。盐池便是东去大海留下的遗产,所以古时称鹾海,或勃氵解。《齐都赋》解释说,“海旁曰勃,断水曰氵解也。”勃氵解也就是紧邻大海的断水(湖泊)。解又由氵解衍生而来。不过这样理性的分析比起民间传说,就枯燥逊色多了。多数资料仍然显示,蚩尤的血流入百里盐田成为点盐之卤,如今依然能看到的赤色卤水便是蚩尤血化来。
蚩尤死后,据称其九黎部落残余被黄帝追撵向南方及其他边远地区,进而形成后来南方多地的少数民族,像苗瑶等。这些少数民族传承着久远祖先的血脉,长久以来沿袭着神圣的祖先崇拜。祖先灵魂不死的情感化,体现在许多地方均以蚩尤命名。这也造成了历史的混乱和真假难辨。
不过,黄帝大战蚩尤,无疑就发生在盐湖周边。至于蚩尤是外来的侵略者,还是*打守卫盐湖的正义之战,史书或含混不明;或捍卫正统的黄帝,将败将蚩尤妖魔化、丑恶化,安上“犯上作乱”“杀戮无辜”的罪名。这是历史由胜利者书写使然。不过,不管朝代如何更替,民间依然保存着细微朦胧的岁月痕迹,或许它们更接近真实。池神庙和舜帝陵
池神庙坐北朝南,位于盐湖北畔的卧云岗上,始建于唐大历十二年(777年),奉祀的盐神为宝应灵庆公,后历代祀神都有变化。此前,在安邑以南、盐池以北,即现在的庙村,曾建有盐宗庙,是为纪念黄帝之臣煮海作盐的宿沙氏。
宋、元、明、清时对池神庙都有重建、维修,现在保存的主要建筑为明嘉靖十四年遗物。气势磅礴的三座大殿一字排列,三大殿外檐穿插交叉,勾心斗角,即又相互扶持。其中所奉之神有别,中殿奉池神,东殿奉太阳神,西殿奉风神。三神各施其职,又相辅相成,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宇宙团队精神。
与三大殿相对的是奏衍楼,是池神庙中保存完好的建筑,有三个台口,可以同时唱三台戏,这“连三戏台”据相关专家考证,属于全国八座元代戏台之一,酬神仪式结束后,便以戏曲娱神娱人。戏曲从元杂剧兴起,河东是戏曲的发源地,后来形成著名的蒲剧。当时池神庙十分繁荣,因为各路盐商汇聚河东盐池,在敬神的同时,也竞相表演戏曲。清末蒲剧名家郭宝臣(艺名元元红),在京的“宝胜和”驻演时,与京剧名角谭鑫培分庭抗礼。辛亥*成功后,运城光复,河东成立军*。时值春节,为了助兴,著名报人景梅九邀请在家赋闲的郭宝臣登台献艺,演出场地就设在了池神庙的“连三戏台”。
池神庙里的碑林也十分可观,30多通古碑碣记载了盐池变迁、池神庙祭祀及39位帝王驾临盐池的情景。从碑文中得知,唐代时,池盐销区已很广泛,西出秦陇,南达樊邓,北极燕代,东逾周宋。三大殿西侧有一处小院,上写“玉树青霞”。1929年,阎锡山将冯玉祥从陕西潼关接到运城,在此密谋策划了与蒋介石大战的著名历史事件。
关于盐池最早的文化,还是要溯源到虞舜在卧云岗抚琴吟唱《南风歌》的传说记载。舜帝有一天走在此地被盐南风吹拂,心潮澎湃,遂抚五弦琴,唱吟道:“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庙内的歌薰楼便因此而建,并立有虞舜弹琴石刻图文。
舜,最早记载于战国《孟子·离娄下》:“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然后,历代都有记载,但言多有出入。唐代《左传·哀公六年》孔颖达疏:“尧治平阳,舜治蒲坂,禹治安邑。三都相去各二百余里,俱在冀州。”从这两种说法和当地的一些考古、民间遗迹等来分析,舜出生、活动、死亡的范围基本都在河东,即古时的冀,今天的晋南运城、临汾一带。2004年9月,中国先秦史学会尧舜禹文化研究基地在运城盐湖区的舜帝陵内,挂牌成立,每年一度的虞舜公祭活动更是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前来。
舜帝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盐湖区北十公里处的鸣条岗上。陵始建于夏禹,庙创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历代对陵庙屡有修葺。《安邑县志》载:“鸣条岗……走势如龙形,在龙首处——鸣条岗西端,有舜帝陵庙,埋葬着虞舜圣帝。”2000年起,盐湖区对陵庙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扩建,新增设了广阔的景区。
位于神道的古柏最令人遐想。《鸣条古柏录存》碑刻记载,原舜帝陵内古柏林立,数十围粗的大柏就有五十余棵。而现仅存七棵,其中四棵尤为神奇,均两两相抱,活柏抱死柏,枝叶交错,夹道耸立,自成“树门”。经国家林业部有关专家鉴定,树龄均在4000岁以上。这就让人推测,可能此柏与陵共岁。因为神奇古老,人们把柏树当作神来敬献,树身上挂满祈求吉祥的红布条。
魂灵之战:关公战蚩尤
黄帝大战蚩尤后,犁出了中华文明发展的明晰线路。代表黄帝部落的龙,也成为中国人共同崇拜的图腾。原属于蚩尤领导的九黎部落,与黄帝后来继续征服的百姓部落一起,构成广大底层民众,这也是黎民百姓的由来。但是作为个人,蚩尤这个战败者的名声无法*,他被正统阶级一再地贬入凶神恶煞之列。
蒙古族有关盐的传说和习俗:
盐是生命生存的必需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历史上很多朝代都实行“盐铁*”。盐分海盐、湖盐、矿盐。人类食用的盐多为湖盐。盐是五味之一。蒙古族崇尚盐,认为盐是食品的“德吉”(第一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蒙古族民间形成流传着许多与盐有关的习俗。
一、盐与祭祀
蒙古人祭拜“腾格里”(天)。祭祀分红祭和白祭。红祭时,“舒斯”(整羊)里不能放盐。在巴林地区,年初一早晨,人们在火盆里点燃牛粪,从太阳升起的东方开始给四周磕头,这一习俗叫“给天磕头”。磕完头,给天敬奶茶、奶食品、炒米等,这一习俗叫“给天敬茶”。茶里不放盐。每年腊月23日或24日,蒙古人用羊或羊胸叉祭祀火。煮其时不放盐,其汤里放小米或糜子米、黄油、枣等煮成“阿木斯”(稠粥),大家一起享用。“阿木斯”分为红“阿木斯”和白“阿木斯”,肉汤里放小米或糜子米煮的叫红“阿木斯”,放黄油、枣、小米或糜子米煮成的“阿木斯”为白“阿木斯”。现在比较流行将红“阿木斯”和白“阿木斯”做法二合为一的煮法。“阿木斯”里忌放盐。“博”(萨满)祭祀(蒙古语为斯日格胡,汉语意为复活)“宝木勒”(天之子,“博”的保护神)和“吉雅其”(牲畜保护神)时,“舒斯”里忌放盐。“博”祭祀(蒙古语为巴雅斯哈胡,汉语意为愉悦)“翁古特”时,“舒斯”里不能放盐。祭祀敖包的“舒斯”里不能放盐。在巴尔虎地区,祭祀敖包之后,要进行“整羊招福”。招福人家的主人双手捧着手扒肉进行招福,招福的肉大家一起享用,招福肉里不能放盐。祭奠成吉思汗是蒙古人祖先崇拜的一项重要内容。煮祭奠用的“乌特格舒斯”(羊肉)时,不能放盐。供佛的肉食里不能放盐。老百姓给祖先烧纸(蒙古语为土乐食·额日格胡或道应·西塔嘎胡)时,茶、食品里不能有盐。现在该习俗在有些地区已有所改变。巴林蒙古人喝“那木仁叙鲁”(汉语意为秋天的肉汤)和吃“鄂博乐音伊得食”(汉语意为冬储肉)时,把肉的“德吉”(第一口)献给天、佛、火神、祖先。“德吉”肉里忌放盐。
二、盐与孕妇、产妇
孕妇需要赶远路时,用红布缝制小口袋,里面放上几粒盐,并用红腰袋将其系在孕妇肚脐或腹部上。象征意思是:胎儿像重重的盐一样,重重地(牢牢地)粘在母胎上,不动胎气。
坐月子的产妇不能跟别人借盐,别人也不能向她借盐。蒙古人认为正在坐月子的产妇不净。不净者手接触盐,会埋汰了盐。这样的人死后,阎王爷不接收。那么,她也就没有“来世”了。特殊情况下,产妇可以接触盐。在科尔沁,产妇头晕头痛时,把盐炒热之后放进小口袋,放在产妇头顶上进行热服。产妇不吃盐或少吃盐。在鄂尔多斯,用腱子肉、茶熬汤给产妇喝,汤里不放盐。
三、盐与男孩尿炕
在科尔沁地区,男孩有尿炕习惯时,家长用“达布苏·贵因”(乞盐)方法来帮助他克服尿炕习惯。家长事先背着尿炕男孩跟邻居或亲属说好:我家孩子来你家乞盐时,你们就打他一下。第二天早晨,家长就让尿炕男孩拿上瓢到预约好的那个人家要盐。尿炕男孩到那人家后,那家主人接过瓢来,装做给盛盐的样子,趁男孩不备,突然将瓢扣在他的后脑勺上,然后用烧火棍敲打。一般情况下,给尿炕男孩拿的乞盐瓢大多都是破的或半拉形的,经不住烧火棍的敲打就会破碎。乞盐瓢的破碎象征着尿炕习惯不再存在。时至今日,在科尔沁地区,小孩子尿炕后,家长会对他说“让你乞盐吧!”
四、请盐的习俗
蒙古地区有好多盐湖。锡盟的母亲湖、阿盟的吉兰泰盐湖、青海的柴日罕盐湖非常著名。过去,人们赶着牛车或骑着骆驼远行到盐湖拉盐。这就是蒙古人常说的赶“达布森·阿彦”。蒙古人把运盐称为“达布苏·扎拉胡”(汉语意为请盐)。请盐人到盐湖后,首先向盐湖敬献奶食品及茶的“德吉”等备好的礼物,把牛尾毛、骆驼鬃毛等放在盐湖的敖包上。请盐时忌用拉过死人(尸体)的车和铁车;不能携带肉食品进盐池;妇女和有传染病的人不能前往盐湖请盐。请盐的人到家之前,必须把路上准备吃的东西全部吃完。
五、盐与方言民间文学
在蒙古民间,流传着很多在特定场合下才说的与盐有关的话语。大人问小孩的名字,小孩子不回答时,大人就会说:“你没有名字难道叫一斗盐吗?”大人暗示小孩子:难道你因尿炕而不敢说出自己的名字了吗?这一说法源自上述尿炕男孩乞盐习俗。某件事让人感觉到没有意思或未过瘾时,比喻说:“没有放盐的小米汤”。过去,在科尔沁地区妇女坐月子,主要吃煮得软、水多一些的小米饭,不吃盐。这样连续吃一个月后产妇会感到饭没有味道,很无奈。上述话语来源于这一习俗。在鄂尔多斯,把没放盐的茶叫“沙拉腾·茶”(汉语译为裸茶,没有味道的茶)。把“尝鲜”或“品尝”常常说成“达布苏音乌吉胡”(汉语意为品尝咸盐)。大人逗小孩过头或某人做事过火时,会说“达布苏音合图日乐呼”(汉语意为盐重了)。
成吉思汗是蒙古民族之魂。在蒙古地区流传成吉思汗含在嘴里的糖掉在地上形成了盐湖的传说。在蒙古民间流传着与盐有关的格言:大海也有缺盐的时候。比喻再富有的人也有缺东西的时候。蒙古族与盐有关的谚语有:要想节约的话是水,要想品尝的话是盐;做事有终结,放盐要足够。点滴也对大海有益,碱硝也对盐有利等。
六、盐与地名
依据物产命名湖名是蒙古族文化习俗之一。在内蒙古以“达布苏”(盐)命名的湖很多。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境内有达布逊阿尔善(汉语意为圣水盐湖)。锡盟二连浩特境内有额仁达布森淖尔(汉语意为斑澜或幻象盐湖)。苏尼特左旗境内有达布苏淖尔(汉语意为盐湖)、舒代音达布苏(汉语意为有硝的盐湖)。东乌珠穆沁旗境内有辉特达布苏(汉语意为北面的盐泡子)、沃门扎哈音达布苏(汉语意为南端的盐泡子)、伊和达布苏(汉语意为大盐湖)、达布苏淖尔(汉语意为盐泡子,今名额吉淖尔)。太卜寺旗境内有达布森淖尔(汉语意为盐湖)。正镶白旗境内有达布森淖尔(汉语意为盐湖)。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境内有布尔汗达布苏淖尔(汉语意为佛盐湖)。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境内有包日达布苏(汉语意为柴盐)、吉兰泰达布森淖尔(词意待考,今名吉兰泰盐池)、查干布拉格音达布苏(汉语意为白泉盐湖,今名查干布拉格盐池)。阿拉善右旗境内有达布斯图湖(汉语意为有盐的湖)。额济纳旗境内有哈敦胡舒乃达布斯(汉语意为岩石山嘴儿盐湖)。包头市达茂旗境内有赛恩达布苏(汉语意为有好盐的湖)。值得一提的是,以达布苏命名的陆地名不多。东乌珠穆沁旗境内的达布森达坝(汉语意为盐梁)是本人收集到的唯一一个以盐命名的陆地名。
七、与盐有关的其他习俗
日常生活中,蒙古人认为不能随意随地丢弃盐。一般情况下,不向别人借盐或不给别人借盐。如果必须借盐,借盐人不说借盐,而是把盛盐的器皿拿出来递给被借盐的人,被借盐的人也会领会借盐人的意思。在巴尔虎,亲家相互不能借盐,如果必须借盐,盐里要放干了的马粪。给别人递盐时,不能直接放在他人手中,必须先放在什么地方或什么东西上,让接盐的人自己取。科尔沁人认为直接从别人手中接盐,意喻着会和对方见不着最后一面;鄂尔多斯人认为手把手接盐的双方,会结成深仇。
在蒙古地区,婴儿出生第3天、第5天、第7天时,要举行洗礼或入摇篮仪式。用盐水或茶、盐、“阿日其”(松柏香枝)等煮成的汤给婴儿洗浴,祝福婴儿茁壮成长。在巴林,小孩子眼晴发炎发红时,用盐水冲洗。在巴尔虎,牧人腰酸腿痛时,把盐炒热,进行热服。煮手扒肉时不放盐。巴尔虎蒙古人在奶茶里不放盐。牛和羊骟割后,将*用黄油、小米等放在一起煮粥吃。粥里不能放盐。相传,如果粥里放盐,牛和羊伤口会发炎。
牛奶里不能放盐。火里禁忌放盐,怕惊吓火神。但特殊情况下,火里放盐。在鄂尔多斯,小孩哭闹不止,认为闹鬼时,勺里点着火,里面放几粒盐,在小孩头顶上或围身体转圈儿。人们相信,盐在火里发出的嘣嘣之声,能够吓鬼驱邪。在库伦旗,小孩闹病时,把小米、盐放在有火的火铲里,在小孩头顶上转三圈儿,进行招魂。在蒙古人传统意识里,新娘跟鬼,死人跟佛。迎新娘时,点燃堆火,火里放盐,避邪驱鬼。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02:20
猫死了,须挂在树上。
塔吉克族人对粮食和食盐特别珍惜,对用脚踩食盐和食品的人,被认为是罪人。见到盐和食品落在地上,要拣起来放在高处不容易被踩到的地方。
贵州镇远报京侗族青年“讨篮”定情后,未婚男女双方的爱情趋于成熟,准备订婚。男家要请一位熟识的老奶奶或老伯妈当“红娘”,去女家说媒,征求姑娘父母的同意。媒人前去说媒所带的礼物很简单,就是用一张棕片包着两样东西一一黄草纸包装的半斤盐巴和白皮纸包装的二两茶送女家父母见媒人送来这个“棕片包”,就知道是来讨姑娘的。媒人和女家当场交换意见后,女家用收礼烧茶与否来表示同意或不同意这门亲事。女家收下“棕片包”,并且用盐、茶、糯米面、粘米面、猪油等烧成油茶,端进堂屋敬奉祖先后,招待媒人,表示说媒成功,婚事已定。如果女家不收这份“棕片礼”,退还媒人,则表示女家不同意订婚,说媒告吹。报京侗家为什么用盐茶两样作为说媒的信物呢?这也有个讲究。原来侗家喜欢烧油茶待客。烧油茶所需的糯米、粘米、猪油,农家自己就地生产,可以自给。但报京不产盐。也不出产茶叶,这里 为偏僻,交通不便,买盐巴买茶叶十分困难,因而盐巴和茶叶便成了 为难得的贵重礼物。另外,茶叶是香甜味,意味着这门亲事又甜又香。两家结亲,甚为美好。盐巴是咸味,意味着要讨的姑娘很贤(咸)惠,男家很喜欢这个姑娘。 瑶族款待客人时,鸡、肉、盐一排排地放在碗里,无论主客,必须依次夹吃,不得紊乱。客人和老人每吃完一碗饭都由妇女代为装饭。 盐在瑶族食俗中有特殊的地位,瑶区不产盐,但又不能缺少盐。盐在瑶族中是请道公、至亲的大礼,俗叫“盐信”。凡接到“盐信”者,无论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丢开,按时赴约。
泉州到了端午节中午十二点前后,家家主妇常取茶叶和盐少许,人锅热炒,炒至盐色发乌为止,然后趁热包好收藏,作为家庭药茶。每逢盛暑肠胃发生毛病,取午时盐茶冲泡饮服,颇能见效。
惠阳客家接新娘时有撒盐米的习惯,预先用器皿盛好一些盐、米、黑芝麻等物,即在接新娘的途中沿路撒放,谓祭桥神;而沿路撒的,是为祭祀路神,这就是惠州传统婚姻礼俗的撒盐米之俗。撒盐米之俗其实为我国传统婚姻礼俗中“撒谷豆”之习的一个变种。“撒谷豆”出现在西汉,两宋时北方盛行,其传统的说法是为了“禳三煞”,亦即驱鬼避邪,这和惠阳客家“撒盐米”差别不大。只是“撒谷豆”多为北方遗俗,南方并不普遍,而惠阳客家有之,可见惠阳客家习俗的渊源是甚为久远的。
山西南部汾河两岸的晋南各地婚俗中的纳彩,俗称过礼,男方要给女方一定的财物,如银元、绸缎衣服、八副罗裙、鞋面、红绿手帕等,一般要凑足十件,表示“十全十美”。女方也回奉一些简单的礼物,如“莲生贵子”面人一个,面石榴十个,纸包麸、盐十包,其民俗象征意义是预祝婚后连生贵子,多子多福。食盐带回男方后,要撒在公婆和妯娌身上,表示婆媳、姑嫂之间有“严(盐)法。”,全家老少有“福(麸)气”,同时,盐与缘谐音,包含有缘份的意思,希冀婆媳、妯娌关系亲密。这些赠品礼轻意重,寄托着人民的善良愿望。
商州人喝“缘法汤”上灯时分,全家喝挂面汤,意味着新妇与全家始结缘份。新郎、新娘碗中各四个荷包蛋,在调味时,小姑或姐多给新娘碗内放超量辣子和盐,新娘必须忍受吃下,不准剩饭。
浙江省玉环渔乡旧俗,花轿迎娶至夫家时,轿前置火盆,撮盐投火,噼啪 有声,新娘跨盆而过,以为可破煞祛邪,今已废。
浙江省天台村有人生了无名肿痛,就让老太婆用头发加炒热的盐或用头发加米醋、黄酒在肿痛处擦来擦去,名曰“捉鬼箭”、几次之后,即能痊愈。
浙江桐乡“蚕生日”是蚕乡的一种特殊习俗。旧时,桐乡的蚕农,每年农历十二月十二日,总要举行一次为蚕儿做生日的仪式。这一天,人们用糯米粉拌和南瓜,做成形似蚕茧的*圆子,俗称“茧圆”。用碗盆装盛,再配以千张、豆腐干等素菜,供于灶神面前,燃烛插香,虔诚祭祀—番。接着,主人即将收藏在家中的蚕种取出,撒上—些盐粒(俗称腌种),再包藏起来。待到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的时候,取出蚕种将盐粒抖落,置水中稍加漂洗,挂在背阴处晾干;来年谷雨时节,便可催青孵化。据传,为蚕儿做过生日,将来蚕儿就无病少疾,结出蚕茧象茧圆一样,又大又结实。*《濮院志》有这样的记载:“腊月十二俗传为蚕生日,作粉饵祀灶,呼曰茧圆。”清人陈梓曾为此作《茧圆歌》一首:“黄金白金鸽卵圆,小锅炊热汤沸然,今年生日粉茧大,来岁山头十万颗。”可见此俗流传已久。其实,请灶神,为蚕儿做生日,并不能清除蚕病,而在蚕种上撒些盐粒,倒是既能杀菌消毒,又可刺激蚕卵,对以后的孵化大有益处。
少林寺的和尚炒菜很省盐,据说是因为净往里掉汗珠子。
京族在生产、生活中有许多禁忌,如沙滩上的渔网忌人跨过,在船上忌将碗覆置;逢初一、十五忌别人进门借火、借盐。
广东有些地区,群众竟给盐起了一个可爱的绰号叫做“上味”。益阳朱砂盐蛋,是一种旅游居家两宜的方便食品。春夏两季吃盐蛋的人最多,尤其是在端午节,吃盐蛋已成为习俗。俗话说:“端午吃盐蛋,脚踩石头烂”,意思是说端午节吃了盐蛋,不但能清热解毒,而且能增强腿力,可以踩烂石头。所以,港澳同胞很崇尚这种风俗,过端午节一定要选吃益阳生产的名牌朱砂盐蛋。
藏北草原上,有一种特殊的风俗,称为驮盐。按照传统,每年冬春之交,藏北牧民都会带着数以百计的的牦牛,浩浩荡荡地向更北部的草原进发。他们的目的地是北方的盐湖,在那里他们将采出一袋一袋的盐巴,然后用牦牛驮回家乡。这样的一次驮盐,来回少则一个月,多则两、三个月。藏北牧民们进行采盐活动的目的,除了自己食用之外,更主要的是为了与农区居民交换农产品。藏北由于气候环境等原因,不适宜于农业生产,只有在南部雅鲁藏布江流域一带才有农业生产的踪迹。藏北牧民的祖先们为了获得粮食和其他农产品,想到了利用藏北特有的盐来跟农民交换,慢慢地这种交换就成为了*牧区和农区之间进行交往的一种习俗,称为盐粮交换。青海农村的人,一般不喝绿茶,也很少喝红茶,而喜欢用铜壶、铝壶或陶瓷罐熬煮的色泽黄褐、口味浓醇微涩的茯茶,一般最喜欢喝湖南益阳、临湘的茶。茯茶是紧压茶,形似砖块,俗称“砖茶”或“茯砖”。熬茶时,一般在茶里放一点儿盐,味道微咸,称之为“清茶”。青海农村的人常说:“人没钱,鬼一般。茶没盐,水一般。”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03:54
听老辈人讲,老早的人,烧菜、煮吃,都没有放盐,是吃淡食的。盐是什么物事,是怎么样子的,都晓不得。这盐呀,是东海边一个后生儿先寻到的。
东海有个地方叫东京,是皇帝住的都城。东海边有个小地方,有个种田后生儿。他每日天光到山上种地,总会看见一只花鸟飞来歇在海边一块礁石上,他日日上山,日日都看到这花鸟。种田后生儿觉得奇怪。
有一日,他种地回来,在村里说了这起事。有个老人听了,对他说:“你看见的花鸟,估估是只凤凰。凤凰是宝鸟,有句古语:‘凤凰无宝不落地’,地下没有宝贝,凤凰是不会歇下的,那个地方一定有什么宝贝!”种田后生儿听这么一讲,心给讲动起来了。
第二日,他又上山,看见这只鸟又飞来歇在老地方。后生儿就朝着礁石走去,那只鸟见有人走过去,翅膀一闪,飞走了。种田后生就在花鸟歇过的地方寻宝贝。寻来寻去,根据没有什么宝贝!就是看着一个岩潭,潭里有一堆白雪雪的物事。他想:这是凤凰歇过的地方,这些一定是宝贝了。赶紧脱下衣裳,把这些雪白的物事用衣裳起拿回家,装在一条布袋里放好。
有一回,朝延贴出榜文:谁人有宝物,上京进献朝迁,可封进宝状元。种田后生儿看榜文,带这袋宝贝上东京献宝。
宝物献上金殿,皇帝赶紧叫太监把袋打开。一看,唏,那晓得一袋全是雪白白、细细粒,没有一点宝气。问种田后生儿,这是什么宝?种田后生儿头摇摇,也讲不出。皇帝这下气啊!说这种田后有欺君之罪,把他打入刑部天牢里了。太监看皇帝发怒。就把这袋物事拿来,顺手挂在殿角的金柱上,不当一起事了,苦来苦去,苦了这个种田后,套上枷,蹲在天牢里吃苦头。
有一日,宫女端菜给皇帝吃,经过金柱下面,挂在金柱上的地条袋里,滴下一点肮脏水,凑巧,正好滴到这盘菜当中。宫女这下吓半死。她晓得皇帝是很贵气,若是这滴肮脏水把皇帝的肚吃不好了,追查起来,就没有命了!再一想,不要紧,这事天知、地知,只有我一人知。看看边上没有人,她拿起筷子在盘子里拌了拌,就端一去。
谁晓得皇帝吃这盘菜,越吃越有味道,他问:“咦,这盘菜怎么会这样好吃呢?”问端菜的宫女,放的是什么香料,宫女说晓不得,皇帝特地把厨房师傅传来问,厨师也说和以前煮的一样,没有放别的,问来问去,皇帝就是不信。
端菜的宫女看皇帝恁追究,想了:这味道会不会是袋里滴下的肮脏水里来的呢?我听说,旧年有个进宝人送一袋雪白的物事,说是宝贝。今日这滴水正是从袋里滴下来,莫非就是那袋宝贝?她恁一想,就对皇帝讲了。
皇帝听宫女恁一讲哩,嗨,想起种田后生儿啦,他进的那一袋说不定是真宝哩!派人把这袋物事拿下来,叫厨师放了一点在菜里,试一试。这一试呀,果真,味道好。哈,这一袋物事,真的是宝贝。皇帝忙叫人把种田后生儿从天牢放出。问他这宝贝是哪里来的,进宝人把经过讲了。皇帝就派人到海边礁石上,精细看,才晓得这宝贝是海里的海水漫上,积在岩潭里,太阳日日晒,日日晒,结成的物事,就给号一个名,叫海盐。
******************